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电视综艺节目编导全文阅读 > 第50章 电视戏曲节目编导(1)

第50章 电视戏曲节目编导(1)


  电视综艺节目的主体元素中,包含“戏曲”。戏曲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把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融为一体的一种特殊艺术。戏曲的美学特征是: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

  电视戏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与电视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电视文艺形态。它指运用电视技术手段,突破戏曲舞台的时间局限,适当采用实景及镜头组接艺术表现戏曲艺术、反映戏曲文化现象的一种电视文艺形态。

  划归综艺节目的电视戏曲的主要种类有:电视戏曲栏目、电视戏曲专题片、电视戏曲综艺。综艺节目编导制作人员必须对戏曲有所认识,有所了解,才能制作出好的电视戏曲节目。

  第一节戏曲的美学特征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和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中国戏曲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中的部落歌舞。发展到汉代,出现了“百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完整的戏剧体系和特有的戏剧美学。中国戏曲艺术美其形态上的独特风格和民族特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很大影响。

  中国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剧、越剧、评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粤剧、黄梅戏等300多种,其中京剧已有多年历史,流行最为广泛,分布全国,内容非常充实,被称为“国粹”。戏曲的美学特征主要有——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以歌、舞、白这三大类要素的有机结合而构成的艺术形式去表现某个完整的故事。戏曲中的“歌”不同于歌剧和独唱,它还配合着舞蹈和对白。戏曲中的“舞”不同于歌剧和独舞,它在舞蹈中有歌和对白,有文舞和武打,并且糅进一些杂技和特技的表演。戏曲中的“白”又不同于话剧和朗诵,特别讲究字正腔圆、音调的婉转起伏和音韵的节奏美。在戏曲表演中,歌、舞、白这三者不能孤立分割地存在,而必须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这跟舞蹈、话剧艺术的综合性是有区别的。

  二、程式性

  程式就是把形式纳入一定的标准,使之成为一种定型的有规范性的套子,即把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加以精选、提炼和装饰,使之简练、准确、鲜明、富于节奏感、舞蹈化、美化。中国戏曲讲究“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和手法、眼法、身法、发法、步法。这些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规则,约定俗成。程式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当(角色分行)的程式

  根据角色的性别、年龄以及气质性格等特点,对演员所扮的角色分类:

  生——

  老生:又称须生,扮演重唱的中老年男子。所戴胡须(京剧叫髯口)按年龄不同有黑、白、灰三色。其中又分为老生、武老生。戏曲中的“末”原指男子,后并入生的行。

  小生:扮演青年男子,唱念用小嗓,表示文雅和带稚气。分文小生,多为书生;武小生,多为年轻将领。

  武生:又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长靠武生扮演英勇善战的武将;短打武生扮演武艺高强的绿林好汉。

  旦——

  正旦:又称青衣,扮演重唱工的中青年女子,角色多为悲剧。

  花旦:扮演重做工的中青年女子,多为喜剧角色。

  武旦:扮演重做工的武功的女子。又分刀马旦和武旦,前者指英勇善战的女将或女英雄,后者多为神话中的女精灵。

  老旦:扮演重唱工的老年女子。

  彩旦:又称丑旦,扮演喜剧或闹剧的人物。

  净(又称花脸)——

  大花脸:又称铜锤或黑头,以唱工为主,多为朝廷重臣。

  二花脸:又称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多为豪爽之士。

  武花脸:又称武净,重武功,专攻武打翻摔。

  丑(又称三花脸)——

  丑角多扮演喜剧人物,又分文丑和武丑。

  (二)脸谱的程式

  中国戏曲中的脸谱用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寄托人们对历史人物千秋功罪的评说。脸谱的勾绘具有一定的寓意。脸谱的基本色表示人物的性格。

  红色:表示耿直、忠义、威武、庄严,多用于富有血性的人物。

  黑色:表示刚直、勇敢、公正、无私,多用于富有正气的人物。

  白色:象征阴险、毒辣、强权、专横,多用于奸诈凶恶的人物。

  脸谱的勾画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如包公的黑脑门上往往画一个白色的月牙,这是赞颂包公秉公断案像黑夜中的皓月那样清明。

  (三)动作的程式

  戏曲艺术中的动作源于生活,是把生活中的动作经过选择、提炼,使之节奏化、舞蹈化、规范化。如戏曲中骑马的程式动作是由扶鞍、执鞭、踩蹬、上马、扬鞭等一系列的动作组成的。

  (四)音乐的程式

  中国戏曲的音乐主要表现在唱腔的文武场上。优美动人、丰富多彩的唱腔是中国戏曲美的一大特点。

  戏曲乐器的伴奏也称“文武场”。文场即用京胡、京二胡、月琴(称三大件)和小弦、笛子、唢呐、奏琴等乐器演奏来伴唱。武场即用板鼓、大鼓、铙钹、小镲、堂鼓等打击乐器演奏来伴舞(打)。

  三、虚拟性

  中国民族艺术悠久的美学传统就是追求意境。中国戏曲在这一美学传统下,形成了追求虚拟的艺术风格。虚拟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具布景的虚拟

  戏曲舞台上往往只有很少的几件道具,常用的就是一桌二椅,而且基本上不用布景。

  如剧中人手拿马鞭,便是以鞭代马,观众可想象舞台即是广阔的原野;剧中人手执“车旗”,象征着推车而行;剧中人挥舞“火旗”,则象征大火熊熊、烈焰奔腾。

  舞台上道具布景的虚拟,可以使观众生发活泼自由的想象,获得一种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还可以使舞台留出大片空地,有利于进行歌舞表演。

  (二)舞台时空的虚拟

  中国戏曲表演过程中,舞台上时间和空间的显示与变化,往往不是真实客观的,而是根据剧情需要,时间可以延长或压缩,空间可以自由流动和转换。

  如《失·空·斩》中,探子向诸葛亮接连三次报告,最后一报“司马懿的大兵正奔西城而来呀!”其实这“三报”在现实中并非一二分钟报告一次,但这是时间压缩,观众完全可以理解。《将相和》中表现蔺相如赴宴,他在舞台上走了一个“圆场”,就由大街到了小巷,这是空间的虚拟。这种戏曲的“时空转换自由”,更增加了戏曲艺术的感染力。

  (三)表演动作的虚拟

  中国戏曲表演中,演员讲究“虚中见实,假戏真做”。这种虚拟的动作暗示出舞台并不存在一些实物和情境。例如演员出门和进门的表演,并不需要门的存在,只需要做出开门、关门的动作就完了。

  第二节综艺类电视戏曲节目的形态

  电视戏曲是电视与戏曲相结合的艺术。戏曲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传统的、新编的、现代的以及各地方的戏曲等,而电视有其声、光画面和拍摄手法等表现手段的多样性。将这两门艺术相结合,则派生出各种不同艺术样式的电视戏曲。综艺类电视戏曲节目形态主要有:电视戏曲栏目、电视戏曲专题片、电视戏曲综艺。

  一、电视戏曲综艺

  戏曲电视综艺指戏曲艺术因子与其他艺术元素(例如歌舞、小品、音乐MTV等)结合,充分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对戏曲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既突出发挥戏曲的艺术价值与魅力,又充分体现电视技术创作功能的一种电视综艺节目。综艺类的电视戏曲大都只保留了戏曲诸多艺术元素的一部分,有的得戏曲之“声”,有的得戏曲之“形”,有的得戏曲之“神”,有的只得戏曲之“影”。但无一例外,它们来自戏曲,脱胎于戏曲,吸取了戏曲的一部分精华,同时与电视化合,借助电子技术神奇而特殊的创作功能,产生全新的艺术形式。

  综艺类电视戏曲,可以说是最活跃、最无定型、最新颖可爱的一类形式,也是最具现代审美特色、最能为年轻观众接受的一种形式。

  目前在电视屏幕上涌现的电视戏曲综艺类节目有很多样式。

  (一)戏歌

  戏歌,显然是戏曲之“声”。戏曲的旋律,经过了千锤百炼,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格和淳美的韵味,动听动情,能调动人特殊的文化感受和体验。戏歌化用戏曲的曲牌、曲调,填上反映当代人生活情感的歌词,用歌唱的发声和现代感的配器,古为今用,歌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受听众喜爱。

  “戏”与“歌”结合成的戏歌目前的形式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改造流行歌曲、脍炙人口的历史歌曲和好的美声歌曲;二是创新、改造成戏歌的知名歌曲,保留了原歌曲主要的旋律和内涵,又增添了戏曲的声韵,比一般通俗歌曲更富地方色彩和民族风味,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二)戏曲MTV

  戏曲MTV是以戏曲唱段为依托制作的MTV,是将优秀的戏曲唱段与不断变化的电视画面结合成视听一体的形式。它目前还不流行,还只是音乐电视兴起之后刚开始尝试的样式。

  优秀的唱段大都经历了舞台实践的锤炼,经过了许多戏曲艺术家的推敲,往往凝聚着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强烈情感,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运用电视手段,打破舞台的时空界限,采用特殊的拍摄技巧、多变的别景、光线、色彩甚至三维动画特技,诠释唱段深韵的内涵,强化演唱效果的冲击力和渗透力,吸引观众,打动观众。

  如起名《心曲》的一组六个越剧MTV就拍得清丽古雅,每一幅画面都像一幅高调拍摄的艺术照片,充满浓郁的浪漫色彩。

  (三)戏曲歌舞、戏曲小品

  综艺晚会中的戏曲节目,包括戏曲歌舞、戏曲小品等,可以说得戏曲之“形”或戏曲之“影”。这类节目是戏曲的元素加上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再与电视化合而成,是一种新的艺术样式。

  在综艺晚会中,最常见的节目形式就是戏曲歌舞、戏曲经典段落演唱和戏曲小品。另外还有新生的不可归类的戏曲综艺。

  戏曲歌舞是戏曲与歌舞的化合。由于歌舞节目场面大,演员多,常常用于渲染烘托气氛。所以戏曲歌舞中有一种就是“开场歌舞”,用曼妙的戏曲舞蹈、重新配词的戏歌、热烈的戏曲锣鼓,浓浓地渲染喜庆。

  戏曲名段还有一种倾向,是变换伴奏乐器以期获得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较常见的就是交响乐伴唱,甚至电声音乐伴奏。

  戏曲小品是电视戏曲节目中观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小品节目是近十几年来才在荧屏上兴起的节目形式。因其短小精悍、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集中,具有警世的作用而在晚会上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小品与戏曲相结合,节目也就更精彩、更好看了。较早的戏曲小品是1986年的春节晚会上的《断桥》。由越剧、川剧和豫剧三个剧种的三个演员来扮演《白蛇传·断桥》中的白娘子、小青和许仙。三个剧种艺术风格各不相同,道白方言互不相通。越剧的白娘子温柔似水,川剧的小青泼辣如火,豫剧的许仙憨直诚恳,剧种的魅力与人物的性格相对照,非常贴切。不同性格的情节发展过程中又引起各种冲突和矛盾。三个人物各唱各的腔,各说各的话,各行各的事,表演的都是名剧种中的名段和特色,使观众在轻松愉快中着实过了一把戏瘾。

  二、电视戏曲专题片

  电视戏曲专题片是指独立地按照专题片创作规律专门拍摄的,表现戏曲艺术、戏曲文化、戏曲艺术家艺术生涯等内容的电视专题片。电视戏曲专题片具备一切电视专题片的特性,同时又具备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

  专题片不同于电视剧,也不同于电视文艺节目。它最大的特点是:

  第一,内容的真实性和专一性。它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是已有的现象和曾有现象的痕迹。不能虚构,排斥表演。

  第二,内容的深入性和思辨性。它不满足于记录个别事件、反映生活的表象,避免落入图解概念的模式,力图艺术化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揭示生活的底蕴,揭示社会、人生的种种规律和意义。

  第三,专题片在电视技术手法方面有更深入广泛的尝试,能够调用艺术手段来体现理想。因此,在各个种类的电视艺术形式中,专题片也是一种最具综合性的节目类型,兼有艺术性和新闻性的多重特点,可以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来表达思想,表达主题。

  电视戏曲专题片的历史很短,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电视戏曲专题片,既是包容戏曲的艺术,也是包容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方式,故而既有专题片的体裁特点,也具有戏曲独特的艺术特点。它真实又朴实,具有思辨性,体现着创作者独特的个性追求和对戏曲艺术的领悟。

  同时,电视戏曲专题片可以不拘一格,根据题材和编导的创作追求和风格特点,根据搜集到的素材做成各种各样的类型。而且还可以与其他领域的内容交叉融合,做成复合化的新类型。电视戏曲专题片的类型可分为:

  (一)知识报道型

  知识报道型指对戏曲艺术和戏曲文化的有关知识作普及报道性的专题片,这又分写人与论事两类。如电视戏曲专题片《京剧名家迟小秋》就属于写人的类型。

  (二)文化思考型

  文化思考型指运用戏曲艺术的素材,对戏曲文化和中外文化的有关侧面作较为深入探讨的一类。这是最体现专题片特性的样式。

  (三)赏析型

  赏析型指对戏曲艺术的优秀作品做评论和鉴赏性加工的一类。

  电视戏曲专题片必须解决好真实性和文化性两个方面的结合问题。

  三、电视戏曲栏目

  电视戏曲栏目,是指每天定时在电视台播出的归纳在各种栏目中的戏曲节目。开办电视戏曲栏目,中央电视台始终是主力军。1985年推出的《戏曲欣赏》和1986年开办的以播出各类演出录像剪辑为主的《电视剧场》是中央电视台最早开办的戏曲专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