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电视综艺节目编导全文阅读 > 第32章 综艺晚会串联脚本创作(2)

第32章 综艺晚会串联脚本创作(2)


  [主持人章伟秋出场]

  章伟秋:一所高校的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师资。我们的母校从转型升本以来投入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1500多万元,引进了200多名教师,各类进修培训达1000余人次,近400名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目前,母校已有正高职称教师53人,副高职称教师144人。校外聘任的兼职教师、客座教授也发展到了99位。从物质生活角度,也许教师应该算是“清贫一族”,但在精神上,这些老师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富翁,因为祖国各地到处都有他们的学生,而学生们的创造和贡献每天都在发展变化,无法衡量!

  [节目(10)诗剧小品《星空》]

  二、“空对地”式

  第二种是离开刚刚演完的节目,从一种议论开始,逐步引向下面的节目。

  例一:(东北三省1995春节晚会《关东人》中间串联)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说起关东人呐,往前追溯两代以上,除北方的少数民族之外,大部分是从山东、河北“闯关东”过来的。当年,老爷爷离家上路的时候,在村口告别了白发亲娘和怀着身孕的媳妇儿,怀揣着懵懂的希望,背负着亲人的目光,一步一回头,步步泪水流……等他们在黑土地上有了一番作为、创下一份家业的时候,老家的亲人大多都不在了。日子好过,心愿难偿,越好过越会想家乡。有些人在东北一辈子顽固地不改口音,为的就是保存一点跟老家的联系……电视机前的老人们,关里老家来人啦!他们带着浓浓的乡音浓浓的情,探望你们来啦!

  [节目:吕剧演唱《关里关外老辈儿里亲》]

  例二:(黑龙江电视台希望工程晚会《历史在注视》中间串联)

  [节目④女独《山路上的孩子》(后期插外景画面)]

  [女独结束后,主持人于吉相、张静出现在右则平台前——]

  于吉相:孩提时代是人生的准备阶段,上学读书是他们最基本的权益和最起码的意愿。可由于经济或者观念上的障碍,造成许多孩子失学,从而也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命运和作为,这种现象怎么能不令人痛心呢?

  张静:是呀。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件事——上个星期天,我们晚会剧组的几个人到阿城境内的一个小山村去为刚才演唱那首歌去拍外景画面,在当地找了一个小男孩来扮演“山路上的孩子”。刚拍了一点儿,孩子的妈妈赶来硬是把那孩子给拉走了!

  于吉相:是吗?为什么?

  张静:她逼着那孩子马上到山里去拣柴禾!我们说我们出钱,出足以买一车柴禾的钱,可那个当妈妈的根本不听。那孩子无奈,只好一步三回头地跟他妈妈走了……

  于吉相:这个偶然的“上电视”的机会,很可能对那孩子的一生都有意义。

  那个当妈妈的干了些什么呀!由这件小事使我想到,我们所进行的“希望工程”绝不仅仅是解决失学儿童经济上的困难,这种实践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使全民族各个层面,特别是被愚昧的绳索绑着的人们得到启迪。

  张静:我们黑龙江省大规模地救助失学儿童的活动,是从两年前开始的,缴“特殊团费”献“百万爱心”,集资捐款,创建“希望小学”,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已经使将近3万孩子重返校园。

  王艳萍:参与“希望工程”多数人并没有多余的钱,许多靠低工资、靠社会救济生活的人也来救助孩子们,我觉得他们的精神更可贵,更能体现中华民族团结仁爱、坚韧的品格!下面将要演出的小品《城市,有个家》就很能说明问题。

  [节目⑤小品《城市,有个家》]

  [小品结束,张静出现在表演区左侧——]

  张静:观众朋友们,作为文艺作品,刚才大家看到的小品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是编的。但它绝不是“瞎编”,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例多得是(介绍刘静和她的姜妈妈——具体形式和所谈内容,待刘静接来之后再议定)。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省望奎县农村,有一个小名叫亮亮的女孩,天资聪颖,活泼好动,很惹人喜爱。到了7岁,这孩子突然变了,变得沉默寡言,常常望着树上叽叽喳喳的小鸟发呆。爸爸问她怎么了?

  她战战兢兢地说:“我想到城里去学唱歌……”学唱歌?对于一个生长在偏僻农村,勉强维持温饱的孩子说来,简直是白日做梦!亮亮的爸爸可不这么想。他一咬牙,凑了一点路费把亮亮送进了省城哈尔滨。万万没有想到——亮亮自己和她爸爸都没想到——这孩子竟一下子考上了市少儿中心小雪花艺术团。多高兴啊!可她仅仅高兴了一天半,因为爸爸不能在省城陪着她,爸爸必须回去种地干活,养家糊口。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一个人留下了,挤住在亲戚家,开始了如饥似渴的学习。

  半年之后,她又有了新的苦恼——学新歌,歌篇儿上的字她不认识,“我得学文化课呀!”可一个既没户口又没钱的外地乡下孩子,到哪儿去上学呢?她被上学的渴望折磨得精神恍惚,不由自主她跟着亲戚家的小姐姐走进了花园小学。上课了,走廊里只剩下她孤零零的一个小身影。突然,她发现从门缝里能听到声音——老师讲课的声音!从那一刻起,她成了“门缝旁听生”,在教室门外听课,在堆放杂物的小棚子里练习,她学完了小学二年级的全部课程。终于有一天,当她蹲在地上贴着门缝全神贯注的时候,有人从后面拍了她一下,吓得她一激灵从地上崩了起来。拍她的,是学校的老校长。老校长默默地注视了她一会儿,说了一句让她永生难忘的话:“孩子,推开这扇门吧,从今天起你可以到教室里边去听课。”(停顿)为了维持学业而又不给家里增添过重的负担,亮亮避开熟人的眼睛,偷偷地拣破烂卖钱,一拣就是几年。

  有一次爸爸来看她,碰上她背着一大捆废纸盒从市场上回来,爸爸哭了……爸爸的泪水里不光有心疼,还有欣慰,因为她那一度连学籍都没有的小女儿,竟然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了重点学校——哈十七中!(调动掌声,走向观众席)朋友们,这个故事绝不是我凭空杜撰的,(拉起胡亮)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胡亮同学!——这就是胡亮的爸爸,这是教胡亮唱歌的王若菊老师;这是从门缝里把胡亮送进课堂的花园小学校长!

  胡亮:张静老师,在这令我万分激动的时刻,我想用歌声来汇报我的学习成果,表达我的心愿……

  张静:好哇!(带头鼓掌)

  [乐起,节目⑥独唱《快快长大》]

  三、“空对空”式

  第三种是前后都不接引具体节目,用一段故事或一段议论过渡串联。

  例一:(黑龙江电视台庆祝建党80周年晚会《红旗颂》中间串联)

  主持人:有一位共产党员叫朱洪福,他是黑龙江省虎林市第二派出所的民警。今年的2月16日,他在回家途中路遇一伙持刀抢劫刚刚作完案的歹徒,便与歹徒进行了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身中48刀,壮烈牺牲。牺牲时他才刚刚32岁……被公安部追认为全国一级英模的朱洪福,用他短暂的一生,为当地百姓做过许多许多的好事。为他送葬那天,虎林市万人空巷,满街哭声!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朱洪福牺牲的那片雪地上,老百姓自发地围绕他洒下的血迹插上了32面小红旗。这32面小红旗,就是朱洪福32年光彩人生的客观纪录,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歌曲前奏起,接歌表演《党员是旗》]

  例二:(黑龙江电视台希望工程晚会《历史在注视》中间串联)

  [主持人王艳萍上场——]

  王艳萍: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许多人奔走呼号,做了大量的工作,许多人倾其所有,奉献爱心,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谱写了激扬民族精神的乐章。在我们电视台旁边的那条革新街上,住着一位姓赵的老人。赵大爷身体有残疾,身边没亲人,一个残疾孤寡老人的清苦和孤独是可想而知的。处于这种境况中的人心思要比一般人重得多,听说有那么多孩子由于经济困难上不了学,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想了许多日子,赵大爷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自己行动不便,托人捎信儿请来了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让人把他家唯一的一只小方凳放倒,从凳子面儿底下抠出来一个信封。信封里装的是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债券、国库券,不多不少,面值整整5000元。这是他的全部积蓄,是多年来从自己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中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他一点没留,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基金会”的同志们深深地被他感动了,时常想起他,看望他。今年春节前夕,人们又去探望他时,好半天没叫开门。带着种种猜测找来他的邻居一起弄开房门,发现赵大爷他……已经死了。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床边没有水杯、没有药片儿,没有任何吃的东西,也没留下一张纸、一个字——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离开这个世界的!滚烫的泪水,从人们的脸上无声地滑落,洒在老人的床头,洒在那只曾经埋藏他全部积蓄的小方凳上——他曾经有过钱,有过5000元钱,如果他用这笔钱为自己请个小保姆,不至于有病没人照料,不至于病危没人送他上医院或者找人来救护,更不至于面对天棚告别人生!……也许,已经发生这一切赵大爷自己早就料到了,反复想过多少遍了——他认为把自己那点保命钱捐给处在困境中的孩子们值得,应该。

  [节目⑨《余温》]

  [歌声中,孩子们抬着一只系着黑纱的方凳上场,伴唱伴舞……]

  [歌至尾声,刘静、胡亮等受助孩子纷纷上场,往方凳上放自己的作业本、考试卷……]

  [导演带领(或代表)剧组工作人员现场捐赠稿酬……(能上的都上,包括一部分自愿的演员)]

  于吉相:安息吧,赵大爷。放心吧,所有为希望工程出钱出力的人们。努力吧,重返校园的孩子。坚持下去吧,站在贫困地区乡村学校讲台前的人民教师!

  [山村教师原地起座致意,现场观众鼓掌……]

  第三节结尾收束形式

  “编筐窝篓,贵在收口”,晚会的最后一段主持词,往往整场节目的“品位之巅”,况且前面左一段煽情、右一段鼓动,撰稿人已然是强弩之末,感觉“好词儿都用光了!”

  在这种状态下写好收尾,可见难度之大!不管多难,下工夫就是了。

  一、概括总结式

  这是最传统、最常用的办法,老老实实地概括总结,力求把词写得精一点、美一点就是了。请看例一:

  (东北三省1995春节晚会《关东人》结尾)

  王艳萍:共度今宵,天南地北喜气洋洋亲情切切老少欢悦家家乐;

  铁辉:共度今宵,白山黑水浓妆重彩鼓鸣锣喧春联福字处处红;

  李艺华:共度今宵,姑娘小伙老头老太高跷旱船载歌载舞唱新曲;

  铁辉:共度今宵,关东大汉英雄豪杰推杯换盏共话蓝图抒豪情。

  王艳萍:一万万人同声祝福——

  铁辉:关东就是万福之地。

  李艺华:一万万人并肩奋进——

  铁辉:关东驾起北国雄风。

  王艳萍:关东美美景人描惹人醉;

  铁辉:关东情情烈如酒暖寒冬;

  李艺华:关东人人才辈出一代代;

  三人合:遍地是英雄!

  例二:(浙江传媒学院建校30周年庆典晚会结尾)十位主持人一道出场——

  章伟秋:在这庆祝母校30华诞的阵阵歌声里,你能感觉到我们的意愿;席文在这个丰硕的秋天,我们回到了母校崭新的校园。

  索尼:看到的是“敬业、博学、求真、创新”八字校训,宋鹏飞碰到的是来自江南塞北学弟、学妹的一张张笑脸。

  左岩:重返校园的第一瞬间,心头不觉一颤,李悦面前身后竟然有那么多的记忆、感慨,还有涩涩的眷恋。

  朱亚丽:秋风里传递着丰收的消息,初冬又接过来孕育的心愿,王虎“浙传”人投身于科教兴国,校园里闪耀着理想的光焰。

  王一婷:让我们披一身金风,踏满山红叶,揽西湖十景,举故乡明月,看灿烂星光,创新的辉煌——

  王波华:夏神州腾飞处,为我传媒编摇篮!

  众人合:为我传媒编——摇——篮!

  二、呼吁呐喊式

  这种笔法多用于公益、教育、环保、普法类专题晚会,直接点题,或者道破举办本场晚会的目的。例如:(黑龙江电视台“六一”晚会《孩子就是全世界》结尾)

  主持人:没有未来,我们今天的奋斗还有什么意义?没有孩子,为人父母的辛勤劳作怎么会有动力?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孩子是我们节俭的理由,孩子是我们自信的依据,孩子是我们希望的火炬,孩子就是全世界!

  三、余音绕梁式

  纪念,回顾,注重情感、追求韵味的晚会节目,宜于使用这种笔法结尾。例如:(黑龙江电视台纪念北大荒知青下乡30周年晚会《梦寻北大荒》结尾)

  A:三十年过去了,拿起放不下的是对当年那些亲人的牵挂;

  B:三十年过去了,放下拿不走的是刻在这片土地上的情意。

  A:三十年过去了,垄连垄的田野上一代新人屡创奇迹;

  B:三十年过去了,铺挨铺的伙伴们人各一方心在一起。

  A:战友重逢,握住手不放、唠起嗑没完,恨不能把一万天的思念融进一杯酒……

  B:故乡重见,抓把土也亲、喝口水也甜,恨不能将半辈子的情感播进黑土地……

  [歌舞《手相握,心相约》]

  脚本要求具有艺术性、音乐性、口语化。不可长篇大论、面面俱到,要尽可能与画面、节目相协调。忌用前缀后加、叠床架屋的长句表达,力求简洁明快,平实晓畅,准确优美,感情充沛,具有文学性、节奏感和音韵美,富含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文学品位。一般来说,综艺晚会撰稿人需阅历广泛,文字功夫和文学功底较深厚。串联词是一种新兴的文体,结构上呈散点式、跳跃式。不那么像一篇完整的文章,但它确实属于“这台”晚会。它不是对节目内容的简单阐释或强调,而是一种艺术强化手段,可以创造新的意境,表达新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