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孝公派卫鞅(即商鞅卫国公族出身故又名公孙鞅)率新军六万趁魏周大战之机,兵发河西与龙贾魏章所率魏军大战,欲收复河西故地。并派子岸将军带老军五万自壶口出发赶往蒲津。
沙苑之战由此开始。姬安由于在攻下安邑后,河洛突然发生旱灾,夏粮绝收百姓大饥,只得大开粮仓放粮救民,北伐一事也只得在一片大好形势下暂缓。
在天灾下,姬安只能无耐地将北伐军分散到各地屯垦救灾,并且自主就粮,自己则带着不到一万的军马在恒农谷仓休整了五十多天。
姬安的部队没有得到补充,缺兵少粮,分屯各地就粮的部队未能按姬安的命令准时集结。听说子岸渡河来战,姬安赶忙入关准备。子岸带五万兵马把桓农团团围住。
子岸的参谋孟胜劝说道:“周国今年大饥,所以姬安冒险到恒农来抢我们秦国的仓粟粮食,现在我们已经围住了恒农粮仓,粮食周军运不出去。我们最好分兵诸道,不与敌兵接战,等到麦秋时分,敌方军民饿死大半,姬安不死也得投降。所以我们最好别渡黄河。”
副将西乞弧也劝告子岸道:“我军几万士兵一举前来,万一不胜,一时难以集结兵马。不如把大军一分为二,相继而进。前军若胜,后军全力攻上;前军若败,后军可以接应,到时作为后备队出击迎敌。”子岸立功心切,急于向秦孝公证明老军战力,故而这两条意见都没有听进去,率全军自蒲津渡过黄河向东大张旗鼓的前进。
姬安到了渭水南岸,征召的诸地兵马都没有到位。他手下诸将以为众寡悬殊,建议待子岸军队再往东行后再出兵相会,集结大军与秦军一战。
姬安不以为然:“子岸打着救魏的旗号如果到了安邑,城中的贵族和民心全都会降服于他。一定要趁他现在劳师远征之际,一举击破他。”
于是姬安令工兵部队造浮桥渡沁水,令全军将士轻装简行只带三天口粮,踞子岸军六十里屯军。又派手下侦察兵化装成秦国军士,傍晚混入子岸营内侦知军中口令,昂首扬鞭,假装成督察官,各个军营都转了一圈,看见有衣冠不整或不遵法纪的子岸兵士,还上前举鞭乱打一顿,转了个通宵,查明子岸军中一切部署后才返回营中复命。
子岸得知姬安兵到,引兵会敌。
姬安部将李牧认为敌众我寡,不能平地置阵,于是向姬安建议可在十里以外渭曲长满芦苇的沼泽地埋伏。
姬安觉得此计可行,命令军士都偃旗息鼓,埋伏在芦苇丛中,听见鼓声就一齐冲出。子岸部下西乞狐劝说:“姬安现在军粮不继只想决一死战,就象个疯狗一样,豁上命也要咬人。沁曲芦苇茂密,泥泞不堪,士兵交战用不上全力,不如与其相持,再暗中派精兵掩袭安邑,端掉敌军的老窝,如此则姬安必可生擒。”
子岸听说渭曲芦苇丛生,灵机一动,“放把大火把敌军烧死如何?”
一向精明的谋士公孙贾这时出了个馊主意,认为:“应该生擒姬安宣示百姓,如果他被烧成焦炭,谁会相信我们真的大胜呢。”躇踌之间,子岸手下大将孟胜盛气请战,大声嚷嚷道:“我们人多势众,百人擒一,还怕不打胜仗吗?”
于是子岸下令全军进击。众秦兵望见周兵寥寥无几,个个贪功冒进,应有的战阵散不成形。两军相交之际,姬安亲自擂响鼓号,埋伏于芦苇丛中的兵士奋身挺兵而起。李牧一支铁甲骑兵又从侧面突出横击,秦军被截成两段,军卒大恐。
李牧的族弟李标是个小个子,勇奋异常,每次跃马陷阵时都隐伏于马背上左劈右砍,秦兵只要看见他那匹好像是“无人驾驶”的马匹就惊呼“避开这个小个子”。
姬安远处望见,对左右叹道:“胆略如此,何必八尺之躯!”其下将军龙阳也是武艺绝伦,每次入阵一圈身上的铠甲袍裳全被敌人鲜血染得透红。
姬安说:“观其甲裳,就知杀了不少敌人,何必数首级论功呢。”秦军将领也不是草包。大将孟胜深入周军阵中,被数根长予刺得肠子都流出来,他用手把肠子填回腹内又抡枪再战。
子岸在中军主阵看见军伍散乱,想先收兵集结整顿后再出击。派出点名官赴各部曲整顿官兵,点名官过了一会回来,禀告说:“众营皆空,兵士死散,没人应答。”
子岸不甘心,还在犹豫。大将西乞狐劝说:“众心离散,不可复用,我们应该立即奔往黄河以西。”
子岸据鞍握剑叹息不动,西乞狐以鞭击打战马,一行人逃走,到了河边差点没找到船,狼狈渡河。
此战下来,秦军丧甲士三万人,丢弃全部铠仗。车英闻听败闻,也从桓农撤围,退保函谷关。姬安经此一胜,兵精粮足,全军皆大欢喜。
卫鞅率新军击败河西魏军,主将龙贾自尽生俘监军魏国公子魏章副将奔逃后。却收到了子岸大败仅以身免的军报,大怒之下亲率军渡河东进。在沙苑北部与重新集结的子岸残军会师,气势汹汹地向姬安军冲杀过来。姬安自知不敌率军撤退,秦军追击。由于李牧等人率军从后袭扰秦军追兵,姬安才得以全军而退,屯军沁水下游。
卫鞅将兵入陕州,部下山甲劝卫鞅乘胜追击,定能攻下安邑。但其余将领皆无斗志,志气衰竭,不敢再战。其时姬安部已成强弩之末,只要秦军至,必败无疑。
卫鞅见众将志沮,又收到义渠犬戎南下犯边,大月氏王庭东进欲图谋不轨的军报,便下令还军,失去绝佳的机会。
一直为姬安坚守桓农粮仓的姬平听说周军主力撤退的消息,不仅不逃,反而让人大开城门,自己解衣躺在城楼上,慰勉将士,以激励士卒,表示自己的胆略。
几天后秦兵杀到城下,见城门大开,又知道姬平的名声,心中大怯,竟不战逃走。秦军自此重新夺回河西。此后一两年,秦周间暂时无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