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对于人体的成长发育及性格、智力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家谱分析研究,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家族中患有各种精神病、发育迟滞等病史者明显多于正常学生。这说明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容否认。
2.母孕期及分娩因素遗传因素是通过母亲怀孕来完成的。因此,在母亲怀孕时,其营养、情绪及身体健康状况都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母亲营养不良可使儿童智力低下,失去好奇心等,母孕期若遭受严重外伤,或分娩时发生诸如早产、难产,新生儿窒息等都会影响孩子心理功能的健康发展。
3.生产发育及营养因素的影响出生后至成熟期(16岁左右)的一段时间,孩子的生长发育与营养对孩子心理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足在幼年时可表现为说话晚、走路晚、运动不协调、环境适应能力差等。这类儿童长大后出现各种心理障碍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发育儿童。
4.其他生物学因素诸如,在成长过程中的外伤、躯体疾病、中毒等直接影响脑功能而造成心理障碍的意外情况。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内在因素
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这里主要是指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作用。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或营养、创伤等原因,使人表现出不同的神经类型或神经系统的强度。不同神经类型的人,对外界刺激所表现出来的反应能力是不同的,例如,神经类型弱的人(气质属于抑郁质),具有严重的内倾性,不灵活、刻板性强。神经系统功能脆弱的人能感知到微弱的刺激,因而这些人更容易产生紧张反应。
(二)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包括评价)往往会由于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地说,具有良好健康状况的人能够正确感知外界客观事物,并做出恰当的反应,而身体不适或有恙者往往容易歪曲事实,同时表现出各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例如,厌烦、激动、紧张、焦虑、恐惧等。
(三)认知因素的影响。认知因素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人们认识到某种不良的心理品质或行为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时,他们就会加强心理防御,以阻止不良因素进一步入侵或蔓延。当然,有时也会出现认知与反应脱节的现象,这就需要凭借意志的努力来加强调整。
(四)情绪因素的影响。良好的情绪可以减轻或消除精神紧张,保持和调节机体内各系统、各器官功能的协调和平衡,维持身心健康;不良情绪往往会过分地刺激机体而引起机体功能的紊乱,导致身心疾病。有一项统计表明,在500名入院求诊的肠胃病人中,因情绪不好而致病的患者就占76%。
(五)人格因素的影响。人格特征主要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同时,它也决定了一个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具有良好人格特征的人,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周围的环境;反之,则容易对周围的一切抱着怀疑、恐惧和敌对的态度,这种反应方式会引起他们内心的高度紧张,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环境因素
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郁闷”、“变态”等词风靡各个角落,早已成为莘莘学子的口头禅。然而,在这看似具有解嘲意味的“郁闷”、“变态”词语背后却隐藏着颇受关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自杀、暴力事件、故意杀人等一连串触目惊心的字眼与大学生联系在了一起。一个个原本鲜活的生命黯然失色。生命的脆弱无法承担起心理的负重。在大学这片广阔的沃土上,我们习惯了岁月如歌、青春如画的写意境界,往往忽视了大学校园还是一个多种文化磨砺碰接的地带。多样性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这里得到延伸或是方向性的改变,大学生心理疾患正是在这一特有环境中多种诱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一)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忽视了情感教育,只要考试成绩好一切都好,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2.家庭教育的忽视: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但又有其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3.家庭情感不和或不稳定:市场经济的冲击,改变了许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家庭父母不和或离异的比例逐年增加。很多家庭矛盾小则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情绪,大则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给人们带来新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对成长中的青年大学生心理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的多元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微观层面呈现日趋多元化的趋势。当今大学生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经验,性格开朗、独立,更富于挑战性,不再为单一的价值观所束缚。同时,当今大学生与以往同龄人相比,更注重人际关系的交往。但是,也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变迁对大学生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处在中西文化交汇、多种价值观冲突的年代,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们常常感到茫然。同时,求新求异的心理使不少青年学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而其中有些文化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差异较大,常常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处于两难或者多难的境地。同时,社会环境的多元性,使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爱国主义情结正在淡化,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利益为半径画一个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淡漠,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已经使部分大学生们的眼光变得狭隘,变得过于现实。如果一个人,特别是大学生没有精神追求,只有物质享受,这是一件可怕的事,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社会发展都是致命的。
2.社会环境的竞争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毕业生逐渐由长期以来的国家统分转向自主择业。在自谋职业和多种渠道就业的新形势下,面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在当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逐年攀高,这些人在家“吃独食”惯了,当要去与人“争食”时,显得那么的不习惯、不自信和彷徨不安。在当前,分配制度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学校未能很好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再加上社会上和就业市场中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引发出为数不少的与就业有关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并不同程度地干扰和影响了高校的教学秩序以及在校学生的正常学习。通过调查发现,刚入学不久的新生中,有21.59%的学生表现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毕业生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曾有报道说,四川成都一毕业生由于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竟然自杀。险些丧命的事件又让人吃了一惊,同时也在给予我们警示!
3.科技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娱乐、交往方式已悄然发生改变:随着传播手段的日趋丰富,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的书籍、报刊充斥于市场。校内窗明几净,校外灯红酒绿。这些都对求知欲强,但辨别力弱,控制力不强,崇尚科学,但欠缺辩证思维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并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以前,大学生交往主要有聊天、打牌、户外运动等活动。而现在,很多同学迷恋于网络游戏,完了就睡觉,同学彼此间沟通减少。有的学生对上网、游戏痴迷程度难以形容,整天不上课,吃住都在网吧。有的为了买游戏装备,宁肯不吃不喝,甚至把学费花费一空。有不少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到毕业时连毕业证都拿不了!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要积极探索解决和改变现状的方法和措施,拯救这些“迷失方向”的学子。
(三)学校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小社会”,很多社会问题在学校中也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大学与以前相比,它承载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比如,现在教育收费后,出现很多的贫困大学生。以前计划经济时代,学生就业由国家承担,统一分配,而现在是自主择业,学校要去给学生找就业市场和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就业好坏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同时,这些工作做得如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下面我们就学校的扩招、学校现行的管理,以及解决大学生的贫困问题和就业问题等方面谈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高校扩招带来的负面问题:最近五年,可以说是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最为快速的五年。上大学的人数由十年前每年的几十万人增长至现在的三百多万,几年时间增长了四五倍。各高校人丁兴旺,到处大兴土木,一片繁荣景象。但扩招也给我们高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作为硬件资源只要有钱一两年就可以建好,如教学大楼、实验设备、学生公寓等。但软件资源就不那么容易了,如好的教师、教育工作者,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在教师、教育工作者的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教育教学及其管理也就很难到位,当学生的身心出现问题时,也就很难得到及时解决。学校在育人管理等方面本应做到预防在先,而不是等出了问题才去解决,另一方面扩招后,大学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教育对象的自身素质也有所下降,人多了,问题也就多了,俗话说:林子大了,里面什么鸟儿都有。从教育规律来讲,本应增加更多的教育教学管理者,而现实恰恰相反,很多大学的师生比在逐年下降,其中辅导员就是很好的例子,以前一位辅导员老师带150人就算多的了,而现在有的辅导员带的学生翻了翻!几年下来,有些学生还叫不上名字!更不用说去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身心健康状况了!
2.校园里的贫困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贫困和贫富差距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同样也是现在大学校园里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是一个班的同学,一些花钱大方,月均在千元以上的大有人在,电脑、手机、MP3三件套一个不少,追求“卓越”的生活;而另一些同学学费交不上,生活也是十分拮据,有的学生一个月生活费只不过百元多一点,常常是省吃俭用,还要到处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当然,对于大学生的贫困问题国家和学校已作了多方努力,并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如助学贷款、困难补助、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等多渠道和多途径来解决学生当前的学习和生活困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实,今日的大学生明显带有相对贫困的性质。客观地讲,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容易忍耐,但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构成更为复杂的心理压力。今天的大学生对待贫困的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弱。近些年来,教育改革的风暴无可避免地波及到每个大学生身上,自费上学,双向选择,这对于贫困大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金钱问题是大学生活的主要矛盾之一,毕业之后的贫困依然存在,生活中的光明是否会来?何时会来?这些现实问题常常困扰着他们,正是这种悲观的消极心态,严重降低了大学生的心理忍耐力,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3.学习、生活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刚从中学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们,随着角色的转换,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对于大学生来说,其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与中学显然是不同的。陌生的校园,生疏的面孔,相对轻松的课程,热烈的生活氛围,都使大学生在生活、思维及行为方式上要做出调整和改变。但是部分学生自身与环境变化的脱节,产生了适应性的问题及矛盾冲突,出现了大学校园里的“大一现象”。作为学校,我们应主动在新生中多开展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活动或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课程、讲座,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缩短心理转变所需要的适应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整个大学阶段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很好地解决“大一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