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很少把时间用在治国的具体事务上,而是花大量时间沉溺于他所喜爱的文史之中,而且很留意其中的内容对当前政局的意义。1975年7月23日动眼部手术之前,他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从1975年5月29日起,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女教师芦荻来给他读古典小说,并且与他一起讨论。芦荻在8月14日记下了***对古典侠义小说《水浒》的评论,其中包括毛的这样一种观点:他认为梁山义军的故事对当代也有意义。57毛的这个看法传到了姚文元那里,他便抓住机会和江青一起批判***和***,说他们跟宋江一样是丧失了革命热情的投降派。58***虽然察觉到了麻烦,但在8月21日的政治研究室会议上,他试图使事态得到控制。他说,评《水浒》“就是文艺评论,没有别的意思”。59然而***却另有打算,他要让辩论在群众中大张旗鼓地进行。毛已经在担心***会像***一样热衷于解放对“文革”十分反感的大批老干部。直接谈论***死后***可能会如何对待毛的遗产在当时还过于敏感,“四人帮”便采取间接手段,讨论赫鲁晓夫如何抹黑斯大林。批邓的人警告说,他最终可能变成中国的赫鲁晓夫。既然***以“打击派性”作幌子将造反派撤职,让老干部卷土重来,难道他们不会抹杀***的威望,对***和打击过他们的造反派进行报复?
江青一直在寻找既能讨好***又能批邓的机会,她抓住了***评《水浒》所提供的机会。从8月23日到9月5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告诫读者《水浒》中的义军领袖宋江是一个反面教材。江青也开始更嚣张地指责***等人从事的整顿工作。9月15日,她利用一次大型会议(“全国农业学大寨工作会议”)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恶毒攻击。她借《水浒》指桑骂槐,指责一些高级干部想架空***。
然而,***在1974年秋天以后想实现安定团结,一直对江青加以限制,他觉得江青在学大寨会议上胡闹,话说得太过火。唐闻生把江青的讲话稿交给***过目时,他说这个讲话是“放屁,文不对题”,没有允许它发表。他还让江青以后少说话。很多高级干部猜测毛对不断批判以前的造反派、继续为老干部平反已经有所不满,但“评《水浒》”的运动当时还是平息了下来。
在这期间,***也感到了“评《水浒》”运动的压力,1975年9月20日他进手术室之前把自己关在医院一个小房间里,仔细阅读了有关1931年他从事地下工作时的一桩案子(“伍豪事件”)的录音记录稿,该案称他涉嫌公开发表脱党声明。他在进手术室之前对妻子邓颖超说,“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邓颖超把他的话告诉了汪东兴,请他转告***。看来***就像***一样,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也很担心自己在党内的名声。
关于清华大学的冲突,1975年秋
1975年7月23日动过眼部手术后,***开始阅读以前无法阅读的文件。他越看越觉得***走得太快,已经超出了恢复安定团结的范围。6210月份***开始关注清华大学,他早在1969年就把“六厂两校”--两校是指清华和北大--树为全国的样板,因此心里一直想着该校。“文革”早期曾经得到***支持的人在1975年一批接一批受到***的批评,毛一直忍着没有发作。但是***在清华大学的事情上走得太远了。63***这一代政治领袖中没有人上过大学,但是与***不同,***和他那个时代另一些聪明的共产党人,如***、叶剑英、胡耀邦和赵紫阳,本能地愿意与知识分子相处,深信他们的帮助对现代化事业至关重要。***知道***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很敏感,但是他在其他领域的成功整顿使他对维持毛的支持有了信心,便在1975年末开始尝试把整顿工作推向清华大学,尽管他知道***对那里有着特殊的关心。
1975年清华大学的负责人包括党高官迟群和副书记谢静宜,都是“文革”初期作为“工人宣传队”成员来到清华的造反派。迟群原是军人,当过负责保卫***的8341部队(“中央警卫团”)的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在1968年被汪东兴派到清华大学。这个铁杆的造反派后来当上了大学党高官。他在清华的战友谢静宜从1958年到1968年担任***的机要秘书,毛一直用通常称呼晚辈的方式叫她“小谢”。“小谢”后来被提拔为北京市委副书记兼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迟群和谢静宜虽然有激进派的支持,但清华大学的知识分子都把他们视为难以忍受的意识形态狂。
***在1975年8月扩大整顿范围时,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冰看到了希望。他过去是胡耀邦在共青团中的部下,在校内一些知识分子的鼓动之下,他于8月份给***写了一封信,揭发迟群过着堕落的资产阶级生活、毒化校园气氛。刘冰在信中说,迟群既不看文件,也不接见外人,工作不负责任;他经常酗酒,发脾气,辱骂别人,有时还大发雷霆,往桌子上摔杯子,男女关系上也很不检点。刘冰向胡耀邦请教有什么适当的渠道可以把信送给***,胡耀邦建议他先把信交给***。***马上就大胆地把信转给了***。
***既没有答复刘冰,也没对***说什么。可是迟群知道了这封信,他立刻召开党委会,批判“清华的党委内部支持修正主义路线的人”,即刘冰及其支持者。不久后刘冰又写了一封信,把矛头也指向谢静宜。他说,身为党高官的迟群在谢静宜的支持下,阻止在校内传达***的讲话和教育部长周荣鑫的指示(周荣鑫宣布学生不必再用三分之一的时间从事劳动;要减少低学历的工农学生的数量;把重点放在培养科技专家上)。李鑫等人劝***不要转交刘冰的第二封信,因为***对两间样板学校十分敏感,然而***不为所动,还是把信转给了***。6410月19日,***把李先念和汪东兴等人叫去开会,却没有叫***。毛对他们说,刘冰“信的动机不纯,想打倒迟群和小谢。信的矛头是对着我的?小谢在1968年是带三万工人进清华大学的”。***问,刘冰为何不把信直接交给他,还要让***转交?他让他们“告诉小平注意,不要上刘冰的当“。根据毛的指示,***在10月23日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了毛的指示。北京市委的高官又把毛的指示传达给了清华大学党委。
也就是在这时,***注意到了《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第五稿中令他反感的引文。这个提纲引用毛的话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毛看过之后说,他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他说,这样说等于把科学技术看得和阶级斗争一样重要,他不能接受这种观点。在毛看来”阶级斗争是纲“。***被***叫去训了一顿后,让负责起草文件的胡乔木去查找出处。胡乔木经核对后发现***是对的--他从未说过那样的话。胡乔木仅仅是从毛的著作中偶尔看到了一个类似的观点,他作为编辑稍稍改动了一下措辞。***允许***纠正”文革“造成的很多破坏,但他仍相信”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现在***却向深处动手了。假如***还在世时***就敢篡改他的指示,打击他在清华大学的人,那么毛去世之后,说不定他还能干出什么事来。
***的新联络员毛远新,1975年10月-1976年4月***对***不尊重其意见的疑心日益增长,同时他对自己的联络员”两位小姐“(唐闻生和毛的远亲王海容)的怀疑也有增无减。她们正在变得过于亲近***。毛说,她们就像”沉船上的耗子“。***已届风烛残年,***正冉冉上升,不能再指望她们忠实于他这艘正在下沉的船了。确实,即使在失宠于***之后,***仍然不时与她们见面。由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唐闻生发挥过关键作用,因此当朱丽·尼克松(Julie Nixon)和大卫·艾森豪威尔(David Eisenhower)在1976年元月1日至2日访华时,***仍让唐闻生担任翻译。但这也是她最后一次给***做翻译。几周之前***已经开始依靠另一个联络员--他的侄子毛远新。
毛远新在成为***的联络员时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富有经验的干部,热衷于执行毛的指示。他在前往新疆(他父亲成为烈士的地方)参加1975年9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20周年庆典的途中,于9月27日在***的北京住所暂住。像往常一样,他向伯父详细汇报了东北的情况。他说那里有两派意见,一些人认为”文革“是七分成绩,也有人认为”文革“是七分失败。他说,否定”文革“的声音甚至比1972年林彪死后周总理批极”左“的调门更高。
参加了新疆的庆典后,毛远新回东北花一周时间处理自己的事情,然后便到北京当上了伯父的专职联络员。毛远新对伯父心存敬畏,与之有相同的激进观点。作为一名有经验的干部和***的侄子,他的联络员角色要比”两位小姐“权威得多。在***部署几乎每天开展的批邓运动时,他也比她们发挥了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
一些拥护***的人后来说,是毛远新使***对***起了疑心。例如,他让***注意到***在毛已经批准的文件下发前对其所做的一些改动。不过,其实***在毛远新到来之前就已经对***起了疑心。还有一些干部确信,毛远新在传达毛的指示时塞进了他自己的一些观点。
不论是否如邓的拥护者所说,是毛远新将毛邓之间的问题升级,毛远新确实持激进观点,1974年底他在辽宁时就与迟群有过一段合作。两人一起推广”朝阳经验“,目的是向学校提供适合培养农村干部需要的教材,以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毛远新本人也同意迟群认为思想教育在清华大学很重要的观点;他像迟群一样,反对刘冰、***和周荣鑫重视学术质量的新做法。
***发动批邓,1975年11月
***意识到了***对他的工作日益不满,于是在10月31日请求与***见一面。毛第二天便接见了他,批评他支持刘冰。但是***也给了他一些安慰。***请求***对过去几个月中央委员会的工作做一个评价,毛说“对”。这等于承认了整顿的成绩。***在过去两三个月与江青的几次见面中依然一如既往地支持***,因此***虽然明知有一定风险,仍对毛的继续支持抱有希望。然而事与愿违,他高估了自己在未来几周内能从毛那里得到的支持。
毛远新第二天见到***时,向他的伯父汇报说,***很少谈”文革“的成绩,很少批判***的修正主义路线,也几乎不曾称赞以***作为主要对象的”批林批孔“运动。毛远新说,***几乎不提阶级斗争,只抓生产。最后,也是最令***担心的,他对伯父说,***有恢复”文革“前体制的危险。***与侄子这次见面后,***和***之间的紧张迅速加剧。
***数次试图单独面见***”向他请示“,但是在11月1日见面之后,***总是拒绝见他。如果***只在私下里对他说拥护”文革“,那么在毛去世之后***可以否认自己说过的话。看过相关文件的党史专家相信,***想让***拥护”文革“的话被别人听到,或是写成白纸黑字,这样邓就无法公开否定”文革“了。例如,当***在11月2日与毛远新见面时,他让毛远新当天去见***,在另外两个干部在场的情况下把他的意见转告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