136书屋 > 军事 > 帝国的毁灭全文阅读 > “太古”级和超级战列舰“盘古”的诞生

“太古”级和超级战列舰“盘古”的诞生


  “太古”这个名字本来是帝国野心勃勃的新一代超级重巡洋舰的代号。但是随着海军条约的签订以及帝国内部两洋海军和中央团的争斗。即将铺设龙骨的“太古”号被更换了建造计划和图纸,而“太古”这个名字也就暂时列入了未来使用的名单。

  更名后的原“太古”造舰计划的资源,本用于建造按照常规设计的“远”字系列重巡洋舰。

  可惜的是,这个当时理论上作战能力世界第一的系列再次被“击沉”在了裁军会议上。

  不过,鉴于整个系列的头两艘“定远”和“镇远”已经开始铺设龙骨,所以帝国干脆将“远”字系列全部改成了航空母舰专用,而帝国的超级重巡洋舰计划也随之无疾而终了。

  事实证明,想要速度,机动和强大火力结合的超级重巡计划不太现实,于是帝国在进行了方案论证之后再次回到了建设战列舰为核心的老路上——本来按照帝国的计划,“远”字系列的重巡洋舰将会成为南洋地区岛屿间海战的主力之一的。

  于是这新一代的战列舰计划就重新捡起了“太古”的名字。

  计划中的“太古”级排水量达到了帝国前所未有的43000吨级,而且后来的实际情况是,太古的满载排水量达到了48000吨。不过可惜的是,这个继承了海军莫大期望的战列舰下水之后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计划中的超级舰炮系统,口径达到410毫米的,代号“雷神”的海军炮计划彻底失败——身管弯曲和糟糕的寿命使得它一直没能量产。其次是问题百出的动力系统,尽管后来证明只是因为设计功率的计算失误,但是整个战舰的失败已经无可挽回。

  看着躺在军港里面的庞然大物,海军方面和国会一起暴跳如雷。好在当时国际环境日趋紧张,没人愿意这个时候再去找海军设计局的大麻烦了——军队急需新的战列舰,而现在不是清算的时候。

  很快,取代“太古”的设计方案出来了——原来不受人待见的,来自联合重工的方案被重新捡了起来。加上“雷神”炮的死而复生,本来应该是“太古”级二号舰的“盘古”成了新一级的帝国超级战列舰。

  为了能应付帝国在几年后可能装备的458毫米超级舰炮,采用超级巨型炮台方案的“盘古”设计排水量达到了54900吨,最后满载的数据是62000吨,现代化改装前,主炮口径410毫米,副炮口径180毫米。

  不过随着战争的进行,原本计划建造四艘的该级舰最终只完成了两艘——这倒不是因为帝国没能力再建,而是它的假想对手,大洋彼岸的“独立”级,排水量仅仅只有46000吨,火炮口径只有406毫米而已。面对对手的压力,帝国迅速转向建造了与其对应的简化版本“炎帝”级战列舰进行对抗——质量上已经过剩,数量的差距却越发明显需要弥补。

  到战争结束的时候,“盘古”的简化版“炎帝”级建造了6艘,而对手“独立”级建造了7艘。

  遗憾的是,两级战舰仅仅是进行了两次短促的炮战,便很快不得不各自逃命,去躲避新冒出来的海战明星——飞机了。曾经的炮战主力战列舰,战争结束的时候,以作为舰队核心防空舰只的“黄帝”号为例(只有高吨位的战列舰和甲级重巡才能完整装下帝国后来研发的海军雷达警戒系统),其大部分副炮被拆除,换成了帝国主力的90毫米和128毫米双联装高射炮,同时20毫米防空炮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12门(3联装为主),后期甚至换装了更加恐怖的四联装28毫米高射炮。在台湾东海战中,“皇帝”号为核心的环形防空阵型的防空火力既猛烈又准确(128毫米炮装备了无线电近炸引信),给来袭的tf38舰队的舰载机造成了巨大损失,不过其自身也在战斗机掩护“空窗期”被鱼雷围攻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