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安在根除境内匪患后,深感对基层的掌控不足,给了不法分子生存的土壤。他决定模仿后世将政权深入乡村,覆盖到田间地头,这些地方要是自己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
姬安拟定了一份选拔人才然后作为基层官吏下派的计划书,叫了姬平一起商议。在书上姬安说除了罪犯之外,其他任何人都可以报名来参加他的这个‘考举’。然后通过层层选拔,最终从所有参考者中选出三百人,作为基层官吏,赐他们秩比百石的官身名额,用来授予这选拔出来的三百人。这个考举,简直是闻所未闻。
但姬平通过书上的聊聊数百字,瞬间就联想到了,大周自立国以来,就饱尝人才匮乏的苦恼。所有官职都是世袭的,其中人才没几个,没有足够的人才就等于没有足够的合格官吏,没有足够的合格官吏来治理百姓,社会发展停滞。现在世袭的官吏大多不堪一用,所以各国君主都纷纷招揽人才,但也只能靠举荐。可这人才不会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来,就算能从天上掉下来,作为君主,又怎么知道对方是有真才实干的真能人还是滥竽充数的庸才?朝堂上来来去去的大臣却还大都依旧是老面孔或者官二代,从底层爬上来的少之又少。无疑,这对于君主的江山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都说明了臣下有举荐权并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大臣还位高权重有官吏任免权的情况下。而这书上所说的考举,却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或许官吏再也用不着举荐什么的了,这考举若是能实行开来,命天下读书人,都来考这考举,那么,自然当可野无遗贤!”姬平心里想着,他自是知道,若这考举真的推行开来,那些怀才不遇或者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都会来参加。只是,问题是,这个考举是否存在风险?另外,又该如何保证考举的公平公正公开,以及这考举采用什么标准?是考黄老派的思想还是法家的刑律,或者儒家的经典呢?贵族会不会激烈反对?姬平将这些疑问全都告诉了姬安。
姬安说:我的封地没多少贵族更重要的是,他们手里没兵……枪杆子里出政权,枪杆子里出声音。没有枪杆子,就没有发言权。更何况,这科举现在进行明明是对贵族的保护!要知道,此时纸还未普及之前可是用竹简来记录知识的时代,竹简笨重、抄写困难而且保存不易。这就意味着,一般的穷人想要获取知识,难度比之隋唐是几何式上升的。因而,实际上知识是被贵族垄断的。像是许多后世随便可见的典籍,譬如《诗经》《论语》《尚书》,此时全部是被私人所霸占,藏在家里的,而且大部分是残卷。再者,读书也是要成本的,没有足够的家底,几个贫民能供得起一个人脱产读书?所以呢,所谓的科举,真的施行天下的话,那么必然是贵族豪强的盛宴,跟平民基本没关系!就算偶尔漏出几个平民中了,那不也无伤大雅吗?
试,先考应考者的识字水平,能默写出任意一篇先贤文章,并能写下一篇自己见解的,就算通过!”嗯,这是语文考试,基本上能默写出一篇先贤文章,并且还能有所阐发的,肯定属于知识分子了。“然后是复试,我会出四道题来考应考者的算术水平,答对者进入下一轮……”连个算术都不会的人姬安肯定不会要,数学是一切的根基,连数学都不会,要你何用?“最后我会亲自面见所有通过前两轮的应考者,从中选出三百人……”
姬安安排好选人之事后,叫人召昭城猗氏白氏负责人来见,两人到后,姬安就带着他们前往工坊区看“宝物”。
此时的工坊区中,一个外面包着铁片的煤球炉已经生产出来。
这是一个简易的煤球炉,铁片里面是烤制出来的泥土内圈,底盘是一个网状铁片。
样式看起来没有现代精美,但是功能基本上齐全了。
煤球炉的工艺很简单,这是姬安交给匠人们的第一个现代器具。
三人到了工坊区的时候,看见的正是这样一个煤球炉。
“君上,这是何物?”猗尉不解道。
姬安微微一笑,问欧阳道:“煤球制造出来没有?”
“回君上,制造出来了,现在正在外面晾晒呢。”欧阳答到。
“君上,这煤球又是何物?”漪尉不解。
姬安露出一个神秘的笑容,用眼神对欧阳示意了一下。
欧阳会意,差匠人去外面把制造出来的煤球拿了过来。
这煤球又叫蜂窝煤,十公分的圆柱状,上满分布贯通的圆孔,在姬安以前生活的世界,这种煤球炉在七八十年代以前十分流行,几乎家家具备。
烧水,做饭,取暖,可以说功能多样,非常实用,而且制造起来还相当简单。
面对这种从未出现的东西,猗尉、白可(白玫义妹,白氏商社派来的联络员)两人同时陷入迷惑中,只等待着姬安下一步的解释。
“两位细看,这是煤球炉其实就是一个圆筒,被铁杵隔成两部分,上面是炉膛,下面是进风口,外面有个风门,调大时进的气多,火旺,调小进的气少,火小,这个煤球是煤饼研磨重铸而成,二者集合便会有神奇的功效。”
姬安说罢,自己亲自动手,拿了木炭麦秆引火,接着把一块煤球放在底部,又拿着一个泥塑长筒管当烟囱立在上面。
漪尉两人站在一起窃窃私语,全神贯注看着姬安的动作。
不一会儿,火旺了起来,煤球被点燃,接着姬安把第二个煤球塞进了炉子中,同时把小烟囱取了下来。
此时炉中蓝色的火苗燃烧旺盛。
“君上,这和炭盆也没多大区别嘛。”白可一向心直口快,抢先说道。
猗尉眼睛转了转,把扇子在手心敲了一下,对白可不满道:“孙弟此言差矣,既然能让君上如此上心,必然是了不得东西。”
“猗兄拍马屁的功夫真是日益精进,让人叹为观止。”白可正色说道。
猗尉沉吟一会儿,对白可露出鄙夷的神色,“若说君上这煤球炉,你拍马也比不上我了解,这种煤球炉君上这么一说,倒是真的很实用,比炭盆可要方便的多了。”
“还是猗兄有见解,不愧是做盐煤铁生意的。”姬安称赞道。
猗尉一向是给个破筐就下蛋的人,他得意洋洋,像是一个斗胜的公鸡,“君上,此物倒是真的不错,不知君上从哪儿学得此物的?”
姬安淡淡道:“说起这个可就长了,是前些年家师鬼谷子游历天下时从一个域外商人手里买下一本书籍,我见里面有不少新奇的什物,便仔细研究了一下。”
此时姬安身份是诸侯的优势体现出来了,他只需要随便编个借口就可以把未来要研发的器械推脱出去。
若是一般百姓,这些豪门大族估计杀人灭口也要搞个清楚。
猗尉半信半疑,不过姬安如此说,他也不敢细问,毕竟他们和姬安相处融洽是一个回事儿,这尊卑是另一会事儿。
“君上真是贵人自有天助,这煤球炉的确不错,君上能否让工坊也给我等打造一个用用?”
猗尉和白可两人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煤球炉倒是新奇,他们很想买回去试用一下。
姬安等的就是鱼儿上钩,这煤球炉现在普及到百姓家是不可能的,因为一般百姓烧不起煤,只能烧些木柴之类的。
但是大户人家就不一样了,任何豪族大户的心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喜欢猎奇。
“这倒不是不可以,只是这煤球炉耗铁,又要耗煤……”
猗尉人精一样的人物,立刻领会,“君上,好说,您说这煤球炉多少钱一个,我们出便是。”
白可也点头示意,从姬安手里占便宜的事情,他们是不敢干的,再怎么说姬安也是诸侯。
“这样吧,一个煤球炉五两黄金。”姬安狮子大开口。
漪尉一惊,这昭文君还真的敢要。
在他看来这煤球炉虽然比炭盆方便的多,但不是不可代替,顶多便捷了不少,值不了这么多钱,顶多也就三钱黄金(三百钱)。
他说道:“君上,五两真是多了,您想想,大户人家谁不养个家丁仆役,这烧水做饭温酒麻烦了一些,但终究不需要自己动手,五两买这个回去,还不如买个丫鬟,您就别刁难我了。”
白可也同时点头说道:“不过猗兄倒是提醒了我,这个煤球炉倒是个生意,大可以把它卖给一些手中有些钱财,又养不起丫鬟的富户。”
姬安扫了眼两人,心想看来古人不傻,而且精打细算,不是随便搞个东西出来就能糊弄赚大把银子的。
第一轮忽悠失败,姬安叫来欧阳问了一下煤球炉的成本。
成本基本在二钱黄金左右,毕竟煤和铁还是很贵的。
冤大头是找不到了,不过白可的提议倒是可行,他这煤球炉制造出来就是为了赚银子。
“还是白弟高明。”姬安夸奖道。
这个时候猗尉灵机一动,说道:“君上,我家行商生意遍布天下,这大周各国都去,不如把这煤球炉的生意交给我家,让我家贩售如何?
猗尉吃独食,白可不乐意了,他说道:“猗兄,你这未免贪心了吧,这发财的机会你们漪家怎么能独揽呢?”
接着,白可看向姬安说道:“回君上,白氏商社也有一个马队,在北方我们白家可以帮助君上。”
这两人你争我吵,姬安则在一旁仔细观察着,他心中暗喜。
姬安不怕他们斗,就怕他们不斗,如此一来,他大可以从中渔利。
“两位不要吵了,你们都是本君最信任的人,本君谁也不想偏颇,这样,本君有个主意,这煤球炉既然你们两家都想接手,不如就公平竞争,你们卖给其他人多少钱我不管,但是从我这里购买煤球炉的价钱你们谁给的高,我就给谁。“
姬安眼睛转了转,接着说道:”为了公平起见,三日后你们每人准备一封密信,这信中便是从本君这购买煤球炉的价格,到时候当众拆开,价高者得,如何?”
“这倒是个办法,君上英明。”猗尉对姬安拱手,眼睛却挑衅地看了眼白可。
意思是谁怕谁!
“那就照君上说的办!”白可毫不退让。
姬安心中大乐,本来他对煤气炉不抱多大希望,但是如今两家相斗,他倒是可以多占一点便宜了。
“为了能让你们两家了解这煤气炉的便利,这个样品你们拿回去给各家家至展示一下吧。”姬安依旧维持着表面的风轻云淡,不能让他们看出自己的心理。
两人对姬安拱了拱手,让随行的家丁拎着炉子向外走去。
“君上,是不是让匠人们现在就打造煤球炉?”欧阳笑眯眯地问。
姬安斜睨了一眼欧阳,“你说呢?以后你可要更忙了。”
“君上,下官不怕忙,就怕闲着。”欧阳适时表现了一下自己。
姬安点了点头,”等钱到了,这水力车床工坊的事情就着手去办。”
交代了煤球炉的事,姬安在龙九的护卫下回了主君府。
猗顿正在安邑为前线交战的秦魏两军筹集粮草,猗尉亲自带着煤球炉快马加鞭赶到安邑面见猗顿。
“这煤球炉的确有些意思,烧水,煮菜,温酒,取暖十分便捷,而且火势大小可以随意控制,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容易熄灭,而且下面的煤球烧尽,换一下块煤球即可,若是愿意,这煤球炉可以一直不熄灭。冬天的时候若是有这样一件东西摆在屋里,倒是不错。”猗顿见到煤球炉后说道。
漪顿对猗尉说:“你去报价三百钱拿下这个生意!”
而安邑城另一处,也在发生同样的一幕。不过白玫却是叫白可报价五百钱,白可不解,白玫却说盐铁利不过十倍,珍宝利不过百倍,可投资一人得一国利则无穷,今昭文君便是奇货我白氏必居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