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入
蔡某毕业在即,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一般。他参加了几次单位招聘都没有成功,工作仍没有着落。辅导员老师推荐他报名参加“西部志愿者”,他回答说:“都是去偏远落后的地方,有些地方没水没电,别说工作环境了,就是生活条件都无法接受,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了!”
点评:首先蔡某的想法就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现代大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地位高。起点高是要求工作环境好,又有发展前途,最好是弹性坐班的单位。薪水高,就是注重经济收入,追求生活水平高。地位高就是要求社会地位高,最好是国家机关、大公司。在怕苦心理的驱使下,学生们选择职业的面很窄,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学校一宣布某外企招聘人,几个名额能有几百人参加;而一些国家需要的地方求贤若渴却无人问津。这种局面的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大学生求职的失败率和困难。怕苦的心理严重影响择业的成功率,因此,大学生求职前就应克服怕苦的心理。择业的竞争不仅仅是大学生之间综合能力的竞争,更是心理素质的竞争,有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比拥有较高的专业能力更能让一个人脱颖而出。所以说,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当注重心理的自我调适。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本章节概述了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对怎样运用科学、有效的心理调适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针对不同的个体代表人群建立了个性化的心理调适方法,相信对大学生会有所帮助。
第一节、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就是求职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成功就业做准备及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多大学生从进校起就会开始考虑自己以后的就业问题,并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因此,可以说就业心理是贯穿在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中的。大学生在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就业不良情绪心理表现
(一)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走出大学,踏入社会,是人生的转折,面临这一重大转折,各人所表现的心态是不同的。许多大学生虽然很重视就业问题,但对就业的自我准备、特别是心理准备并不充分。具体体现为:在业务能力上表现为专长较为欠缺;面临择业时就表现为职业成熟度不高,将求职理想化,缺乏自我认识能力、求职技巧、获取职业消息的能力与决策能力;在就业人格特点上表现为缺乏自信心或过于自负、就业挫折承受力不强、进取精神不够等问题。
(二)就业心理矛盾多。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市场化的就业方式,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心理矛盾。首先是职业期望值与现实条件的矛盾。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但是,现实的就业市场常常不能提供大学生所要求的工作,这种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不能顺利就业。其次是不同择业机会选择的矛盾。许多同学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单位,因为遇到的用人单位有先有后,有的单位可以立即签约,有的要政审、考查,有的态度诚恳,有的态度不冷不热,面对这些单位大学生们也会遇到选择的焦虑与矛盾。再次是学习与找工作的矛盾。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中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有的单位还会要求试用。因此,学习与求职之间常常也存在矛盾。最后是公平竞争与利用社会关系的矛盾。许多大学生都会希望有一个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但是,在求职中存在的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等不公平竞争的问题也成为大学生求职困扰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那些来自农村的社会资源较少的同学中,形成较大的心理困扰。
(三)人格发展不健全。人格是保障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可以顺利解决在就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但不健全的人格就容易导致心理困扰的出现,特别是在就业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一些大学生所存在的挫折耐受力低、缺乏自信、过于敏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障碍、虚荣、贪图享乐等人格缺陷会成为导致他们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就业不良社会心理表现
(一)焦虑。在择业过程中,大多数毕业生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调查表明,有20%的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明显的焦虑状态。引起毕业生焦虑的主要问题有: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是否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屡屡被拒绝该怎么办;选择的单位是否是最佳的选择方案,等等。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一般说来,适度的焦虑能使学生产生压力,它可以增强人的进取心和积极行动的能力。但是,如果心理上过度焦虑不安,自己又不能在短时间内化解这些消极情绪,往往会出现情绪上紧张烦躁、心神不宁,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正常择业。
(二)急躁。大学生择业中常常出现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在职业未最终确定之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急躁心理。有的恨时间过得太慢,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尤其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落实单位的一些学生,心理更为急躁。急躁是一种不良的心境,急躁使人缺乏自我控制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的结果。
(三)消极。与上面谈到的就业时的急躁心理相反的是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招聘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觉得还可以的单位也不主动争取,抱着“你不要我是你的损失”的态度,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还有一些是对自身缺乏自信,消极等待,坐等机会,试想这样的心理是不可能成功就业的。还有一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轻易低就,明明已找到工作单位,但拖着不肯签约,总希望有更好的单位出现。
(四)抑郁。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屡屡遭受挫折,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导致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的抑郁心理。抑郁心理状态往往在性格内向、气质类型为黏液质和抑郁质的毕业生人群中最易出现。处于抑郁状态的毕业生,一般较长时间陷于择业失败事件的阴影中而不能自拔,表现出信心不足,过度敏感,生活中稍有不顺心的事,情绪就很难平静。长期处于抑郁心理状态的人最终会导致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
三、大学生在就业中常见的矛盾心态
(一)大学生择业中的矛盾心理大学生择业中的矛盾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有远大的理想,但往往不能正视现实: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美好的未来。大学生在择业中这种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更为丰富,更为远大。经过充实而丰富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知识的羽翼已渐丰满。面对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他们豪情满怀,准备搏击一番。然而,由于他们涉世尚浅,接触社会较少,理想往往脱离客观与主观现实条件。如许多大学生都想成为企业家和大经理、大老板、“大款”,走商业巨子之路。但是,在择业中他们并未考察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等是否适合从商;或者未真正考虑所选择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出现了理想的自我膨胀和现实的自我萎缩之间的矛盾。
2.注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在择业中,很多大学生都有愿望根据自己的专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碌碌无为。然而,他们又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到边远地区去,不愿深入基层。这些大学生想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平坦笔直;想涉足层次高、工作条件好的单位;想一举成名,一蹴而就。他们虽然也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但却过分强调自我价值。
3.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趋完善,对自我的存在及意义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在择业中,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已作为一个人才将被社会使用,将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他们也要求社会能够承认“自我意识中的我”,并以此为标准进行择业。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定型,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我。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偏高,时常产生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心态,择业时容易期望值过高,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少数学生自我评价过低,时常产生自卑自贱、自怨自艾的心态,择业时容易期望值过低,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也有的学生常常处于上述两种情况的波动之中就业,择业时往往目标与行为不稳定,缺乏理智、冷静的心理准备。由于自我认识能力发展不足,继而在调动自我功能、实现自我驾驭方面显得不足。
4.渴望竞争,但缺乏竞争的勇气: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大多数学生对此渴望已久,他们已经认识到,在商品意识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经济面向“大市场”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人生不通过竞争,就不可能成就事业。但是,许多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面前顾虑重重、唯唯诺诺。有的怕竞争失败丢了面子、有的怕竞争伤了和气,有的认为不正之风干扰太大,竞争肯定会败北。尤其是一些学生在择业中遇到困难时,不善于调整目标、调整自己,而是压力重重,缺乏竞争的勇气。
(二)矛盾心理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会产生较强烈的心理矛盾呢?主要原因如下。
1.求职择业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是处在各种矛盾之中的艰难选择: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专业与爱好的矛盾,专业与地域的矛盾,地域与家庭的矛盾,讲究实惠与精神需求的矛盾等。这些矛盾,使得大学生常常处在一种心理不平衡和难以自拔的境地。
2.大学生自身正处于人生中心理矛盾突出的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是不稳定、不平衡的,往往会产生种种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满怀激情,追求理想,对自己进行美妙设计;另一方面,社会地位尚未独立,知识经验的积累还不足,不善于客观地认识和面对现实,使理想束之高阁,与现实严重脱离。开放与闭锁的矛盾。一方面敞开心扉,广交朋友,广泛交流,容社会于我心,置自我于社会;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闭锁性,保守自己的秘密,自我思索,以自我为中心,以需求为半径画地为牢,安居于心灵的孤岛。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一方面以为自己已经成人,强烈希望摆脱家庭与学校的束缚,走上社会,成为“独立”的人;另一方面,自身尚未完全成熟,稚气未脱,涉世未深,在许多方面仍需家庭、学校、社会的帮助。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由于身心发育未完全成熟,思想尚不够稳定,自控能力较差,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的迸发较为强烈,易与理智发生冲突。青年情绪的两极性、易感性、易变性决定了大学生情感与理智之间矛盾的必然性。
3.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处于求职择业中的大学生,有一部分生理与心理是同步发展的,即生理已经成熟,心理“断乳期”也行将结束,有独立的意识和独特的个性。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明显不同步。加之具体生活体验不同,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有较大差异,在求职择业中就表现出心理特征的复杂性、矛盾性。
4.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就业心理咨询)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学生面临就业,迫切希望有人帮助他们解决择业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适应问题,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保持应有的心理平衡。特别是在就业制度改革步子加快、竞争激烈、信息量大、人们观念发生较大变化的新形势下,学生的上述需求更为迫切。但是,就社会和学校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而言,做得还远远不够,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中的上述矛盾,应当予以正确的认识,绝不可笼统地将其一概视为消极心态。应当看到学生择业中的心理矛盾表明了学生心态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两个方面,其中的积极因素无疑是主导的、本质的方面。还应当看到学生择业中的心理矛盾是发展中的心理现象,是学生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处在心理矛盾之中时,他们才会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寻找心理出路,这就为教育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和合理择业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心理背景。
第二节、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生物因素
众所周知人的发展是指身心健康、平衡发展,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在成长过程中,任何生物、化学、物理因素影响了脑的健康发展,都可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