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停顿而换气
在不需要停顿的地方换上一口气。一般用在语句连续不断地向前推进,逐渐要形成思想发展高潮之时。
例如一首悼念周总理的诗中的一节:
……
车轮呀,莫再转动,∨
马达呀,快快停息,∨
敬爱的周总理,∨
难道你再不能回到我们中间……
这里,在“转动”、“停息”、“周总理”之后都需要换气,但这三个地方的停顿都要非常短促,几乎使人感觉不到。这样,既可使语句造成向前推进的动势,读起来有紧迫感,又能为达到下面即将到来的高潮做好准备。
三、语调
语调是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是为了加强某种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曲直变化的声音形式。简言之,语调就是语言所具有的声音色彩。它是情感的产物,语言的各种表情都体现在语调之中。
剧作家是写出来的台词作者,即摇笔杆子的作者,演员是说出来的台词作者,即角色语调的作者。演员要把台词说得准确鲜明,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就全靠色彩斑斓的语气语调。
语调就像是音乐的曲谱、旋律和节奏,它包括声音技巧的各种变化:高低升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因为语调丰富多彩,所以语言才富有音乐味、旋律美和节奏感。这就要求演员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生活体验,把剧作者提供的台词语言在头脑和心灵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然后展现出来,使之成为有声有色、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以此来打动观众、影响观众、教育观众。
(一)语调的种类
人们说话总是带着一种口气。至于用什么口气说话,要看他对当时情势所持的态度,而态度又是在行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此不同的言语行动就反映出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就显出不同的口气,不同的口气就说出不同的语调。
实际生活中,说话的语调纷繁多变。根据台词表情达意的功能,一般把语调的声音形式分为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基本类型。
1.升调
全句的语调逐渐上升,音高的最高点靠近句尾。凡在言语行动中含有责备、埋怨、发问、反问、命令、号召、呼唤、欢迎、鼓动、拒绝、揭露、愤怒、痛斥、惊异、批判、警告、宣布等类口气时,其声音形式一般用升调。这种语调有加强效果、引起听众留意的作用。例如:
谁是最可爱的人呢?(发问)
难道你不后悔吗?(反问)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号召)
同志们,为了祖国和人民,冲啊!(鼓动)
2.降调
全句的语调逐渐下降,音高的最高点靠近句首。凡在言语行动中含有陈述、说明、解释、请求、帮助、坚信、自信、肯定、愿望、悔恨、嘱咐、启发、悼念、怀念、回忆、感叹等语气时,其声音形式一般用降调。这种语调有表明态度、传达愿望、鼓励听众的作用。例如: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坚信)
不!你猜错了,我是有件事情想和你谈一谈。(解释)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怀念)
请你多为教学改革献计献策!(请求)
3.平调
全句的语调平稳,没有显著的升降变化。
凡在言语行动中含有庄重、严肃、虔诚、神秘、敷衍、推托、嘲讽、迟疑、克制、判断、叙述、服从、冷淡、沉思等口气时,其声音形式一般用平调。这种语调起到表情稳重、达意明白、态度严肃的作用。例如:
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叙述)
她就是刘胡兰。(判断)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神秘)
4.曲调
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加强、拖长拐弯着念。声调的高低长短变化不一,起伏不定。凡在言语行动中含有赞美、颂扬、欣赏、抒发、敬佩、讽刺、厌恶、幽默、含蓄、怀疑、夸张、反语、双关、描绘、辩解、诉说、控诉等口气时,其声音形式一般用曲调。这种语调起到提高讲话的生动性、渲染语言的感情色彩的作用。例如:
鸠山先生,但愿你天天如此,长命百岁!(讽刺)你又做买卖又当兵,到底是干什么的?(怀疑)杨子荣:来了好哇,我这儿正等着他呢。(双关)
(二)标点与语调
小小标点,作用巨大。具体来说,主要有四大作用:一是组织作用。把短小精悍或长篇大论的书面语言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是顿歇作用。指示人们说话时应有时间长短和程度大小的停顿。三是表达作用。帮助人们清晰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四是指点作用。告诉人们每句话应使用何种基本语气。
由于不同的标点起着不同的作用,反映着不同的思想和感情,因而也就规定着人们说话时不同的声音和语调。例如:
逗号——表示一句话尚未完结,中间需要有适当的顿歇。说话时,既要考虑时间的停顿,又要保持语气的延续,直至一个完整的意思结束为止。
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说话时,尾音趋于下降,顿住,造成语气的结束感。就是说,一般要使用降调。
问号——表示一句问话完了之后的停顿。旨在提起对方注意,并要求对方作答。语调应是先平后扬,或是先曲后翘,以刺激对方兴奋和精力集中。
叹号——表示言语充满感情色彩。或激动、惊讶,语调上扬;或赞赏、慨叹,语调下抑。
冒号——表示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说话时,一是要启发对方领会下面的语意;二是要暗示对方小结上面的内容。语调总是在平直中延伸。就是说,一般使用平调。
省略号——表示言犹未尽,含有不必说出或不能说出的意思,“树欲静而风不止”。说话时的声音形式:或有延续感;或有断续感;或有掩饰感;或有中止感。旨在留给人们去思考、去揣摩、去想象。
(三)行动与语调
构成语调变化的因素不只是标点符号。标点符号能直接影响语调的变化,但并不起决定作用。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行动。
下面我们先来看同一句台词。因为行动不同,语调就不一样。
你的这些想法和他谈过了吗?
行动——关心对方;语调——亲切温和(平调)。
行动——责备对方;语调——严厉生硬(升调)。
行动——嘲笑讽刺;语调——晦涩轻飘(曲调)。
由此可见,行动对于语调的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标点符号所不能替代的。因为三种行动标点符号都是问号。
(四)情绪与语调
人的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时很好,有时比较好,有时也还好,有时不好,有时很糟糕。这些变化往往与外界环境、周围事物、人际关系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情绪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语言,影响着声音的形式,即语气语调。一个人高兴时,说话常常笑容满面,语调高扬;忧郁时,说话常常愁眉苦脸,语调平缓;悲哀时,说话常常泪流不止,语调低沉。这就说明,不同的心情产生不同的语调。
1.上扬。因感情无比激动而引起语调上扬。例如:
不前进,难道坐以待毙吗?(急剧上升)
2.起伏。因心情异常激昂而引起语调起伏。例如: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能同你结为伉俪,我简直太幸福啦!(心情异常高兴)
3.平淡。因心情十分平静而引起语调平淡。例如:
你的入党申请书我看过了,还是多务点实少务点虚吧。(态度冷淡)
4.低沉。因情绪极度悲观而引起语调低沉。例如:
我死后,你们不要管我,就当是世界上没有这个人吧。(感情极度痛苦)
5.下落。因感情消极颓废而引起语调降落。例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是再拼搏进取也没有多大奔头啦!(下降较缓慢)
6.跳跃。因情绪轻松欢快而引起语调跳跃。例如:
一看见《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我就忍不住要笑的,她太天真无邪、活泼可爱了!(心情无比欢乐)
7.曲折。因情绪复杂变化而引起语调曲折。例如:
你去爱你的那个白马王子吧!我是配不上你,你明白吗?还是请你离开我,越远越好!(情绪极不稳定)
8.断连。因情绪失控慌乱而引起语调断线。例如:
不!他怎么会死呢?没有……死,他好像还在……对我……微……笑,笑得是那样……安祥……那样……甜……(情绪过分激动)
关于语调受情绪的影响,上面我们讲了八种形式。而实际生活中,语调的构成与变化远非这样简单。生活丰富多彩,语调自然也变化万千。要想准确地把握每句台词的语调,全靠对作品潜心钻研,深刻领会,设身处地,仔细揣摩,以达到惟妙惟肖的境界。
对白经常与场景的根本意图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有时它只不过是附加物。一个更极端的例子可能就是:在一个场景中角色在谈论某件事时暗指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件事。一位母亲参加上初中的女儿的学校接待日活动。
在参观艺术班时,她吃惊地发现这个老师正是一年前与她有过一夕之欢的男人。他们立刻认出了对方,由于女儿在场,他们只能谈些学生们的素描和水彩画等。他们的对白毫无意义。但在这平常的词句下,更重要的谈话发生了。
交换的眼神、过长时间的握手、掩饰的询问以及暗示等才是这一场景的本质所在。知道他们以前有私情的观众会注意潜在的内容,它不是通过对白而变得戏剧化,而是“完全和对白无关”,巨大的吸引力是因为某些东西隐藏于老师与家长之间显然无意的偶遇。
大多数戏剧的中心是情感:角色感受到了什么,他们对这种情感如何反应。以某种方式将这些情感外化(“将心理转化为行为”)是导演的工作。演员的面部表情是揭示情感的一种方法,事件和行为是另一种,对白又是一种。
CBS前副总裁托尼·巴尔在北好莱坞领导着一个成功的演员公司。他给学生的训练之一是一个小片断,其中的对白全无特色,且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他:早上好。
她:早上好。
他:感觉怎么样?
她:很好。
他:我相信。
她:早餐吃什么?
他:无所谓。
她:我给你做些炒蛋吧。
他:好的。
她:你今天去上班吗?
他:不得不去。
她:噢。
他:你想我留在家里?
她:你自己决定。
他:我怕不行。
她:我说过——你自己决定。
托尼·巴尔要求学生在摄像机前表演几次。每次他都给他们一个完全不同的“准备”(情感基调)。第一次他提示说他们才度完蜜月回来正沐浴在火热的爱河之中。第二次他提示说这个丈夫与女秘书幽会后凌晨4点才回来,丈夫和妻子激烈地争吵过。最后一次,巴尔提示说这对夫妇昨天刚知道丈夫得了绝症。
在所有三个版本中,当然,语言是一样的。演员们在没有导演的情况下自己设法表达语言后面的情感。甚至那些相对来说没什么经验的演员表演时,三个版本之间的区别也是巨大的。在第一场中,对白和动作给人以感官愉悦,充满温情的暗示,演员相互依偎,抚摸。镜头很近,暗示着他们的亲密无间。
在第二个版本中,语言短促,冷淡,隐藏着憎恨与痛苦。丈夫和妻子隔着餐桌相距很远。负疚感使丈夫坐立不安,不敢看自己的妻子。
在第三个版本中,演员有时明显地在演悲剧;有时他们仅仅偶尔通过断断续续的语言显示破碎的心,并试图掩盖这种痛苦。有时候扮演妻子的女演员选择表现得很温柔。有时候她试图回避这个痛苦的消息,当发现她不能时,突然从丈夫身边跑开以隐藏自己的泪水。但不管演员选择哪种方式表演,剧中潜在的情感不仅规定了演员们的声音色彩和面部表情,而且规定了他们的行动。
尽管每一种版本中的对白是一样的,但这三个故事却以三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再次说明了语言经常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语言下面的情感。
第四节动作的有效性
所谓动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意图和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人的各种动作,都是由外界刺激引起,而在大脑神经支配下的一种应答性反应。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骨骼肌肉的工作,有目的地实现某种愿望,完成某个动作。动作是演员艺术的实质和基础,表演是动作的艺术。
动作的构成,包括“做什么”、“为什么做”和“怎样做”。具体指动作的任务、动作的内容方式、动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在完成动作中,三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这是人在动作时的基本规律。
一、“动作”的本质
表演中的动作都是虚构的。演员在镜头前或舞台上,要把剧本提供的事件和情境,通过想象,如同在真实生活中一样表现出来,所以演员必须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样去做和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动作是由意识、判断、行动三个环节组成的,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意识是通过感觉器官的作用而产生的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判断是对客观存在的理解;行动是意识、判断的结果。
动作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由意志产生的。一切动作都是产生于意志与愿望之后。二是有一定的目的。任何动作都有它的目的,而目的是为了改变该动作的对象。
就像语言在揭示思想或情感时不可完全信赖一样,行为也是如此。胆小的角色可能会趾高气扬,害相思病的角色可能会假装漠不关心。行为有时曲解真实,但相对于语言,它们仍是一个很精确的晴雨表。
作为导演,我们应该认识到表演通常可以证明比讲述更有优势,更具可视性和更直接。更重要的是,它更有力。为什么更有力呢?因为表演要求观众一定程度上的参与。观众必须诠释这些行为。他们必须对这些行为的重要性做出结论。动作要求观众用记忆中的经历参与戏剧情节。通过这种参与,观众会自动地更深地卷入戏剧情节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