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军事 > 帝国的毁灭全文阅读 > 帝国主战坦克发展沿革1935-1949

帝国主战坦克发展沿革1935-1949


  一,45和33型以及48型计划和它们的同辈

  在一战后到30年代初期,帝国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发展一直和其它主要国家一样,处在一个多变的探索时期。期间虽然各个参与项目的公司发展出了型号众多的坦克,但是都没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装备。

  帝国对于这种节约资源的做法也是听之任之的,实际上帝国军队当时也对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东西没有任何头绪。在传统的陆军中,大炮,机关枪和步兵们依然是绝对的主力。这种情况直到30年代初期一系列的演习以及局部冲突之后才得到改观。

  进入30年代,困扰坦克战术发展的两个大问题:可靠性的动力和通讯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当时的汽油机或者柴油机已经能提供500马力以上的动力,可靠时间数平均达到了300小时以上。与此同时,能用于车载的无线电台的研制成功解决了困扰坦克大规模作战的通讯问题。尽管这种电台还比较笨重,但是已经远远好于以前的旗语甚至战场传令兵了。

  基于这些发展,帝国也开始了自己“认真”的坦克项目。当时还没有主战坦克的概念,帝国的研究思路无非基于两个出发点:一种是能有效支援步兵突击的中型或者重型坦克项目,一种是用于侦察和侧翼袭扰的“骑兵坦克”,即轻型坦克。按照一贯的做法,这种投入产出不太看好的项目,交给了帝国的武器局负责设计和研发。

  到了1935年,整个大项目发展出了两个成果,一个是后来名头很响,当时恶名远扬的45型坦克,另一个就是实际数量巨大,但是默默无闻走完一生的33型坦克。

  45型坦克前面已经有过说明,这里不再复述,33型坦克本身是一种轻型坦克,全重只有12-16吨(不同分支型号差别较大),装备了一门20毫米的机关炮和一挺13毫米同轴机枪以及一挺8毫米外置机枪,这种坦克虽然设计的时候是为了快速侦查之类任务,但却因为糟糕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影响了速度。

  实际上,这一代的帝国坦克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发动机和变速系统。33型很快被陆军束之高阁——实验表明这种车根本不能胜任给它计划的军事任务。

  但是33型却顺利投产而且产量巨大,各种衍生型号在内,最高峰的时候装备数量达到了五千七百多辆。

  之所以这样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生产33型的几个帝国工业集团有多么厉害能完成这个采购项目,而是因为帝国的实际需求——殖民地治安战斗。

  30年代,帝国的殖民地依然很广,而且一直维持了一种相当的高压政策。在一战后的殖民地独立风潮中,帝国的殖民武装受到的冲击最大,从北方的东瀛州甚至高丽,再到南半球的澳洲或者汨罗半岛的雨林,殖民地驻军要面对火力越来越强的反抗。

  33型坦克造价低廉,火力适度,装甲对付轻武器为主的反抗军绰绰有余,所以在正规陆军中不受待见的33型就成了殖民地治安军作战的好伙伴。

  33型以及其基础上发展来的42型和42乙型一直是殖民地军队的主力装甲车辆,这种局面直到后来f系列支援装甲兵器族出现才略微有所改变。

  33型由此也被后来的独立殖民地人称为“殖民屠夫”。

  言归正传,45型坦克于澳洲经过实战检验之后,帝国武器局的这个遗腹子很快被写入了准备换装的名单。这个时候,帝国武器局拆分后已经成了一个技术指导机构。在前武器局地面系统小组的策划下,帝国几个大的武器生产集团很快拿出了针对45型不足设计的新方案,这就是1936年开始的48型坦克招标计划。

  这个48型计划一般被认为是帝国主战坦克发展的源头。

  与此同时,帝国也进行了一个T系列计划。

  这计划是为了最大限度利用民间资源搞的,帝国开出了200万元的奖励,奖励用于新式地面武器的设计项目,其中就有T系列的装甲计划(同一辈比较出名的还有代号R15的半自动步枪设计)。

  民间人才辈出,同时也有了很多奇葩的设计,最后获奖的是帝国联合大学工学院的两个学生搞的项目,也就是T10和T11项目原型。

  T10和T11外壳设计类似,和帝国原来的设计取向完全不同,t10炮塔是大倾斜角度设计,4人车组,柴油机动力方案,发动机前置——在今天看来十分类似几十年后的自行火炮。装备一门75毫米的火炮。

  T11十分前卫地计划采用电力传动,这个计划断断续续到了1947年才被取消,一直没有解决可靠性问题。

  两个项目让帝国看到了民间非正规机构的力量和加以引导的必要性。T10在封存数年后于1939年重新启动,演变成了T43计划,而电力方案的T11成了T40和T41,最后演变成了T44,这些计划的都只生产了原型。

  同时期获奖的另一个装甲设计是固定炮台的T-7,这个项目在帝国军队于澳洲遭遇对面的类似产品之后迅速正规化,最后演变成了F系列自行火炮的发展基础。当然,最后帝国意识到底盘的通用型问题之后,F系列嫁接到了T43项目甚至48计划的后代身上,已经是1943年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