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五花八门、良莠混杂、参差不齐的创意和点子进行整理选择时,策划者有时要凭直觉凭经验进行直接判断,有时则是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理性判断,但无论进行哪一种判断,都离不开这样三项基本原则,即著名策划人王志纲所归纳的“三性”:
1.唯一性
唯一性是电视节目策划中必须高度强调的一项原则。这是观众收视心理和电视节目市场规律所决定的。如果所策划的节目内容雷同、形式雷同、风格雷同,就会引起观众的逆反心理,降低收视率,因而在节目市场上也将前景黯淡。因此,电视节目策划者必须时时牢记四个字——人无我有,要敢于和善于引领电视节目发展的潮流,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节目在形式和内容等许多方面具有了唯一性。
2.排他性
排他性是电视节目策划的一项重要的、实用的原则。所谓排他性,其本意是指一事物不容许其他事物与自己在同一范围内并存的性质。但在电视节目策划中的排他性却没有“不容许”的特权。这一方面是使用同一媒介同一手段在表现同一题材时难免“英雄所见略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属于知识产权范畴内的节目策划成果,目前尚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曾有人试图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保护自己节目策划的“产权”,但收效并不明显。实践已经证明,电视节目策划的排他性并非不可以做到,只是应该采取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这些方式和途径包括:其一,增加高度,使他人难以企及;其二,加强力度,使自己的节目具有无法比拟的冲击力;其三,强化精度,使之具有迥然不同的节目品格。
3.权威性
电视节目策划的权威性是其策划的唯一性和排他性所赋予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它的作用往往比唯一性和排他性来得更直接更明显。一项策划是否具有独一无二的创意,是否最具有可行性,也就是它的权威性,这往往会成为能否被接受、接受后能否被实施、实施后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宏观策划的要点
宏观策划活动中,像“主题”、“动情点”、“气氛”、“场地”、“精品”之类的关键词是不可回避的。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综艺节目。我们就以央视春晚为例,分别回顾一下这些关键词——
1.关于“主题”
人们说主题是灵魂,主题是旗帜,主题是红线。这些形容充分表现出中国人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因而,如何做好春节晚会这篇大文章,主办者首先想到的就是确定主题。否则就会认为,晚会是一盘散沙,是鱼龙混杂了。
20多年来春节晚会所表现出的主体内容就一直没有脱离过团结和奋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台湾尚未回归,且还有分布世界各地的华侨,理应强化团结,才谈得上自尊自强和自豪。没有哪一个国家会为一盘散沙而自尊自强和自豪的。同样,奋进也是应有之意,一个奋进的民族才有希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会得到人家的尊重。
1984年张明敏《我的中国心》、1987年《血染的风采》之所以大受欢迎,除节目本身的感染力外,还因为这两首歌与当时的形势相呼应,与观众的心理相吻合。因此,正确确立晚会主题,必须要把握时代脉搏。
竞聘央视春晚的导演是需要招、投标的。每个导演在投标之前对主题都很重视,中标之后,导演可能早就把主题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1997年黄宏和巩汉林演出的《鞋钉》,它不知笑倒了多少人。大家只知道好看好笑,谁又知道那届晚会的主题是什么?导演心里当然明白,那届晚会的主题是“团结、自豪、奋进”。为了几颗钉鞋的鞋钉,闹出许多笑话,到底是在表现“团结”、“自豪”,还是“奋进”呢?恐怕连总导演自己也会说不上来。可以说在创作、排练的过程中,导演压根儿就没想过什么主题。朱时茂与陈佩斯在1990年演出的《主角与配角》,一个长期演配角的人,总是想演主角。当他真的占据主角地位后,却依旧像个配角。而当年的晚会主题是“团结、和谐、欢快”,这个小品到底和主题有什么相干呢?就算把导演请来,他也无法说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此看来,晚会只要把握一个欢乐、祥和的基调就行了。在这个大框子里,有广阔的天地供导演和演员们驰骋。果真能够如此,则不仅是导演之福,也是全国亿万观众之福了。
回过头来看,定不定主题到底还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2002年春节晚会强化了娱乐,似乎有淡化主题的迹象,于是很多观众不乐意了,打电话者有之,报刊上发表文章者有之,网上发帖子者也有之,意思大致相同,都在质问:面对一系列大事喜事,中国入世、北京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首次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等,这些焦点、热点事件应是主题的最佳题材,可是春节晚会为什么作了淡化处理?
这就表明,文以载道,念念不忘主题者是大有人在的。
在20多届晚会主题词中,2004年的字数最少——“祝福”,就两个字。为什么定为“祝福”,袁德旺是这样解释的:“中国人有祝福的传统,像拜年呀,过年许愿的习惯。多年前是明信片满天飞,后来是电话拜年,然后是短信。2003年经过‘非典’之后,不管是海峡两岸还是全球,都更加珍惜健康、事业、生活。所以我们考虑到特殊年份的观众心情,以祝福为主题。”
主题的一定性,使得晚会从形式到风格、特征都有了相对的固定性,阎肃曾对晚会主题做了一个归纳:“我觉得晚会已经形成了一个模式,模式之一,必须是现场直播;模式之二,必须在大演播室;第三,必须是三大支柱,即歌舞、语言类节目和戏曲等;第四,必须有动情之处,勾人眼泪;第五,必须有少儿节目、民族节目;第六,开头必须要红火热闹,其中必须有电报、电话。”如果再加上两条:第七,必须反映当年大事;第八,那几个老面孔一个也不能少。这样正好凑成八条,姑且谓之“晚会的老八股”。
想当初,第一次春节晚会开张时,谁也没有着意创造什么模式或者套子,只是根据春节晚会特定的要求,将那些短小精悍、易于整合的艺术品类加以利用,并且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为以后的晚会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经验,这就是活泼热闹、幽默风趣的小品、相声、歌舞等始终垄断春节舞台的主要原因。
2002年春节晚会前夕,总导演陈雨露同网友对话时,网友问:“请问陈导,今年的相声小品有多长时间,可以讲一下吗?”陈雨露答:“大约两个小时,最少也有十个相声小品的节目,占我们春节晚会时间的一半以上。”这就充分表明,春节晚会的内容结构是二十多年一贯制了。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吃快餐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不知怎么就越来越浓地感染着我们的春节晚会,可以预见,“快餐消费”将在春节晚会上越来越有市场。2002年春节晚会的节目随便排一下,就有一大串“快餐”型和准“快餐”型的东西。由冯巩、郭冬临、陆鸣主演的《台上台下》,三个人又弹乐器又耍嘴皮子献殷情,不仅显得“非驴非马”,而且内容空洞;侯跃文们把“马儿”弄上台又舞又唱,一番卖力讨好,却让人笑不起来。这些节目过目就忘,是典型的“快餐”,并且是味道极差的那种“快餐”。王小丫、李咏、鞠萍加上三个可爱的孩子演出的《闯关》,虽然赏心悦目,你却不得不承认它也是“快餐”,不过是味道较好的“快餐”罢了。
因此,我们只能说,春节是固定模式的传统节日,春节晚会越来越模式化、越来越“八股化”就也顺理成章了。春节吃饺子就吃饺子,你变成吃饼子就不伦不类了,讲究的不过是饺子里面的馅子变化而已。回过头来说,联欢就是联欢,你尽可以放平心态,尽管笑笑罢了,不能像对待纯粹的艺术展演那样去要求。在这种心态下,你再去看演员离开本行的“反串”表演和一些当红名人的业余“客串”,再去看“断章取义”的大联唱和热闹非凡的舞蹈,再去看一笑了之的相声和小品,就不会怨气冲天了。
春节晚会通过主持人之口,或通过节目内容,引入与当年的成就和辉煌密切相关的杰出人才,虽然已成“八股”,却也是亿万观众的心理期待。当“马家军”带着“东方神鹿”的英姿在春节晚会露面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之叫好;当徐良的一曲《血染的风采》唱出当代军人为祖国而献身的情怀时,每个炎黄子孙都为之感动;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春节晚会上祝贺中国申奥成功、并祝中国人新年快乐时,全球华人不是都为之欢呼、为之自豪吗?
2.关于“动情点”
所谓动情点,是指在春节晚会中能打动人心的节目,可以说是晚会的高潮点,也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主题意义的那个部分。就像做文章一样,不断地铺垫,不断地推波助澜,最后走向高潮。可见动情点在晚会中是多么重要。
动情点的源头应该追溯到第二届春节晚会的准备中去,即1984年1月。
最先提出设置动情点的是李平分。李平分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编剧,后来因写电影《大决战》而蜚声影坛。他从黄阿原带着自己的女J儿来剧组大干苦干而深受感动,便向黄一鹤建议一定要有个动情点。
李平分说:“港台艺人参加是今年晚会的一个特点,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中国人的习惯。利用这一点,让阿原给孩子打电话,用孩子的嘴说出想念台湾爷爷奶奶的意思,用简单的语言,激起所有炎黄子孙的思亲之情。”
总导演一听,拍案叫绝。于是便有了以后春节晚会强调的“动情”一说。
在那一届春节晚会上,对动情点的实际操作比设想的又进了一步。阿原的孩子打电话说了想念爷爷奶奶的话,晚会结尾时,又让一个女孩子给陈思思献花。孩子问:“阿姨您还走吗?您走了,我们会想念您的。阿姨,明年您还来吗?”黄阿原和陈思思含着热泪同孩子的对话,确实感动了不少人。
后来据李平分回忆,他之所以提出“动情”说,是因为受到1983年第一届春节晚会的启发。当时,电影演员刘晓庆已多年未回蜀探亲,这次为主持春节晚会,又不能回蜀探望父母了。直播那天晚上,刘晓庆的行为令其他主持人大吃一惊。她在念完一封电报以后加了一句串联词中没有的话,她对着镜头大声说:“此时此刻,我最想念的是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一定坐在电视机前,明天我就要赶回去和你们一起过年。在这里,我先给你们二老拜年了!”
在中央电视台,借着直播的机会说自家的私事,不是“假公济私”吗?这对别人来说,绝对是“胆大妄为”的行为。不用说做,就是连想也不敢想。谁知这一“妄为”却得到了极好的效果,观众对其人情味大加赞赏,连姜昆他们也都非常佩服。马季事后还在说:“你瞧瞧人家!”
李平分对此记忆犹深,他被请到1984年的春节晚会剧组后,就一直想在晚会上设置动情点。不用说,这一年关于动情点的设置是非常成功的。此后,晚会关于动情点的设置就层出不穷了,其中有不少神来之笔值得一书。比如1987年春节晚会的巨大成功就得益于此。当时的晚会编导组组长苏叔阳提出了一个理论,即“黄金分割法”,他把晚会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高潮都是“动情点”,并把整个晚会的最高潮设在四分之三处。这就是1987年晚会中,《血染的风采》这一节目所处的位置。事实证明,这一安排是很有道理的。
1994年春节晚会,蔡国庆和林萍唱了一首《无悔的选择》,设置了一个动情点,加上演员的自然发挥,使晚会达到了高潮,有一千多封观众来信,赞扬了演员和运动员的真情交流。当时,马家军连续创造了世界女子长跑纪录,震惊了世界体坛。他们跑出了中国人的志气,跑出了中国人的风采,让所有的炎黄子孙为之一振。他们被请到了晚会现场。歌曲《无悔的选择》是歌颂运动员的,演唱前,倪萍含着眼泪进行了解说。当时还在后台的蔡国庆和林萍马上就要上场,心里已经酸酸的了。导演要求演员不要同观众、尤其是运动员们拉开距离,要在观众席上唱。正式演出时,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将鲜花献给我们的世界冠军,音乐于是缓缓响起,演员便唱了起来。出人意外的是,世界冠军们竟然将鲜花转而献给了演员。演员抱着鲜花,成了运动员对人民回报的一个象征。蔡国庆灵机一动,一边唱一边走向马俊仁、王军霞,又代表人民把鲜花重新献给了他们。这一突发的情感交流,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由此可见,真正能打动人的并不是事先的刻意安排,而是现场的真情发挥。
1989年春节晚会让人动情的是聂卫平姐姐聂卫姗家小保姆的故事。聂卫姗用她无私的奉献精神,挽救了一个安徽小保姆的生命。感人的故事,深情的讲述,很能打动观众。这时,与故事主人公同坐一起的韦唯动情地唱起一曲《爱的奉献》来:“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前国家主席的夫人王光美和她的老师也同来参加晚会,在《爱的奉献》的歌声中,王光美同她那年迈的老师深情拥抱,现场观众便情不自禁地齐声唱起了《爱的奉献》。此情此景,此时此地,剧场内外,爱的暖流在相互交融。
对于《爱的奉献》这首歌,韦唯始终认为,这在当时主要是符合了广大观众的一种心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爱心,人与人心灵的一种呼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