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岛危机的前因后果(上)
当1913年,帝国海军勘测局的三个小伙子踏上这个荒岛的时候,可能谁都没有想到,他们的后代会为了这个什么都没有,连海鸟都不太喜欢的小岛大打出手。
它是距离维龙港不远处的一个荒岛,因为并不处在进出港的主要航道上,而且岛上也没有什么资源,多年以来一直处在荒废状态。
对于帝国来说,南洋这一片零零碎碎的海域都是自己的领地,强大的英国海军舰队被以罗宋为基地的帝国挡在了海峡的另一面,而唯一有可能崛起影响这里的美洲人还在继续清理自己和邻居们的关系暂时无暇顾及这里。
不过在1933年,帝国还是有人提出了在这里开发海军作战基地的提议——说是基地,其实这个提议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动作,只是认为这里如果使用航空器作战的话,可以对附近的主要航道和几个主要港口以及节点城市进行监视而已。
文中的出发点还不在于此:这个岛屿因为什么都没有,反而更好弄到手,因此显得很有性价比而已。
在作者的计划中,帝国将租借这个岛屿,修建机场和小型码头,既可以用于纠察走私之类活动,飞机也能获得一个独立的基地用于监视和直接作战——而且长期租借的话,相当于帝国在这里有了一个合法的领地——当时澳洲的独立已经快10年。
可能是为了耸人听闻以获得读者的注意力,作者还提到,如果澳洲方面的政治风向变化——比如靠向美洲或者欧洲方面,那么这里就是一个很好的战术要地进行前沿部署。
这个想法在30年代初期被当成笑谈,文章也很快被人遗忘了。
当然,要是那个潦倒而死的作者知道,自己的一篇文章会成为帝国海军离岛危机的指导参考文献之一,就不知道他会在九泉之下笑还是哭了。
言归正传,1935年的时候,离岛被澳洲分裂出去的十三州一个人看中了。这个人就是十三州的参议院,著名的白人冒险家维克。
43岁的维克早年一直在美洲参与雇佣军,参与了墨西哥和美国的多次武装冲突,回到澳洲参加十三州独立战争之后,他很快异军突起成为政治明星,并且不再作战,而是干起了幕僚的工作,为当时的十三州独立政府出谋划策。
在他的主张下,35年底,十三州首先是试探性地派了一个十人探险队登上了离岛,然后插上十三州地旗帜宣布了“主权”。
当时帝国和澳洲原来地政府可没有功夫处理这种占山为王地事情,在海警驱逐了十人分队,将挂了几天地旗帜扔下大海之后,很快就没人再想起这件事情了。
维克在这件事情中看到了一种莫名的机会。当36年的第二次澳洲危机加剧之后,他开始积极策划进行“既成事实”的占领。
实际上,离岛只是维克计划的“既成事实”占领的一个环节之一,与此同时进行差不多动作的还有很多小岛屿之类的地方。
只不过,这一次他遇上了帝国海军的权利交替时期。
就帝国方面来说,本来处理离岛的办法非常简单——这个岛没有淡水,即便要建立水厂之类的生活设施——帝国控制下的维龙港是不可能提供补给的。也需要大量的燃料。
实际上,在帝国随便一个参谋就能估算出这个岛上驻扎的后勤负担,在帝国海军控制了附近洋面的情况下,随便封锁一段时间就能让岛上的人自己跳海了。
奇怪的是,帝国海军一开始是采取“瞎子”政策的,对于离岛发生的事情,选择了视而不见。
离岛的建设很快进行了七七八八。提心吊胆了好几周的维克发现帝国方面似乎对这个东西没有任何反应,他在此情况下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动作——自己开飞机去了一趟离岛。
可惜这架飞机被帝国海军判读成了“第八航空队”的战斗机——是不是有意为之就不得而知了。
就维克本人来说,他是一个坚定的“借狼驱虎”派,主张借助美洲的力量——以前他们期望英国人,不过现在看来是指望不上了。
他开始到处游说争取帮助,并提出将这个岛屿租借给美洲人也未尝不可。
这种火中取栗的事情当然谁干谁倒霉,美洲人也不是傻子。一开始,美洲驻十三州的总领事就告诉维克,来这里的舰队不太可能为了维克的冒险计划去扩大事态。这个舰队是为了借“企业号”的事情向帝国施压争取在第二轮的谈判中捞到更多好处的,不是为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来的。
维克当然知道自己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行,于是他想到了自己“打听”来的一个消息。
很快地,在新南京的一个官员收到了一封信件,信是维克亲笔写的,这个官员提供了他想要的一切。维克在组织自己的班子润色之后,一个大大的引信就算是完成了。
1936年6月的第一个周一,这个引信被抛了出去,帝国和美洲那边很快就会发现,自己一脚踩进了泥坑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