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朗诵诗的特征
尽管古体诗词有时也被制作成广播节目或者在电视节目中被吟诵,但作为一种由文学范畴转入艺术范畴的文体,“朗诵诗”主要应该是新体诗。
那么,什么是新体诗?
何其芳在《关于写诗和读诗》中的回答是较为准确的:“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是诗歌总的特征,也是新体诗的具体特征。下面从三个方面说说这些特征。
一、好懂易记有视像
鲁迅于1934年10月批评“五四”以来新诗存在的问题时说:“没有节调,没有韵,它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地位。”还说:“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
他在1935年9月,(在《致蔡裴君》中)再次指出:“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
鲁迅提出的顺口、易记、易懂、易唱的主张,显然是对我国古典诗歌和民歌优良传统的继承,又是在总结了“五四”以来新诗成败得失基础上指出新诗发展的方向。这个主张为大多数诗人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了新诗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后人所说的“朗诵诗”的基本特征。
诗歌要达到顺口、易记、易懂、易唱,须讲求多方面艺术手法和修辞方法,其中尤其要讲求诗的节奏、音调和韵律。
节奏,是指声音强弱、长短;音调,包括韵辙、叠字叠句、双声叠韵等。
节奏和音调,合称“节调”。讲求“节调”是为了造成强烈的音乐美,使之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唱来悦耳动听。
韵律,指押韵的规律。讲求韵律,是为了读来富有旋律、节拍,声音和谐、顺口,能唱易记,同样造成诗的音乐美。但新诗押韵不讲求严格,押大致相同的韵即可。读读下面这首诗:
乡愁
(台湾)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作为诗的基本形象,写诗人一生四处奔波,与家人聚散离合之中,将对故乡、亲人的离情别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全诗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排比、反复、重叠等修辞手法并用,而且押韵,读来抑扬顿挫,顺口、易记、易懂、易唱而生动。
二、反映现实社会生活
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是所有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但诗歌概括、浓缩的程度,远比其他样式的文学要高。它不可能像其他文学样式那样,就是长篇叙事诗也不可能做到泼墨细腻地描述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伴随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变化过程的环境。它必须抓住生活中最能突出地透视事物本质的典型,用高度概括、浓缩的文字去表露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揭示社会生活深广的含蕴。
我们来看臧克家写于1932年4月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低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这短短的八行诗,诗人自己说:“写的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然而,这老马是个象征意味的典型形象。
象征是一种通过某个特定而具体的形象以寄托某种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在这里诗人把深广的含蕴和自己深挚的情感赋予老马的具体形象之中,从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了超越时间、空间的社会生活——这首诗写于“九·一八”
之后,这时中国人民正处于国难深重、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读者通过联想与想象,能够领悟得到诗中展示的中国劳动人民苦难深重的命运,以及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旧制度的无比愤慨。诗歌语言的凝炼,对生活的高度概括与浓缩,并不表明它反映生活容量少、内涵浅。恰恰相反,它高度概括、浓缩的是生活的海洋、百年老树的树根。
三、以情动人富于联想
任何体裁的文学都是以情动人的。但是,从以感情撩拨读者的共鸣来说,诗歌较之其他体裁的文学,来得更为鲜明和强烈。
鲁迅说:“诗歌是本以抒发自己的热情的。”郭沫若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写诗尤其要把握这一特征。艾青在《诗与感情》中说:
写诗要在情绪饱满的时候才能动手,无论是快乐或痛苦,都要在这种或那种情绪浸透你的心胸的时候,人并不是对任何事情或任何时候都充满情绪的,而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忽然被某种事物所感动,而这种感动并不会延续得很久。只有我们于这种感动产生了一种非把它保持下来不可的时候,才是诗的创作的开始。
艾青说:“想象与联想是情绪的推移,由这一事物到那一事物的飞翔。”所以,英国诗人雪莱说:“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
胡昭在《真情与想象》中对诗情融于联想与想象中,即诗情与联想、想象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抒情是主体,想象是双翅,没有强烈的真情翅膀怎能飞得起来?而若无有力的翅膀真情能凌空而上?”
下面是诗人曾卓写于1970年的名篇《悬崖边的树》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了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诗中写的是一棵被狂热的“奇异的风”抛到平原尽头、在悬崖边缘上欲跌欲翔、倾斜弯曲、孤独寂寞的树。这是自然现象。在这里,像臧克家在《老马》中写老马那样,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风和树这两个象征体,将读者引入广阔的时空中浮想联翩:解放以来,从批判胡风、反右派斗争,直到“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刮起的一场接一场政治运动的“奇异的风”中,多少“树”——干部、知识分子、人民群众被抛到“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啊!然而,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们苍劲挺立,倔强地想着“展翅飞翔”——这是张志新,这是彭德怀,这是……
这是无数在极“左”思潮逼迫下的倔强灵魂!他们身临绝境却不绝望,受尽沉重苦痛却满怀希望与信念,他们是不屈不挠的忍辱负重的强者!
第二节朗诵诗的种类
诗歌有不同的种类。要作诗或评论诗,除了在总体上对诗歌的特征有所了解之外,还须认识和了解各种类型的诗歌的特点。就“五四”以来出现的不依照旧体诗格律写成的白话诗,即新诗(也叫自由诗)来说,主要有叙事诗、抒情诗、散文诗等。
一、叙事诗
何其芳在《谈写诗》中说:“叙事诗不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在歌唱一个故事。”所谓“歌唱一个故事”,故事自然是有较完整的情节和人物的;它是在“歌唱”生活,带有强烈的抒情气味。当然,它的故事情节比较概括而非繁复、曲折,它所刻画的人物性格只能简笔点化,而不能用多种手法作多侧面去表现,它描绘环境力求简练,而不能写得十分细腻。由此,可以给叙事诗作这样的界定:它是一种用韵文的形式、凝炼的语言、强烈的感情来讲述故事,描绘人物形象的诗作。且看顾工的叙事诗《油印报》:
炮弹掠过了涂满油墨的印刷机,
纷飞的弹片几乎削断了钢笔,
但是他——一位油印报的编辑,
仍然在紧张工作,没有一秒钟的空隙。
十分钟前,在战壕里发生的事情,
现在已经变成了醒目的标题;
五分钟前,一位重伤员说过的话语,
现在已经变成了鼓舞人心的诗剧……
等到战士们打退了敌人的反击,
油印报就要在握枪的手里传递;
现在蜡纸上还有一块小小的空白,
应该再刻上一条在烽火中燃烧的消息。
年轻的编辑扔下手中的钢笔,
他头也不回,奔向火光闪闪的高地,
起初还可以看到那染着油墨的军衣,
渐渐硝烟就淹没了他那英武的身躯……
傍晚,有一位记者从火线归来,
面部的表情是那样的阴郁,
他手里拿着编辑常用的手册,
手册上涂染着鲜红的血迹……
记者一声不响地摊开了蜡纸,
在空白的地方刻上了悲壮的消息:
本报编辑、共产党员——在采访中,
和机枪手们,一起扑倒在前沿阵地……
油印报从这条战壕传到那条战壕,
油印报从这个胜利传到那个胜利;
油印报上的字迹永远是这样的鲜明,
直到今天还揣在许多老兵的怀里。
该诗通过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忠于职守、英勇献身的新闻工作者的光辉形象。
叙事诗,以叙事为主。事件要典型,构思要巧妙,再用诗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才能不失为一首好叙事诗。该诗所叙述的事件十分典型——一位新闻工作者,在火线上不畏艰险,为革命而献身的动人事迹。构思十分巧妙,特别是诗中“空白”这一细节,可谓颇具匠心。这也是诗的主体。很可能由于这个细节引起了的创作灵感,又经过前后铺垫构思成这首诗的。正是由于有了这个细节而引发出事件的反复曲折,使这首诗变得情节生动,波澜起伏,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由此可见,叙事诗的写作,典型事件的选择十分重要,而精心构思也是不可缺少的。
二、抒情诗
它是诗人着重抒发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诗作。
它不像叙事那样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即使是描写某些片断的景物,也是为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而不是叙述故事。
诗人在诗中抒发思想感情的方式,既可以在对外界客观事物描写的过程中,让思想感情流露其间,这叫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如前面提到的《老马》、《悬崖边的树》。此外,也可以在对客观事物描写过程中的恰当处,诗人直接站出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即直抒胸臆。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就是一首令人拍案叫绝的直抒胸臆的抒情诗: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啊,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啊!是梦境啊,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
心是醉啊,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
这首诗不仅以奔放、昂奋的节奏、音调的和谐构成强烈的音乐美,而且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烘托出桂林山水鲜明的形象。它赢得读者的奥妙,还特别突出地表现在诗人把对桂林山水独特风韵的澎湃感情集中在笔尖上,直接抒发自己对桂林山水自然美的独特体验、认识和评价。这一首脍炙人口的《桂林山水歌》,用的是信天游一唱三叹的艺术形式,以一个革命者的眼光和情怀,先用短短的四节八句,把桂林山水的风采和神韵高度集中概括地描绘了一番,然后笔锋一转,从独秀峰、画屏山、老人山唱到屏风山、还珠洞、穿山与七星岩,唱到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唱出了桂林山水从“大地的愁容春雨洗”的历史变化。
三、散文诗
在我国,散文诗差不多与“五四”前后出现的新诗同时诞生。它是散文与诗歌互相渗透、糅合、交融、浑然一体的产物,属于“边缘”文学。它有散文的“基因”,也有诗歌的“血缘”,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但它又是有着自身固有特征的独立了门户的文学样式。柯蓝在《散文诗漫话》中对它的特征作了这样的概括:“散文诗,介乎于散文与新诗之间,是二者的结合,但更靠近和接近诗,不同的是更自由,更突破限制,不受任何格律的约束,这是散文诗区别于新诗的地方。至于与散文的区别,唯一的标志是浓郁的诗境和短小。”
要认识散文诗,并在创作上把握它的写作要领,很有必要认识它最重要的特点是篇篇有景物,象征寓深情。先看看下面的两则散文诗:
给大雁
孔林
又是十月秋风高,
又是严霜打野草。
长空万里,万里长空,声雁叫,大雁南去了,去追求温暖的所在。
望长空,送雁阵,让我怎不思乡……
大雁啊大雁,说你胆小,你却翱翔在万里高空。
大雁啊大雁,说你怯弱,你却去追逐天涯海角。
当我在秋夜的月光下听到嬉蝉的歌声,我不得不为大雁南去而感叹,一个强者在秋风里发出哀鸣,一个弱者唱出生命的强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