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具有完整情节的芭蕾是《皇后喜剧芭蕾》,它标志着芭蕾舞剧的正式诞生。1581年10月15日,在亨利三世的皇后路易丝的妹妹玛格丽特与儒瓦斯公爵的结婚庆典上,演出了该芭蕾舞剧。作品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表现女妖塞尔斯与智慧女神米纳尔娃作对,在国王的支持下,女神战胜了塞尔斯,塞尔斯向国王屈服。这次演出由凯瑟琳皇太后主持,而皇后路易丝则坐在金车里出场参加演出,意大利籍小提琴家波瓦担任编导,舞台布景设计精心,使用了喷泉和流水机,演出从晚上10点开始直到次日凌晨4点才收场,观众上万,耗资350万法郎。
法国路易十四对芭蕾走向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本人就是一名出色的舞蹈家,主演过26部巨型芭蕾。1661年,他创立了皇家舞蹈研究院,由专家博尚制定了芭蕾的一套基本法则,如规定5个脚位,确定动作、术语名称等。
1671年,芭蕾在黎塞留剧场演出,专业演员出现。开始时,演员一律为男性,女角色也由男演员扮演。1681年,作曲家吕利说服了拉芳丹等4名妇女登上专业舞台,她们成为第一批女芭蕾演员。
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芭蕾日趋成熟的时代,首先摆脱“芭蕾歌剧”中情节与舞蹈相脱离的束缚,又通过舞蹈演员、编导和教师们的贡献,从“情节芭蕾”走向与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一致的“浪漫芭蕾”。
1832年,由玛丽·塔里奥尼主演的《仙女》开创了浪漫主义芭蕾的新时代。塔里奥尼首次穿上特制的舞鞋,跳起了“足尖舞”。从此,足尖舞几乎成了芭蕾的同义语。浪漫主义芭蕾以神话传说、童话故事为题材,以幻想世界的仙女、女妖与现实世界的王子、公主为主人公,展开瑰丽新奇的艺术画面,体现善恶斗争的主题。
到了19世纪末,古典芭蕾剧在俄罗斯帝国发展到了顶峰。著名编导彼季帕的一系列作品《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成为古典芭蕾的典范。同时,芭蕾也走向僵化。佳吉列夫芭蕾舞团在它的国际性演出中,不仅把古典芭蕾带到世界各地,而且也开始对古典芭蕾的程式化表演进行改革和创新。
本世纪初,现代芭蕾应运而生。它以《仙女们》为起点,在这一舞剧中,福金抛弃了传统芭蕾“挺直的后背”、“外开的两腿”、“固定的五位脚”等僵硬的模式,而着力于开拓肩部和手臂的表现力。他不强调故事情节,取消哑剧成分,《牧神的午后》的出现意味着现代芭蕾走向成熟。尼仁斯基致力于建立新的芭蕾体系,如脚趾内扣、突出重量和梭角,否定流畅的线条等。现代芭蕾不像古典芭蕾那样追求戏剧性的结构,而较多地运用意识流手法,并力求体现出音乐的结构特点。其动作语汇则充分发挥了胸背、腰腹、臀胯等部位的表现力,因而更能深入地揭示人物的情感。此外,男性演员地位逐渐上升,体现出力量与坚定的壮美格调。这在《斯巴达克斯》中展示得最为充分。
同时,在西方现代舞的冲击下,芭蕾在改革中又形成现代芭蕾学派,并派生出许多流派,风行欧美。
芭蕾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一种世界艺术,同时在各国也形成不同的风格。其中有法国古典芭蕾学派、意大利古典芭蕾学派、俄罗斯古典芭蕾学派等。在教学中有意大利的切凯蒂体系、法国的法兰西体系、俄国的瓦岗诺娃体系。
中国第一个跳芭蕾的是晚清的裕容龄。第一部中国芭蕾舞剧是1950年由戴爱莲先生编导并主演的《和平鸽》。正式系统引进芭蕾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苏联专家传授的俄苏学派古典芭蕾。1956年演出了第一部古典舞剧《无益的谨慎》。此后,芭蕾在中国扎根生长,除排演了一系列古典芭蕾名剧之外,还创作演出了《鱼美人》、《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祝福》等优秀的中国题材的芭蕾剧目。1976年以前,中国芭蕾主要是比较正统的俄罗斯学派;1978年以后,随着许多英美专家的来华讲学和欧美著名芭蕾舞团的来华演出,中国芭蕾在俄罗斯学派的基础上又吸收借鉴其他学派风格,逐渐完善起来。近年来,中国芭蕾舞演员屡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这标志着芭蕾在中国开始走向成熟。
三、现代舞
现代舞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美学基本点是与古典芭蕾的僵死程式决裂,反对传统芭蕾单纯追求技巧和形式的倾向,主张自由地抒发人的内在情感,按自然法则展开动作,因此又被称为“自由舞”。
现代舞的创始人是美国的伊莎多拉·邓肯。她立志创造一种回归到人的本性、不受人为范式束缚的舞蹈来表露心灵和展现人体美。她的舞蹈是自由的,即兴的,光着脚趾,着地走、跑、轻跳及其他有表情的姿势,身上只穿轻薄的纱衣;她大胆地采用贝多芬的交响乐、肖邦的舞曲、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法国的《马赛曲》进行舞蹈表演。
邓肯虽然在反传统方面有所贡献,给趋于僵化的舞蹈带来了生机,但她没有提供给人们系统的训练方法,这个缺陷由一位在德国从事舞蹈活动的匈牙利人鲁道夫·拉班弥补了。他把人体动作归纳为点打、轻弹、浮动、滑动、压力、拳击、砍打和扭动八大要素,并运用20面体的几何形式分析动作的力度、速度和方向;与邓肯的自由舞不同,拉班舞蹈不是主观任意的自然运动,而是合乎法则的自然运动。为了建立完整的训练体系,他还创造了有名的“拉班舞谱”。
拉班的理论和训练方法由他的学生玛丽·魏格曼发展和运用到实践中去,培养了许多现代派舞蹈家。
玛丽·魏格曼认为舞蹈空间是想象的非理性的空间,可以除去一切物质性界限。动作是空间的生命,没有无动作的空间,也没有无空间的动作,舞蹈通过动作的韵律达到其节拍,而节拍只能来自时间要素。她认为舞蹈就是力的空间和时间,其受制约大多来自空间,而非来自节律。以玛丽·魏格曼为中心的一派现代舞称为“表现主义造型舞蹈”。
在美国,圣·丹尼丝吸收了埃及、印度、泰国等东方国家的舞蹈文化,创造了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现代舞;她的学生玛莎·格莱姆专门研究呼吸在身体中引起的变化,提出了“收缩与放松”的理论,并创造了一套“格莱姆技巧”,而玛丽丝·韩芙丽则将平衡作为理论探讨中心,从而创立了“跌倒——复原”的理论,阐明了平衡与跌倒之间的各种中间姿态和从停止点回到直立姿势的技术,确立了一套“韩芙丽技巧”。
“二战”以后,现代舞的舞蹈家们学说纷纭,各自形成独立的风格与主张。
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舞与传统芭蕾出现了互相师法、取长补短的倾向。
现代舞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30年代。具有探索精神的中国舞蹈家们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积极探索现代舞中国化的道路,以满足人们多元审美的需要。
四、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是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舞蹈。它反映着广大群众的生活,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其内容丰富多样,或表现劳动场面,或展现丰收景象,或表演故事传说,或传达美满爱情,其形式则生动活泼,健美清新。
民间舞蹈最常采取歌舞结合的表演方式。这种方式由来已久。《吕氏春秋》中就记载了原始人类“投足以歌”的场面。
民间舞蹈还注意道具的使用,并由此而形成许多独立的舞种,如红绸舞、扇舞、盅盘舞、伞舞、莲湘等等。每一种道具都在舞蹈中显示出独特的表现力,从而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民间舞蹈大都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以秧歌而论,陕西秧歌粗犷奔放,山东秧歌质朴豪爽,都各具姿采。地方色彩也表现在具体动作特征上面,如蒙古舞的抖肩、维族舞的旋转、胶州秧歌的扭腰、藏族舞的踢踏等,各领风骚。
民间舞蹈直接源于现实生活,总体风格质朴自然,充满活力,这也正是舞蹈家不断从中汲取营养的根本原因。民间舞蹈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度舞蹈艺术的坚实基础。而加工创作后的艺术舞蹈对民间舞又有反馈作用,土生土长的民间舞或多或少受到艺术舞蹈审美规范的影响。
五、其他类型舞蹈
(一)抒情性舞蹈
抒情性是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在这一本质特征限定之内,舞蹈内容的主客观关系又有所侧重,重在抒发主观感情的称为抒情舞蹈。如《红绸舞》、《春江花月夜》等。
(二)叙事性舞蹈
重在显示客观事件过程的舞蹈称之为叙事性舞蹈。如《洗衣歌》、《金山战鼓》等。叙事性舞蹈有较多的模拟和再现成分,一般都有一定的事件过程,并在过程中显示人物性格,进而表达主题。
(三)戏剧性舞蹈
戏剧性舞蹈是指揭示矛盾冲突、具有相对完整情节的舞蹈。它是一种舞蹈与戏剧相融合的艺术样式。
舞剧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人物大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四)交谊舞
交谊舞又称交际舞,其正式名称为舞厅舞。
交谊舞一般为男女两人的共舞,即男子托女子的腰部面对面起舞,这种舞姿使得舞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得到了促进。
交谊舞在当代社会分化为自娱性的和表演(比赛)性的两大类。自娱性交谊舞指纯粹意义上的舞厅舞,是一种特殊的社交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