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大周皇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42章 战前准备

第1卷 第42章 战前准备


  倒是不仅百姓家的田地要收粟,他的官庄一样也要收粟。

  他曾经说过这些官庄的收成全是羽林军的,这也是他实现承诺的时候了。

  洛水河畔,姬安和姬平驻足而望,对面便是羽林军的官田,此时金黄色的粟米一望无际,一阵阵风吹过,卷起层层叠叠的粟浪。

  看着这田中的庄稼,姬安比看见第一门火炮铸造成功还要高兴。

  民以食为天,农为国之本,有了吃的,百姓才会安分下来,军队的士兵才会安心打仗,否则穷兵黩武换来的只会是百姓的揭竿而起。

  因为马上就要收获,姬平特意安排了羽林军的士兵在官田巡逻,防止有百姓偷粟米。

  大部分百姓是安分守己的,但是总会有些偷懒不劳而获的人。

  三天前这官庄的一角便被趁着夜晚偷偷割了一小片粟米,这可把姬平气的暴跳如雷。

  在他的心中,这官庄比他的命还重要,这可是他和士兵们牵着牛耕种,拿着锄头除草,一天天看着成熟的。

  当即他就派出了士兵日夜看守,并且亲自命令捕快严查此事。

  这府衙知晓这件事的严重性,不出两日便抓住了偷粮的人,姬平去了就是一顿揍。

  不过尽管如此,这百姓的田地上这种事还是时常发生。

  “君上,这次收成过后,百姓们的日子应该就会好过一些了。”姬平笑着说,眼睛被粟米染成了金黄色。

  姬安在城外大搞工坊区,目前惠利最多的是商人,百姓倒是没有得到多少利益。

  毕竟这工坊区只是比较小的一个商贸区,无法带动整个东周。

  “是啊,今年减免赋税,这收成官府不取一分,百姓家中应该可以有余粮了。”姬安同样面带微笑。

  一旦百姓手中有了余粮,就会卖出一部分换钱。

  家中有了余钱才会消费,如此一来,东周的经济就会慢慢盘活。

  为了在这大争之世安身立命,一展抱负,他的目标一直很明确,得民心,攀科技,搞商业。

  “这收粟的事情你们可不能马虎大意,到了时间抓紧抢收,免得到时候下雨让粟米烂在了地里。”姬安对姬平说道。

  “是,君上。”姬平说道。

  “府兵屯田也是无奈之举,东周困窘,为了羽林军不会缺衣少食,只能农闲练兵,农忙种地,所幸不是很耽误羽林军的训练。”

  姬安的田产是一百顷,也就是一万亩地,大周如今基本上每亩地可以收一石半粮食左右。

  这次如果不出意外,十五万石粮食是足够了。

  毕竟羽林军如今只有一万人不到,这十五万石粮食足够一万人吃上一年多时间。

  而且今年还可以再收获一季,其他地方还有军队开垦的耕地,这么一来,军队的粮食问题是解决了。

  姬安视察完农田后宣布提前进入战备状态,姬平则需要负责将各项物资运到卢龙城去,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姬安赶至炮坊问欧阳由:“让你生产的火药罐如何了?”

  提起这个欧阳由一脸的古怪,他说道:“君上,这火药罐里装着锈铁钉我懂,只是塞大便进去是为了什么?”

  “这个说了你也不懂,你只需要照办即可,现在你立刻抽调出多余人手填装火药罐吧,这样也能稍稍弥补火炮数量的不足。”姬安说道。

  欧阳由郁闷地点了点头,这火药罐的事情还是真够让他诧异的。

  说过火药罐,姬安又问道:“投石车如何了?”

  “这个倒是已经有三十台了,我征召了不少民间木匠过来,这又是简易的投石车,速度很快。”欧阳由指着隔壁的院子,“现在他们正在那里组装投石车。”

  这次制造的投石车射程只在二百米内,而且投石车的个头很小,方便运到城墙上去。

  现在谁也不知道韩军何时来,他只能加快生产这火药罐,用数量弥补质量。

  到了隔壁的院子中,此时数百木匠正在敲敲打打。

  这是一种类似弓箭构造的投石车,一根扁担一样的竹子弯在前面,两侧是麻绳,中间是一个类似勺子一样的东西用来放入火药罐。

  发射的时候只需要拉住勺柄,就和弓箭上弦一样,松手的时候便可将勺子里的火药罐射出。

  不过即便如此,这也需要三个士兵同时操作。

  这种投石车是姬安从脑中武器资料里翻找出来的,结构最简单,为了应付眼前的危机,他不得不依仗这种生产速度快的投石车。

  “继续征召一些匠人过来,卢龙城最少需要五十台,这几天就需要。”姬安说道。

  从姬安的神态和急迫语气中,欧阳由意识到了什么,他问道:“君上,难道敌军来了?”

  “恐怕如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将城防准备妥当。”姬安说道。

  欧阳由点了点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说道:“君上,马上第四个铁模要成型了,下个月底我们能造出十六门火炮。”

  “一共二十六门火炮,希望能足够应付。”姬安苦笑一声。

  欧阳由挠了挠头,这是他最快的速度了,想起了什么,他忽然说道:“对了,君上,你让玻璃坊打磨的玻璃已经妥当了,在我这里。”

  “是吗?那快给我,明日姬平就要前往卢龙城,在这之前这东西必须要给他带上以便侦查。”姬安说道。

  欧阳由转身走了出去,不一会儿手里拿着一个盒子走了过来。

  姬安打开,里面是三对圆形的玻璃,这玻璃中间厚,两边薄,正是现代的放大镜,另外一半则是中间凹陷的凹透镜。

  准备这些自然是为了组装望远镜,不过这望远镜并不是两个放大镜在一起就够了,因为如果缺乏棱镜看到的图像会是倒的。

  所以姬安采用了一个放大镜和一个凹透镜来组装望远镜,这样看到的图像会是正的。

  但是视野相对会窄一些,倍数也会小一些。

  对于目前的情况,姬安一切追求从简,而且单筒望远镜,这个也足够用了。

  “自今日起,凡见形迹可疑者,百姓可先行抓捕,后由府衙盘问,若发现属敌军奸细,参与者重重有赏,同时各村可自行组织民兵巡逻乡里维持治安,抓捕细作。”

  “民兵?”姬平眼前一亮,这又是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办法,“妙呀,如此一来,各村便有了自己的自卫力量。”

  接下来,他和姬平说了这民兵具体操作办法。

  简而言之,这民兵属于各村自发组织的武装力量,战时抵御外敌,平时负责维持治安,巡逻各自的防备区域。

  “其实这是一种战争时期,防御敌人的办法,充分发动了百姓的力量,如此一来,等于我们有了封地二万户百姓的帮助。”姬安说道。

  基本上,民兵要突出“地域化”,强调“本乡本土”,这样缺少政治训练的人才能有充分的“保家卫乡”的动机来战斗,只要不离开家乡,战斗力反而比官兵强。

  战国日趋恶化的社会治安环境,使得各个稍具规模的村落,都以宗族或本村大户豪强为核心,组建乡勇。这些村落的乡勇,少得十几人,多得上百,实际已经是一种“民兵”的雏形了。只不过这些民兵的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未经训练,其中也混迹了不少乡村里的“歹人”,反而先祸害起村民来。而且以宗族和大户为核心的乡勇,往往会沦为“私兵”。所以姬安的整编民兵,基本上就是以改造乡勇为主。向各个村落派出武装巡逻队,将基层村落初步组织掌握起来。

  大致按照大村两丁抽一,小村全丁皆兵的模式,组建村民兵,为他们配备冷兵器。并且督促各村修建防御设施。

  目前,以姬安的能力来说,不可能也做不到对这些村民兵的直接领导和训练,所以姬安把目标定为:村民兵队的正副队长必须由当地的驻军来任命,同时接受当地官府的指挥。

  民兵队长的主要职责,是维护本村的安全,同时与周边各村建立联保关系。联保并不简单的指定多少村落,基本上是以地形条件为基础。一般村和村之间的距离,直线距离不超过3公里,徒步能在半小时之内抵达。以便各村能互相支援。

  民兵队受城府调动外出执行任务,一般不超过一个月。正常情况下,村民兵不到外城作战。

  人口过少的村落,采取集村措施,多个小村落合并在某个有较好防御条件的小村内。做到保证每村的丁壮至少在三十人以上。

  在各村严格邻里制度――之所以说是“严格”,是因为邻里制度在战国就已经存在了。现在又进一步整顿延续下去。姬安命令各地驻军派出小队下村,逐一健全邻里,同时建立村民户籍登记簿:一份由本人保存,一份由官府保管。对无固定居所的外来人员必须取得本村殷实人家担保,无人担保、背景可疑或是村内的“不良”,一律集中收容到劳动营进行再甄别。

  在各村执行“守望相助”政策,各村均设立信号塔,相邻各村白天用狼烟,晚上用火光联络告警。一旦发生警讯,便以接力的方式向城邑告警。求助信号一旦发出,除夜间可延迟到第二天天亮出动之外,联保各村都必须出动民兵救助。在通过水旱路运输物资的过程中,由各村民兵接力护送,如有丢失,由本段护送的各村照价赔偿。

  平时,进行这种改造必然会大费周章,特别是村民兵的负担极重。但是现在战争的威胁,使得各村设民兵建邻里修寨墙颇为踊跃。集村工作执行的也比较顺利。虽然集村意味着财产受到损失,但是土地是抢不走的,只要人活着,世道太平,家业总还能重新积攒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