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文阅读 > 第6章 大学与学业(5)

第6章 大学与学业(5)


  七、拓展阅读

  我理解的大学生活:发现你自己

  我主要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大学中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事实上,我发言的主题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发现你自己”,这个很像古希腊哲学中常探讨的“认识你的无知”的话题。什么叫最重要的事情?我的理解就是,除了你之外别人无法代替你完成且对你来说非做不可的事情。这是我很早就提出的观点,曾有同学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哪是什么难事儿啊!我也没法说服他(她),因为这是只有经历多了才会明白的道理,可是等到大四要结束的时候明白了不也就荒废了四年的光阴吗?太可惜了。还有些同学总是希望别人能够帮他(她)解决自己的困惑,我觉得这个很难,原因在于,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约翰·格雷有部著作叫《资本主义的两张面孔》,其实人也有两张面孔,但是觉得不好听,我就将其诗意一点,我说,“人都是两本书,一本有字,一本无字,有字的那本是给别人看的,无字的那本是自己看的。”就连你的父母都看不到,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明白。这个道理是可以证实的,你的父母毕竟不知道你在学校里干了什么,不知道你结识了哪些人,不知道你的老师给你灌输了什么……即使你一五一十地告诉过他们,但语言是二维的,你把自己经历过的三维的事情转述成二维的画面,加之父母在聆听和理解上对信息造成的损失,那么,恐怕大部分事情都是被扭曲了。

  基于这样的信息如何了解你呢?更何况还有隐藏在内心中甚至连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心结呢?所以,认识自己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也正因为它困难,所以它才重要,因为大部分人会被困难吓倒,害怕遍体鳞伤,不愿前行,而这是横在人生道路上必须跨过的槛,被吓倒的人从此就在这道槛跟前裹足不前,而跨过这道槛的人则会进入另一番天地。为什么发现自己是大学中最重要的事情?我们按照前面说的关于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的定义来看这几种说法。有人说恋爱是重要的,没错,但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恋爱双方都是可替代的,恋爱的内容和方式也是可以替代的。“小三”、“劈腿”这些词不就是用来形容职业替代者的么?有人说,学习是重要的,没错,但不是最重要的。很多研究表明,大学中成绩靠前的学生将来都很难有大作为,大学中也存在所谓的“十名现象”。

  知识不等于能力,特别是在“百度时代”,什么知识都是苍白的。还有人说,搞社团、兼职重要,没错,但也不是最重要的,如果真的是最重要的,那干嘛还要四年时间来兼职而不去直接工作呢?很多人没有多少这类经验,后来也做出了成就。细细考察,不知是否注意到,我们已经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我们把手段当成了大学生活的目的。学习也好、社会实践也罢,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目标的手段,这些手段不能作为判断自身是否完成了大学任务的标志。可是现在,这些手段已经填满了整个简历。之所以说发现自己是大学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因为这是不可替代的事情。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①大部分人是在18岁到22岁之间经历大学时光的。这是个承前启后的年龄段,18岁既是少年的结束,又是青年的开始,18岁意味着你被看成是在法律上承担全部义务的公民;22岁则标志着无论男女都获得了法律规定的所有权利。这也是青春期的后期,叛逆期的后期,开始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型时期。人类历史上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在这个时期奠定了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而成功的秘籍无不是通过发现自己获得的。

  ②大学和高中是不同的,鲁迅说:“北大是常为新的。”其实这是任何大学共同的特征之一。大学生和高中生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要在新领域中开拓,而后者总是在解答已有的问题;前者是自己命题,而后者只是做别人命出的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但再怎么细也还是这两大类:命题者和解题者。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要开拓新领域的。

  你第一个出海,你就应该是第一个发现新大陆、完成环球旅行的人;你来到北大荒,你应该把那里变成沃野;你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应该是你发现油、气田……可是这一切,在你之前都没有试卷,你就是命题者。可是更多的人到了社会中,会等,等待某一天有个仁慈的人拿着试卷给他(她),但是要知道,当有人跟你说,某某投资在半年后会发财,对不起,即使真的是那样,也轮不到你了。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我们没有发现真实的自己,所以我们不知道路在哪里。我们应该是走在任何领域的最前沿的,你才是开路者,你才是给他人指路的人!最近一年,我在多篇文章中探讨了关于“强者”和“弱者”的问题。虽然不命题的人未必是弱者,但为社会命题的人注定是强者。

  我非常认真地看了浙江卫视专访漫画家夏达的视频,看了两遍,她是一个内心非常强大的人,她的成功是必然的。内心强大的人,即使外表看起来柔弱,也会从内而外爆发出持久的力量。大学四年,就是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内心脆弱的人注定了其弱者的命运。为何人会成为弱者?我在这里对其进行简要地分析。我们会注意到这样的人,他(她)非常在意外界的评价,他(她)会因为客观因素的变化而焦虑。这是因为他(她)是借助外界来判断自身位置的。好多原本很有天赋的孩子,因为从小到大不会比较,甚至乱比较而迷失了自己。

  举个例子,我们站在十字路口,然后以自己为轴,慢慢转一圈。我们发现,眼前的事物在变换。但是明明是你在转动啊,怎么是它们在变换呢?强者与弱者在认知上的差别即在于此。强者始终认为自己未动,是事物在动;而弱者则认为外界在动,自己也在动。强者是绝对中心主义的认识方式,弱者是完全相对主义的认识方式。所以,你会发现,强者更有决断精神,看似更专制;而弱者往往显得优柔寡断,个体通常表现不会专制(已经变态了的除外)。

  我们高中及以前,都是每逢考试,老师拿着试卷给我们,我们只是解题者,他们控制着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我们是被动的。但是,到了大学,我们需要管理时间,我们需要决定自己今天看什么书,做什么实践,吃什么饭,打不打球……我们会遇到很多从未经历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我们有时候需要自己去命题了。所以,大一的时候是迷茫的,很多人大二接着迷茫,直到毕业的那一天依然若有所失。甚至极端一点的,大学毕业之后只剩两类人了,一类是用一生的时间去后悔大学没干最重要的事情,一类是用一生的时间得意于大学里完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大一时迷茫是正常的,但要意识到自己因何而迷茫。有人说:“人最怕的事情是不知道明天该干什么。”我加了一句:“人最最怕的事情是根本没意识到明天要不要干什么。”

  那什么是发现自己呢?首先是发现自己的天性,天性就是你所具有的天生的能力,这是兴趣的基础,也是保证你鹤立鸡群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发现自己的弱点,这个最重要,也是强者与弱者最为重要的区别之一。

  发现了自己的弱点,就要去接纳它,绝不回避,想方设法慢慢改正。弱者总是刻意回避自己的弱点,生怕别人发现,所以他(她)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而越是怕,越是在意,所以使自己变得敏感,逐渐把自己引向对很多不相干的事物的敏感,可是如前面的例子所说明的那样,外界是在变化的,外界的急剧变化就会反复刺激已经敏感的神经,久而久之就会使自己很累,被外界的变化所牵绊。而实际上,很多问题都是自己臆造出来的,放大了外界与自己的联系造成的。知道自己的天性,接纳自己的弱点,自然就知道该“扬长避短”了。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不足什么。人在尘世的目的是追求幸福的生活。有尊严地活着,然后幸福地生活,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我们大学生更不应该放弃这种理想,而把那些物质手段当成了生活的目的。有句诗是这么说的,大家耳熟能详:“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寻找光明。”我不懂得欣赏诗歌,我只是从这句中领悟到认知世界的最基本的逻辑:我们把黑夜理解为上天,黑色的眼睛就是我们的天性,是黑夜赐予我们的。注意:我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而不是光明指引我前进。内心强大,就会点亮一盏心灯,这盏灯才永不熄灭。

  发现自己,就是要发现自己的全部,自己给予自己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特别是接纳自己的弱点。那样,不论外界如何评价,都不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信心。你自己的心会告诉你该往何处去。如何才能发现自己呢?我想这是最为关键的,大道理讲得再多,没有可以操作的方案,都是大打折扣的。但是,若要找个包治百病的方子也难,我没那个能耐,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两本书,我哪能一个个读得过来,而且我还未学会如何读无字书。所以,我提供判断是否发现自己,以及如何发现自己的最为基本的判断方式。按照官方流行的概括方式,应该叫“1234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