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一张谱纸变成了一盒有器乐相衬、合唱相伴的立体声磁带。剧组的人们听罢,尽管依旧有人反对,但在黄一鹤和李谷一的坚持下,这首歌终于一炮走红,不仅把晚会推向了高潮,并一直成为春节晚会的压轴戏,且随着电波传向了世界,凡有华人的地方,就会听到这首歌。人们应该感谢李谷一和黄一鹤,感谢他们的艺术眼光,感谢他们对祖国的纯情。
在1984年的春节晚会上,当《难忘今宵》的旋律响起时,大家都感觉到晚会成功了;大家还感觉到,这届晚会比上一年又上了一层不小的台阶。爱祖国的主题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台上台下,情景交融。几乎所有的晚会参与者眼里都涌出了泪花,相互拥抱,搂着脖子照相,一同唱着这首歌……
歌声中,港台演员和大陆演员依依惜别,泪水哗然。几个月的并肩奋战,他们结下了深厚友谊。为了年三十,为了十几亿同胞,他们愿意抛弃个人的一切。
2001年春节晚会,总导演王冼平上网同网友交流,网友问:“你们是否认为春节晚会应该保留一些精华的东西,在每年晚会上都上。就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不变的曲目一样。”王冼平毫不犹豫地回答:“《难忘今宵》。”
2002年春节晚会,总导演陈雨露在央视国际网络同网友交谈时,有网友问:“陈导,今年的结束曲还是《难忘今宵》吗?”陈雨露答:“是的,因为这首歌已经做到了极致。我认为目前没有任何歌曲能够这样准确地描绘除夕夜人们的心情。所以,这首结束曲还将唱下去。”是的,这首歌至今仍在不断传唱……
第三节综艺晚会节目的具体设计
综艺晚会的演播形式大致有茶座式、剧场式、外景式及三者混合式。除纯外景式外,其余几种形式都离不开一个固定的演播室。至于对舞美、灯光的要求,除外景式演出白天不考虑灯光外,都与在演播室一样,有一个如何设计的问题。
一、舞台美术设计
综艺晚会舞美的设计,也是晚会作为综合艺术的具体体现,舞美设计给晚会造就一个虚拟的表演空间。虽然它不像戏曲舞美的要求那样针对故事情节,但也要根据每台晚会的不同性质、主题、规模阵容和舞台位置,有的放矢,充分考虑到晚会的风格特点、导演的舞台调度、灯光处理等因素。另外,还要从制作经费的实际情况出发,量体裁衣,不可贪大求全,追求奢华;力求简洁、匀称,突出主题形象,不可过分堆砌、零乱、琐碎,符号太多。每台晚会的舞美设计,都要有自己的独到风格,与晚会总的基调相谐调,使之成为晚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设计人员经过艺术构思,画出草图后,应先与晚会导演或策划人员沟通,征询他们对草案的意见,修改后再拿出比较成型的方案,报有关领导审定。
方案审定后,可按比例先行制作出模型,再画制作图(气氛图),将材料颜色、尺寸定位后,即开始购料制作。最后是装景。将设计制作成的舞美、布景立起来。装景时,舞美设计人员要亲临现场指挥搭建,以免因装景的失误影响设计的效果。事实上,在舞台美术设计的每个具体环节上,随时都会有调整和修改。
二、灯光设计要求
在电视节目中,最能体现灯光作用与价值的莫过于综艺晚会。随着电视综艺晚会的兴起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电脑灯的普遍应用,灯光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已经逐步成为综艺晚会不可或缺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故此,灯光的效果,直接影响晚会的总体效果。
在电影、电视剧和专题类电视节目当中,灯光的主要作用是模拟、再造、还原自然光,基本上是写实的。电视综艺晚会则不然,它的灯光主要是写意的,夸张的,不受光源理念局限的,可以无限张扬的艺术手段。在综艺晚会中,灯光担负着这样几项任务:
一、普遍的景物、人物照明;
二、突出要点,强化审美取向;
三、夸张地模拟时空环境;
四、外化情绪,营造氛围;
五、外化想象,创造意境。
在综艺晚会制作过程中,导演对灯光的要求一般都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晚会一开场,观众最先看到的节目因素不是演员,不是主持人,而是舞台。舞台是由舞美和灯光构成的,而时下的舞美基本就剩下了平台、航架、标志物三部分,不再设什么多层次的布景,航架专门为布光而设置,标志物大多用透光材料甚至干脆做成灯箱,平台必有光边、光带——由此可见,观众获取的第一印象和总体印象,基本就是由灯光构成的。灯光是晚会的轮廓,晚会的门面。因此,它必须展示晚会的性质,体现晚会的基调。换言之,第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它必须具备鲜明的主题性。
晚会演出过程中,主持人频繁上下,具体节目不断变换,然而无论谁在台上,灯光都得在那里支着、照着、陪伴着、呼应着,它不能总是一种状态吧?因此,第二条基本原则就是:它必须具备充分的可变性。
晚会舞台上的灯光不是案头的台灯,不是街边的路灯,不是简单的照明工具,它是一种用技术创造艺术的特殊手段。因此,第三条基本原则是:它必须具备生动的创造性。
那么,主题性、可变性和创造性是怎样实现的呢?按照节目生产的进程,我们把它分成四步来探讨——第一步:周密的先期布光。按照应用功能划分,演播厅内大体需要14组光——
1.天幕光;
2.景光;
3.非表演区(天幕与表演区之间、表演区两侧)气氛光;
4.特殊效果光(频闪、星空回转等);
5.背景及台面的图案电脑光;
6.足以覆盖整个表演区的意境彩光;
7.歌舞全景用光;
8.小品中景用光;
9.独唱近景用光;
10.主持特写用光;
11.人物移动用光;
12.观众席前排或指定位置访谈、表演用光;
13.观众席照明光;
14.观众席两侧及背景定位彩光。
第二步:具体的用光设计晚会的具体节目有了雏形之后,灯光部门应当根据导演的要求、小品的脚本、歌舞的音乐及分镜头本(没有分镜头本的应问清出场人数、服装颜色、手持道具、有否特殊要求等情况)、主持人的位置、台下有否表演或采访、节目的顺序编排,逐个逐步地设计用光(一般要有图文记载,否则你的设计很难发挥作用)。
第三步:随着节目排练调光
无论你的预先设计多么细致、充分,到了节目上场的时候都不可能完全吻合,必须在“走台”阶段根据每个具体节目的调度、造型以及情绪、气氛来调整灯位和色温。
第四步:发掘临场即兴创作
综艺晚会不可能像电影、电视剧那样由头至尾全有分镜头本,加之制作时间紧张,从走台到直播(或现场录像)多则三五天,少则一两天,况且节目一直在改动,所以灯光的临场即兴创作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三、综艺晚会灯光的八个难点
(一)光比控制的问题
电视台的灯光师一般都习惯于“水涨船高”,有人喊“现场太暗”,便一再加光(白光),殊不知,摄像机通常使用自动光圈,自动光圈以强光为标准,一点强光足以使周围整个画面变得灰暗模糊。
(二)照度与色彩的冲突
白光吃彩光,彩光要求压白光,在剧场录制晚会这种矛盾最为突出。
(三)动与静之间的矛盾
晚会演出,演员前动后不动,后动前不动;而灯光却很难同时体现“动”与“静”,顾此失彼。
(四)景别交叉造成的困难
不同景别的照度和色温不可能相同,而综艺晚会的节奏变化需要不同景别交叉,这种交叉造成了画面明暗色彩的不统一。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五)逆光与辅助光运用的短缺
正因为晚会演出不同于播音、访谈,对象始终在移动,故此勾勒背部和侧面轮廓的光源很难解决,人物总是“贴在背景上”。
(六)灯光对小品“无能为力”的问题
一到演小品,便是“大白光亮堂堂”,灯光师就“喝水、抽烟、上厕所”去了。
(七)扩张与收缩的尺度
有些音乐节目,灯光可以扩张到淹没舞台轮廓;有些语言节目,灯光则应该将背景推远涂虚,将观众的视野缩小,注意力更集中。
(八)灯光很难在晚会中“独占一席之地”
事实证明,灯光除辅助、配合、渲染之外,是可以在一个瞬间——比如歌曲的前奏与间奏期间——唱主角的,但这需要魄力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