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让平弟冒着大雪过来,其实还是为了农耕之事。”姬安斜倚在椅子上,火炉的温暖让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慵懒。
姬平说道:“自从君上下了开垦屯田的命令,各城百姓无不欢呼雀跃,只是短短数个月,各城官府报上来的田亩数已经达到三万余亩,业已登记造册,记在开垦土地者名下。”
“三万亩?”
姬安衡量了一下,根据东周的户籍统计上看,他的封地六个城一共两万户,按照一家三口的最低人数计算,是六万人口,如果按照五口人,则是十万人,而他相信十万这个数字是精确一点的,因为这个时代死亡率很高,百姓之家一般都会有三四个孩子。
十万人口在大周各国中少得可怜,因为战争的原因,各国的人口在兼并、变法和鼓励生育的政策下得到了较大的增长。
似乎感觉出姬安对这个数字不是很满意,姬平补充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些富裕之家有牛,耕的就多一些,而穷苦之家缺乏工具,这自然就慢一些。”
姬安点了点头,“这次找你来正是为了此事,本君打算在各城乡村设立生产队。”
“生产队?”姬平露出疑惑的神色,这个名词他从来没有听说过。
姬安继续说道:“因为贫富不均,百姓耕种的田亩也各不相同,现在我们把百姓划分成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选出一个队长,官府提供牛和耕具,生产队负责管理,整个生产队的百姓一起使用,这样将会极大加速荒地的开垦和日后的种植……”
姬安娓娓道来,姬平入神地听着,生产队的概念渐渐在他的脑中清晰起来。
一个全新的生产方式让他忽然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受。
其实生产队概念很容易理解,就是把百姓按照人数划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耕牛和耕具,这些生产工具都是小组共享的,播种收获的时候小组相互配合生产。
如此以来就可以极大提升生产效率,而小队的队长则负责生产任务,督促生产。
对姬平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不仅是大周,历朝历代官府只会负责土地和税赋的问题,从来没有像姬安这样把生产也落实到百姓身上,这种生产方式应该只能在三皇五帝的神话时代,才有类似的可又与生产队有很大不同。
姬平的神色被姬安看在眼里,他现在不过是打着先皇之政的名实为借的现代的生产方式,大周国还是处在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上。
但是这种自给自足现在被豪门大户的土地垄断破坏,现在他的封地可以说生产力极度低下。
姬安现在提出生产队生产方式也得迫不得已,他的封地太过穷困,现在只能强力组织起来才能加快摆脱落后的局面。
至少在生产力落后的现在,他相信这种方式是极为有效率的,在国家困境面前,计划经济才是最锋利的一把刀,放任自流只等于破罐破摔。
现在他的封地土地被大量兼并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没有强力的管控,百姓会失去更多。
在姬安深入线出的讲解下,姬平对生产队的结构和理解越发深刻。
“君上,臣下受教了,我现在就去通知各城官府组织生产队,把耕牛和耕具发下去。”姬平说道。
“等等,对于那些愿意把耕牛和耕具拿到生产队公用的富户,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偿,还有一点,对于耕牛和耕具的保护要制定律法约束。”姬安补充道。
姬平再次躬身行了一礼,有些迫不及待地去了都督府。
这种生产方式他虽然闻所未闻,但是理解之后他便明白,这会让东周的生产快速发展起来。
前往都督府的路上,姬平想起姬安对自己虽然依旧谈笑风生,但实际上却对自己有了防备,自己也对姬安有了敬畏。毕竟他也是个聪明人,一开始不明白机构改革的内涵对虎符调兵颇有抵触抱怨,但这两天他细思极恐,这是君上要分权杜绝兵为将有,曾经的兄长姬安己不单单是兄长更成长为东周的真正君主。自己得时刻小心,莫犯了君主的忌讳。
回眸望了眼主君府的方向,姬平目露沉思之色。
此时主君府中,姬安也向都督府的方向看了一眼,他看的出来,姬平是有抱负的也明白自己分权的用心了。
所以姬安才会信任姬平,这样的人很难得,因为忠诚干实事,这样的人也很难办,因为兄弟之情最易扰政。
但不管怎么说,论治理封地,姬平是把好手,封国交予他管理两年,百姓温饱安居,兵匪人祸未见,也多亏了他。
姬安在说生产队这个事情的时候,姬平眼睛发亮,看来他是说到姬平的心里去了。
这生产队的事情,估计没有多大问题了。
伸了伸懒腰,姬安紧了紧身上的虎皮披风,这玩意可是货真价实,这里老虎不属于保护动物,反而属于一害。
“君上,您这又是要去工部吗?”见姬安下了台阶,侍卫首领龙九向姬安走了过来。
今天龙九还是一身黑色长衣,不过长衣里面却是厚厚的冬衣,这种冬衣姬安也有,他看过了,里面是羊毛。
在大周国到处都有大规模养羊的,但是也仅仅是富裕人家才穿的起,不然古人何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说呢?姬安想南方应该有野生木棉,西域有非洲棉、葡萄、苜蓿、石榴、西瓜,这些在不久后都可以引进来,至于玉来、红薯、土豆、辣椒、烟草什么的可以统一后派船去带回来。
“去看看本君交代的农具锻造的如何了?”姬安说道。
“那卑职差人给君上备马。”龙九说道,接着雷厉风行地差使仆役去了马厩。
姬安点了点头,黑武士出去寻矿以后,这府中上上下下的杂事都是龙九在打理,这小子倒是管的井井有条。
到了府门口,十个贴身侍卫已经等在了门口。
这是他亲自挑选的十个随身侍卫,专门负责他的安全。三组侍卫每组二十人,分三班昼夜护卫,其中每组分两队一队守府一队随身,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三班御前侍卫(金刀、银枪、铜弓)
到了工部农具工坊,姬安直接去看了这次准备分发下去的耕具。
之前赚的金钱一部分用来建立工坊,一部分就用来买牛和锻造耕具。
不过有一点姬安倒是挺满意的,自从把煤球的技术交给了白家,现在工部的矿石和煤倒是便宜了许多,而且费用都是从他的分成里扣除,这点倒是让姬安省了不少钱。
工坊中,匠人们正忙碌,有的正在锻打,有的正在熔炼铁矿石。
大周国的炼铁技术之前还停留在灌钢法上,这种方法总体来说就是把生铁片捆在熟铁片上,一般来说熟铁的含碳量在0.02%以下,而生铁在2%以上,这样一来,生铁液就可以均匀地融入熟铁片中,产生了含碳在两者之间的钢。
这种方法在大周流传广泛,相对来说也是不错的炼钢方法,只是依照现在工部的对农具,煤炉的需求来说,这种方法炼钢量渐渐跟不上要求了。
这次姬安过来,就是为了改进这炼钢之法。
只是他暂时无法改变灌钢法,因为坩埚炼钢需要石墨,转炉炼钢更是不可能。
“高炉炼铁?”当姬安提出这个方法时,欧阳一脸茫然。
有铁才有钢,这是目前一个现实问题,这石墨姬安让黑武士重点寻找,如今一个月过去了,没有任何音信。
他只能暂时提高铁的生产量,等黑武士回来,如果成功找到石墨,铁产量的提高就能和坩埚炼钢形成一条生产线。
陈文龙和一众匠人此时俱都看着萧铭。
在煤球炉,车床之后,萧铭再次提出了让人震惊的技艺。
尤其是匠人们,他们一辈子精于此道,祖辈流传下来的技艺从来没有改变过,而现在萧铭彻底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没错,灌钢法炼制出来的钢技艺上很成熟,但是这样的钢需要反复锻打才能提高钢的强度,如此一来太过浪费时间。”萧铭说道:“我现在传授你们的高炉炼铁将会建造两个,二者相连,其中一个炼制出来的是生铁,生铁进入另一个高炉内将会提纯成为熟铁,这样一来,炼铁将会形成规模。”
陈文龙让匠人们停下了手头的活,席地而坐,再次认真听萧铭讲,现在这种知识上的传授在器械司已经是家常便饭,陈文龙和匠人们也都熟悉了。
萧铭拿着让陈文龙准备的石笔,这是一种类似粉笔可以画出白色字迹的石材,在他的面前是一块黑色的石板,他一般讲着,一边把高炉的结构画了出来。
匠人们神态认真,每次萧铭传授技艺,他们都有一种顿悟的感觉,这些陌生的技艺他们很快就能掌握。
现在器械司中制造出来的镗床,钻床,铣床,磨床都是按照萧铭画的图纸和他们记忆中图像制造出来的,初步试用之后,这些车床基本上成功了。
比如其中的钻床,这是一种给配件钻孔的车床,他们成功给煤气炉的铁皮打孔。
又比如镗床,这种车床可以对钻床钻出的孔进行镗削,用萧铭的话来说,这两种车床可以把一个实心钢加工成一个钢管一样的东西。
因为钻床可以对实心钢材进行钻孔,而镗床则可以将这个孔镗削成管。
虽然他们不懂萧铭口中钢管是什么,但他们总觉得这是一种很厉害的东西。
倏忽一个时辰过去,萧铭有些口干舌燥,高炉炼铁的技艺他讲完了。
“殿下,这么说来,焦炭炼制的火候我们该如何控制?”这时一个匠人忽然问道。
这是一个很年轻的匠人,每次萧铭讲授的时候,这个年轻匠人总是最认真的,似乎对萧铭讲的这些技艺十分热衷。
不过可能因为畏惧萧铭,这个匠人从来没有主动提过问题,这次萧铭对焦炭一笔带过,他忍不住问了起来。
“你叫什么?”萧铭对这个年纪和自己相仿的年轻匠人很感兴趣,在他看来,只有抱着一颗求知的心,一个人才会热衷于自己的事业。
而这个年轻匠人很显然对器械司充满热忱。
陈文龙这个时候面带尴尬之色,对萧铭说道:“殿下,他是下官的犬子陈琦,不懂礼数,还望殿下不要怪罪。”
说完,他对年轻匠人吼道:“退下,这里什么时候轮到你说话。”
陈琦皱了皱眉头,不满道:“爹,我只是问清楚焦炭的火候,若是稀里糊涂,这焦炭要是烧毁了,这得给器械司造成多大的损失。”
陈文龙还要责骂,萧铭忽然拦住了他,他满意地看向陈琦说道:“陈琦说的没错,这技艺就要较真才对,这车床据说也是陈琦带领其他匠人制造出来的?”
“殿下,这倒是属实。”陈龙文摇了摇头,陈琦一向不喜欢读书,唯独对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感兴趣。
萧铭对陈琦招了招手,“不错,脑袋很灵活,你愿不愿意当器械司的匠首?”
陈琦闻言一喜,只是担忧地看了眼陈文龙。
不等陈文龙说陈琦年纪轻之类的废话,萧铭直接说道:“那么就这么定了,每月纹银一两,我以后交代下去的事情就由你领工。”
“是,殿下。”陈琦兴奋地说道,这匠首再升一步可就是兵曹了。
以往他的父亲陈文龙一向不喜欢他钻研此道,现在被齐王如此赏识,他顿时理直气壮起来。
不过该问的问题还没问,他说道:“殿下,你还没说闷烧焦炭需要什么样的火候。”
“比炼铁的时候低上三成即可。”萧铭说道,炼铁需要一千四百度左右,而焦炭一千度左右,“大胆试,烧毁了也没事。”
陈琦朗声道:“是,殿下。”
高炉炼铁的事情交代下去,这高炉还需要建造的时间,他希望那个时候钱大富能带回石墨的好消息。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将高炉炼铁,坩埚炼钢组建成一条生产线。
接下来,姬安去查看了车床,这些车床都是他那个世界十七世纪的古董级车床,手工动力。
而且车床的钻头也都是匠人们平时锻打出来的钢刀具,这些刀具加工一些粗制的配件是足够了。
望着面前五花八门的车床,姬安心里舒坦了一些,有了这些车床,他就可以生产一些小零件,而这些小零件可以组装成一种最古老的简易机械——时钟。
在他看来,他那个时代,工业的基础正是从钟表匠开始,因为从这个时候起,各种精密的配件才走入历史的舞台。
而至于枪炮这种东西,姫安想过,但是他明白在数年之内有些不切实际。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不说现在的封地实力太弱,只是技术上手工车床制造一杆枪的漫长周期现在姬安也承受不起,基本上来说在蒸汽机没有出现之前搞这个,几乎等同于笑话。
所以现在姬安定下了的计划,所有的一切都为了生产,等到他的封地富庶了,有了初步的大型工厂和工业体系,这些东西才能伴随相称的经济体量建设起来。
因为在姬安看来,战争打的就是钱和资源,否则一旦弹尽粮绝,什么都是扯淡了,抛弃生产,穷尽物力搞这个太不现实。
所以为今之计还是建设封地为要,当然军队也是要加强的,一个是为了防御周边各国和戒狄人,还有一个是为了冬季的匪患。
根据以往的经验,每到冬天,吃食难寻的时候,就是盗贼丛生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