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学的面积很大,并且综合各类专业学科,他这些天夜以继日写的教材就是为了给它准备的。
鉴于东周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穷二白,而他又不能像忍者一样变出无数分身,所以他只能采取高年级学员教导低年级学员的方法。
而他只需要教导最高年纪的学员,如此一层一层传递下去。
姬安就是要将未来先进的思想在他的封地散播开来,他要让神州大地上第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更加波澜壮阔,碰撞出工业文明的火种。
他将鼓励各种学术同台竞技,他相信百姓能够分得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哪些需要保留,而哪些需要摒弃。
姬安带着写好的教材去了将作监,如今的将作监在姬安的定位中已经不是一个生产部门,而是一个研发部门。
姬安的新工艺都会在这里诞生,因为这里有着东周最优秀的技术人才。
将作监中,欧阳由正带着匠人在生产一个个金属方块,这些金属方块上刻印的都是标准的汉字,这就是活字印刷中的字模。
现在姬安正在筹备建立一个新的工坊,这就是印刷工坊,而印刷工坊采用便是铅字印刷术。
这是一种类似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技术,只是比起活字印刷术要先进一些,这些字模不是泥制的,而是金属制造的。
如此一来,便可以延长字模的使用寿命,而不必用一次,扔掉一批。
这种方法正是来自现代十五世纪的铅活字印刷术,也是姬安衡量之下,最容易实现的性价比最高的印刷术。
如果没有意外,这种印刷术可以让一台印刷机每天印刷三百张纸,这对姬安来说已经足够多了。
毕竟只要有足够的工人,足够的字模他就可以大规模生产。
直接跳过了雕版印刷术,因为这种落后的印刷方法效率缓慢,而且十分死板,没法变通。
而铅活字则不同,姬安按照现代的标准设置了字体的大小,什么小四,小五的都有。铅字模大小不一,可以根据要求大小排版,十分灵活。
”以后大周不会缺少书籍了。”姬安说道。
有了姬安发明的牛力磨浆机,打浆的效率有了质的飞跃,因为造纸的步骤基本上是脱胶,打浆,抄造,干燥,缩短其中一项,便可提高生产率。
其中脱胶是利用蒸煮,浸泡的方式让材料在碱液中纤维化,打浆则是把这些纤维打成浆糊,抄造是用筛网捞起纸浆,这就是湿纸了,剩下干燥即可。
什么义务教育之类的姬安目前想也不敢想,没钱,没教书先生。
现在他只能集中力量培养一批人才,以后再慢慢来吧。
总体来说,这次他最重要的事情,是把铅字印刷技术带来了,这种技术在现代也一直沿用,直到激光印刷出现才淘汰,对大周,绝对是一次文字书籍的革命。
接着,姬安到了一个已经排版出来的版面前。站版面前看了一下,这上面是屯田令,征兵令,至于其他则是昭城近来发生的事情。“这个君上难道要将法令印刷成册吗?”陪同而来的姬平问道。
“不是,这个是报纸。”姬安笑眯眯地说道。
下面他就要进行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舆论宣传,这舆论宣传自然是散播自己的伟光正形象,并且向百姓传达各项政令。
同时还能让百姓了解一些时事,这样一来,百姓就能够感受到他这个君主正在为他们做的事情,从而加强百姓对他的支持。
在姬安看来,任何时代舆论都是要抓住的阵地,不然自己不抓舆论,舆论就会被其他人控制。
也正是因为如此,敌人才会有机可趁,利用花言巧语霍乱原本的太平盛世。
一旦报纸在他的封地推广开来,他就可以及时针对民间的谣言进行辟谣,也可以主导民意。
姬安笑道:“这个报纸到时不是用来吹嘘本君功绩的,而是传政策通民意知世情的官民沟通平台。
姬安说道:“只是可惜,封地百姓识字的人太少,这报纸只能够在官府中传阅。”
“这有何妨,君上,封地之中清苦的书生庶子还是有不少的,他们每每以卖字画,为人抄书写信为生,君上为什么不能将报纸给他们,让他们深入市井田间读给百姓听,到时候给他们一些钱便可。”
“嗯,不错的主意。”姬安喜道。
报纸的设想让两人都兴奋起来,姬安说道:“对了,平弟,有件事我倒是想一直和你说,这件事关于军队。”
提起军队,姬平的神色严肃起来,因为军队永远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君上有什么不放心的吗?”姬平谨慎地说道。
姬安说道:“如今钢铁坊有了三千人,下面就是为军队提供装备的时候,一旦新装备成军,军队可就是一只长了利牙的老虎了,这只老虎必须要掌握在本君的手里才行,所以,本君想在军队中设立监军长史。”
对姬安来说,因为信息的闭塞,在这个时代发生军队哗变的几率非常高。
所以纯粹把一只军队交给头脑简单,极容易冲突的武人很危险,他现在就要将现代军队中政委制度复制过来,而他的政委就是长史了。
他要让长史下到军队基层,每个层次都配备一个长史负责思想宣传工作。
这样一来,就能让军队变成一个身体,一个脑袋,主将负责领导军事行动,长史必须服从命令不得干涉。
长史负责军队思想纪律,保证姬安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关键时刻主将出现叛变意图的时候可以废黜主将的职位。
姬安向姬平娓娓道来,姬平频频点头,无论是报纸还是长史,都说明了姬安要对封地进行绝对的掌控。
在姬平看来,姬安这是在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君上,只是如此一来,我们需要的读书人很多。”姬平说道。
“读书难道不是为了江山社稷吗?现在本君给了他们机会,只要培训竞争上岗,这难道不好吗?”
虽然不懂培训,竞争上岗的意思,但是姬平清楚姬安这是在招贤纳士。
他说道:“既然如此,都督府便发出告示,召集封地内的读书人,无论出身都可前来,如何?”
“嗯,就这么办。”姬安说道。
二人商议定,姬平匆匆离去,长史深入军队,这等于提升了姬安的地位,这也是姬平没法反对的原因。
毕竟这件事对他的军权限制最大,如果反对就有图谋不轨之嫌。但他十分认同这种做法,军队是利剑,伤人也能伤己,必须严格掌控。
招募长史和报童的事情由姬平负责,姬安则是去抓印刷坊和造纸坊的生产。
他很期待大周第一份报纸在他的封地诞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第二天,一则告示在各地城门口张贴出来,顿时引起了文人士子的轩然大波。
“这监军我们清楚,但是这报童是什么,诸位仁兄,有谁了解。”一众士子围在告示前。
前面一个书生摇头晃脑地把告示上的内容全部念了出来,围观的百姓摇了摇头离开,这件事和他们没有关系。
“报童,报童,难不成是传报军情的斥候?”一个书生挺直了腰杆,颇有些自得。
围观的书生中,很多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他们是士门庶子,士阶级早己没落,更别提继承不了家业的他们,这些人成家出门后大多家境贫寒。这类士子生活的十分困苦,而又常被百姓嘲笑。
现在这个布告贴出来,他们顿时找回了读书人的荣耀。
“哈哈哈,报童怎么会是传报军情的人,就凭你们手无缚鸡之力,能受得了车马劳顿吗?”
人群中,忽然一人大笑起来。
一众书生看去,却是一个鹤发童颜的老农,此时他正背着一个药篓子,欢畅大笑,像是听了极大的笑话。
那书生闻言,顿时恼怒道:“你这老汉,你凭的嘲笑我们?”
老汉摆了摆手,“得罪,得罪,我只有不同的见解,这告示上说招纳会识文断字的人,并未要求大师举荐在,说明此事需要识字即可,由此看来,必然是类似这城门口念告示的事情。”
众人闻言,频频点头,那书生也说道:“有理。”
在大周,告示一旦张贴出来,会有专门念告示上内容的差役负责念给百姓听。
“如果是这样的事情,是否也太大材小用了,我等可都是苦读诗书的人。”又一个书生说道。
“没错,这也太大材小用了。”
“这报童就罢了,这长史倒是可以考虑。”
“……”
众人议论纷纷,老汉顿时摇头叹息,这些个书生个个眼高手低,正是因为这高不成,低不就,最终有很多书生才一事无成,穷困潦倒一生。
他就是如此,直到如今五十有五才悟出这个道理,可是悔之晚矣。
“你们不去,我去!”老汉这时走到告示前,在负责告示的差役面前,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长史他自认为年龄太大,是没有机会了,但是这报童却是一个赚钱的差事不去白不去,总比上山采药要强。
“嗨,你这老汉,你识字吗?”有人叫道。
其中有人仔细打量老汉,忽然嘲笑道:“我说是谁,原来是老书生范广,据说他年年求人举荐,到现在还没个官身。”
“这个样子少说也是一个甲子的年龄了,还真是没用。”
“呸,刚才还有脸嘲笑我们。”刚才那个书生趁机反击。
范广红润的脸因为愤怒变得更红了,但是他终究一声叹息,默默背起药篓子向家走去。
第二天天不亮范广便去了都督府,这时他是第一个到的。
尽管昨天有很多书生鄙夷报童,但是和他想的一样,今天还是有不少书生前来。
他是过来人,心知这些年轻书生十分要面子,当着众人即便心里想法不一样,也要附和一番,但是仔细想想,还是能想得通的。
等了一个时辰,忽然一阵马蹄声吵醒了昏昏欲睡的范广,他抬起头来,只见一个丰神俊朗,身穿脸色锦袍,腰带玉佩的年轻公子纵马而来。
年轻公子身后跟着两个虎背熊腰,面色凶悍的护卫,看起来便是身经百战的老兵。
“君上。”
“没错,是君上。”
“……”
有些书生认出了姬安,彼此交谈。
范广一怔,心中极为紧张,这报童之事国君亲自到来,看来是极为重要的职位,他顿时觉的自己没有了希望。
眼见东周君到了面前,等在都督府门前的书生激动地躬身行礼,齐声呼道:“参见君上。”
姬安从马上下来,对等在都督府前的众人说道:“诸位免礼,今日诸位能来,便是对本君的信任,诸位请跟本君来吧。“
见到这么多人前来应征,姬安还是很高兴的,这说明东周还是有些人才贮备的,至少可以急用了。
众人跟着姬安进入都督府,这时姬平也到了,他和姬安一主一副坐下。
这时姬安说道:“首先本君和诸位说说何为报童?”
坐下之后,姬安直接开门见山,他一向不喜欢说废话,直言道:“说起报童,就要提到报纸……”
面对前来应征的二百余人,姬安解释起来,在现代报童是送报的儿童,姬安在这里延伸为送报,读报的人。
一边说,姬安一边拿出一张报纸,这是连夜印刷出来的第一份报纸。
“这就是报纸了,诸位可以传阅一下。”姬安将报纸传给距离自己最近的一个人,顿时怔了一下,因为这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
老者显然也注意到了姬安惊讶的神色,顿时低下头,而是专心看起了报纸,摇头晃脑地读起来。
姬平这时候也注意到老者,但是范广念出文字的时候,他赞赏地点了点头,对姬安说道:“倒是字正腔圆,只是这年龄……”
范广听见关于他的讨论,顿时竖起耳朵。
姬安笑了笑,说道:“姜太公八十遇文王?本君倒是觉得无妨。”
范广闻言,神情亢奋,越发大声地读了起来。
报纸在众人间传阅。
姬安说道:“你们手中此物便是报纸,所谓报童便是将报纸送到各地,并且负责把报纸念给百姓知晓的人,这个事情很简单,但是也很重,在念过报纸以后,你们还将负责搜集百姓心中的疾苦,再传递到昭城报社。”
一众读书人频频点头,这时范广说道:“君上,这报童岂不是和言官有些相似?”
“的确和言官有些相似,只是你们反映的民情会被登在报纸上,而官员将会把如今解决的办法再反应回到报纸上,从而让百姓的声音能够从上到下人人皆知。”姬安赞赏地看了眼范广。
书生们有些不可思议,昭文君如此重视封地百姓心中的疾苦,这实在让他们心中感慨。
一些人露出了不耐烦的神色,似乎在等待其他的事情。
这些人的神态姬安看在眼里,心中冷笑,他清楚这些人的目的是为了军中的长史职位,但是越是如此,他越加不会将长史的职位给他们。
因为这些人对百姓冷漠无情,自然不会体恤军中出身百姓的士兵,即便到了军中也是一个官老爷,他不需要这样的人。
历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姬安的改革无一不是为了收拢人心,将这些人收入麾下,岂不是坏了他的大事。
而且,这些不耐烦的书生个个体格饱满,身上的服饰也不差,一看便是出身不错。
沉吟了一下,他说道:“愿意应征报童的士子请留下,其他人可以离开了。”
“离开?君上,这告示上明明写着还有长史的应征。”一个书生不满道。
姬平冷哼一声,“君上说什么就是什么,什么时候轮到你在这里大肆喧哗,出去!”
那书生脸色一白,一甩衣袖,怒而离去,其他一些书生也跟着走了出去。
等了一会儿,看着殿中剩下的一百来人,姬安这才说道:“恭喜诸位,你们现在可以任意选择长史和报童,只是长史的话需要通过考验才可以,至于报童,现在便可以登记,每日前来报到,从此一个月一百铜钱。”
书生们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接着便是狂喜,很多人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离开。
“下面我会一一考究你们,合格者会被分配到华夏大学作为学员一段时间,考试合格通过便可进入军队。”姬平说道。
书生们立刻一一排队,等待考验。
这时范广默默走了出来,对姬安说道:“君上,草民年纪大了,就不去应征长史了,但是君上刚才一番话的确让老朽感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丈又何必妄自菲薄。”姬安说道。
范广说道:“回禀君上,老朽自十五岁便为权贵门客,如今仍是一事无成,君上将姜公与老朽相比实在过赞了,老朽心知能力所在,还是当个报童吧。”
“既然如此,本君也不勉强你,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姬安说道,一来范广年纪确实大了,二来没有意愿,也不能胜任长史。
不过在他看来,范广年纪大了,又是老书生,倒是很适合马上要筹建的报社。
他顿了一下说道:“如果老丈愿意,是否能将民间所见写下来,若是不错,倒是可以登在这报纸上。”
“自是可以。”范广说道。
姬安点了点头,想要试探一下他。
长史和报童有了着落,姬安加速推进了报社,造纸坊,印刷坊的建设。
工坊园区刚建设出来的房子,他便安排匠人入驻开始生产。
而报社的位置他也选出来了,暂时就在华夏大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