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电视综艺节目编导全文阅读 > 第28章 朗诵诗创作(4)

第28章 朗诵诗创作(4)


  (五)超常组合

  精选动词和一词多义是尽可能发挥一个词的多重内容,跳跃省略是从增减某个词的角度来增加内涵。超常组合则是故意违反一般的语言常规,利用汉语词语多变的词性和组合关系,机智地把一些互不相关的词语嵌连成一个诗句。这种嵌连,可以是具象动词与抽象概念相接,可以是不同感官的感觉词语交错,以这种陌生的变形的诗句使诗歌意象传达出诗歌作者微妙的情感体验。臧克家《春鸟》里写的“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就是典型的例证。

  (六)多变句法

  这是在诗句的词序和句式上制造新奇陌生的手段。像徐志摩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倒装语序,改变了正常语句形态,以陌生化的效果来表达诗歌作者的独特的内心感觉。

  三、用丰富神奇的想象组合意象

  诗歌作者在把意象词语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借助想象把一个一个的意象组合为整体的诗歌意境,传达出特定的诗美体验。诗歌作者的组合意象方法因为神奇想象的介入,显得比其他文学文体的组合方法更自由、更大胆、更出其不意。许多一般人很难发现的意象之间的联系,在诗歌作者独特的主观心灵的体验下奇妙地联结组合为一个艺术结构,产生令人惊奇的诗歌意境。诗歌意象的组合方法虽然千变万化、形态各异,但作为诗歌艺术构思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类型,下列几种主要的组合类型可供诗歌作者借鉴。

  (一)并置式组合

  邹获帆一首题为《蕾》的诗歌这样写道:“一个年轻的笑/一股蕴藏的爱/一坛原封的酒/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颗正待燃烧的心”,诗人一口气并列排出五个意象来描绘花蕾的风姿。诗人把花蕾感觉为“笑”、“爱”、“酒”、“理想”、“心”,这是非常独特的诗美体验,当诗人将它们全部并列为一个意象系统时,具象的花蕾与一些抽象的情绪情感连接了,五种意象的并列,把一种对青春的礼赞作了突出的渲染。这种并置式组合是把表面上看来跳跃很大,一般人认为是互不相干的意象,由诗歌作者内在感情体验将它们联结起来。这种组合方式是从意象开始又结束于意象,读者几乎直接读不到诗人隐藏很深的情感,而需要透过这些并置的意象系统来细心咀嚼它的深意。这是现代朦胧诗、意象诗比较常用的组合方法。

  (二)交错式组合

  这种方法也要组合众多意象,但是诗歌作者有意把完全相反、互相矛盾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正一反、一平一奇的意象系统,造成一种出人意料、发人深省的审美效果。这种意象组合方式在中国古诗中十分常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都是典型诗例。在新诗写作中,这种组合方法也很常见。何宜陵的《变迁》这样写道:

  “田野上的花/被爱她的人/关进花瓶蓝色的围墙/急流中的船/被嬉戏的浪/搁置在金色的沙滩……”,花长在田野与关进花瓶,船的前进与搁浅,这些矛盾的意象交错组合,给人的启迪比一般的陈述更为显豁与深刻。

  (三)突反式组合

  这种方法也要组合众多意象,诗歌写作者先从一个核心意象出发,围绕它组合一些层层推进的相似的意象,待诗歌意象的渲染做足后,最后推出一个相反的意象,形成先扬后抑、先虚后实的诗歌情境,而最后一个意象,才是这首诗的真正旨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先放笔写了一个可爱少女在等“我”

  重温旧梦的三个意象,但最后一个意象,“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过客”,这一意外把“美丽的错误”引起的哀怨情绪传染给了读者。这种组合意象的方法有其特殊的审美情趣。

  四、用精美的艺术手法呈现意象

  在诗歌的创作中,诗人为了把诗写得形象、生动、精炼、优美而富于艺术魅力,较之其他文学样式更重视和讲究运用修辞和艺术手法。常用的修辞和其他艺术手法,有赋、比、兴、象征、比拟、对比、排比、借代、对偶、反复、顶真、回环等。

  下面,仅择修辞手法中的几种举例并加以解说。

  (一)比喻和拟人

  所谓比,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打比方,以具体、形象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或道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感。擅用比喻,是诗人富有才华的标志。比喻主要有明喻、隐喻、借喻等。

  明喻由本体(被比喻之物)、喻体(打比方之物)、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之词——“象”、“如”、“似”、“仿佛”)等。它的结构方式是:甲像乙。

  隐喻,又叫暗喻。这是只有本体、喻体,而没有比喻词的比喻;本体和喻体多用“是”连接。它的结构方式是:甲是乙。

  借喻。这是主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只把喻体当做本体的比喻。它的结构方式是:借乙作甲。《悬崖边的树》中的“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是明喻。《乡愁》每节中的第二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均是隐喻。《老马》中的老马,借老马当做旧中国劳苦大众,是借喻。

  拟人、拟物谓之“比拟”。这里仅说拟人。凭借想象力,将物当做有思想、有性格、有情态行动的人来写,使之形象鲜明、生动。这样的修辞手法是谓拟人。

  《悬崖边的树》中的第二节:“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这是把树当人来写,属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对比和对偶

  对比,是将两种互相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进行对照、比较,从而使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的特点表现得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艺术手法。如下例:

  可能,我是一粒小小的种子,

  谁敢说来日不能长成参天的松柏?

  可能,我是一个小小的胚胎,

  谁敢说来日不能长成巍峨的骆驼?

  通过小小的“种子”、“胚胎”跟高大的“松柏”、“骆驼”这样的对比,就把诗人“这大千世界里,毕竟还有一个小小的我”的思想感情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对偶,是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大致相同的一对语句并列在一起,以表达相近、相对或相同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能使诗句的意思互相补充,互为映衬,读来悦耳、富于节奏感,且易记易诵。

  《想敲门》中的“想她猜透,怕她猜透”;《桂林山水歌》中的“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均是对偶。

  (三)排比和反复

  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排列起来,以表达诗人复杂、急切的情感,并增强语言的气势和风味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复则是一种把一个词语或句子重复使用,以达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强音律节奏的修辞手法。反复的格式有两种:

  间隔反复——同一词语句子反复出现,但中间隔着别的词句。

  连续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在诗中连续重复出现。

  《乡愁》全诗共四节,每节的内容相关,每节四句的句子结构相似,而且语气一致,是排比;而每节的后两句分别为“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句子中间都隔着别的词句,是间隔反复。整首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排比兼反复再套比喻(隐喻),将“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想敲门》的第一节:“想敲门,心颤抖,想回去,脚不走,呆呆站在这门口,很久,很久……”,其中的后两句“很久,很久”

  是连续反复。

  (四)夸张和借代

  夸张是借助想象、幻想,为了突出客观事物、现象,或诗人抒发的炽热感情,特意对其某方面的特征作夸大或缩小,使之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强烈印象的一种修辞方法。

  借代则是一种借用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别的事物来代称本体事物,使本体事物具体、形象、生动的修辞方法。

  在《桂林山水歌》中,“江山多娇人多情,使我白发永不生,对比江山人自豪,使我青春永不老……”均是夸张。而这首诗中的“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诗人要表现的本体事物是“船”,“白帆”则是与“船”有密切关系的事物,这是借代。

  范例:[朗诵诗]

  我曾经有过家

  王国臣

  我曾经有过家。

  真的,

  家里有爸爸,有妈妈,

  还有我心爱的布娃娃。

  可是,

  不知道为什么,

  在我六岁的时候,

  爸爸有了爸爸的家,

  妈妈有了妈妈的家,

  我的家却没了,

  陪伴我的只剩下这个布娃娃。

  走吧,从张家走到李家,

  大人说那叫寄人篱下;

  走吧,从城市走到乡村,

  书上说那叫浪迹天涯。

  爬上垃圾箱以为爬上了爸爸的肩背;

  睡进茅草垛只当依偎着慈爱的妈妈;

  小狗来咬我大概是因为占了它的窝;

  老人来叫我心疼地撵我快回家……

  回家?

  ……走吧,

  拖着孤零零的身影,

  走过了八个冬夏。

  我实在太累啦。

  我越走越害怕。

  无奈而又无望地拨通了110电话,

  没想到,

  在电话那头儿找到了一个家!

  叔叔阿姨们把我接到驻地,

  用全部努力让我体会什么是“家”。

  所有的叔叔,

  都是我没有血缘的爸爸;

  所有的阿姨,

  都是我没有见过的妈妈;

  所有的可能他们早有准备;

  所有的需要都不用我说话。

  三天时间,

  让我补偿了八年欠缺的温暖。

  几十米的空间,

  让我了解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天下。

  今天我盼出头儿啦,

  盼来了好心收养我的姑妈。

  临别之际,

  我要告诉准备收养我的叔叔:

  我将在你们的关爱中长大。

  临别之际,

  我要请求照顾我的阿姨:

  允许我吧,

  允许我叫你一声……妈妈?

  (跪倒在地)——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