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早开办戏曲栏目的,还有80年代后期北京电视台的《菊苑乐》;天津电视台的《戏曲之花》、《金艺戏曲》;上海电视台的《戏曲大舞台》等。自1984年以来,《戏曲大舞台》专栏播出了中青年演员的“南北大会串”;著名京剧艺术家的交流演出以及越剧大奖赛等等,在社会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陕西电视台的戏曲专栏节目《秦之声》正式命名于1988年,每周五播出。
其前身是开办于1979年的《地方戏》栏目,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满足广大观众,特别是占全省人口80%的农民群众的艺术欣赏需要。在1988年,该栏目举办了全省秦腔优秀青年演员“公主杯”电视大奖赛和西北五省(区)秦腔新秀“咸阳杯”电视大赛。1989年,该节目又举办了“本台摄制的戏曲艺术片选播”
和“迎接国庆优秀现代戏展播”等活动,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对振兴以秦腔为代表的陕西地方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收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广西电视台的《家乡戏》栏目,开办于1989年1月6日,每周播出一次。它采取“拼盘式”结构,荟萃了京剧、外省地方戏和广西地方戏,以及杂技等,以观众点播的形式,把一个个短小精彩的节目串联起来,让观众品尝不同的风味。同年7月,又增设了《优秀节目点评》,每次播出一个艺术水平较高的剧目,主持人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进行讲解评论。剧目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则使用电视特技手法进行重放、定格,让观众加深了解,仔细欣赏。四川电视台的《川剧欣赏》,开办于1989年1月,每月播出一次,时间为40分钟左右。该栏目注意将欣赏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川剧表演艺术,既注意介绍优秀的传统剧目,也注意向观众推荐新创作的剧目和整理改编的剧目;既介绍著名表演艺术家的表演特色,也让观众熟悉川剧的后起之秀。
1996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办了“戏曲·音乐”频道。上半年,中央电视台的戏曲栏目由《九州戏苑》、《电视剧场》两个增加到6个。到下半年,栏目进一步增加到9个。除了欣赏性的《戏曲大舞台》、《名段欣赏》、《戏苑百家》、《戏曲直播》等栏目外,围绕着戏曲艺术的新闻报道、艺术研究专题、人物专访、介绍戏曲知识有了《梨园群英》、《戏曲采风》、《九州戏苑》、《知识库》,还为戏迷观众专设了《戏迷园地》栏目。
除此之外,国际频道还有一档《神州戏曲》,中国教育台有《京剧知识与欣赏》栏目。
各地方省市电视台根据需要也都设立了自己相应的戏曲专栏。像浙江电视台设立了《荧屏舞台》、《百花戏苑》、《钱塘晚潮》三档戏曲栏目,分别满足不同戏曲观众的需求。北京电视台分别开办过《菊苑乐》、《学京剧》、《戏曲欣赏》
和现在的《同乐园》。河南电视台分别开办过《观戏潮》、《百花舞台》和现在的《梨园春》。福建电视台有《闽海观剧》,湖北电视台有《戏曲大看台》,广东电视台有《南粤戏曲》、《缤纷梨园》、《粤韵风华》,四川电视台有《川剧苑》,安徽电视台有《花戏楼》。
值得大书一笔的是上海有线电视戏剧频道。这是全国第一个以戏剧为专业的频道。他们打出的口号是“不出家门,天天看戏”。每天播出戏曲节目由14个小时增加到16小时,收视率在上海有线各频道中经常名列前茅。他们的节目以戏曲曲艺为主干,开设了15个栏目,有《上海大剧院》、《戏迷俱乐部》、《戏曲人》、《戏曲教唱》、《戏剧影院》等等,为普及推广戏曲艺术,提携戏曲新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以上所作的并不全面的巡视可以得知,目前的戏曲栏目,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个戏曲传播体系。中央台是全方位关照,地方台突出乡土特色、地域风貌。戏曲有了自己的空中大舞台,电视为戏曲提供了一片再展英姿的新天地。
戏曲栏目中,有的节目定位比较明确、固定,像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每期15分钟播放名家名段。《戏苑百家》每期60~140分钟,是一个专门欣赏大型戏曲节目的栏目。内容包括平时录制的全国各类戏曲剧种的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各类大型戏曲晚会、演唱会、各类戏曲展演、会演、调演的优秀剧目。中央电视台与各地方电视台合作录制的中国地方戏曲精品库节目,包括各地方戏曲剧种的优秀剧目,以及中央电视台近几年录制的京剧音配像节目。《戏曲大舞台》转播或录播全本的首都各剧场上演的舞台戏曲剧目。《戏曲直播》则是采用现场直播的电视手段,将全国文艺舞台上演出的精彩戏曲节目及时播送到寻常百姓家。
中央台的《九州戏苑》是全国性著名老牌戏曲栏目,1993年11月由原来的《戏曲欣赏》改版而来,几年来为扶植、繁荣戏曲艺术、丰富荧屏成绩突出,是宣传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窗口。《九州戏苑》整体上说节奏明快、信息量大,在保持欣赏性的同时,充实了知识性、参与性的节目。突破了那种“你演我看”的剧场模式,沟通了主持人、演员和观众的关系,拉近了戏曲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视性。近年来,《九州戏苑》还注意发掘各省地方戏曲资源,安排地方戏主题专集。曾经做过安徽、贵州、陕西、黑龙江、浙江、河南、河北等省的专集。
浙江电视台的《百花戏苑》节目也是一个拥有众多观众的戏曲栏目。《百花戏苑》观众对象定位在年轻戏曲观众,每周一晚上播出30分钟。这个栏目下设10个小栏目,分为知识、欣赏、人物、参与四大类。作为争取青年观众的窗口,这个栏目追求创意新颖、精良制作,既努力保持戏曲艺术的高雅文化品质,又较充分地发挥了现代传媒手段的艺术优势,使节目不但信息丰富、节奏明快,而且风格清新、雅俗共赏。
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京剧知识与欣赏》,周二晚上9点40分播出,由著名京剧演员吴江燕编导兼主持人。这个栏目发挥主持人熟悉戏曲、热爱戏曲、能演能讲的特点,把传授京剧知识、访谈戏曲艺术家、介绍戏曲动态与节目欣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办以来越办越好。
北京电视台1999年4月新开办了《同乐园》栏目。这是一个打破传统戏曲节目制作思路的新型栏目,以“欢快、活泼、热烈火爆、竞争”为基调。这个栏目由“竞猜急急风”、“梅花三弄”、“去伪存真”、“嘉宾学戏”、“同喜同乐幸运抽奖”等富有创意的小板块轮换拼接,是一个定位于为喜爱戏曲又不大懂戏曲的观众提供丰盛的电视戏曲文化套餐的栏目。
中央电视台1999年8月底在对“戏曲·音乐”频道各栏目进行调整过程中,增加了一个新栏目《新视听》。这个栏目由三个子栏目《当代音乐台》、《艺术无极限》、《今日过把瘾》组成,是一个集音乐、文化、戏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栏目,其中子栏目《今日过把瘾》以传播戏曲知识、满足戏迷需求、真诚为戏迷服务为宗旨。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在邀请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和各界明星参与表演的同时,以游艺形式吸引观众参与。让观众不仅能欣赏到精彩的戏曲表演节目,同时还能在学唱、学演过程中更加体会到戏曲艺术的精妙。
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创办于1994年10月,至今已经16年了。
中间有过几次变动,1999年上半年再次进行改版。台领导班子和编委会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决定把《梨园春》作为河南卫视的重点栏目、拳头栏目来办。
新版《梨园春》延长了节目时间。由每期50分钟延长为每期90分钟。原来的50分钟,节目容量较小,每期五六个节目,许多观众感到不过瘾,纷纷写信要求延长时间。现在改为90分钟,就在长度上和节目容量上满足了多数观众的要求。同时增加了播出密度,即从原来的隔周一期改为每周一期。增强视觉冲击力,激发观众的观赏兴趣。还扩充了节目内容,即不仅有本省剧种的名家、名剧、名段,还选了省外一些剧种的名家、名剧、名段,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黄梅戏、越剧、川剧、晋剧、秦腔、二人转、昆曲等。不光有戏曲,还吸收了与戏曲相近的姊妹表演艺术,如相声、戏剧小品、杂技、曲艺等。更重要的变动是加强了观众参与。从形式上说,有戏迷参与(擂台赛),有现场观众参与(如点戏、打分),还有电视机前的观众参与(如回答问题、拨打168声讯电话、点戏)。从分量上说,新版《梨园春》目前的观众参与节目几乎占了节目总时间的一半。
全国各省的戏曲栏目各有构思和特色,此处难以尽数。
第三节电视戏曲节目的个性与制作
从电视戏曲已有栏目来看,如果从戏曲被改造的程度这个角度来观察的话,可分这样三类:
一类是原生态型,是原汁原味的,未经电视改造过的,基本保持舞台表演原始面貌的栏目。
第二类是栏目化型,经过了电视栏目化改造,在节目原素材料基础上经过了技术处理,或加评说,或加快、放慢,或有画面切割镶拼,或经动画处理。我称之为“解放脚”型。
第三类是“新新型”,是节目形态都大加改动的,编导的制作思路是抢占荧屏“制高点”,紧跟娱乐兴奋潮流,将戏曲改制、包装成时尚的各种形式。不管哪一类,电视戏曲栏目都为戏曲提供着演出舞台,为观众提供了观赏戏曲的美好窗口。
一、电视戏曲节目的个性
电视戏曲栏目具有所有杂志性节目的共性:每个栏目有特定的名称、标志和内容范围,在表现形式上各自讲究一定的特色和格调,播出时间长度和周期是固定的。同时,由于戏曲艺术的介入,电视戏曲栏目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它围绕戏曲艺术和戏曲文化构架,介绍、分析评论戏曲名家名段,还注意观察研究戏曲与其他艺术的关系,并及时播报戏曲发展演出的新动向。
其鲜明的特征是:
(一)包容性
第一,电视戏曲节目的包容性体现在其内容上。它的内容可以包罗万象,相互之间无须太多的关联,只要某一点符合栏目名称就可以。
第二,形式的包容性。它可容纳直播、录播及利用各种电视手段制作的各种形式的电视戏曲。戏曲栏目可以做成专题与欣赏结合的节目,如《戏曲采风》、《梨园群英》。可以做成游艺性娱乐杂志型节目,有竞猜游艺的内容。如新开辟的《同乐园》和《新观听》栏目中的《今日过把瘾》,吸引青年观众的关注和参与。提高收视率,普及推广戏曲艺术。可以把春节戏曲晚会拆整为零,穿插到相关的节目中去;还可以打破时间、篇幅的常规,将某一栏目的一期办成特别专题节目。
第三,风格的包容性。电视戏曲栏目可以根据不同的定位形成不同风格,或沉静思辨,或轻松诙谐,或优美抒情,或玩闹火爆。甚至同一个栏目,也允许根据不同期的内容和编导个人的艺术追求而呈现不同的风格,诸多艺术风格在电视戏曲节目中可以兼容并蓄。
(二)机动性
一是电视戏曲编排方式的灵活性。电视戏曲栏目小板块的形式,有利于选取戏曲精华,使节目编排机动灵活。有些节目可以根据某个主题来编排某一期或一组系列栏目的内容;也可以相对散漫,板块式组合;还可以将自创节目与现成节目混合编排。
二是其内容选取方面具有鲜明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选取戏曲专题片,既可以整部整集地播出,又可以每部、每集分几次播出;甚至可以拆出段落、资料来做其他节目的素材、例证。
三是栏目的选材、主题的灵活性。编导可以竖向思维,以某题材的发展演变来构思组合,编成一期节目。
总之,选取内容的长短、编排组合、题材的选择以及播放位置可以非常机动灵活。只要编导有完整的构思,有统一的艺术风格,有精心的串联编排,都可以做出好看的戏曲节目来。
(三)大众性
与戏曲专题片、戏曲电视剧和戏曲综艺比较而言,戏曲栏目最具大众性,最容易得到观众的反馈并能最快得到相应改进。戏曲栏目天天定时定点播出,对于爱好戏曲的观众朋友来说,好像是一位忠实的老朋友。观众与之爱好的电视戏曲栏目节目天天见,所以对节目中的优劣就有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通过各种方式反馈给创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