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德国:血与火的统一全文阅读 > 第52章 柏林危机

第52章 柏林危机


  按照政治家的说法,国家和国家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美苏两国就由战时的亲密盟友变成了怒目而视的竞争对手,沉重的冷战大幕拉开了。1948年,美苏两国围绕着柏林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一场历时一年的柏林危机开始了。

  四国共管

  德国投降后,德国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由美、苏、英、法四国分别占领。德国的首都柏林也被一分为二,西柏林由美英法三国占领,而东柏林则被苏联占领。当时苏联占领区的面积占德国总面积的40%,柏林市46%的土地和28%的人口也位于苏占区。1945年6月5日,美、苏、英、法四国成立了占领区管制委员会,委员会的委员都是朱可夫、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这样的二战名将。表面上,这个管制委员会已经是德国最高的权力机关。可几个大国都没把委员会当回事,他们心中都有着自己的算盘:美国想把占领区变成抵御共产主义的“桥头堡”,削弱苏联的力量;苏联想把自己的影响力辐射出去,防止美国借着德国来反对苏联。就这样,在这个委员会里双方互相拆台,委员会变得形同虚设。

  到了1946年,原本暗藏的矛盾开始明朗化了。这年5月,美国突然宣布不再从自己的占领区内提供战争赔偿。作为接受战争赔款最多的国家,苏联政府向西方国家提出了强烈的抗议。1946年7月,美国提议合并美、英、法三国的占领区。1947年1月,美英不顾法国的反对,签署了《德国美占区和英占区经济合并协定》,两国占领区正式合并,苏联对此再次表示了抗议。1948年2月,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外长在伦敦召开了会议。在美国的提议下,六国签署并通过了《伦敦协议书》,准备在美英法三国占领区上成立一个西德政府。苏联为了抗议美英的行径,宣布退出管制委员会。

  危机来临

  退出管制委员会后,苏联决定发动反击。1948年3月30日,苏联驻柏林的军事长官通知美国驻柏林的代表,苏方将于4月1日起对柏林进行地面交通管制。对于苏联的反击,美、英、法三国毫不理会,反而更加卖力地进行着建立西德政府的计划。6月18日,三国宣布在西方占领区内单方面发行印有特殊标记“B”的新“德国马克”。斯大林不能忍受西方这种无视苏联存在的做法,苏联开始针锋相对地在苏联占领区发行了“D记”马克,作为东柏林和整个苏联占领区的通用货币。

  6月24日,斯大林又下令全面封锁西柏林,切断所有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交通线,停止对西柏林供电和供煤。当时西柏林孤悬在苏联占领区中,城中居住着250万居民和人数不少的美英士兵,这么多人的生活可是一个大问题,每天消耗的基本生活物资就有4500吨。可西柏林自身又不能生产食物和生活必需品,交通线一旦被切断,西柏林的居民和英美士兵就将面对一场灾难。

  空运对封锁

  这个消息传到华盛顿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苏联会这样做,这明显是想把西方国家从西柏林挤出去。杜鲁门决不甘心将西柏林拱手相让,他直接给美军驻欧洲的空军司令下了命令,打算通过空中运输来对抗苏联的地面封锁。1948年6月29日,美国开始将大量的粮食、煤和日用品运往了风雨飘摇的西柏林。虽然当时美国空军有着世界第一的战略空运力量,但西柏林的机场有限,运输机需要有地方起飞和降落,空运的强度一直无法加强。在整个7月份,每天空运到西柏林的生活物资只有1500吨,还不到居民最低需求的1/3.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派出了有“空运之父”之称的空军中将威廉·特纳,他曾是盟军援助中国的“驼峰计划”的指挥官,有着丰富的空运经验。在他的努力下,西柏林机场的飞机空运效率越来越高,最高峰的时候每一分钟都有一架运输机在西柏林机场降落。根据后来的统计,在西柏林被封锁的一年中,共有20多万架次的运输机在西柏林机场降落,200多万吨的物资被运进了西柏林。

  斯大林本想通过封锁迫使西方从西柏林撤军,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西方竟然会不惜巨资来保住西柏林。如果继续这样封锁下去,不但无法达到迫使西方撤军的目的,苏联在世界舆论面前也将处于不利的地位。基于这样的考虑,苏联于1949年5月撤消了封锁命令,解除了地面封锁,延续了11个月的柏林危机终于得到了缓解。“柏林危机”虽然缓和了,但是德国的分裂局面却难以挽回。不久,在德国的土地上便出现了两个打着“德国名义”的国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柏林电影节

  世界各地每年举办的大小电影节数不胜数,而真正被全球影迷关注的还是嘎纳、威尼斯和柏林这三大电影节。在这三大电影节中,柏林电影节是最年轻的一个,它以德国人特有的内敛、讲究艺术性的特点而赢得了全球电影人的尊重和青睐。此外,柏林电影节还是世界著名的四大艺术电影节之一(其他三大艺术电影节为莫斯科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和法国坎城电影节)。

  电影节成立 NO。1

  柏林电影节原名西柏林电影节,它于20世纪由电影历史学家阿尔弗莱德·鲍尔发起,每年举行一次,一般于6月至7月间举行,后来改为每年的2月至3月间举行,持续时间大约两周。到2008年,柏林电影节已经成功举办了58届。和嘎纳电影节设立金棕榈奖,威尼斯电影节设立金狮奖一样,柏林电影节也有自己的至尊奖项——金熊奖和银熊奖。其中金熊奖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和美术片,而银熊奖则授予最佳导演、男女演员、编剧、音乐、摄影和美工。

  步入成熟 NO。2

  柏林电影节刚刚举办的时候,因为经费拮据,总共只有20个国家的电影人和百来位记者参加。而发展到今天,柏林电影节已经成了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前来报导这一盛事的记者达3000多人。此外,每年大约有1. 5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来到柏林,参展的影片也从几十部增加到了2008年的数百部。

  态度和宗旨 NO。3

  柏林电影节一向以主题严肃而著称,即使在商业化电影日益泛滥的今天,入选柏林电影节的影片也大多为政治题材、社会题材的电影。同时柏林电影节的主办方还非常强调电影的原创性和艺术性。比如2007年获得金熊奖的纪录片《标准流程》就是美国纪录片大师埃罗尔·莫里斯以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虐囚丑闻为背景,亲自采访了美军第372宪兵队中5名被控虐待战俘的士兵而拍摄的。

  结缘的导演 NO。4

  每当人们提起柏林电影节,就会联想起一连串名垂电影史册的闪光名字: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法国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曾获得9项奥斯卡提名,并3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有“魔灯”和“影像”之称的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曾拍摄获得奥斯卡7项大奖的《钢琴师》的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曾拍摄《卧虎藏龙》的中国导演李安都曾和柏林电影节的“银熊”结缘,媒体也称他们是“银熊俱乐部中的人物”。

  爱看电影的德国人 NO。5

  德国人在工作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但他们的生活一样充满了各种情趣,去电影院看电影就是德国人经常选择的休闲方式之一。1997年,德国的电影院数量达到了4000多家,全年的观众数量可以达到1.43亿人次,以德国8000多万的人口来说,几乎相当于每人每年看两部电影。有了这样的观众群体,德国的电影节也非常的多,除了著名的柏林电影节,其他像曼海姆、奥伯豪森、汉堡和莱比锡电影节同样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