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德军王牌:大德意志师(下)全文阅读 > 第14章 再次南征(1)

第14章 再次南征(1)


  在成功穿越茂密的森林地区后,GD侦察营是第一支到达布良斯克火车站的GD师部队了。在那里沃特杰恩上尉得知了他们的下一站将是阿赫特尔卡(Akhtyrka),而不是所谓的哈根防线,在此之前也就只有师长霍尔雷恩少将、参谋长冯·纳特兹梅尔中校等个别高层了解这一情况。此时的乌克兰前线早已是烽烟四起,来自前方的战报称红军已经突破了托马洛夫卡至博里索夫卡(Borisovka)地区的德军防线,整个南方集团军群正处在崩溃的边缘。侦察营于8月5日早晨在布良斯克车站登上了开往南方的火车,并于当天夜里抵达了特罗斯佳涅茨(Trostyanets)北部的博罗姆利亚(Boromlya)。

  与此同时,另外一支隶属于GD师的部队也于同一时间在苏梅(Sumy)附近下了火车,取道列别金(Lebedin)向阿赫特尔卡前线赶去,他们是GD装甲团3营的主力(装备虎式坦克的部队,之前3营只有1个连伴随GD师作战)。该营于1943年7月底在帕德尔伯恩附近的纽豪斯车站上了车,乘坐特快专列赶赴东线。考虑到虎式坦克的重量和安全因素,每趟专列只能承载4辆虎式坦克、2辆装甲车和一些补给车辆。为了能将巨大的虎式坦克装上火车,必须先行拆下坦克的负载履带,接着移开2条重达3吨的传动履带,然后再装上负载履带,这样坦克才能“爬”上列车。当然,如何将列车上的坦克固定住也是个问题,而把坦克从列车上卸载下来同样非常麻烦,要将装车整个顺序颠倒一下。还在第9连(先前的第13连)伴随G D师主力征战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期间,第3营其余单位便已经在森内拉戈尔驻地完成编组工作,总共包括1个营部、2个虎式坦克连(第10连、第11连)和相当数量的直属单位。其中第10连连长是冯·维勒博伊斯上尉,排长为阿诺德中尉和科洛斯少尉;第11连连长是拜耶中尉,担任排长的分别有勒斯因中尉、康拉德少尉和冯·瓦尔多夫少尉。营长古米尔勒少校是这样描述他的部队的:GD师是国防军各师级单位中唯一一支配备了虎式坦克营的部队,光是我们的营部就装备有3辆虎式坦克(1门88毫米坦克炮和2挺机枪)。此外,每个连连部还装备有3辆装甲车和1个中波无线电通信排。营部直属有1个侦察排(拥有3辆中型装甲车、4辆轻型装甲运兵车、4辆三轮摩托和2辆双轮摩托),还有1个突击排(拥有2辆装甲运兵车和4辆卡车),防空排则配备了3门20毫米4联装防空炮;而每个虎式坦克连都配备了14辆虎式坦克……

  在这里,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当时还披着神秘面纱的虎式坦克:如前面所讲,作为德军的攻坚利器,虎式坦克的主要武器是88毫米坦克炮和2挺重机枪。88毫米K w K36型坦克炮是从德军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演变而来的,实战证明后者在地面作战,尤其是面对敌方坦克时具有良好的杀伤能力。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装备在虎式坦克上的88炮简化了开火的过程,只要炮手扣动扳机,系统便会闭合控制电路——炮弹应声出膛。安装在虎式坦克上的机枪是MG34型,而更为先进、且已在部队中服役的MG42型机枪却并没有被设计师们挑中。这是由于尽管MG42有着众多优点,但射速过快,需要大量弹药作为后备,而虎式坦克自身却没有那么多空间来存放机枪子弹。取舍之下设计师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性能同样可靠的MG34。虎式坦克长约7米,高度在3米左右,宽为2.5米。传动履带的宽度为0.7米,全重56吨,该款坦克配备了700马力的12缸引擎,其油箱满载量为547升。由于载油量并不算大,因此在崎岖路况条件下,虎式坦克即使在满载情况下也最多只能行驶40公里。根据德军工程师们的估计,45辆虎式坦克1个作战日大概能耗去24500升的燃料,而随着各式卡车、摩托车、装甲运兵车的陆续加入,补给总量也在不断攀升。30000升——这个数字便是虎式坦克营补给车队一天的工作量。驾驶像虎式坦克这样的大家伙对于装甲兵而言确实是件美妙的事情,它的换挡和一般车辆没什么区别,共有8个前进档和5个倒退挡,稍与其他坦克不同的是虎式坦克并非是利用控制杆来换挡,而是装备了类似于飞机上的方向轮用来变挡。操纵这样的方向轮对于驾驶员而言更为方便,且更加省力。

  正是由于第3营虎式坦克部队的全部到位,使得GD师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它下属的装甲团真正拥有了3个满编的装甲营,这使得GD师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德军中实力最强劲的师级部队,即使是当时著名的SS1、SS2、SS3师和后来的装甲教导师也难以望其项背(他们编制内只配备了1个虎式坦克连)。经过两年的精心打造之后,GD师已经由一支步兵部队彻底转变为一支纯粹的装甲部队,尽管它在名义上还是装甲掷弹兵师。

  8月5日,GD师第一批官兵(即侦察营和装甲团3营)刚刚踏入阿赫特尔卡北部地区,便遭到了红军飞机的猛烈轰炸。而在阿赫特尔卡,到处是一片狼藉的景象:大队大队的德军步兵正撤往后方,连崭新的P a k—43型反坦克炮也都疾驶在尘土飞扬的通往南部的撤退之路上。不仅如此,德军人马如潮水般撤离博里索夫卡—托马洛夫卡一线,哈尔科夫南部的阵地也岌岌可危,要知道此时距离G D师离开库尔斯克南部前线仅仅3周的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原来自7月14日以来,南方集团军群的精锐——SS第2装甲军下属的L AH和帝国师先后调往西线和地中海战场,而原属于第48装甲军的2个装甲师(第3装甲师和GD师)也被派去支援中央集团军群了。与此同时,红军迅速调集了预备队(行动之快大大超出了曼斯坦因的想象),从东南和东北两个方向夹击哈尔科夫地区的德军部队。到了8月3日,红军两个方面军朝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地区掀起了一轮猛攻,德军位于别尔哥罗德两侧的阵地被撕开了两条大约70公里的缺口,红军突击部队便顺着这个缺口朝阿赫特尔卡—苏梅—波尔塔瓦一线挺进。从友军那里得到的消息表明红军坦克已经出现在了博里索夫卡、伏尔斯卡拉峡谷(Vorskla);甚至有消息说第3装甲军旗下的第19装甲师、第255步兵师和第332步兵师被红军包围了,精锐的SS装甲部队则被牵制在了西南方向上。

  为了挽救危局,GD师被调回了南方集团军群的序列之中,但他们必须马上适应全新的环境。8月6日早上,侦察营接到了来自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部的第一个命令:朝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侦察,如果可能的话还要在伏尔斯卡拉河(北部)及皮亚丁卡(Pyadinka)河(东部)取得一些立足点;而在南部地区,侦察营的任务是尽快同党卫军部队取得联系。到了当天中午11:00左右,GD突击工兵营在胡克尔上尉的率领下抵达了在阿赫特尔卡北部的火车站,全营卸载完装备之后便被立刻送往东部前线,他们的目的地是伏尔斯卡拉河及皮亚丁卡河交汇处的新亚比纳村(NovayaRyabinat)。到了第2天,GD师的主力部队陆陆续续抵达了南部前线,并在博罗姆利亚(Boromlya)、索姆罗蒂诺(Smorodino)和特罗斯佳涅茨3个火车站卸载他们所有的人员和装备,先是运送掷弹兵团1营和4营的专列抵达索姆罗蒂诺车站,紧接着是炮兵团1营……

  再来看看侦察营这边,重新组建之后的第2连向阿赫特尔卡东部及东南部地区派出了侦察分队,同时连主力也顺着公路向博古杜乔夫(Bogoduchov)挺进,根据由基博哈德少尉率领的侦察队提供的情报,至少在7日的早上博古杜乔夫还没有落入红军之手。与此同时,第3侦察连和第4侦察连则分别将向乔杜纳耶夫卡(Chodunayevka)和扎菲罗泽特兹(Zaphorozhets)推进。卡拉舒中士率领的侦察队刚刚抵达西北方向皮亚丁卡河东岸的斯维奇·马里诺(Swch.Marino),还没站稳脚跟,迎面便开来了5辆T—34坦克,稍做抵抗之后侦察队便撤回了西岸。紧接着红军部队又突然出现在库佩耶瓦察(Kupyevacha)火车站,那里原本由侦察营3连把守,由于敌军实力过于强大,3连不得不放弃抵抗。GD突击工兵营在抵达皮亚丁卡河东岸的新亚比纳村之后便主动进入通往博尔·皮萨勒夫卡(Bol.Pisarevka)公路两旁的战壕里,这个位于新亚比纳村东北10公里处的小村子此时已经落入红军之手。由于此条道路径直通往阿赫特尔卡,极有可能成为红军下一步攻击的焦点,两支GD部队肩上的担子不轻。7日这天,刚刚抵达战场的掷弹兵团1营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便奉命沿途北上去守卫伏尔斯卡拉河和皮亚丁卡河上的桥梁,同时,他们还需保卫南面的亚博罗特斯诺耶(Yablotsnoye)。随着越来越多部队的到达,GD师下属单位将在阿赫特尔卡周围构筑起一道弧形防线。

  直到8月8日,德军部队才在阿赫特尔卡附近与红军第一次展开大规模交火,但战斗的焦点依然只是集中在个别的重要地段上。天还只有蒙蒙亮,2辆T—34坦克在大量红军步兵的掩护下涌向库佩耶瓦察附近侦察营3连的阵地,激烈的交火一直持续到当天中午,红军在留下了几辆装甲车残骸之后便退出了战场;而在博古杜乔夫,侦察兵们发现在村子以西1000米远处聚集了大量的红军步兵,战事一触即发。与此同时,得到大量炮兵单位支援的GD掷弹兵团迅速抢占了向东、向北的阵地,温德克中尉的掷弹兵团4连赶到了克利蒙托弗(Klimentov),他们将为保卫这里的桥梁而战;齐扎亚克中尉的掷弹兵团3连也控制了亚博罗特斯诺耶南部地带;掷弹兵团中最后一个抵达乌克兰前线的3营则接手了扬考夫卡(Yankovka)的防御任务。到了下午13:35分左右,洛伦兹中校报告称他已经把掷弹兵团团部挪到了斯维奇·沃洛夫斯考格(Swch.Vorovskogo)以南1200米处的一条通往阿赫特尔卡的路边。师参谋长冯·纳特兹梅尔中校也给已经到达前线的每个独立单位指挥官打去了电话,告诫他们德第3装甲军已经退出了博尔·皮萨勒夫卡附近地区,正从东南方向朝亚博罗特斯诺耶河渡口和新亚比纳村退却,整支队伍大约由1000辆机动车辆组成,他们的唯一目标就是安全抵达皮亚丁卡河西岸,而在他们身后不远处就是气势汹汹的红军追兵。

  14:00左右,一支由7辆T—34坦克和大队步兵组成的红军部队出现在了新亚比纳村村东,这一变故着实吓坏了同样刚刚抵达战区的霍尔雷恩少将,由于第3装甲军还在撤退的路上,他随即示意胡克尔上尉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村子。胡克尔没有令他的上司失望,亲自带领部下近距离干掉了3辆T—34坦克,击退了红军好几轮冲锋,到当天结束的时候,新亚比纳村仍然牢牢地掌握在德国人的手中。傍晚的时候,掷弹兵团1营还在基里考夫卡(Kirikovka)南部建立了阵地,几乎每个指挥官都认为明天这里将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这个夜晚,坏消息仍然接连不断地传到GD师指挥官们的耳朵里——红军的坦克部队推进到了博罗姆利亚和特罗斯佳涅茨车站,GD装甲团和掷弹兵团2营随即被派往特罗斯佳涅茨增援;而在阿赫特尔卡城,战败的气氛弥漫在整座城市的上空,第3装甲军的先头部队已经陆陆续续抵达这里,曾经被围的3个师至少付出了1000人伤亡的代价才得以脱身。

  8月9日,不等太阳升起,胡克尔上尉的突击队员们(大约2个连的兵力)已经静悄悄地渗透到前一个夜晚被红军占领的旧亚比纳村(StarayaRyabina)村舍。官兵们先是利用随身携带的近程武器让红军的碉堡“闭上了嘴”,紧接着他们就开始利用地雷和燃烧瓶去“问候”敌军的数辆坦克。当第一缕晨曦洒落大地时,胡克尔上尉的部队已经完全控制了整个旧亚比纳村,突击工兵营官兵们的果敢行动对稳定整个GD师的军心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刚刚接替查拉普考夫斯基上尉出任突击工兵营营长的胡克尔上尉在这次战斗中充分展现了其军事才华,很快他就将为当天早上的出色表现而获得骑士十字勋章。

  在阿赫特尔卡西部森林里焦急等待着前方消息的霍尔雷恩少将根本不会因为前方一次反击的胜利而喜上眉梢,需要他担心的地方还有许多。尽管GD师旗下的另外一个主力团——燧发枪兵团已经到达火车站并正在赶往前线的途中,但来自前线的战报却显示形势仍在不断恶化,大批红军部队正在向皮亚丁卡河挺进,伏尔斯卡拉峡谷北部、阿赫特尔卡—特罗斯佳涅茨—博罗姆利亚铁路线附近出现了大量渗透过来的红军侦察部队,而驻守在库佩耶瓦察附近的侦察营所面临的压力正呈几何级数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