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人告诉你
王国臣
朋友!我年轻的朋友,你可知道——“北大荒”是什么?“北大荒”是一部书,一部四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大书,书中诉说着无数令人永生难忘的故事,创造故事的北大荒人。
多少年啦,作为第一批下乡的“老知青”,我一直在追寻——追寻当年的号角,当年的足音;当年的战友;当年那位我不知姓名的亲人……
那是在三江平原的腹地,我们发起了第一次开垦。烈日当头,暴雨倾盆,蚊虫叮咬,野狼挠门,所有这一切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被沼泽围困,完完全全与世隔绝,得不到亲人的信息,听不到外面的声音!
别人期盼春光永驻,我们却巴望寒冬降临,当霜冻把沼泽变成通途,几十条汉子全像急于找娘的娃娃,朝着大本营一路狂奔。
就在那条回归路上,就在那个风雪黄昏,急匆匆的我被什么绊了一下,我一声惊叫喝住了所有的人——那是一个人冻僵的手臂,从地下拼命往上伸,手中死死地攥着一个书包,书包里装的是一迭报纸和我们这些人的……家信。
天呐,他是一个多好的人!为了安慰我们焦渴的心灵,他不等沼泽地冻实就来给我们送报送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沉下去的是自己的身体,留在地面上的是我们的书信,还有举着信的那只手,撑着手的那颗心。
战友哇,你是谁?你叫什么名字,原籍哪里人?你的手臂告诉我们你是那样年轻。
快过年啦,爹娘是否等你回家团聚?未婚妻是否等你回去……成亲?
打雷呀,打个炸雷!别让沉重的悲痛挤碎我们的心。
下雨吧,下场暴雨!无声的饮泣会憋死我们这些风雕雪塑的男人。
无论我们怎样呼喊,他还是去了,跟他钟爱的土地紧紧相拥,永不离分。如果我们是地上的树,他就是地下的根!从那天以后,我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当从树下经过都要摸一摸它的须根——以为那须根是一只手臂,抓住它,就能跟战友握手谈心……
散文诗通常都是选取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一花、一木、一人、一物作为题材。上面这两则散文诗,就分别落墨于秋风里南飞的“大雁”和“一个人冻僵的手臂”。由此可见,散文诗几乎篇篇都有具体的景物。
散文诗写这种种景物不是目的,而是以其象征体,以作为诗人抒发感情的依托。上述两则散文诗,寄寓诗人什么样的诗情呢?《给大雁》作者感叹:“一个强者在秋风里发出哀鸣,一个弱者唱出生命的强音”。这里隐含着生活中至深的哲理:尽管人是“万物之灵”,但是面对着大千世界,他是强者又是弱者,他应该扬自己的所“强”,避自己的所“弱”,去适应这个世界,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北大荒人告诉你》则是通过一个为了安抚他人心灵而献出自己生命的情节,通过留在冰冻泥潭上的一只手臂,来“告诉”世人:“如果我们是地上的树,他就是地下的根!……有人问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情何以如此深厚?我就会有几分恼怒地回答:因为,不光地上有我的血汗,地下还有我的亲人!”
另外,它写景物用笔高度简约的同时,还要求用墨凝炼、富于含蓄,重在暗示,重响弦之音,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这是它的篇幅极为短小又一个原因。散文诗一般短的只两三百字,长的也大都千字左右。
四、专门为表演创作的朗诵诗
专门为表演创作的朗诵诗,实质上是以诗作为载体的语言节目,通常还要配上音乐、伴舞、大屏幕画面,谓之“音舞诗画”。如此这般,势必要淡化诗性、强化形式感。例如:
[情境音舞诗]
星空
王国臣
人物:毕业生两位——简称:甲、乙
在校生四位——简称:A、B、C、D
老师两位——简称:男、女
40~60人舞蹈队
手持道具:(1)如思绪、如河流,又如星云的绵长的白纱;(2)星状“风筝”(可用氢气球带动,用舞蹈演员手中牵的线控制)。
[音乐起……“星云涌动”、“思绪飘飞”]
[二位老师上]
男:时常会有同学聚会。
女:每每参与故友重逢。
男:经商的总要介绍他怎样成了盈利大户;
女:为官的难免透露他今后的锦绣前程;
男:只有我们这些教书的没什么可说——
女:除了头发啥都没少,除了皱纹啥都没多。
男:这时候广播响了,广播里传来熟悉的声音;
女:这时候电视亮了,电视上闪现熟悉的面容;
男:这时候我们会从冷落的寂寞中挺身而出,
女:这时候我们会命令那些春风得意者“安静”!
男:你听——这是我的学生,
女:你看——这是我的学生,
男:——这是我的学生,
女:——这是我的学生……
男:这时候的感觉——我们是这世界上最大的富翁!
女:因为——在这电波纵横的星空,到处都有我们的学生!
[音乐扬起——“群星升腾”,甲、乙、丙、丁四人各执一束鲜花出场]
甲:我们在星空中奋力盘旋,
乙:你心中始终牵着那条线。
甲:顺着那条线追寻从前——
乙:回到母校,回到了老师身边。
合哦老师,哦母校!
甲:我的努力绽放过你的欢笑;
乙:我的欢笑湮没过你的艰难;
甲:我的脚印写下过你的希望;
乙:我的肩膀扛回过你的甘甜。
合:哦老师,哦母校!我微小的成绩织成你的骄傲;我坚定的志向来自你的心愿。
[两位老师迎上来,与四人握手,四人将各自的鲜花献上]
男:从万市、勾庄、舟山东路,
女:到下沙高教园区新的校园。
男:从广校、高专,到传媒学院,
女:师生情谊的纽带越来越宽。
[甲、乙奔向两位老师,“争先恐后”地]
甲:你的辛劳筑就了我的奉献;
乙:你的鼓励甜透了我的心田;
甲:你的酒杯盛满了我的祝愿;
乙:你的健康验证了好人平安!
合:老师啊,母校——这里是我们的发射平台。这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以下转入“师生聊天”]
男:你们看着电视节目长大,
甲:我们伴随电视广播成熟。
女:报道过江南水乡的丰收;
乙:见证过文化大省的起步。
男:传播过新农村新奇的故事;
甲:朗读过五千年经典的诗书。
女:雪灾袭来,追随抗灾军民的身影;
乙:地震过后,传输重建家园的蓝图;
男:反腐倡廉发出对社会蛀虫的愤怒;
甲:每逢佳节表达对父老乡亲的祝福;
女:寒来暑往,不记得休过节日假日;
乙:岁月更迭,小字辈之间改了称呼;
男:当过各种劳模标兵没当过好妻子;
甲:得过各种奖励荣誉没混上好丈夫;
女:孩子家长会,赶上台里需要录像;
乙:老人得重病,直播节目正在播出;
男女:面对亲人的目光心里流淌着愧疚;
甲乙:听到观众的赞许胸中充盈着满足……
男女:是的,今生今世教过你们我十分骄傲!
甲乙:是的,今生今世做个传媒人我万分满足!
[师生相挽下场,与此同时在校生四人上]
A:小时候做过一个梦,
梦见自己钻进了爷爷的“小广播”。
B:拆开电视机到里边找朋友,
是我五岁那年惹的祸。
C:上课不能低头看小说,
戴个耳塞偷偷欣赏流行音乐。
D:午夜的大学生宿舍,
常常是广播为我们解析感情的困惑。
A:不知不觉之间,我们爱上了广播电视;
B:我们成长时期,广电传媒特别的红火;
C:浙江传媒学院为我们架起了圆梦的桥梁,
D:有一天学业有成,我们也到电台、电视台去工作!
[男女引领甲乙与四位在校生在舞台中央相遇,互致问候】
男:志向可嘉,追求难得,不过你们可得想好喽——
女:广电行业,都是好辛苦好辛苦好好辛苦的工作!
甲:天天值班,夜夜直播;
A:没事儿。
乙:现场采访,四处奔波;
B:可以。
男:不能生病,不敢咳嗽;
C:……争取。
女:只许出活,不许出错;
D:保证!
甲:亲人想你想得直劲发火,
乙:咫尺天涯难相见,只能在家看电视、听广播……
A:没问题!因为这是我们的追求;
B:这是我们的事业;
C:这是检验我们价值的平台;
D:这就是我们的一切!
男女:好!
甲:记住,今天你们背后有我们。
乙:我们会把自己走过的路指给你们。
甲:忐忑的时候给你们壮一壮胆,
乙:焦灼的时候向你们心头伸出一片绿荫。
A:是呀,明天你们身后是我们。
B:你拉着我,我拉着他,排成雄壮的方阵。
C:奋周身力,捧一颗心,鞠躬尽瘁;
D:啃百卷书,乘万里云,向学海进军!
男:想一想老爸老妈的叮咛;
女:看一看各路精英的身影;
A、B、C、D:我们必须勤奋。
甲、乙:我们只能前进。
甲:我们应该是学院和老师的骄傲!
A:我们要做这个时代——
全体合:最杰出的传媒人!
[音乐激昂,场上全体排成横列,向前迈进]
[舞蹈队一列列地跟随,手中的“星星”骤然放飞……剧终]
第三节朗诵诗的音韵
按音义结合的观点,从小到大,从个别到整体,可将诗歌作品分为词、句、段和篇四个层面。这种分法,与我国传统文章学的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王充《论衡·正说》云:“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篇则章句之大者也。”
古人所说文或字,相当于词;古人所说的章,相当于段、字、句、篇四个不同的层面,体现了诗文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一、音节与词语
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用一个音节表示的词称单音词,用两个音节表示的词称双音节词,用三个以上音节表示的词称多音节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汉语的形、音、义正好构成一种矛盾的统一体,一个字表示着一个音节,具有着某一种意义,这类字也就是词或词素。
文艺作品用词,既要择义,又要选音,即对音节的选择。古人讲究炼字法,要求所用的词音义俱美。清·李调元《赋话》云:“诗家以炼字为主,惟赋亦然。句中有眼,则宇字轩豁呈露矣。”
选用单音节词,可从声、韵、调三方面考查。声有清浊之分,齿音细腻,喉音响亮。韵在音节中地位突出,韵头的洪细、韵腹的大小、韵尾的开闭,直接影响到音节的色调。调有平仄、曲直之分,各具声情。按意择调,平声悠长,入声急促。用功精细的作者,对音节的这些要素是很讲究的。
选用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应注意这些字的声音关系。较重要的现象有双声、叠韵和叠音。双声叠韵和叠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前人对双声叠韵和叠音的运用做过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
说:“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多用双声,则其链铺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借世之专讲声律者,尚未悟此也。”双声叠韵之类,是汉语语音审美功能的表现,恰当地运用将给文章增加音乐之美。
双声叠韵和叠音,要与节奏配合,不要跨节奏使用,造成音感杂沓。但也不要连续用过多的双声字或叠韵字,那样会显得单调呆板。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曰:“词句中用双声叠韵字,自两字之外,不可多用……且不惟双声也,凡喉舌齿牙唇五音,俱忌单从一音连下多字。”古人所作双声诗、叠韵诗和叠音诗之类,有的只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罢了。如: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其其。
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元·乔吉《天净沙》
汉语的同音词多,《汉语拼音词汇》(初稿)所收20133个词,同音词有2100多个,约占10%,运用时要注意选择,特别是口语上要避免混淆,如公事、攻势、工事、公式。
象声词在汉语中较为丰富,使用它可给人以具体的音感。
轻声和儿化,在汉语中有区别词义、词性或表示词的情感的作用,口语上尤为明显。
词组或称短语,一般由多个音节构成,成语多为四字格,其音节与音节配合的关系,须注意声调和节奏。如:走马/观花、安步/当车、赴汤/蹈火、狐假/虎威、动辄/得咎、乐极/生悲、病入/膏肓,以上成语每两字为一节奏,节奏点上的字,一般平仄相异。
二、语调和句子
句子由词和词组构成,它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最基本的运用单位。从语音上讲,它由一连串的音节排成纤形,说话时依次而行,其高低、快慢和轻重的变化,就形成了句子的语调。语调与声调不同,声调是音节本身具有的高低曲直之变,而语调是指整个句子音态的变化,它是依附于句子的。
不同句子的语调模式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一句话的词语意义加上它的语调才能完整地表达出这话的确切含义,所谓“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就是这意思。研究英语的学者对语调是很重视的,形成了专门的“语调学”。他们认为“重要的不仅是你说的什么,而是你怎样说”,因为听话的人很注意的是“一句话你是用带微笑的口气,还是用带冷笑的口气说的。”
语调可分为两类:意义语调和感情语调。
意义语调表示句子的表层意思,有比较固定的模式,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所共识。根据句子的表达内容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平缓型:语调始终保持平直,多用于陈述或说明事物等,如:“听课的人都到了。”
高升型:语调由平升高,多用于疑问、反问、惊诧、召唤等,如:“人都到了?”
下降型:语调先平后降,多用于肯定、请求、感叹等,如:“我一定要去。”
曲折型:语调有波浪起伏般的变化,多用于怀疑、讽刺、委婉等,如:“我真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
感情语调表示这句话所具有的感情色彩,它是在意义语调的基础上加上说话人的主观感情。这种语调情况比较复杂,往往靠抑扬、轻重、快慢等多种因素起作用,它传达句子的深层含义,是艺术语言动态的表现形式,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乐性特征。同样一句话,用意义语调念和用感情语调念,其感觉是大不一样的。
要使句子声情并茂,就得对句子进行锤炼,称为“炼句”。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其中包括了音和义两方面。从音方面看,炼句时,要注重以下几项:
第一,节奏要自然优美。无论什么句子,都是由一连串有意义的音节所组成,音节组合后既要明确地表达意义,又要念起来顺口,优美动听。除独词句外,一个句子总有若干节拍;节拍的划分应与自然语言的词语一致。如: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郭沫若《炉中煤》
有些多个音节的音译外来语,其节奏与汉语习惯不符,但也往往被习惯汉化,如“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在节奏不顺畅时,要调整字词,或增或删,使之琅琅上口。请看这个句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