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电视综艺节目编导全文阅读 > 第52章 电视戏曲节目编导(3)

第52章 电视戏曲节目编导(3)


  电视戏曲栏目化,是电视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经历过初期电视以简短的新闻节目和零碎的文艺节目以及大量电影充填时间的阶段:国外40年代末第一次出现专栏节目,像《骆驼新闻大篷车》等新闻节目,开始打破初期电视播出的原始格局。80年代初,国外的栏目化播出进入发达时期。日本的NHK电视台,1981年有21个栏目,1982年增加到66个。原苏联中央电视台也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开办了有近百个栏目。我国电视到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接受专栏节目,后来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充分。戏曲节目则是中央电视台最早归入栏目的电视文艺之一。

  电视戏曲栏目,既然指的是每天定时在电视台播出的、归纳在各种栏目中的戏曲节目,那么与其他三类电视戏曲相比,显然是形态最多变、可塑性最强的一类,也是最经常面对观众、最为平易近人的一类。因此,电视戏曲栏目质量的优劣对于争取观众关系重大。

  二、办好电视戏曲栏目的要点与难点

  电视戏曲既然是电视文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方面承担着不容推卸的历史使命。戏曲艺术延续了几百年,大家都承认其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创新发展,是一个难题。作为电视文艺工作者,就有义务、有责任把电视戏曲搞好,否则我们这一代人就没有尽到职责,是个败家子。虽然任何一种艺术的成长、发展、兴盛、衰落有它自身的规律,戏曲的兴衰主要由戏曲工作者承担责任,但是作为传媒、电视人,仍然要在促进戏曲的再生、创新方面有着自己应尽的职责。戏曲栏目应该办好,也能够办好。当然搞戏曲栏目的电视人可以说比别的栏目更难,除了同样有驾驭题材内容方面的艰难外,额外还有经费、人员方面的许多艰难。没有从业人员的事业心与献身精神,戏曲栏目无法维持至今。目前的戏曲栏目,应该说尽了很大的努力,做了很多工作,克服了很多困难,有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但仍然有很大的改进余地。要想把节目做好,主要还得找差距。

  搞好戏曲栏目,有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考虑:

  (一)定位问题

  频道有频道的定位,栏目有栏目的定位。戏曲频道和栏目,到底针对什么样的观众群,做成什么品位的节目,是做成复古性陈旧节目,强调原汁原味满足老戏迷?还是做成改头换面的新潮娱乐节日,用戏曲作异样口味的调味品来吸引青少年一代?还是认真分析可能的各个层次的观众,设置分工更明确、更准确、更有针对性的栏目?都需要认真论证。目前的定位给人的感觉是焦点不够准,现在有点两头够不着,老戏迷、老行家觉得不够味、不地道、小玩闹;年轻观众觉得太陈旧、太缓慢、不耐烦、看不懂。作为频道,可以考虑几个层次的受众,立足于基本观众,争取其他层次的观众,通过不同的栏目满足较大范围的观众。作为栏目,定位要更细致。各个栏目允许有交叉,但不要面目模糊,相互混同。

  在考虑定位问题时,有两点要注意协调平衡。第一是戏曲的文化品位与娱乐性的协调问题,第二是舞台艺术与写实艺术的协调平衡问题。

  戏曲是一种文化,它凝聚着历史的、文化艺术的符号。它的各种程式是当时社会生活、文化历史的象征。它与当时的观众有一种解读的共识,但今天的观众却有着欣赏的障碍。它反映的制度习俗、思维方式,对于今天的青年是陌生的,不可理解、不好接受的。不要说几年前的社会生活习俗了,解放以前的,甚至文化大革命以前的社会习俗,今天的年轻一代都感到有隔阂。这是时代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戏曲,中外古典艺术经典在今天都有解读的障碍。这不奇怪。关键在于今天设置栏目的指导思想要清醒,要注意解析与普及。可以在解析、普及的基础上发挥戏曲的娱乐功能,先让不懂戏的观众能看懂,然后才能品味到它含蓄凝炼的优美,产生兴趣和爱好。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很困难,北京电视台的《菊苑乐》曾经有过一个小栏目“看戏说戏”。有一次是评论赏析《拾玉镯》,通过画外音、快放、慢放等手法评点孙玉姣的表演和心理活动,把一段戏表现得十分幽默有趣。《拾玉镯》是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折子戏,但经过这样处理后让戏迷们有看老戏品新味的愉快。曾经把这段节目挑出来放给青年学生看,课堂上始终充满会心的笑声。这就说明他们完全能看懂而且领会其中的幽默与喜剧因素。有观众提出希望有“名段欣赏”和“京剧ABC”这样的栏目,就可以承担这样的功能。对于老戏迷,对于一些观众不熟悉、题材偏冷僻的节目,也可以开设“聊戏侃戏”、“边看边议”之类的栏目。播戏之前,介绍戏的情节、人物、特点和有关的梨园掌故、历史背景,甚至介绍化妆和服饰、勾脸的脸谱特点、后台花絮等等。播演之后,议议表演得失、演员的甘苦心得,沟通演员与观众,拉近戏曲与现代生活、与观众的距离。

  戏曲作为一种文化,有一种凝重的基调,有固定不变的规范。但它同时又是艺术表演,有轻松娱乐的成分,应该能够找到协调平衡点(不能为了照顾老戏迷就死搬硬演,原封不动)。戏曲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精华与糟粕糅杂在一起的,要研究哪些是可舍弃的部分,哪些是要保持发扬、精心表现的东西。陈旧的演出形式,连戏曲舞台表演都在寻求改进的方式。只要看梅兰芳青年时代就开始的对舞台表演从服饰、唱腔到表演程式的种种改革;只要看舞台的一桌二椅到如今的保留虚拟表演却美轮美奂的舞美大制作,就可以体会到戏曲舞台表演其实已经改进改变了许多。作为电视戏曲更可以注意发扬现代传媒的优势,在运用电视技术、压缩过渡、精选剧目方面下工夫。

  定位明确了,每个栏目的规划就好做了。长计划与短安排怎样有机结合,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不草率应付。节目质量就可以有基本保证。

  (二)资源问题

  资源问题是其他一切电视节目都应该注意的问题。但戏曲栏目与其他电视文艺栏目有所不同的是,戏曲栏目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已有的音像资料。这是栏目的生产资源。关于生产资源,有两个议题:一是资源的运用与挖掘,二是资源的保管与储存。

  戏曲栏目要天天、月月、年年播出,节目需求量相当大。虽说中国戏曲有近800年的历史,目前还存活有近300个剧种,资源称得上丰富。但如果大材小用,细粮粗作,像黑瞎子掰苞米,掰一个扔一个,资源也很快就会浪费一空。最后落入让观众颠来倒去看旧剧目的恶性循环。观众失去新鲜感,编导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迫。这又涉及电视戏曲工作者自身的业务素养与能力问题。文艺产品生产也应该讲究利用率。而资源的挖掘运用与保管储存是相关相连的。前些年,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刘习良同志就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要“高度重视戏曲图像资料的积累”,要“筹建正规的音像资料中心”。这是极有远见的指示。资料贵在完整齐全,现在就应该注意搜集过去拍摄的戏曲影片和录制的戏曲电视片,要尽量搜集齐全,分门别类建立档案。为了久远保存,其中特别有价值的还可以转录为激光视盘。搜集的过程也是盘点的过程,如果发现有哪些戏种、哪些演员、哪些剧目还缺少音像资料,现在还来得及组织人力物力抢拍补救。这种工作宜早不宜迟,晚了就成为历史的遗憾。青岛电视台与中国剧协1998年拍成了50集《中国地方戏曲》大型电视艺术片。他们历时两年,行程约20万公里,拍摄了50多个剧种70多个优秀的剧目。

  大家都深感他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功德无量。

  有些戏,有些剧种,有的演员,如果没有这次的记录,就永久失传了。像广东潮剧《柴房会》中有李老三夜宿客栈柴房遇女冤鬼的情节,根据剧情需要,在表演人物心理方面的一段梯子功,是高难度的绝技。扮演李老三的表演艺术家也已多年不演这出戏,为了拍摄电视艺术片,这次硬是苦练了两个月,找回了功夫,成功地记录了下来。再过几年?年事更高,恐怕再也无法重现绝技的光彩,一出名戏就会在我们这一代湮没。资料的抢救与保存,不仅在今天有实用的功效,而且对于未来的观众、未来的人们来说,文化、艺术的文物,价值和意义更大,可以说是无价之宝。眼界更宽一点看世界,中国戏曲是世界独一份。将来国际影视界也会建立资料库。中国戏曲这种独特的资源是我国独家拥有的部分。在未来的国际性信息资源交流过程中,这部分音像资料肯定会升值,会被视作奇珍异宝。今天,在事态尚未过晚的形势下,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来考虑戏曲资料的搜集与保存,实在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建立起资料库之后的问题就是熟悉、使用的问题了。如果做到了对库存心中有数,注意收藏,做好编目,保障资料的质量、延长使用年限,定期交流资料信息,资源就可以再生性反复使用,多功能多角度使用,功效相当于资源的新开发。先进发达国家经常讲生产资源的深加工和再生性使用,道理是一样的。对资源的运用,可以往深掘做细方面努力。比如流派的比较欣赏,同一出戏,不同流派的唱腔、表演各有特色,可以在比较过程中,体味到流派风格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做同一演员不同剧目的比较欣赏。在不同的剧目中,虽然是同一行当,优秀的演员仍然会在程式的范围内追求独特的个性,塑造不同性格的形象,体现演员不凡的表演功力。这也是观众乐于欣赏的。还可以做同一剧目不同剧种的比较展演和评析。中国的各剧种风采各异,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表演特长,在表演同一剧目的时候运用的表现手法都各有不同:豫剧《穆桂英挂帅》以大段唱腔见长,京剧《穆桂英挂帅》就以身段做工与唱腔并重。京剧有《窦娥冤》,昆曲、赣剧、越剧等剧种也有《窦娥冤》,各个剧种在唱腔、表演、身段、服饰、情节处理各方面都有不同,甚至昆曲还有一场实验昆曲《窦娥冤》演出,将复古与创新糅合在一起,排出一种非常特殊的风格来。这些,应该也是观众乐于了解、一睹为快的。

  除了运用旧有的演出资料外,戏曲栏目也经常会根据需要组织现拍一些戏曲表演片段。这些新资料同样可以加入到资源库中去,以备在其他节目中反复调用,这些都需要专门人才来进行科学的管理。

  (三)制作环节

  节目好坏当然首先决定于创意和定位,而且制作投入还要受人力、物力和时间的限制。但在同等条件下起作用的主要还是指导思想和制作标准。有高标准,有追求,才会有好节目。戏曲栏目由于它的定期、定时、长期播出的特点,由于它的日常操作性以及对原素材的大量需要,也容易产生无暇多思、大材小用、浅尝辄止和操作疲劳等的不足。解决日常播出与追求节目质量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现在有些栏目,经常由几块演出节目为骨干,主持人串联,有的用现场采访或者嘉宾问答组成,形式较少变化。不紧不慢,画面单调,吸引力自然就会减少。甚至个别节目衔接不紧密,不恰当。结尾时不等播完就插广告。字幕出现漏字、错字、别字等失误,更是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与其他几类戏曲节目比较,目前戏曲栏目的制作停留在最基础、最简单的加工上,粗针大线连缀成篇而已。电视媒体的技术和传播特长远远没有开发利用,图表、文字、资料、图像的结合、镜头特技、电脑运用等都谈不上。我们在谈电视戏曲栏目的成绩、成就的时候,衡量的标准往往是优秀节目达到的水平。但是衡量这一类节目的水平,还应该有一个参数,就是达到优秀水平的比率。如果认真统计、严格要求的话,我们目前称得上优秀的戏曲栏目并不多,必须承认戏曲栏目的制作水平不理想。在各类电视戏曲中,恰恰是天天与观众见面的戏曲节目做得最漫不经心,应该看到这是自杀性行为。

  许多人常常抱怨观众对戏曲栏目缺乏热情,但是也有不少专盯着戏曲频道、戏曲栏目的观众,他们是最热情的,总不能让他们也失望。他们也曾发出过抱怨:“不是观众对戏曲栏目不热情,而是戏曲栏目对观众缺乏真正动了脑筋的真热情。”这是对我们一些质量不高的节目最尖锐、最诚恳的批评。现在音像制品在市场上公开销售,与其看敷衍了事的戏曲栏目,还不如自己买音像制品。今天对付一个节目,就可能推拒一批观众,引起的是恶性循环的连锁反应。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冷栏目,冷与热是辩证的,可以互相置换的。同样是戏曲节目,春节戏曲晚会能够做得好看、火爆,戏曲栏目就可以做得更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