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岳母在看了五首诗后,以轻松的笔调,写了一首若无其事的诗句,令人莞尔:
“年轻不知事,墙上乱涂字;都是一家人,哪有这回事。”
这虽是六首短短的谐趣诗,不拘于平仄对偶,但其内容均符合各个角色的身份立场,表露各自不同的性格,同时掌握到适当的笑趣,可谓拿捏得宜。这种类似“文字游戏”之类的趣谈,常被相声、评书选用,当然也可以成为戏剧小品(或小品台词)的原料。还有一种变型的缩脚诗,不是完整的四句,而是三句半。
清末年代,一名善吟缩脚诗的少年走在街上,见到一名未裹小脚的天足妇人,他一时诗兴大发,吟诗讽之:“前面一婆娘,金莲三寸长;请君仔细看,横量。”
在“大跃进”和“文革”后期,“三句半”竟然发展成了一种独立的曲艺形式。
在发掘和结构幽默语言过程中,“自贬”几乎是必不可少的。戏曲小丑、相声演员、综艺节目主持人,都会自嘲自贬取悦观众。社会生活中更是屡见不鲜。
据说卓别林的年轻时代,素来庄严肃穆的英国上层社会与贫寒的下层社会流行嬉笑轻狂的面貌截然有别。例如当时伦敦街头小贩,就用谐趣的语言自贬自侮来争取顾客。曾有这样一则广告词:“请别相信我!我是世界上罕见的大骗子!我从小就是个骗人的家伙,只要忘记撒谎,我妈就会给我一巴掌;我爸就给我一弹腿。所以你们不要听我的话,老实告诉你们,我的货都是赊欠来的,而且我欠债是不会还的,因此我的东西是最便宜的。我的话全都是假的,只有这一句‘最便宜’是真的。”——卓别林的幽默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熏陶而成的吧?
所有喜剧作品都离不开“讥讽”,“讽刺”是一种制笑的“必杀技”,所以它是喜剧小品的宠儿。看下例:
一位文学青年埋头捉笔,苦苦写了三天,完成了一篇散文,诵读了三遍,自我陶醉,打算拿出去发表,又怕编辑不采用。他想先找一位知名老作家替他在文稿上批示一些意见,机会较大。老作家看完文稿,在文末写了四个字:“已通六窍”。
文学青年千恩万谢,拜辞老作家,得意洋洋地回到家中。正待把文稿寄往某杂志,恰有好友前来串门,文学青年向他炫耀大作,好友看了,连连摇头。
文学青年不服说:“老作家的评语你都不信?”
“信,我很信,我太信了。”好友说:“人有七窍,你通了六窍,还有几窍未通?”
“一窍哇。”
“对呀!他就是说你一窍不通啊!”
——一语道破之际,你岂有不笑之理?
“重复”也是一种结构笑料的重要技巧。例如:
老王炒股连连亏损,急需“转运”。他在宠物店见到一只名叫“好运”的狗,就把它买回家饲养,宠爱有加。两个月下来,手气更差,并未转成好运。他想不通原由,闷在心里苦恼。一天回家时在门口遇见邻居,大吐苦水。并懊恼地说:“不知为啥‘好运’来了俩多月了,仍无好运?”
邻居说:“怪你自己!我看见你每天早晨去上班,总是在门口对你的狗说:‘好运再见’,所以你的好运就和你再见了。”
还有一种绕弯的语义重复。例如:
“昨天你带来的那个女孩子,不像你以前那个嘛。”
“以前那个,在我当兵的时候被别人钓走了。”
“那现在这个呢?”
“她原来的男朋友去当兵啦。”
曲解与狡辩,都是常见的搞笑方式。例如:
一家外企老板在别墅庭园中邀请员工,一小伙子就坐,见桌前正在烤乳猪,他十分兴奋地说:“我居然坐在猪的旁边。”
说完这话,他才发现他的身边坐着一个胖妞,正很不友善地瞪着他。
小伙子自知说话伤害到她,立即改口对她说:“喔,不是不是……我说的不是你,是正在烤的那一只。”赵本山、宋丹丹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糟践崔永元,就是这种语言方式。
偷换概念巧言狡辩,也是笑料的重要渊源。例如:
男友指责女友:“当着我的面,为什么你要跟那个广东人接吻?”
女友辩白说:“是他主动拉住我接吻的。”
男友生气地说:“那你为什么不拒绝他呢?”
“我又不会说广东话,怎么拒绝他呀?”
“不会说广东话”这个理由,足以把人气乐啰!再如:
年终,老板召集员工开会,第一句就用颇为亲切的态度说:“各位同仁,我们都是忘年之交,你们谁能懂得忘年之交这句话的意义?”
“我知道。”一位职员回答:“老板年长和我们年轻人结交,就叫忘年之交。”
“不对。”老板郑重地说:“忘年之交,就是忘记年终奖金的交情。”
这则笑话,属荒唐型,因为它已越出了一般人说话的常规,用作喜剧小品的台词“包袱”还是可以的,用在写实剧中,就不太合适了。
(二)事儿可乐
一般情况下,可乐的“词儿”只能原样或翻版用于台词、“包袱”,而可乐的“事儿”却可以延伸成喜剧情节。先看一个“撞枪口”的例子:
转业兵住院,爱上了护士佩佩。护士说我倒是不讨厌你,可你这种人不可能有你样的工作,我妈坚决不同意,你追我也徒劳。出院后转业兵不死心,一直想约佩佩见面,趁下班后跑到医院护理室去找她。她不在,想往别处找,被护士长叫住。
“你找谁啊?”护士长问。
“我找佩佩。”
“你是她什么人?”
转业兵见护士长满脸严正,一丝不苟,吓得不敢直言:“我……我是她哥哥。”
“那就巧了,我是她妈妈。”护士长说:“你不要走,我叫她来问问,我从来没生过男孩子,她从哪搞来这个哥哥?”
转业兵拔脚逃走。
这个情节的关节点——护士长就是“妈妈”,谜底揭开,喜剧效果火爆炸响!
下面来点“温柔”的,先看“温柔的要挟”——某鞋厂工人要求加薪,老板不允,且因上次加薪时,工人们曾跟老板签约,五年内不再以罢工抗争手段要求加薪。于是工人们想到另一个和平方式,不出俩月,老板就乖乖地加薪了。什么原因?因为工人们一致只制左脚的鞋,使老板无法出货。全厂堆了几万只左脚鞋!
再看“温柔的欺骗”:
麻面人老张,一直想找一个不嫌弃他的对象结婚,却是比登天还难。四十来岁了还是光棍一条。一天,老张又到“相亲角”去尝试。不久,果有一女子走来,冲着他笑,他立即以笑响应。那女子十分温和地对他说:“你有空吗?到我家去坐坐可以吗?”
老张喜出望外,哪有不允的道理,立刻跟她走了。到达她家,她请老张在客厅稍待,自己进入后屋。少时,牵着一个5岁的小男孩出来。她指着老张的麻脸,对小男孩说:“你看这位叔叔好不好看?”
“不好看。”小男孩说。
“以后我带你去种牛痘,你可要乖乖地种喔,要不就会像他一样,变成满脸麻子没人要喔!”
小男孩胆怯地说:“好,我要种牛痘,我不要像他一样,难看死了!”
以为找对象有戏,结果被人家当了“活教材”!够倒霉的吧?当然,情节还可以继续编下去——那个女子是个寡妇,为教育孩子总找他“当教材”或者替代父亲的工作,久而久之,摩擦生电,真就有戏了!
顾左右而言它,绕弯损人,也是常用的搞笑方式。看下例:
某企业白领,高职高薪高红利,生活富裕,但他一心向往文艺写作,自认是天才,即欲辞职。有同事劝他:“靠卖文章谋生,日子会很苦的。”
他不听,终于改行当作家了。
过了两年后,老同事碰到他,问:“怎么样?你卖了些什么没有哇?”
“有哇。”他苦笑着回答:“我的汽车、房子、电视机……都卖出去了。”
把基本生活原料都卖,说明他的创作一无所获!
(三)理儿可乐
在现实生活中,事理可乐之处需要“品”,越琢磨越可乐或者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大多都富含人生哲理,可以成为一个小品的主题意向或者结构框架。
例如:
一中年男子与一青年男子交友。中年人谈到一个人性问题,发表言论说:
“幸福如果为你附带来不幸,人往往宁愿以所得的幸福,抵消附来的不幸,二者皆零。”
青年人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我会留下幸福,排除不幸;纵然无法排除不幸,也不要二者皆零。”
二人各持己见,辩论不休,互不相让。
过不久,青年接到中年人的遗书,叫他到律师楼去洽受为数甚巨的遗产。
青年惊喜之余,问律师“中年人授予巨额遗产的原由”。
“这是他怀着赎罪的心情,求得补偿而已。”
“赎什么罪?他跟我之间,有什么罪要赎?”青年紧迫地逼问。
律师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地说:“因为他与你的……老婆……有一夜之缘……不过那都已经过去了,反正他人已经死了,你还计较什么……”
青年不等他说完,便满腔愤慨地大声叫道:“怎么会这样呢?我情愿不要遗产,也不愿受到这种侮辱!”
中年人蓦地由门内走出接词:“对,言论正确,现在你的幸福与不幸已经抵消了,二者皆零。”
在现实生活中不会有人这样来验证理论观点,但在喜剧小品之中运用这样的情节,却是很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也能给人以启迪。
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曾说过:“笑是在见到旁人的弱点,想到自身的优越所引起的‘突然荣耀’。”——这已成为了举世名言。
《笑林广记》中有这样一则笑话:某富翁吝啬成性,舍不得吃,营养不良。
医生说他是脉气虚弱,要用人参进补。富翁嫌人参太贵,医生便叫他改用地黄,富翁仍嫌贵;医生故意羞他,说可改用干狗屎调黑砂糖。富翁欣然抓住医生的手问:“光吃狗屎行不行啊?”
柯一正的电影剧本《蓝月》中,有这样的情节:身为女性的蔡经理与老板有染,二人在总经理室亲密幽会,很意外,老板娘突然光临,径自直趋总经理室。
公司的职员们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拥在门外偷听。倏然传出猛烈的打耳光声,众职员然互视。
阿伦:“我猜这可能是老板娘打了蔡经理一个耳光。‘你敢勾搭我老公!’”
阿芳:“我认为不是,是老板娘打了老板一个耳光。‘我哪一点赶不上这烂女人!’”
职员甲:“我说不是,是蔡经理打了老板一个耳光。‘你不是说你老婆不会到公司来找你的吗?’”
职员乙:“我倒是觉得是老板打了老板娘一个耳光才对。‘你要来,也该先打个电话来通知一声啊!’”
职员丙:“不对不对,你们猜得都不对,应该是蔡经理打了老板娘一个耳光。‘你是他的家属?家属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守在家里!’”
这是一种颇具想象力的构思,五个发言的演员都得模仿室内纠纷人的语气,说一句反驳词,戏谑成趣。观众会对答案揭晓充满期待。
再看这则:一对60岁的夫妇,庆祝结婚35周年,贺客中突然出现一名仙女,允许老夫妇各人达成一个愿望。
妻的愿望是周游世界,仙女一挥棒,机票和费用已握在手中。
夫的愿望是要一个比他自己小30岁的妻。仙女笑一笑,棒一挥,立即使60岁的丈夫变成了90岁的老翁。
人不可有过分的妄想,这位老夫不自量力,立即让自己衰老了30年,喜剧小品用起来轻而易举,现场变,立可见,其尴尬与懊悔,使你想不笑都很难。
二、喜剧小品素材的运用
仔细斟酌,你会发现喜剧元素是有规律、有模式的。在选择和加工改造素材的时候,看注意以下几种模式——
(一)对比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笑,常常是由不伦不类的配合所引起的。
例如:
两个爱好寻花问柳的男士结为好友,相约到咖啡厅交换心得。隔着落地玻璃窗看到对街有两位美貌少妇并肩同行。甲男引以为傲地向乙男自诩:“那两个美艳的女人,一个是我老婆,一个是我情妇。”
乙男惊讶地回答:“怎么会那么巧,我和你一样,这两个美女,一个是我情妇,一个是我老婆。”
两人都不禁张大了眼睛,愕然相对。
——不言而喻,这对狐朋狗友的老婆都是对方的情妇,两人当面道破,个中滋味,他俩自知,也肯定让不相干的人笑破了肚皮!再看这个“以牙还牙”的例子——
一对穿着阔绰的阔太太进入一家格调不高的小餐馆,在一位二十左右的女服务员为她们点菜时,阔太太问服务员:“你这种年纪,是应该上大学的。”
“是啊,我正在读大学。”女服务员说。
阔太太看了她好一会儿,面带傲气地说:“我当年就读哈佛大学时,绝不会到这种餐厅来打工。”
“我读的不是哈佛。”女服务员用怪异的腔调回答:“不过我毕业以后绝不会到这种餐厅来吃饭。”
同理,再看“师生斗嘴”——
师:“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能说两国的语言了;你还在小学四年级留级再留级,你不觉得惭愧吗?”
生:“林肯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当上美国总统了,你才做了一个小学教员,你不觉得惭愧吗?”
(二)迂回
还有一种“不伦不类”,实质上也是偷换概念——出租车司机牙痛,找牙医治疗。牙医检视后,告诉他病牙有蛀虫,必须要拔除。
“要多少时间?”
“大约3分钟。”牙医回答。
“医疗费要收我多少?”
“4000元。”
“啊?”出租车司机非常不平地叫起来:“短短3分钟你就要收4000元?”
医生轻松地一笑说:“如果你觉得时间太短,我可以给你延长,多拔一会儿!”
一个问题两个侧面,看似一体,实则截然,陡然一翻,大出意外——老顾共有5个儿子,只有老大长得不像他,他怀疑老大不是他的种。有一天他老婆发生车祸,伤重不治,老顾赶在她断气之前,追问她:“老大究竟是谁的儿子?”
“老大确实是你的儿子。”老婆撑着最后一口气,愧疚地告诉他:“不过很对不起,也只有他是,其余的4个孩子都不是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