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大周皇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126章 孙膑其人

第1卷 第126章 孙膑其人


  孙膑者兵圣孙武后人也,孙武晚年隐忌山林之中专心注《孙子兵注》。越灭吴时,孙武己仙逝,越王勾践派人取回《孙子兵法》原著珍藏于宫中,时常取阅。赞叹道:天公不公令孙子助吴不助越,若得之将三万兵天下谁人能挡!

  孙武本齐国人,乃齐国公族后裔,姜姓,因祖先有功封于孙邑故后人以孙为氏。其人天生聪慧,精明异常,只可惜出身庶子旁支,无缘朝堂高位。年轻的孙武不愿蹉跎一生,将一身才华湮灭。故在游历四方访名师学问有成后,来到了雄心勃勃的吴国。

  孙武先拜访了矢志复仇求贤若渴的伍子胥,与之深谈数日。伍子胥见其人听其讲兵法之道,惊为天人引以为知己,食同桌寝同席行同车。后伍子胥引荐其见吴王,吴王初见孙武时不以为然不屑一顾道:“卿何以教寡人?”孙武答:将兵之道以狼统羊羊可为狼,天下无不可用之兵,只有不可用之将。

  孙武练吴王后宫妃嫔宫女为兵,与吴王合伙演了一场好戏,在天下人心中树立了威信。其后多年将兵三万破楚入郢,北威齐晋,为吴国打出来一个春秋霸主之位。

  后来夫差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孙武深谙明哲保身之道激流而退。伍子胥却不知进退又或是执迷不悟将吴国霸业视为自己的一部分,殊不知主少国疑功高震主不谨言慎行就是取死之道。

  孙武功成身退不恋权位终得善终,临死之前还将自己苦心著成的《孙子兵法》公注于世,一生心血不只传后人却广传天下,说他伟大可,但也可说他的智慧,若藏私君王欲得其后人危矣!广传天下,其后人无怀玉之罪,后世念其德子孙万代可无虞也。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中文名

  孙膑

  国籍

  齐国

  出生地

  阿、鄄间(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北)

  职业

  军事家

  主要成就

  取得桂陵、马陵之战的胜利

  更多

  作品集

  孙膑兵法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孙膑画像

  卫公子惠孙之后,以字为氏。卫有陶叔,为司徒后有,陶叔氏、司徒氏。武公生季衅,采于宁为宁氏。孙权号吴,而四世亡于晋,又有厉氏(孙皓以秀奔魏改姓厉。《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与《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等碑文,孙武源出卫国姬姓孙乙。唐代孙壬林自述家族世系的碑文记载孙膑是卫武公的后代。

  逃奔齐国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庞涓后来出仕魏国,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挖去了孙膑的膝盖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

  田忌赛马

  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作为赌注。孙膑发现比赛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建议田忌加大赌注,并且向他保证必能取胜。孙膑在“田忌赛马”故事中所采用的方法,被视为“策对论”的最早运用。

  桂陵之战

  孙膑画像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高官垣县),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次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邹忌反对救援,而段干朋则建议齐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来疲劳魏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齐威王采纳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齐军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

  马陵之战

  孙膑

  公元前342年,魏将穰疵在南梁(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和霍(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击退韩将孔夜的军队,韩昭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救。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率军袭击魏国首都大梁。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军事思想

  孙膑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在战争观方面,孙膑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他强调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以强有力的武力作为保障,才能够使国家安定、富强。但是他反对穷兵黩武,指出作战胜利能够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但战败也同样会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战必然会灭亡,自取其辱,所以必须慎重地对待战争,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孙膑主张积极地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来获得胜利,这样才能做到以战争抑制战争。他指出政治和经济条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强兵”必先“富国”,只有具备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作为后盾才能做到“事备而后动”。他又指出民心军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战争必须顺应民心军心,要做到“得众”、“取众”。

  战争认识论方面,孙膑提出将领要知“道”,“道”就是战争的规律。孙膑认为作战时人众、粮多、武器精良等因素都不足以保证取胜,只有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了解敌我双方情况,指挥得当,才能保证取胜。为此他专门阐述了积疏、盈虚、径行、疾徐、众寡、佚劳六对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矛盾,还对“奇正”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认为将领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些矛盾的作用,把握了这些矛盾的转化规律,才能利用微妙的变化出奇制胜。

  战略思想方面,孙膑强调“必攻不守”。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进攻敌人防守的薄弱环节,不仅能够有效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能够转换攻守形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战术方面,孙膑提出“因势”、“造势”的思想。充分利用敌我双方的条件,造成有利于我的态势,以扭转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

  在具体的战术方面,孙膑对阵法进行了专门论述,进而分析了攻击各种战阵的对策。他还专门论述了攻城的问题,把处在不同地形的城分为难攻的雄城和易攻的牝城两类,论述了当时攻城的策略与技术。

  在军队建设、管理方面,首先,他对君主和将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将领必须忠于君主,君主不应该干涉将领的具体军务,将领要有独立的军事指挥权。其次,他对将领的素质进行了较多的论述。将领应当具备义、仁、德、信、智五个要素,他还分析了能够致使将帅作战失败的品德缺陷。最后,他就管理队伍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可以概括为任用贤能、严明纪律、奖惩公平、赏罚及时。

  但是孙膑的军事思想也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他对战争的性质分辨不清,把士兵纯粹当作被驱使的工具,有些战略战术的表述过于简单片面,有时还夹杂着迷信观念,这也是应当指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