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文阅读 > 第33章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6)

第33章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6)


  【调适】高自我价值者在求职期间应保持一种谦虚平和的心态,放下架子,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事物,多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多听听别人的想法和意见,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想法的极端性,这是在择业中消除孤傲自大心理的基本要求。在与用人单位交流的时候,要尊重对方,客观评价自己的实力,正确处理双方关系。谦虚谨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个体得以不断发展和前进的保障。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不仅会增强个人的亲和力,更能让人在交往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大学毕业生尽管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但缺乏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这就要通过虚心向他人学习来弥补。认清择业形势摆正自身位置是消除择业中孤傲自大心理的现实需要。如果毕业生带着架子走进市场,就只会缩小自己的选择面,丧失有利的机会。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者自胜,自胜者自强”。

  (五)犹豫不决的心理调适方法

  【案例】杨某算是一名比较幸运的同学,他初次参加人才交流会就被一家用人单位看中了。可因为毕业时间尚早,如果草率决定,他担心会错过更好的选择。但同时又担心会错过这次机会,所以他一直都犹豫不决,苦不堪言。

  【分析】从学校到社会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每一个同学都希望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而择业时的双向选择便为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同时也增加了他们选择的复杂性。因而,在面临选择时,犹豫不决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的优柔寡断则会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困惑与迷茫,以至白白失去择业良机。

  【调适】毕业生在择业时要想不失良机、当机立断,就需要相当的观测力和判断力。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的时候,不仅要了解自己的实力,还要看清楚对方的意图和价值感,最重要的是要能正确判断他对你的看法。只要判断正确,处理得当,即使是某些对己不利的情况,也可以转变为有利条件,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开始就业就十全十美,所以,只要大部分符合自己的要求或是有某方面对自己有相当积极的作用,一旦遇到就应该把握机遇。

  (六)不善沟通的心理调适方法

  【案例】林某一直都找不到用人单位,原因就在于他极不善于和用人单位进行沟通,总觉得与对方格格不入。比如,有一次招聘面试,一位工作人员在交谈中向林某递了一支香烟,林某连忙说:“不抽,我没有这种坏习惯。”这一举动把招聘单位的领导搞得十分尴尬,而在座的人都啼笑皆非。

  【分析】林某的失败就在于他和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学校是个较为单纯的环境,而社会环境就相对复杂得多。通常,习惯了一种单一生活的人很难在短时间内转换自己的角色意识,于是,就很容易产生学生行为习惯与社会角色要求之间的矛盾。这主要还是由于学生对外部环境适应不敏感造成的。有些学生平常总习惯于将自己封闭在校园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与社会保持隔离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与社会上的人和事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就是你求职时的大障碍。

  【调适】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时,就应该善于与之沟通,要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投其所好也是一种心理战术,这往往是你在择业时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良好的沟通需要得体恰当的言谈,这就要求毕业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学生腔,多留心一些常用的学习工作用语、办公室用语等礼貌语言。培养自己幽默、积极向上的语言风格,尽可能地在交流中将自己的闪光点展现无余。

  (七)要求苛刻的心理调适方法

  【案例】毕业生周某与某公司经过双选、面试考核,终于进入签约阶段,周某在“应聘意见”一栏中写下了以下6条要求:①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②每周工作五日,每天八小时工作制;③解决户口,提供单身住房;④住房公积金、劳动保险、养老保险等均由公司负担;⑤每半年调薪一次;⑥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例如考研等)。单位鉴于以上条件不能完全答应,将协议书退回,并建议修改后再签。最终,周某因坚持自己的条件而未能被录用。

  【分析】该毕业生未被上述单位录用,根本原因在于所提要求过于苛刻。据了解该公司人事部某负责人说,这位同学提出的6条要求,有些我们可以满足也应该做到,比如: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八小时工作制,提供各种福利等。但有的款项就无法答应,比如:每半年调薪一次,不限制个人发展,提出这样的要求可以理解,但从用人单位来讲,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我们鼓励个人提高自身素质,但如果服务期内想考研就考研,不受单位任何约束,那肯定不行。尽管这位同学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这种苛刻的条件我们是无法接受的。

  【调适】虽然我们说现在是“双向选择”的政策,但是,有些毕业生对自己过高估计从而对招聘单位提出过高要求,最终,只会妨碍自己成功就业。所以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应该充分了解当今就业状况,合理分析就业待遇的具体要求,要注意提出自己要求的合理性和实际性。遇到类似问题的同时多征求一下老师和长辈的意见和建议,不要单凭自己的个人想法,目光放长远一些,眼前暂时的个人利益和日后自己的人生发展比较而言,更应该注重人生发展的长远性。

  (八)焦虑烦躁的心理调适方法

  【案例】刘某毕业前2个月,在一次大型招聘会上递交了几十份个人简历。他手机天天开着,却一直没单位通知面试。他每天总在想:为什么找不着好工作?他后悔当初没有考上名牌大学。最近一个月,刘某的心情非常烦躁、焦虑,食欲下降、经常失眠、做噩梦、情绪低落,不愿意和同学们说话,无法化解不良情绪,内心十分痛苦。

  【分析】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选择职业这一人生大课题产生择业的焦虑烦躁心理是正常现象,心中无底也容易产生各种焦虑心理。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使学生产生压力,这种压力是可增强人的进取心,人只有面对压力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但是,如果心理上过度地焦躁、沮丧、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就会成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它会严重影响学生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埋没他的潜能和才华,给就业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影响择业的进程,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调适】要克服焦虑烦躁的心理,主要是要更新观念,打破中国传统的事事求稳、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恐怕要伴随你一生。大学生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如果没有竞争意识,不继续努力,也还可能丢掉这个工作。有竞争必定会有风险和失败,确立了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的心理必定得到缓解或克服。当然还应克服择业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这样做容易使择业失败,失败的体验又会强化沮丧、忧虑的情感。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减少盲目求职就可能尽量地减少择业焦虑烦躁心理的发生。

  (九)嫉妒心理的心理调适方法

  【案例】许某与范某是某院校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许某活泼开朗,范某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范某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许某却像一位美丽的公主,心里很不是滋味。面临毕业,许某得到了一家知名企业的面试通知,范某得知这一消息后趁其不在宿舍之机将许某简历撕成碎片。许某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范某,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这样的对待自己。

  【分析】许某与范某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嫉妒。所谓嫉妒,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内化就是嫉妒心。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甚至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嫉妒心理比之前提到的攀比心理危害更大,强烈而持久的嫉妒心往往会对本人及对方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某些国家正式将其列为一种心理疾病。嫉妒心在大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只不过是轻重有别。在实际生活中,任何理由都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如嫉妒别人长得高、漂亮,嫉妒别人能歌善舞,嫉妒别人朋友多,嫉妒别人学习好等。在求职问题上嫉妒心理的表现如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而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别人超过自己,而采取讽刺挖苦、造谣中伤、背后拆台等卑劣手段。在择业中,嫉妒心会使朋友关系恶化,还会使团体内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嫉妒者本人也会增加内心痛苦和烦恼,甚至,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所以嫉妒心是于人于己都不利的不良心态,新时代积极进取的大学生一定要注意克服它。

  【调适】嫉妒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心胸狭窄,虚荣心太强,名利思想太严重等,实质上是自私的表现。嫉妒心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它主要靠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水平来克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两点:其一是要真诚待人,其二是要学会“爱人”。做人要诚实,这是立身之本,诚实的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潇洒地工作和生活,不会因做了亏心事而自欺欺人、担惊受怕、惴惴不安。诚实的人还可以主动改善人际关系,做好工作,使事业取得成功。“爱人”是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别人有困难时给予帮助,有痛苦时给予安慰,就不会产生嫉妒心理。当然,提高道德水平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长期地加强自我修养。如果体察到自己有嫉妒心,就要通过自我意识的控制、调节,及时把这种不良意识排除在自我人格之外。如果别人在某些方面确有优势,而自己明显不足,就要坦然对待,审时度势,下决定去超越,或转移竞争方向,在其他方面努力做出成绩。新世纪的大学生应有这样的胸怀,欢迎别人超过自己,更要有勇气超过别人。

  思考题

  1.大学生在就业中常见的矛盾心态有哪些?

  2.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大学生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4.大学生常见的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