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音
重音,说话者(演员)运用声音形式着意强调和突出的音节(词语或词组)。
演员在说台词时,恰当地运用重音,能准确地表达语句所蕴涵的思想感情,鲜明地表达作品所突出的主题,并强烈地体现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如果演员在银屏、舞台上对台词语言的重音读得不当或者完全读错,立刻就会暴露演员的理解水平、学识层次和文化素养。
(一)重音的种类
重音的分类方法很多,这里,我们只把它分为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两种。
1.逻辑重音
为了突出句中的核心思想,或者强调句中的特殊含义而读出的重音,叫做逻辑重音。它代表着一句话所要表明的中心意思,是句子的灵魂所在。缺了它,句子便失去生命力。
句子重音的出现,一般有如下十种情况:(1)动词成为重音;(2)副词成为重音;(3)代词成为重音;(4)数词成为重音;(5)时间处所词成为重音;(6)比喻词成为重音;(7)排比词成为重音;(8)歇后语的后语成为重音;(9)阶升词成为重音(例如:“他没有遗言,没有家产,没有坟墓,也没有骨灰。他似乎什么也没给我们留下,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10)列举事物词成为重音(例如:“这次出远门,我们要坐汽车,坐火车,坐轮船,坐飞机,还要带春夏秋冬四季的衣服,要准备很多很多的钱,要送许许多多的礼!”)。
2.感情重音
人们在说话(演员在念台词)时,除表达一定的思想含义外,还会为表达一定的感情色彩而对句中的一些词或词组甚至整个句子突出强调,加重音量,这就形成了感情重音。
感情重音是建立在逻辑重音基础上的,二者联系紧密,有时甚至重叠在一起,既是句中逻辑上要强调的地方,又是句中感情上要强调的地方。感情重音的作用,主要在于它能使语言色彩丰富,使台词增添血肉,使演员充满生机,使听众耳濡目染。
在同一个句子中,感情重音与逻辑重音往往是相辅相连的,不可分割更不容对立。
感情重音不是十分稳定的,它完全可以根据感情的实际需要进行灵活处理。同样的台词,可以处理成四组不同的问答,用感情重音逐步增添的方法,使感情色彩逐渐走向浓烈。总之,在具体的情境下,需要强调什么,应该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真实思想而定,切记形式服务于内容,不可想当然。
(二)重音的确定
如何确定重音,就像在数学的坐标图形上寻找一个“点”一样,要通过纵横两条线的交叉来一锤定音。
在剧本中,任何一组词、一句话,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要承上启下。我们不能孤立地去分析每一个句子,必须联系上下文,顾及戏前戏后;必须仔细研究作品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的写作意图,这是一条纵线;同时,我们还要从说话的对象、对方的反应、人物的关系、问题的症结等方面找到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事件实质,这是一条横线。将纵线和横线、垂直线和水平线交叉综合分析,便能寻求到事物的核心所在,即找到句子的重音。
检验的方法,便是这个重音能否抹去。若能抹去,不是重音;不能抹去,此乃重音。
(三)重音的主次
在一段台词中,尤其是在大段的对白或独白中,表示重音的词往往不只一两个,而是有很多个。如果遇到重音都加以强调,不分轻重主次,那就很难把作品的主题揭示出来,把人物的思想表达清楚。在影视、舞台上,无论是多长的台词,无论有多少段落层次,总有一个最基本最主要的意思蕴藏其间。即一段话里,总有一两个词是主要重音,应着力去强调的音节,其余都是次要重音,不必过分强调的音节,有时甚至只需稍稍带过即可。这样处理,才能把台词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表达得清楚明白。例如:
这份试卷里的作文,你们评阅了吗?
这句问话,可以找出三个重音:“这”、“作文”、“评阅”。假如问话的目的在于了解是否评卷,那么“评阅”一词便是主要重音,其余两词即为次要重音;若问话是针对“这份”试卷而言,那么“这”就应成为主要重音,“作文”、“评阅”则为次要重音;如果专指“作文”而言,那么“作文”一词就应升为主要重音,其余两词降为次要重音。
总之,分清重音的主次,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理清台词线索,掌握人物脉搏,揭示作品主题。
(四)重音的表达
重音的表达是指用有声语言把台词作品中的重音艺术地再现出来。这种艺术再现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只是加大音量,用足底气,增强音势,而应认识到,包含在重音中的思想感情是千变万化的,因而表达重音的方式方法也就变化多端。加大音量的强调法,只不过是其中较简单的一种。在较长、较复杂、感情较充沛的大段台词中,要想把重音表达得贴切、生动、感人,就需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运用多种手段。这样,才能达到完美。常用的重音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加大音量。把重音读得重一些,响一些。例如:
你们是世界上最公正、最团结、最刚强的人,因为你们的名字叫“工人”!
2.拖长音节。把重音音节拖长。例如:
我们古往今来——多少画家——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绘画彩笔——用他们的美好诗歌——歌颂自然之春!
3.夸大调值。把要强调的词语变调读得夸张一些。例如:
这就叫擒贼——先擒王——,打蛇——打在七——寸——上。
4.重音轻读。把要强调的词语减弱音势,降低音量,加重气息。例如:
如果世界上真有不知疲倦的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呀,一生休息得最少、最少。
5.一字一顿。在重音前后连续顿歇。例如: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呀,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
6.音调对比。利用声调的高低进行对比。例如:
瞧这(降低)一幅图画,再瞧这(提高)一幅,这是两个兄弟的肖像。你看这(提高)一个的相貌多么高雅优美(提高)……这是一个男子的典型(提高)。这是你从前(提高)的丈夫。现在你再看这(降低)一个,这是你现在(降低)的丈夫,像一株霉烂的禾穗(降低)……
7.节奏对比。利用节奏的快慢进行对比。例如:
我正心不在焉的时候,他(节奏突然加快)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一下子(突然停滞)愣住了!
8.特殊技巧。运用笑语、泣诉、气音、颤音等装饰重音。例如:
此刻叫我说什么好呢?我……只有一句话:感谢党!(气音)我并不感到遗憾,作为一个战士,我恰恰感到这是无尚的光荣,我引以为自豪!(颤音、笑语)
二、停顿
停顿就是在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声音上暂时的间歇。它是各表达单位间的界线,或是联结两个语言单位的桥梁。由于人们的思维活动、感情起伏、呼吸状态的需要,自然而然会有各种不同的停顿。它不但出现在句与句之间,也可出现在词语或词组之间,还可出现在层次与段落之间,表示它们中间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关系。
舞台语言的停顿,必须是演员在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台词和角色的需要而精心设计完成。
停顿在台词艺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对于深刻地揭示人物的思想,充分地抒发人物的情感,准确地展示台词的意境,都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因素。
它是吸引和感染观众,增强影视、戏剧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停顿的种类
因为停顿涉及到结构、逻辑、心理、感情、舞台诸因素,所以我们把影视、舞台语言的停顿一般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结构停顿。按照篇章和句子的语言结构来处理的停顿叫结构停顿。
例如:
总工会一声号令,全线的工人都罢了工,江岸一万多工人都上大街游行啊!^在那天晚上,天也是这么黑,也是这么冷……(表语意转折处的停顿)
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丽多彩,可谓鲜艳极了。但它们^给人一种^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某些关键性词语处的停顿)
这是一盏普通的灯吗?不,它点燃的是^周总理毕生的心血!是^敬爱的周总理的红心在闪耀!(“是”后面的字句大多要停顿)
2.逻辑停顿。为了揭示人的思想,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一特殊含义,表达事物之间的联系等而形成的停顿叫逻辑停顿。它是建立在结构停顿的基础上并与之相统一的。一般说来,凡是逻辑停顿的地方,很可能也是结构停顿的地方,但逻辑停顿的时间较结构停顿稍长些。
逻辑停顿分前停、后停、前后皆停三种。
(1)前停。强调和突出后面的语意。例如: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强调“不动”,突出红军的高大英雄形象和不可撼动的巨大力量)
(2)后停。强调和突出前面的语意。例如: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强调“人”)
(3)前后皆停。特别强调和突出前后停顿中间的语意。例如:
医生强忍着悲痛说:“焦裕禄同志^恐怕最多^只有二十几天时间了!”(“恐怕最多”之前的停顿表达了医生当时不想说而又不能不说的矛盾心理;之后的停顿,进一步表达了医生实在不忍心宣布这个残酷事实的迟疑的态度)
3.心理停顿。因受说话者的愿望、心情、感情支配而形成的停顿,或者在逻辑和文法上不能停顿的地方停顿,叫心理停顿。
演员在说台词或朗诵时,不仅要把词念得文理通顺、意思明白,还应富于感染力。即要将逻辑、语法停顿转化为心理停顿。声音停止,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非但不能停,且要更强烈,脑子里要出现潜台词和贯串行动。演员如果能在情节的重大转折时,人物感情激动的高峰时,将要作出重大的判断和决策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心理停顿的艺术手段,便可产生感召人、激励人、鼓舞人的震撼效果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4.感情停顿。由心理的特殊变化,特别是情感的复杂变化而引起的停顿叫感情停顿。这种停顿可以大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1)表现情感变化的。例如:
你已经把工人阶级的脸丢尽了……你对不起党的培养……更对不起你死去了的^亲生父母!
这是话剧《年轻的一代》中林坚的一段台词。林坚知道林育生走上了错路,心里十分不平静。他又是气愤又是痛心,又是疼爱又是担心。他想把育生的身世说出来,又怕育生经受不住感情的打击,内心极其矛盾,情感异常复杂,所以在“亲生父母”前运用了一个感情停顿。
(2)表现心理活动的。例如:
过去的事情^就^让它永远地^过去吧!
这是在心情极度痛苦、思想矛盾十分激烈的情况下说的话,必须运用心理状态的感情停顿。
5.舞台停顿。根据戏剧情节的发展与矛盾冲突的激化而使用的停顿叫舞台停顿。这种停顿多用于戏剧矛盾高潮时和人物情感震撼时。
(二)标点与停顿
标点是书面语里用来表示停顿、语调以及语句的性质、作用的符号,是书面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影视、戏剧台词中不用标点,演员就无法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更不明白停顿的句读(dou)、语气和语调。国家统一规定使用的标点符号共计十五种,分为点号和标号两类。按《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的顺序,依次是: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感叹号、引号、括号、省略号、破折号、连接号、书名号、间隔号、着重号。表示停顿用法的主要是点号,它也是台词语言中常用的符号。例如,顿号(、)表示句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冒号(:)表示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时的停顿;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问号(?)表示一句问话完了之后的停顿;感叹号(!)表示一句感叹话完了之后的停顿。
标点符号的停顿处理,我们可以设计下面一个公式: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包括问号、感叹号、破折号、省略号)<段落间。
(三)气息与停顿
人与外界总是有规律有节奏地进行气体交换,这种交换就叫呼吸。人们读文章、念台词是在不停地呼吸之中进行的。一篇文章、一段台词不可能一口气读完,中间必须要不断地换气。也就是说,必须在音节之间、断句之处安排气口。气口安排在什么地方为宜呢?要根据词句的语意、作品的内容、事件的发展、人物的感情而定。气口安排得恰当,读起来舒服,念起来轻松,听起来畅快,闻起来铿锵。快,快得上去;缓,缓得下来。思想感情就能通过声音的高低和节奏的快慢自然地传达出来,生发开去。
气口,就是换气的地方。换气有多种形式,如取气、续气、偷气、就气、歇气、大换气、倒抽一口气,等等。停顿才能换气,但停顿不一定都要换气,有时只作声音的顿歇,气息不动。
停顿与换气的变化,一般来说,有下列三种情况:
1.停顿与换气同步
在停顿的同时出现换气,二者相统一。如一首怀念周总理的诗中的一节:
我只相信,
即使把他交给火,
也不会垂下辛勤的双臂。
但,^千山默哀
万水波息……
在“但”后面的这个停顿较长,而且要大换一口气。因为这里的“但”是个大转折:前面说,不相信总理去世;后面却说,天地人间沉浸在悲痛哀悼之中,自己不得不信其是真。
2.停顿而不换气
在停顿的时候并不换气。一般用在思想的延续发展中和情绪的正在积累中。感情要一气呵成,也可停顿不换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