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舞蹈是电视与舞蹈相结合的电视文艺样式。电视是舞蹈的载体和媒体,担负着舞蹈的传播和二度创作。舞蹈有自身的美学特征、动作语汇。只有完整地理解舞蹈的语汇、类型、审美特征等,才能用电视完整地表现舞蹈,并运用电视的手段对舞蹈进行二度创作,创作出各种样式的电视舞蹈。
舞蹈的种类有: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中国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及其他类型的舞蹈。电视舞蹈主要是对舞蹈的完整传播、记录和二度创作。
电视的摄像要以完整保留舞蹈动作为准则,景别的选取多用全景。电视舞蹈的编辑应以表达舞蹈语汇的完整性为原则。在电视舞蹈中,声音要与画面统一。
第一节舞蹈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人类的幼稚时代就已出现了舞蹈。实际上,那时的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劳动、战争、祭祀、娱乐、爱情等,几乎没有一项重大活动能离得开舞蹈。舞蹈在民间广泛流行。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发展,舞蹈逐渐在诗与歌、音乐的相互依附中显示出独立的表现能力,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
舞蹈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主要特征是:舞蹈必须使用人体的动作和姿态来创造形象,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舞蹈属于具有视觉和听觉特征的艺术。在视觉上,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人体的运动和造型;在听觉上,经常伴随着音乐。
一、舞蹈的动作性
舞蹈动作指经过艺术提炼和美化,纳入一定节奏规范和程式体系的、能够表达一定情感的人体动作。舞蹈是通过提炼与美化人体的运动或动作来塑造形象,描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情节事件与冲突。所以,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
舞蹈的动作虽然在表现思想内涵时不如语言那样清晰和明确,但是在表现人情感的丰富、细腻、强烈和对人们感染的直接作用方面,动作有着独特的作用。舞蹈与雕塑有着相近的地方。雕塑贵在能够抓住人物某一瞬间留下的形象,来表现情感的顶点。舞蹈可以说是活动的雕塑,它同样需要抓住人物形象最精彩或连续性和组合性,因而就更加具有艺术表现的丰富性。
舞蹈动作可以按身体部位加以分类。头部的主要功能是传达舞情,而面部表情乃是显现舞情的重要部位。颈部是头与肩的桥梁,演员头部方向的转动是由颈部控制的。肩部在大多数舞蹈中不独立运动,它作为带动手臂的力量而发挥作用。臂和手因其关节灵活且有一定长度,故能完成较复杂的动作并跨占较大的空间,其动作语汇最为丰富。胸、腰、胯居于人体中段,远不如手臂灵活,都是显露身段美的主要部位,中国古典舞讲究“以腰为轴”,正是看到了腰部在舞蹈中的突出作用。腿和脚是舞蹈的关键部位,它支撑着演员的身体,完成各种舞步和弹跳、翻身动作。腿脚自身有着丰富的语汇,如吸腿、跨腿、掖腿、蹁腿、盖腿、勾脚、绷脚等。
从运动形式看,舞蹈动作可分为局部肢体动作、跳跃动作、旋转动作、跳转动作、滚扑动作等。
从运动性质上看,舞蹈动作可分为表现性动作、虚拟性动作、技巧性动作。
表现性动作以传达情感为原则,没有明确的指义性,却与心灵内容有着某种对应关系,比如昂首挺胸常传达兴奋、希望的心境,低头缩胸则显现出灰心、失望的情绪等。虚拟动作是对写实性动作的加工,舞蹈中纯粹写实的动作是没有的。大都将现实动作虚拟化,如《洗衣歌》中姑娘们洗衣的动作、《丰收歌》中割稻的动作均属此类。技巧性动作常常不表现具体内容,它作为演员舞蹈水平的标志而出现,其自身的形式美就具有特殊的魅力。这些动作也最能博得观众的喝彩。
舞蹈动作由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直接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体貌姿态和情感动作;另一个则是来自能够显示人的精神和力量动作的高度提炼,即超越一般的日常生活动作,而赋予特定的内涵与技巧的动作。无论哪一类动作,对舞蹈来讲都是重要组成部分。舞蹈从最单一的形态,到一个舞句、一个舞段的组织;从一个小型舞蹈到一部大型舞剧的形成,都是由各种动作的组合、发展变化所完成的。动作组合的目的性明确与否,动作表达的情感准确与否,都会影响舞蹈本身的艺术质量。
二、舞蹈的抒情性
舞蹈在表达情感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早在原始舞蹈中,舞蹈的抒情作用便显示无遗。先民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追求的就是能充分、直接、鲜明地表达丰富的情感。人类的各种情绪和情感在不同的舞蹈作品中都能得到生动具体的体现。所以,舞蹈的美学本质在于,它主要不是简单模仿人物行为,而是表达人物的内心;主要不是再现事物,而是表现性格。舞蹈中模拟性的功能,应该服务于表情性的功能。由于人体自身的限制,过于复杂的情节和深奥的思想,就不是舞蹈所能体现的。
当然,强调舞蹈的抒情性特征,并非忽视它的叙述作用。优秀的舞蹈艺术应该能够充分发挥多种表现力,灵活运用抒情与叙事的表现方法,使两者在舞蹈中完美地结合。
三、舞蹈的节奏性
舞蹈节奏又称舞律或律动。现代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指出:“舞的物质是在动作的节奏调整,没有一种跳舞没有节奏的。”舞蹈与音乐一样,在一定的节拍中进行,这是节奏最简单、最基础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舞蹈还通过动作的力度、速度、幅度、方向、层次而构成舞蹈特有的节奏起伏。一般说来,力度大、速度快、幅度广、层次高的动作相当于节奏曲线中的强拍或高潮;而力度小、速度慢、幅度狭、层次低的动作相当于节奏曲线中的波谷,类似音乐中的弱拍或低潮。例如劈叉大跳动作力度大、速度快、双腿完全伸展、空间层次高,具有强的性质;而缓慢地卧坐,力度小,全身蜷曲,所占空间缩小了,空间层次低了,因而就有了弱的性质。上述节奏的诸种因素并不总是统一的。比如“扑步”的空间层次很低,但它速度快、力度大、幅度广,因而常用来表现机敏警觉、准备行动的神态,属于“强”类动作。
节奏对舞蹈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特征。任何舞蹈都是有节奏的,没有节奏就没有舞蹈。动作是舞蹈的主要表现手段,但只有将动作节奏化,才能使它符合运动的规律,成为舞蹈中的动作。节奏实际上就是人们对时间的一种知觉和把握,它本身是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规律性的反映。
在舞蹈中,节奏一般表现为舞蹈动作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幅度的大小等等。相同的动作在不同节奏的变化中便体现出完全不同的内容。在大型舞剧中,节奏还与剧情的进展相关联,角色情绪的高涨与低落、矛盾冲突的激化与缓解、内容铺展的浓密与疏淡等,都能构成大的节奏跌宕。
四、舞蹈的造型性
人们常说,舞蹈是动的绘画、活的雕塑,这说明舞蹈必须具有造型性。而造型性本身,首先就要求动作的构成具有美感,必须是经过提炼的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典型性动作。这当中包含以人体做姿态的造型、舞蹈队形等等。
舞蹈造型的美感,可以来自对于现实生活的准确表达,也可以来自对于思想情感的诗意表达。
舞蹈构图指演员通过舞姿和动作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关系。
舞蹈构图可以分为静态构图和动态构图。
静态构图可从两个视点加以表述:一是观众的视点,即观众所能看到的各种舞蹈造型;二是鸟瞰的视点,即演员所组成的队形。当然,所谓鸟瞰视点只是从观众视点通过想象转换而成的。演员动态过程的每一瞬间都能构成舞蹈造型,但暂时的停顿所产生的静态造型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动态构图也可以从两个视点来表述。从观众视点看,舞蹈构图表现为演员对舞台空间层次的使用。比如劈叉大跳是从中层空间划弧线上升到高层空间,然后呈弧线落下;双飞燕大跳则呈直线由中层到高层再落到原地等等。从鸟瞰视点看,表现为人们所说的“舞台流动线”。各种流线都有其自身的审美物质,演员的横向运动显示舞台的阔度,纵向运动显示着舞台的深度,斜向运动带有冲击力和进攻性,圆形流线是一种周而复始的旋转式构图,“田”字形运动则是运动方向相反的两个圆形的组合,龙摆尾在表现纷至沓来、川流不息的场面时效果极佳等等。
舞蹈构图属于舞蹈的形式要素,但它对内容的体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五、舞蹈的综合性
众所周知,艺术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音乐、舞蹈、诗歌等有着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直到今天,这种不可分的关系依然存在。其中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最为密切。舞蹈要音乐作为伴奏,在音乐的节奏与旋律中完成动作。同时,舞蹈还需要运用舞台美工、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多种艺术形式,来为自己的创作提供多种表现手段。
舞蹈音乐指为舞蹈伴奏音乐。音乐是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在速度、节奏、情绪、风格等方面与舞蹈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并且对舞蹈气氛加以渲染和烘托。
服装是舞蹈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它不但标示出舞蹈作品的时代、民族、地域等风貌,而且装点着舞者,显示着角色的个性;舞蹈服装还应符合舞蹈的要求,既有利于显现人体美,又有利于演员做各种动作。
舞蹈道具是舞蹈演员表演时所用的器具,如红绸、扇、伞等。其作用是标示活动的性质,延长演员肢体,显示演员支配它的能力。
第二节舞蹈的主要种类
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以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生活舞蹈一般是指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如人们祭祖、求雨的宗教舞蹈以及社交舞蹈和具有健身作用的体育舞蹈等。另外,生活舞蹈还包括在民间节目举行的习俗舞蹈,例如朝鲜族的《农乐舞》、维吾尔族的《叼羊》等。
艺术舞蹈则指专业和业余舞蹈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分析、概括提炼,编排设计一系列具有表情达意作用的动作,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在舞台上表演的舞蹈作品。其中——
独舞宜于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抒发情感,塑造性格。一般说来,动作难度较大,技巧要求较高,语汇较为丰富,运用舞台空间有最大程度的自由。作品如《天鹅之死》、《马赛曲》、《海浪》、《水》等。
双人舞是由两个人表演的舞蹈。双人舞善于交代故事情节,通过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情感交流、或矛盾冲突)体现出各自的性格,男女双人舞常用于表现爱情内容。双人舞对动作技巧有较高要求,尤其是通过两人的配合来完成高难度的动作和较复杂的造型。
三人舞是由三人表演的舞蹈。角色关系比双人舞更为复杂,故事情节也允许更加曲折、完整,思想与情感的容量也更为丰富。三人舞对演员艺术修养的要求并不亚于独舞和双人舞,而在舞台构图方面甚至比独舞和双人舞更具有难度。
群舞是由四人以上表演的集体舞,大多都表现某种单纯情绪,而不宜于刻画每一个成员的个性。它常体现服装、动作上的齐一之美,或通过队形的多样变化,创造出乱中有序的构图效果;在动作设计上,要比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简单而富有特点。
一、中国古典舞
“古典”一词,一是古,即古代社会;二是典,即具有典范意义。“古典哲学”、“古典文学”等名称的使用均属此类。
古典舞是指在长期的艺术舞蹈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被认为具有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它们一般都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的动作与经典的技巧组合。
如《六代之舞》、汉大曲、唐大曲、《霓裳羽衣舞》以及后来的戏曲舞蹈等。
现代人对历史古典舞的再创复现的作品只能称为“古典风格”的舞蹈,如《小刀会》、《丝路花雨》等,均属此类,而不能算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不像西方芭蕾那样强调戏剧性,而更着重内心情感的表达,讲究“舞以宜情”,因而更具有诗的气质;舞蹈动作以意、劲、精、气、神为精神支柱,以手、眼、身、法、步为技巧要领,从而构成了刚柔相济、形神统一、文质并重的美学特征;在舞台空间方面,主要占据中层表演区,而不像西方芭蕾那样努力摆脱地心引力。
作为中国古典舞的当代活标本,大致有戏曲舞蹈、武术、杂技中的部分动作和民间舞中流传较广的一些语汇。当然,古代典籍中关于舞蹈的记载和论述、再现舞蹈的绘画也能成为今人创作“古典风格”舞蹈时展开想象的契机和“蓝本”。
二、芭蕾舞
芭蕾是法语的音译,它源于意大利语,意思是“跳舞”。
芭蕾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当时意大利的文学艺术在整个欧洲处于领先地位,艺术家们从古希腊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打破了中世纪的思想禁锢,开创了艺术空前的繁荣局面。当时几乎所有舞蹈大师都是意大利人。
芭蕾是当时皇亲贵族在宫廷中自娱性的“晚宴芭蕾”。后来很快流行到了欧洲其他皇宫。现今西方文献中的芭蕾有两个主要的含义:广义的泛指一切以人体动作、姿态表现戏剧故事内容或者一定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舞蹈剧演出形式;狭义的专指西欧300年来历史地形成的、有一定技术规范和审美要求的、特定的古典舞蹈形式。前者一般应译为“舞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