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文阅读 > 第2章 大学与学业(1)

第2章 大学与学业(1)


  什么是大学?为何要有大学?最初创办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才能作为大学精神?如何形成大学精神?大学的独特性何在?

  案例导入

  2005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某网站校园频道联合实施了一项题为“你觉得大学生活有意思吗?”的在线调查,这项共有2451名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35.4%的人认为大学生活“太没劲了”,如果再算上“偶尔感觉没劲”的人,比例就会高达80.1%。调查还发现,41.9%的人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很兴奋”,但一段时间后,其中44.6%就觉得“大学生活其实很郁闷,和理想中的差距太大了”。2011年某网站开展了一项社会调查中统计的结果是:有6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理由是“找一份适合孩子的好工作”,居各选项之首;有46.5%的父母认为孩子上大学的首要任务是“找一份适合孩子的好工作”。调查表明,现实功利和自我利益目标成为近六成大学生上大学理由的首要取向。大学生作为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理应对未来充满理想与信念,对人生充满激情与冲劲。上大学的理由趋于现实和功利,与其说是大学生对现实的屈从而表现出的浮躁,不如说是大学精神缺失而导致大学生自我迷失!就像调查所反映的,不少大学生存在“没人管而失去目标的迷茫”,而大学生活的郁闷和彷徨正是因为他们只知道应该上大学而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大学!当你拿到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欣喜之余对大学充满了向往:大学是什么?大学学什么?大学生应该怎么学?大学生应该怎么做?大学毕业后做什么?无数的疑问和迷茫困惑着你,特别是作为新生,对于大学的生活,总是感觉到新奇,同时感觉到不解和惶惑。所以,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大学做一下介绍。

  第一节、认识大学

  一、什么是大学大学,是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以及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大学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和学院。它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知识和技能。另外,在儒家的基本经典之一《大学》里,对大学的定义是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

  二、现代大学的起源大学(university)这个名称,是1228年由教皇颁布的敕令。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这一时期出现的高等教育机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如组成了系(faculty)和学院(college),开设了规定的课程,实施正式的考试,聘请了稳定的教学人员,颁发被认可的毕业文凭或学位等。中世纪的大学在诞生之初,“不是一块土地、一群建筑甚至不是一个章程,而是老师和学生的社团和协会。”即仿照手艺人行会的方式,所有的教师联合成特殊的组织即专业行会,称为系或教授会。1087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它是欧洲最著名的罗马法研究中心。此后,博洛尼亚大学成为了整个欧洲的学术圣地。随后,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大学。大学实行完全的自治。教者可以自由地讲授,学生可自由地研究,允许大学师生结社、罢课、罢教,自由安排课程、聘请教师或享有迁移权、行乞权、免纳捐税、平时免受兵役和不受普通司法机关管辖等权力。中世纪的大学都在不同程度上要受到教会的控制,都必须开设神学方面的课程,而大学的教师也大多是传教士或基督徒。“因为是教会办的学校,世俗的政治权威管不着它,也许这就是后来大学自治的渊源。”中国近现代大学缘起于洋务运动兴起后的西学渐入。1895年盛宣怀创办天津中西学堂,第二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北洋大学堂以“科教救国,实业兴邦”为宗旨,以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为蓝本,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学制规划,以培养高级人才为办学目标,为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工科大学,即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的创办,开启了中国大学教育的航程。1898年京师大学堂在戊戌变法中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也是当时的最高学府。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为首任校长。1916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在这句话的引导下,北京大学不仅是当时的国学中心,更是全国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北大自由民主的精神和显赫声望延续长存。清华大学始于1911年庚款兴学而创立的清华学堂,初期为留美预备学堂。1925年清华学校设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组建国立清华大学,罗家伦为首任校长。1930年前后,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名师济济,从此奠基了清华大学的声望和顶尖学府的地位。

  三、关于大学理念关于大学理念,胡炳仙先生认为,大学的理想或理念是一种激励人们不断奋进、抗争、创新的精神力量,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精神延展和系统构想。大学理念具有超越性、现实理性、开放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在大学理念的具体内涵上,他认为大学理念既包括对大学的地位、使命、目的、功能、大学发展轨迹等的宏观认识,也包括建立大学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的具体构想。关于大学精神,戴锐先生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具体化,是大学理念的延伸和弘扬,大学精神中凝聚着大学的理念与宗旨,是大学所独有的。关于大学精神的具体内涵,阎光才先生认为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具体表现在以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知识为象征的传统大学的“象牙塔”精神中。它以知识的拥有和真理的标准来塑造知识的权威,而摒弃世俗的门第、官阶作为个人身份高低的标志。对知识、真理的推崇,不仅构成了大学成员不断探索、获取知识的精神动力,而且这种精神在整个共同体的珍视和呵护下,渐渐地以制度化的形式慢慢地存续下来,并孵育成为唯有大学独有的组织性征。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知识及其学科是大学存在的必要基础,而发挥决定作用的是办学理念。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历史积淀、发展而来的文化,它主导着大学的定位和教育的实施。这些我们也可以从各个大学的校训中得到一些启示。

  哈佛大学:真理

  耶鲁大学:光明与真理

  华盛顿大学:通过真理取得力量

  麻省理工学院:动脑又动手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大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与人相处。”——联合国文教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在“迎接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出上述观点。因此,当我们扪心自问“为什么上大学”时,要首先理解大学的内涵、大学的精神。尽管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着,而我们的信念、我们的追求却是永恒不变的精神财富。人生是需要有理想、有价值的,当理想和价值都不清楚的时候,人就会觉得生活没意思。我们上大学不应该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拿到文凭”这类短期的目标,而是应该去思考和明确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找准自己的兴趣点,为自己长远的生活和职业发展进行规划,并积极培养相应的能力。因此,我们上大学,一方面是为了改变、成就更好的自己,包括思想观念、态度、视野、知识等方面;另一方面是为了储备职业发展竞争力,包括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及核心就业能力。大学的学习过程无疑要比结果重要,正如老子所言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学生通过学习所培养获得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体系、心智模式、结构性的知识体系,以及为人处世等,是能够为自己带来受益一生的智力资本,要比拿到的文凭证书或者获得一份较为高薪的工作更为重要。四、现代大学的特征现代大学秉承了儒家思想的大学理论,经过了长期不断地发展和改革,到今天的大学除具有传播和吸收知识的特性外还具有了以下特性。

  (一)核心性所谓核心性,是现代大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地位,从农业经济时代的社会边缘逐步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中心。正如有关专家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经济时代,高校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高校处于经济边缘;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将被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进入经济运行的过程,成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主导经济社会发展。

  (二)多样性现代大学的多样性,是大学层次和类型的多样性、大学质量观的多样性,某种程度上也是大学思想或理念的多样性、大学举办方式等的多样化。一方面,大学有专科、学院、大学三个层次,既有普通高等教育,也有高等职业教育,既有单科性院校,也有多科性院校,乃至综合性大学;另一方面,正因为现代大学具有多样性,大学的质量观或大学的思想与理念也必然呈现多样化。

  (三)应用性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要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现代大学的应用性特征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深广化,是大学走向社会中心的必然结果。

  (四)开放性现代大学的开放性指的是大学重视国际之间的合作和学术交流,大学进入无疆界时代。信息流的速度加快了全球化步伐,也促使大学加入国际化潮流。大学要增强知识创新的力量,必须具有迅速获取前沿学术信息的能力,加强国际化合作。

  五、现代大学的现实意义及历史使命新世纪的大学应让学生学会什么?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有人说,新世纪的大学应交给学生终生受用的能力;有人说,现代大学应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一代新人;有人说,大学生应成长为现代公民;有人说,大学生应该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些观点都极具见地,但若加以综合,则更加完美。“终身受用的能力”,指的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这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而言确实都很重要,但是仅有此是不够的。“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抗拒社会发展对人的工具化改造与压迫”。“具有世界眼光”就是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勤于学习的态度,开放自信的精神,勇于开拓、乐于合作、敢于竞争的气质,这种人必定是既能弘扬和培育民主精神,又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但是,我们国家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世界眼光,而且还要有立足国情、求真务实的精神。所谓“现代公民”,当然是具有时代精神、现代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的一代社会新人。现代公民的思想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思想意志是独立的、民主的,观念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但是,现代公民也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的道德责任。大学生应该“自由全面的发展”,但“自由”不是绝对的,它是有限定的,“全面”也不是没有重点和层次的。况且,“自由”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充分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科学的钻研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是无法真正实现“全面”的。因此,现代大学的现实意义及历史使命如下。

  (一)现代大学应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有些人往往把自己的人生发展定位于对外在功利目标的追求上,一味只求物质享受,这必然会使自我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在当下的中国,一个大学生,应当有精英的责任感……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意识到,我们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进对社会和时代有更多担当的精英队伍。

  (二)现代大学应该着力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人格人格是个体本质的状态,是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古往今来,人们一直重视对人格的培养,并把高尚人格作为衡量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尺度。

  (三)现代大学教育的意义还在于它培养了大学生们的眼界、价值观培养学生眼界的大学校园,绝不容世俗化,也不容急功近利,从为了生存的学习目标到为了人格健全的学习目标,从单一目标到创造出一个更宽泛、对个人与社会更有意义的学习模式,这样的转变是不同寻常的。大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大学在实践中逐步培育着自己的精神和理念,走出“象牙塔”之后的现代大学的首要任务更多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高度责任感、道德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大学教育激发着学生对于科学、处事原则和方法的想象力,并以此照亮学生的思考过程,使学习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长久的重要意义当整个社会氛围都为开展大学教育提供有利条件的时候,特别是大学生自身对之有一个明确认识的时候,大学教育的前景会进一步光明起来。这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社会智慧的发展。

  (五)现代大学还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能力不但包括“智”的可持续,而且包括“德”的可持续这主要指大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取和运用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