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现代大学的意义绝不是只让大学生寻得好工作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个体未来的成长,对大学教育意义的深化与升华具有重大的正向价值。虽然大学生毕业后都需要工作,但大学教育决不能沦为单纯的职业教育。在大学里接受教育的人,也不应过分关注未来就业,因为那不是大学教育的初衷。我们应在大学校园里尽力完善自身,健全人格,为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而学习。
第二节、当前大学生的现状
一、在校大学生现状分析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已不再是曾经的天之骄子。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日益进步,当代大学生往往会体现出张扬而叛逆的个性,敏捷而新颖的思维模式和紧跟时代潮流步伐的活力。他们是改革开放第一代创业者的后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也许正是这些缘故,社会各界对他们尤其关心、关爱,对他们的评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加强大学生教育和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重大任务。当前,新一代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种种现象,应该引起社会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习态度不端正大学的学习方式和高中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以自学为主,是一种方法和思想的学习与交流。这种具有弹性空间的学习模式,很容易让大学生养成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平时不学习,考前靠突击”,这几乎成了大学时代的学习定律。在考前老师一般会勾画重点,只要照着复习,考前背上几天就能通过考试。这种态度,在课堂上反映得淋漓尽致,迟到早退严重,上课玩手机、看电影、上网、看其他科目书的学生很多,上课似乎成了一种形式。其次,重技术轻理论,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知识的唯一评价即为对现在是否有用,对就业是否有用,而且对于技术类知识的学习热情明显高于理论知识。
(二)盲目追求“证书”大学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校园,随着就业压力的日趋严峻,大学生们不得不在大学时代给自己多加几个砝码。但这种砝码,被曲解成了“证书”。证书的种类繁多,计算机、英语、会计、物流等数不胜数,对于大学时代的证书考试,大学生普遍采取的态度是只要能考的都考,别人考什么证书,我也跟着考,并没有考虑和自己的专业方向及以后的发展有没有联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学生对于证书的盲目性和盲从性。证书,是证明有这方面知识的一个象征,但仅仅是象征,并不能代表全部,知识的积累与能力才是大学校园中真正应该追求的。
(三)不能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在大学校园里,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无聊”。为什么会无聊,肯定是没事干。特别是对于刚上大一的新生来说,课比较少,学习压力较轻,再加上处于专业知识的朦胧期,很多学生都会感觉无所适从,闲暇之余,电脑成了众多学生打发无聊的途径。久而久之,电脑成了男生的游戏机,成了女生的碟片机。由于学习目标的不明确,很多大学生在电脑上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表现。其实,学校有众多的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平台和学习交流平台,只是参与的人数较少。
(四)日趋上升的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已趋于成熟,但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为了能让其专心学习,家长扮演了全职人员的角色,除了让孩子学习,其他什么也不让做。进入大学后,生活不能自理,难以适应大学生活,给学习和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影响。第二,人际交往障碍。亚里士多德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交往是一种表达自我、沟通自我的良好途径。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在交往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自傲、以自我为中心、恐惧、嫉妒、猜疑、羞怯、自私等多种人际交往问题,严重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不能处理好情感问题。亲情、友情、爱情,是一个人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时代的爱情是最美好的,但同时也是最容易受伤害的。缺乏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与感知,很容易走入爱情的误区,饱受痛苦。第四,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习压力。大学里的每个人在高中时都可谓是班上的凤毛麟角,自我优越感很强。上了大学后,身边每个人都是佼佼者,这种心理的严重落差,无形中增加了学习上的压力。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习目标过高,动机过强,超越了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使自己时刻感受到失败的威胁。第五,价值观取向趋于“功利化”。大学生的思想已经比较成熟,价值观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功利化明显,是影响人际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90后”是指20世纪90年代国家改革开放富裕起来时出生的,以独生子女为主要群体的一代人的特称。随着“90后”跨进大学并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大学生的思想也随之烙上“新新人类”的特殊印记。他们自信张扬、特立独行;思维开阔、价值观念更加西化;普遍存在思想早熟但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等特征。为什么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评论贬多褒少?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当代大学生寄予厚望,而导致“爱之深,恨之切”;另一方面,大学生是时代变迁、社会进步潮流的缩影,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会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然而人们往往可以容忍这些问题存在于社会其他人士身上,却绝不容忍存在于“象牙塔”里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单纯稚气的大学生身上。
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却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不停地在思考、选择和探索,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历代人的显著特征。
1.希望正确认识社会,但又缺乏辨证思考的能力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但是,他们不太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民情,不懂得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辨证地思考,容易出现心理困惑,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对改革开放缺乏信心,甚至表示怀疑。
2.追求理想,但动机功利化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在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上,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在理想的实现途径上,更注重个人的奋斗。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讲究实惠的思想相当普遍,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义与利的关系上,他们往往选择后者。
3.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但缺乏辨识能力这个年龄段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具有顽强的探索精神。但年轻的大学生毕竟缺乏社会实践,思想易脱离实际,有时好走极端,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往往不分是非良莠,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缺乏分辨能力。
4.自我设计愿望强烈,但自我评价片面升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的许多苦恼和相互间的争论,都常常围绕自己到底能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是,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过高或过低估计自我,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距离较大,从而影响自我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
5.情感丰富而强烈,但带有较大的波动性进入大学后,由于生理上的日渐成熟,青年人旺盛的精力及大学生活的相对自由,使他们产生了许多新的需要。同时,大学阶段又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伴随着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在满足需要和价值判断时常常摇摆不定,涉世不深和青年人的心理矛盾又使他们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常因一点小事动辄振奋不已,豪情万丈,或者意志消沉,悲观丧气。
6.要求独立,但又存在依赖心理大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和高考的压力,青春期就已萌动的独立意识迅速复苏,自我意识增强。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导向的弊端,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准备。当生活、学习上碰到问题、遇到困难挫折时,他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家,表现出较大的心理依赖性,有的则采取逃避、抱怨的态度,严重的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客观来讲,和近30年以来各个时期的大学生比较,当代大学生身上具有很多独到的优点。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强,他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他们思维敏捷、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他们敢于追求、绽放个性,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创意。因此,关于大学生各种负面的社会评价,大学生们不必恐慌,更不必消极避世,而应该客观分析、理性对待。当代大学生应该透过“他人眼中的大学生”更加全面地审视自我,进一步明确上大学的意义,找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当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三、当代大学生的角色变化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着种种被社会各界认为的缺陷或不足,这与当代大学生的角色变迁有很大的关系。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逐渐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变迁,大学生的身份、职责、观念、权利、行为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角色扮演的难度越发凸显,在扮演实践中出现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混同等诸多角色失调问题。因此,认清新时期大学生的角色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的角色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几方面。
(1)身份:如大学生由接班人到创业者,由社会精英到社会平民,由稀缺资源到相对过盛资源。
(2)职责:大学生的社会职责、家庭职责和个人职责不断变化,如由以前的报效祖国到现在的服务社会,由依赖家庭到感恩父母,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
(3)观念:大学生逐步从外部认可过渡到自我认定,如从社会标准到自我中心、从楷模效仿到自我构建、从群体本位到自我本位、从依附从众到自强自立。
(4)行为:大学生由接受本位转变为展示本位。如在成才方面,从他人规划到自主设计;在学习方面,从外在教育到展示学习;在消费方面,从生存消费到发展消费;在择业方面,从服从分配到自主择业;在恋爱方面,从角色匹配到个性匹配。
四、大学生的角色定位
当代大学生角色变迁恰好处于社会激烈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结构“粘合”度差、脆性大、运行机制不稳定,可能出现没有相应社会规范制约的“规范真空”和失去原有约束力的“控制失灵”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每一个大学生个体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自身角色定位的社会性,要从社会人的角度出发,正视社会现实,适应社会需求,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自我角色认知程度,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建立自我同一性,从思想上真正认同天之骄子到平民百姓的变化,形成稳定的人格系统,并积极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抓住机遇,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大学生的角色扮演是在既定前提下的顺从,又是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它需要角色主体对意识和意识导向的行为不断调适和充实,才能塑造成功的大学生角色。成功大学生角色扮演应包括3个因素。
(一)科学的角色定位角色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角色定位得好,可以为自身的发展插上有力的翅膀;定位不好,则会自缚手脚,处处有屏障和矛盾。科学的角色定位是角色选择和甄别的过程。社会制约着大学生的角色内涵,如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方面,随着人们对教育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根本问题的深刻理解,高等教育价值观念不断更新,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跨越,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都有了新的规定。大学生不仅是一种知识角色,更是一种文化角色。再如,在身心素质方面,大学生应当是良好的身体和健康心理的统一体,特别是在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
(二)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协调、平衡大学生时代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要把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科学地协调起来,不断更新自我认同的观念。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个人应当树立和维持先进的观念。大学生是时代精神和时代观念的最先获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思想先进程度和创新能力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水平。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树立并不断修正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随着抵制社会进步中掺杂的不良观念的侵蚀,做好与时俱进;在良性的互动中加强良好习惯的培养和自身行为的锻炼,在日常行为中不断通过角色实践的积累能够更好地与角色适应,加强角色互动,充实个人经历。角色互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角色行为,通过互动达到自我意识的形成,并能从与他人和组织的互动过程中进行自我完善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