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词、评弹、单弦、坠子、时调、山东快书、快板书、数来宝、天津快板等等脚本,都属于韵诵演唱类,简称“诵唱类”。其特点有三:一是合辙压韵,二是有特定的句式和语言要求,三是讲究鲜明的节奏和音韵美。本章我们侧重研究韵诵演唱类节目脚本的文本特征与创作技巧。
第一节诵唱类节目脚本的文本特征
一、诵唱文本的句式要求
所谓“诵唱文本”,包括“韵诵类”和“演唱类”的文本。“韵诵类”指的是合辙压韵、用简单打击乐器伴奏、按一定程式“朗诵”的曲艺节目,如山东快书、竹板书、数来宝等;“演唱类”包括各种大鼓、单弦、柳琴、评弹等。诵唱文本的句式,通常有三字头、四字联、五字垛、七字句、十字句、垛字句等几种,一般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下面举例说明:
(一)三字头
由三个字组成,多用于句、段的开头,俗称三字头。如:“这英雄”、“抬头看”、“突然间”、“五天后”。两个“三字头”连用,就构成了一个单独的句子,但只能用在上句。例如:
不怕唬,不怕蒙,
不怕拷打与围攻。
有时“三字头”也作为单独句子出现,垛在一起,构成一个段落。如:
但只见——
铁屑飞,
机床挪,
又自如,
又灵活……
(二)四字联
四字句一般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两个连起来构成一个句子,或者很多个四字句连起来(前后还须连上其他句式)使用,故称“四字联”。请看:
例一: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响亮的口号震山河!
两个四字句连成的句子一般只能作上句。
例二:
暗祷告,“愿佛祖保佑弟子此去西天,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安安稳稳保太平。”
一头一尾是两个三字句,中间全是“四字连”。
(三)五字垛
顾名思义——五个字的句子“垛”起来,就叫“五字垛”。
五字句一般不单独使用,要么两个以上的五字句垛起来,要么把一个五字句“垛”在其他句式的尾部。
例一:
一次没成功,
二次又淬火,
三次来试验,
四次又开车……
例二:
那滋味儿真是难吞难咽难描又难说,甭提多窝火!
(四)七字句
七个字组成的句子,是韵诵类脚本的主体,用得最多。例如:
一盏红灯照长天,
红旗漫卷八十年。
铁锤砸烂旧世界,
镰刀劈开万重关。
顶天立地擎神州,
为我中华开大船。
(五)十字句
十个字组成的句子,是诵唱类脚本的主体,用得最多。例如:
小奴家自幼儿落入柳巷,
水火中早准备来日从良。
吞酸泪私积蓄钱财银两,
多年来暗把珠宝箱中藏。
预备着集资赎身鱼出网,
待来日持家置业度时光。
临行前假托姐妹赠红囊,
携百宝一心随你回故乡。
第一层装的是瑶簪宝铛,
第二层金萧玉器放毫光。
哪一件不值银钱几千两?
会一处兑金换银成车装!
现如今这些财宝无用场,
一把把一件件扔进长江。
(六)贯口句
“贯口儿”几乎所有的曲艺形式里都有,所谓“贯口”,就是一口气唱下来。
韵诵类节目的贯口有两种,一是以四字联为主体的长句子,二是内容和气氛需要一气贯到底的几句话甚至一段话。比如这样的句子:
从今后,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凫的、草棵儿里蹦的,全部由我给它们立规矩!
贯口的段落在李涌杰老先生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很多,请看:
孙悟空一棒一棒连一棒,
但只见棒起、棒落、棒扫、棒过、棒磕、棒错、棒戳、棒撤,一棒一棒急如闪电快如风,
棒棒紧逼白骨精!
……
这时候大小妖怪嗷嗷叫,
“呼啦”一声往上涌。
孙悟空,不慌不忙把身躯晃,
但只见:正东、正西、正南、正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上上下下,到处都是孙悟空。
像这样几句甚至十几句贯口,需要一气呵成(所谓“一气”,是让观众感觉没换气,实际上还是得换气的——偷气)。
(七)垛字句
相同的词或同义不同字叠加在一个句子里,强化气势、情感或者趣味。
例如:
你以为老实人任欺又任踩,
今日里让你认识小家小户没根没底不疯不傻不听邪的你这二姑奶奶!
随着鼓词表现内容的日趋生活化,它的句式也就逐渐丰富、灵活起来,长短交错,参差不齐,甚至有意破坏其四平八稳的均衡,使节目平添几分鲜活、情趣。例如——
(白)一年不正经生产,社员靠老底儿过日子,二年没多少收入,底子厚的也还能对付;这么折腾到第三年头儿上,村里大半人家可就“现了原形”喽!哎,说起来真是令人齿冷心寒哪——
(唱)男女老少忙一天,
一天日值两角三。
三餐喝粥没干饭,
饭后抽不上那一袋烟。
七八岁的孩子不能把书念,
十七八的姑娘没有裤子穿,
二十七八小伙儿打光棍儿,
三十七八壮劳力养家糊口难,
四十七八老得不像人样儿,
五十七八体弱多病治病没钱干熬,
硬挺硬挺干熬擎等上西天!
(节选自王国臣中篇说唱《水火姻缘》)
二、诵唱文本的音韵结构规则
说唱文学作品的音韵,实际上是作家根据作品思想内容的需要,将语音符号排列组合的技巧问题。不同的内容往往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对语音艺术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文体不同,声音组合的规则也不一样,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韵艺术品。音韵结构规则主要有:
(一)韵律
韵律是指作品用韵的规则,即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安排在一定的位置上,使它们互相呼应,造成有规律的周期性重复,加强作品的乐音刺激,使作品在音响上连接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汉字读音是由声母、韵母拼成的,如:凰、簧、皇、黄、读音相同,当、向、广、抢,读音相近,韵母都是ang,可以归入一道辙内。当作者准备用韵文编写作品时,怎样定韵也会是问题之一。什么叫定韵?唱词、快板书、山东快书等韵文开头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为定韵,用来押韵的字称为“韵字”。安排在句末的韵字称“韵脚”,必须安排韵字的地方称“韵位”。说唱文学的韵律一般都是首句定韵,三、五、七(上句)不论,二、四、六、八(下句)分明。如:
似这般美婵娟绝无仅有,(定韵)
李公子每日里难舍难丢。(韵位)
离学监辞寓馆常宿春院,(不押韵,仄声)
与十娘朝欢暮乐耳鬓揉。(韵位)
效鸳鸯结鸾凤不分白昼,(不押韵,仄声)
立山盟铭海誓永世千秋。(韵位)
酒宴上细语款款沁心醉,(不押韵,仄声)
锦囊中白银哗哗往外流。(韵位)
数来宝是花辙,不需要一辙到底,它和一般唱词、快板书的要求有所差异。
数来宝是由上、下勺纽成的,开头第一句选用什么辙不关紧要。
在数来宝的作品中,常常有小辙的上、下句。小辙,适于表现风趣幽默的人和事;选用小字眼儿一定要生活化、口语化,如,扎根儿、慌神儿、淘气儿、没门儿、捣鬼儿、莱心儿、离题儿、叫真儿、逗哏儿等等,这些语汇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如果它违背生活用语,将会令人感到生硬、不自然。如果把百货公司、收音机、社会主义写成百货公司儿、收音机儿、社会主义儿,听起来会感到不顺耳,对这类的儿化韵应尽力避免。
从汉字来看,共可分为十三道大辙:也斜辙、发花辙、一七辙、摇条辙、中东辙、人辰辙、油求辙、怀来辙、言前辙、江阳辙、波梭辙、灰堆辙和姑苏辙。
除此之外还有两道小辙,即小“言前儿”和小“人辰儿”。
这些辙的名称并没有实际意义,不过是借取其音罢了。
为了便于记忆,我将这大小十五道辙编成一句话:“劳模江苏才新修水利大办农业有钱儿没门儿”——
劳(摇条)蒿毫好号
模(波梭)科咳可课
江(江阳)方房纺放
苏(姑苏)乌无武务
才(怀来)猜才踩菜
新(人辰)分坟粉奋
修(油求)抽愁丑臭
水(灰堆)飞肥匪肺
利(一七)妻奇起气
大(发花)妈麻马骂
办(言前)翻凡反饭
农(中东)轰鸿哄蕻
业(也斜)些邪写谢
有“钱儿”(小言前儿)
没“门儿”(小人辰儿)
为便于理解,现将十三道大辙和两道小辙分别举例说明。
(1)也斜辙
有一点,很特别,(也斜,第二声)
他的脚上穿草鞋。(也斜,第二声)
(2)发花辙
刚才怪我马大哈,(发侄哈,第一声)
十个鸡蛋破了仨。(发花,第一声)
(3)一七辙
不灰心,不泄气、(一七,第四声)
抓紧时间练臂力。(一七,第四声)
(4)摇条辙
大花猫,坐花轿,(摇条,第四声)
你说可笑不可笑。(摇条,第四声)
(5)中东辙
国民党,抓壮丁,(申东,第一声)
非让我家出个兵。(申东,第一声)
(6)人辰辙
共产党,解放军,(人辰,第一声)
救我雷锋翻了身。(人辰,第一声)
(7)怀来辙
南京路,在上海,(怀来,第三声)
繁荣热闹有色彩。(怀来,第三声)
(8)油求辙
抱着猫,牵着狗,(油求,第三声)
结果让狗咬了手。(油求,第三声)
(9)言前辙
连长解释好几遍,(言前,第四声)
大爷说啥也不干。(言前,第四声)
(10)江阳辙
国民党,蒋匪帮,(江阳,第一声)
他们到哪儿哪遭殃。(江阳,第一声)
(11)波梭辙
我家人口不算多,(波梭,第一声)
吃饭能坐十几桌。(波梭,第一声)
(12)灰堆辙
大苹果,味道美,(灰堆,第三声)
咬上一口流甜水。(灰堆,第三声)
(13)姑东辙
事情无巧不成书,(姑苏,第一声)
一开春就闹瘟猪。(姑苏,第一声)
(14)小言前儿
你别看我们小岛不大点儿,(小言前儿,第三声)
它是祖国大门坎儿。(小言前儿,第三声)
(15)小人辰儿
打针吃药真顶事儿,(小人辰儿,第四声)
总算没咽这口气儿。(小人辰儿,第四声)
有人曾把韵按韵腹的开口度的大小分成三级,即洪亮级、柔和级和细微级。洪亮级多表示豪放、欢快、热烈的情感;柔和级表现平静、安详、舒适的心境;细微级表现低沉、忧伤、缠绵的思绪。说唱文学分韵为十三辙,江阳、中东、言前、人辰、发花属响亮级;摇条、怀来、波梭、油求属柔和级;一七、灰堆、也斜、姑苏属细微级。从韵尾看,阴声韵、阳声韵中的穿鼻韵、抵腭韵多表现坦荡情绪,而入声韵、阳声韵中的闭口韵多表现压抑感情。
在十三道大辙里,有的字数多,词汇丰富,有的字数少,词汇不多,因此形成宽辙、窄辙之分。
(二)声律
声律指声调安排的规律,即利用不同声调有规律的配搭,构成语言的抑扬顿挫之美。声调是汉语语音的要素之一,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每个声调都具有自身发音的特点,唐代的《元和韵谱》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使。”
[清]江永《音学辨微》也说:“平声长空,如击钟鼓;上去入短实,如击木石。”这些描绘都够不上科学的精确性,但大致表述了各声调的显著音态。即:
平声较长而少渡动,上去入三声较短而有升降曲折。所以声律是以调配平仄为主要内容的。
平仄的调配最初并无一定的规律,只是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一句话里,有高低起伏之变,说起来就顺口,听起来也悦耳。在先秦文献中,很少有一句话全是平声或全是瓜声的,这并非有意避之,而是自发地适应了音韵美的要求。魏晋以后,音韵之学兴起,四声之分已明,加之沈约等人的提倡和研究,声律之道大行。唐诗、宋词、元曲,都得遵循声律。声律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平仄交替,这是从长期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诗词的律句,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等,便是这种交替的典型句式。由于平仄在句子中交错出现,就形成了高低曲直的流动状态,再加上韵律和节奏等要素的配合,诗文就呈现了整体的音乐美,律诗就是这类作品的典范。
各种文体,对声律也有不同的要求,诗词曲最为严格,有时不只是论平仄,上声与去声也要区分。[清]万树《词律·发凡》云:“所谓上去亦然,盖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大抵两上两去在所当避。”应避免同一声调的字在同一句中过多,造成音词平直呆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