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公共图书馆管理员:计算机已取代图书馆的卡片目录,而且不久后可能取代你所知道的图书馆,那时人们将忘记传统的图书馆。而且,读者可以直接通知图书馆通过互联网络把电子书传送过来。
6.矿业:由于商业区、住宅区、房地产已渐有起色,加上环境的整修,公共工程公路、桥梁、水坝的兴建,建筑业将会持续成长。然而因石油、天然气等工业的不振,煤、金属等矿产的需求将受影响,矿业的成长将相当有限。
7.制造业:包含机械的设定、调整、操作及维修等,或者是以手工利用小型器械来制造产品或组合零件。目前,由于进口品多、且多利用生产线的自动化,传统的人工制造业难逃日渐衰退的命运。唯一的例外是塑胶器具的制作,因为某些金属器械将为塑胶制品所取代。
8.运输业:含大众运输及货品的搬运。一般而言,将会持续成长,当然也因行业相异而有不同的发展。就公车司机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仍会快速成长,卡车货运则是持续成长。而操纵搬运机械者则因机器的自动化而发展受限,水路和铁路运输也将因为新科技的发明而日益衰退。
9.清洁工人、基层劳力:由于自动化的广泛使用,这方面将成长缓慢;也因离职率高、容易受到冲击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不甚乐观。
四、我国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变化,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世界范围来看,从事第一、第二产业的人数相对减少,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如美国1982年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已占就业总人数的70%,第二产业的人数占24.3%,第一产业的人数只占6%。我国也是如此,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正在逐年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在继续调整,从发展趋势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将继续上升。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导致某些产业的行业性亏损,那些存在着生产能力过剩、产品技术含量过低、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的行业,将会出现较严重的就业困难,就业人数将会减少。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使某些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文化艺术、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这些行业的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向,了解社会职业需求的新变化,把握和顺应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转变择业观,不断拓宽就业门路。
(二)所有制结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
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更为广阔的天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所有制形式单一,就业渠道较窄,人们求职择业时追求“大而全”(大城市、大单位、全民所有制),认为只有如此才算就业,否则,就低人一等或者不算就业。近几年来,我国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调整所有制结构,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门路大大拓宽,就业观念正在逐步改变。到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工作是就业,到私营企业工作也是就业,到城市工作是就业,到乡镇工作也是就业。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比以往大大下降,而到私营等企业工作的比例则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毕业生自己开公司的例子数不胜数。国有、集体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已呈减弱趋势,而其他经济单位和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的就业人数快速增加,成为吸纳就业的新增长点。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职业的分化、兴衰在加快,这势必会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职业门类的分化,这种由简单到精细的分化对任职者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化。例如,一些职业要求任职者必须持有上岗证或资格证书等。因此,当代大学生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适应这种变化。
(2)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许多与时代、经济发展不相符的职业逐渐被淘汰,同时又有大量的新职业诞生。世界性的统计结果表明,现在每年有500种职业被淘汰,而有600种新的职业诞生。新职业种类的大量出现,扩大了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同时,随着不同类别职位数量比例的变化,大学生在择业时的职位目标也应相应变化。
(3)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职业的发展方向出现多元化,这打破了过去职业之间相对固定的界限。职业与职业之间相互交叉延伸,界限越来越模糊。新兴职业对任职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职业要求的不断变化。总之,我国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职业种类的迅速增加和职业要求的不断变化,这一发展变化在给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选择职业机会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保证能在将来毕业时选择到自己喜欢而又适合自己的职业,在校学习期间,就应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尽可能扎实地掌握各门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三节、影响职业发展的因素
案例导入
在IT行业工作了十几年的职业人士刘某,刚刚进入不惑的年纪,却突然在职业发展中失去了方向,在公司内部发展上遇到了“天花板”式的发展瓶颈,外部的机会又屡屡受挫,薪资和职位的考虑让他可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少……
点评:IT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每一个人都感到时间和工作的压力,“前有大河,后有追兵”,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挤压。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个人、职业和环境三类。因为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制订好适合于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影响到一生前途。
一、影响职业发展的个人因素
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个人因素主要是兴趣、人格、能力和价值观。
(一)兴趣因素:理论研究与客观实践均证明,兴趣是保证职业稳定性和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是事业成功的强大推动力。人们的兴趣各不相同。研究指出,人们的兴趣差异可以分为若干种类型,每种兴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职业。
(二)人格因素:在心理学中,把人的个性称为人格。人格一般是指人在性格、气质、兴趣、动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性。一个人的人格特性来自于一定的遗传基因,更是在特定环境下个人成长过程、受教育情况、生活条件的变迁中逐渐形成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是可以随时随地、随条件而有所变化的。人们在不同职业领域表现出来的人格特性,称为“职业人格特性”。职业心理学家研究指出,职业人格特性不同的人在某些职业领域会表现出不同的职业适应。而不同的职业领域也对职业人格提出不同的要求。职业人格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三)能力因素: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能力是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使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可以说是某一职业所需要的任职能力。影响职业发展的职业能力取决于一个人的生理条件、知识结构、职业技能和能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是指能够有效地完成某种职业活动的潜能。潜能的表现为可能性,而不是现实的水平。由于人的职业能力倾向各不相同,所以,某人在某职业领域可能困难重重,而改换另一职业,则可能驾轻就熟、业绩累累。
(四)价值观因素:价值观是决定人们需求取舍和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心理倾向。它决定了什么东西对你最重要、最有价值,什么东西对你不重要、没有意义,进而做出决策。当你面临抉择关头,它会帮你分析判断、指定方向、付诸行动。人们的言语行动都是受其价值观支配的。对于价值观,有许多分类方法。人们的价值观不同,他们对于职业的价值取向和评价也不相同,从而影响到其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抉择。在人生职业生涯中,职业价值观是指导个人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灵魂所在。
二、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因素
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因素包括有关职业的基础知识、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职业信息等。
(一)职业基础知识
要想选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必须先了解职业,了解职业的概念、特点、功能、分类、评价,了解专业、行业及它们与职业的关系。
(二)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一切从业人员都要恪守不渝的行为规范,也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不同行业在职业道德方面既有共同的内容,又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应当对自己所在行业的职业道德有具体的了解。
(三)职业知识
每种职业活动的顺利运作都需要从业者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复合知识。每个人都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在选择职业时既有特定的专业范围,又有较广阔的适应面。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将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职业技能
技能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通过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毕业生都会掌握相关行业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
(五)职业资格
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我国正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求职的有效证件,有利于获得就业成功和职业发展。
(六)职业信息
对于自己可能从事的那些职业岗位,应当认真了解它们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任职资格要求、从业人员共有的人格特征、未来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对生活的影响等职业信息。搜集职业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如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国大学生就业联盟网站及其他就业网站、各级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各类人才专场招聘会,各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来自学校、小区、家庭、朋友的招聘信息等。
三、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环境因素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祖国大地是个人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更有把握地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我们应当从经济、法制、就业政策、就业市场、社会心理、学校、家庭等方面来了解国家、社会、地方区域等大环境中的各种就业资源和限制,以便在职业规划和生涯决策中充分利用那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可实现性。
(一)经济环境
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着劳动就业。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那些发达地区(如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往往成为毕业生择业的热点,而那些偏远贫困地区则人才匮乏。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就业结构逐步向先进模式演变。三大产业的规模和水平日益增长,就业岗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三大产业在生产运营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它对从业人员的任职要求自然就越来越高。一般来说,要想代替老员工的职位,新员工必须有更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要想在“新职业”中谋职,就必须具有许多人都不曾具备的任职资格。第二和第三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国家陆续向社会公布的“新职业”人才。应当指出,人才培养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的这一矛盾过去存在,今后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存在。大学生对此须有清醒的认识,要配合学校的教学改革,拓宽自己的专业适应面,以便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二)法制环境
作为一个公民,我们都是在现行法制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毕业生要就业或创业,必须具备一些有关劳动就业的法律法规知识,包括民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保护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