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军事 > 帝国的毁灭全文阅读 > 第4卷 大国的阴影——澳洲第二次独立运动的缘起

第4卷 大国的阴影——澳洲第二次独立运动的缘起


  发生在澳洲全境的7月政变,是现代澳洲独立的标志性事件,当然,这个过程持续了很多年,直到帝国毁灭之后也没有完成。

  整个政变的策划,从1934年底甚至更早就开始了。当时,重新出现的新“联合独立阵线”已经初具规模,尽管内部分歧众多,他们的共同点还是一致的:找机会撇开列强的干涉(或者部分),实现澳洲的完全独立建国。

  最初的计划中,还是有人希望通过更直接的战争来解决问题——在当时,独立十三州被认为是很有希望的一个政府,但是随着十三州(以总理里维斯为代表的工党)和美洲的关系越来越深,这让阵线中的部分人十分担忧:即便借助美洲的力量赶走了帝国,最后的果实还是可能落到美洲人手里。

  十三州独立军最初的意愿是反抗对帝国唯唯诺诺的澳洲政府,如果这个运动最终建立的是另一个对美洲同样态度的政府,那么澳洲就永无宁日了。这个普遍观点也让里维斯政府的处境尴尬,并且越来越受到联合阵线的质疑。而与此对应的,由李****组阁的原澳洲政府,也被看做是帝国的扯线木偶。

  这一态势的具体反映就是:在联合阵线的努力下,尽管第二次的澳洲动荡来得很快,却没有发生更激化的二次内战。一些目标比以前更明确的口号也被提了出来。

  反思之后,联合阵线企图通过不断的人民运动来实现目标,甚至一度还考虑过去参加选举进行和平的转变。

  这个办法有点想当然,尤其在人口最多,对于反抗政府不太“热心”的华夏族区更是不好实现。

  有人指出:暴力抗争的准备是要有的,但是不能用于以前那种内战性质的厮杀——尽管最后出面的军队大部分是帝国和欧美人自己。

  但过分保守的政治路线显然也是行不通的。

  在这个基调下,有一些比较激进的人开始寻求别的办法,加速这个进程——首先就是要争取一个和澳洲没啥直接关系的乱局。

  到了1935年中旬,随着欧洲局势的紧张,连带着帝国和北方邻居的关系恶化,机会似乎来到了。

  一个独立于联合阵线(实际上很多人和阵线的人关系匪浅)的激进组织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联合阵线对此的反应是装不知道,不管不问,不干涉,也不支持。

  “企业”号爆炸沉没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远征而来的太平洋舰队,而且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两支舰队擦枪走火了。

  联合阵线立即把握到了这次事件的巨大机会。在他们的策划下,一方面给予了美洲人很大的诱惑,一方面,他们开始准备政变。

  整个计划的目标在于,自顾不暇的帝国不会愿意在南洋被拖住太久,而劳师远征的太平洋舰队也只能做有限的干预——美洲缺乏进行实质的地面力量,而且太平洋舰队名义上是只能针对“企业号”事件作出反应,没有十三州或者澳洲政府的点头,也不能明面上跑来打仗。

  掂量再三,联合阵线认为,暂时借助美洲的势力驱逐帝国是可行的——前提是争取到一个完全的政治地位。而且他们认为时间窗口难得:如果等帝国摆平了西北,那么返回来很有可能和美洲达成协议瓜分澳洲(美洲在之前的暧昧态度也给了他们一个很不好的暗示)。

  为此,作为秘密代表的维克和美洲进行了多次秘密接触(当然,维克作为政治投机者也借机做了一点自己的事情),他反复暗示,甚至一度明确告知美洲代表,一旦澳洲独立成为一个完整国家,那么可以考虑给予美洲一定的特殊地位——甚至包括建立军事基地——总之是比他们能在帝国那里谈来的更多。

  维克的提议一开始不被看好——美洲还没有做好为这些家伙火中取栗的准备。

  不过在得到了关于欧洲的确切情报之后,当时担任美洲总统幕僚的前参议员宁顿提出:帝国已经到了必须在南洋和西北做出取舍的时候了,如果能借机打破帝国在澳洲的垄断地位,那么机不可失,哪怕进行有限的战争也是划算的。

  宁顿的提议很大胆——美洲当时刚刚从30年的金融危机中解脱出来,虽然兴建了一大批的战舰,但是整体军力还在建设中,不仅夏威夷基地的建设没有完全完成,陆军也没有部队提供下一步可能的支援——如果帝国陆军在澳洲赖着不走,那就不好办了。

  思虑再三,美洲一开始执行了一个相对稳妥的办法:通过“企业”号和太平洋舰队给帝国试压争取好处。

  为此美洲驻帝国的大使多次通过各种渠道暗示帝国:如果能实现部分开放澳洲的帝国贸易体系,或者承认十三州完全独立的话,那么美洲这边“不会再做进一步的要求或者动作”。

  帝国对此嗤之以鼻——至少在美洲看来是这样的。而随着几次接触无果,美洲开始觉得维克的提议有点味道了。

  1935年7月4日,联合阵线和美洲的秘密协定在澳洲外海一个游艇上签订了——联合阵线许诺在事成之后给予美洲进出口和投资的特权,以及在维龙港等三个地方修建海军和陆军基地,作为一种政治表态以前被美洲控制的十三州总理和共党的要员也一并加入了联合阵线并成为新的独立党员(后来都被架空了)——美洲方面觉得,与其让越来越不得人心的里维斯搞下去,不如让联合阵线站出来,至少还能捞到好的政治席位。

  联合阵线换来的,便是扩大化的离岛海战和美洲对于政变之后的政治承认。通过这次会议,联合阵线的政变计划也被美洲人获悉并表示了极大的支持。

  1935年7月17日,离岛海战之前几天。联合阵线控制线的体系发动了全面的政变。当天下午开始,大量的原政府官员等被秘密逮捕。美洲政府联合一些盟友,一边为迅速承认即将成立的“澳洲联合过度政府”做准备,一边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列强不能干涉澳洲内政。

  已经撤出了大量驻军去西北的帝国方面措手不及。一方面帝国开始保护自己以前的代言人,一方面,帝国也提出了严厉的外交交涉,指出澳洲的政变不利于地区稳定,如果有必要,帝国“保留行动维稳的权利”。

  如果是在十年前,也许帝国的动作还能吓住一些人,但是现在,参与事情的几方都清楚,帝国没办法对这种全面的失控进行有效的处置了:从32年就开始的十三州独立已经狠狠打击了帝国在澳洲的权威,同时,经过34年的血腥战斗,军事上进行压制的努力也失败了,加上西北的危局,帝国现在对于澳洲已经全面失控。

  就在“辽城”号完全沉入离岛海域之后不久,澳洲的“联合过度政府”宣布正式成立——政府就建立在新南京——黑色幽默的是,大部分参加建立仪式的“议员”几小时之前还是原澳洲政府的议员和官员。

  成立仪式还没结束,这个政府就收到了来自美洲和欧洲很多国家的承认。

  在帝国澳洲关宁驻军,一个军官是这样在日记中写的:“我一直不知道,我们驻地附近的居民有这么多的彩带,号角还有啤酒——狂欢几乎持续了一个晚上。突然之间,帝国的存在在这里变成了不受欢迎。这个小镇曾经的镇长被吊死了,理由是他曾经参加过对澳洲白人的屠杀,不过他们也兴高采烈地吊死了一个白人——据说是同样的理由,只不过受害者成了华夏人。似乎一夜之间,他们都开始以澳洲人自居了。”

  这样的情况十分普遍——实际上,帝国一直忽略的一个事实就是:澳洲经过几代移民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不甘于充当帝国矿工和挤奶工的新的政治诉求人群。在经历了一年多让人家破人亡的内战之后,这些千辛万苦来到新大陆的人开始厌倦成为大国的附庸——他们渴求自己的完全独立。

  第一次内战只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不是白人还是黄种人的问题,而是自己是独立自决还是生活在大国阴影下的问题——用老百姓通俗的话来说,不伦黄白,选出来的官是帮我们还是帮外国人收税的。

  这种情绪和民意其实美洲人也有人发现了,在1932年初,就有一个殖民地研究的专家应美洲国务院的邀请写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澳洲的新民族已经逐渐形成,就像多年前来到美洲的那些建国先贤一样,澳洲迟早也会争取成一个独立的新国家。

  不过当时这篇文章只是例行公事传阅之后就被束之高阁了。

  不管怎样,在1935年的7月,帝国开始了措手不及的应对,而美洲人则认为自己和澳洲突然新诞生的这个政府已经达成了可接受的协议,现在是双方旅行合同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