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除不合理信念
情绪的产生总离不开特定的诱发事件,但同样的诱发事件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因为对诱发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不同。这就要改变对直接导致其困扰情绪刺激的非理性信念。心理学家韦斯勒(Wessler)较为全面的总结出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①绝对化要求(demandingness),即总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样的信念,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周围的人必须对我好”等;②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即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思维方式,一次考试失利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惭形秽,自暴自弃等;③糟糕至极(awfulling),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这种想法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焦虑、悲观等。因此,应学会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念,并且探讨这些信念与所产生的情绪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某些困扰情绪之所以发生,是由于自己存在不合理的信念,这种失之偏颇的思维方式应当由自己负责。同时,可以通过与他人讨论或实际验证的方法来辅助自己转变思维方式,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动摇并最终放弃不合理信念。这样,随着不合理信念的消除,那些困扰情绪开始减少或消除,并产生出更为合理、积极的行为方式。行为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又促进着合理信念的巩固与情绪的轻松愉快。
(二)锻炼理性思考
艾利斯(Ellis)认为理性思考就是个体将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作为一种自然规律,作为一件事去接受它,而不是把已发生的事情或正在发生的事情作为糟糕的事情来看待,并一致期待阻止事情的发生。理性思考者能以较客观、合理的方式观察行为表现,不受外界评价左右,对事情能进行合理的分析。当然理性思考者也会有强烈的情绪,但会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理性思考的人会更加珍惜生命,通过思考和学习推动行为迈向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目标。相反,非理性思考则使人固执、自怨自艾、盲目冲动或要求自己和他人十全十美,由于对环境和他人要求过高,因而难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孤独和苦闷中生活,必然会产生许多情绪上的困扰。
五、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调适方法
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是十年前所不可比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得大学生要在机遇与挑战中求“生存”。异常激烈的角逐,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如不及时调节,则会导致心理失衡,有碍求职工作的顺利进行。下面我们将针对一些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通过个性化案例的形式,并做出具体的分析、提出合适的心理调适方法,这样大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依赖他人的心理调整方法
【案例】张某是生长在大城市的独生女,家境不错,从小她都是一帆风顺的,就连毕业前其他同学都在积极准备毕业考试,她也不紧张。学校组织的几场招聘会她也没认真准备自己的简历,她说:“通过这样的招聘能有多大机会?很难遇到好的单位,再努力也是白费。还不如交给我爸,他会给我想办法的。”
【分析】依赖是大学生不成熟的表现,凡事总是依靠别人,缺乏独立意识。择业中的依赖心理表现为不主动积极地为择业做准备,不敢或不愿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而是将希望寄托在学校、家长和亲朋好友身上。他们或者认为自己家里有关系,找个好工作不成问题,用不着自己去操心;或者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既没关系,又不是出类拔萃的好学生,索性就听天由命。前者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想不通过努力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后者则完全放弃了竞争,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不确定的偶然性。
【调适】抱有这些想法是极其有害的。择业是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开端,踏上人生征途的初始。大学毕业生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工作,就失去了一个深入了解社会的机会;而且,在求职过程中与多家单位的接触有利于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扩大选择范围,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多次接触也能够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如果对自己的命运持无所谓的态度,将命运的选择权交给别人,则会在人生的征途中时时处于被动地位。很难相信不能把握命运主动权的人能够在充满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力挽狂澜。培养独立意识是克服依赖心理的主要办法。毕业生择业要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尤其是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下,更应发挥积极性,主动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即使有“关系”,也不能完全依赖,毕竟未来的路还要自己走下去,就算能暂时谋求一份“好工作”,如果自己不能胜任,也难有作为。
(二)盲目攀比的心理调整方法
【案例】王某与李某是同班同寝室的好朋友,3年的大学生活中,两人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表现都相当。面临毕业,王某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很快通过了一家知名公司的招聘并已经签订了就业协议书。李某看在眼里,心里不免想:一定要找到一份比王某更好的工作。
【分析】攀比心理也是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不良心态。攀比多发生在各方面条件都相当的人群中,这部分人认为既然自己和别人条件差不多,就不应在新的选择中与别人拉开太大差距。一旦发现别人超出自己,就会想方设法“压住”别人,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如果不能达到别人的水平,就会感到失落不满,产生嫉妒,甚至会采取报复行为。
【调适】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常会不由自主地与别人比较,看别人找到知名度高、效益好的单位,或进入大城市、选择了高层次部门,就会感到心理失衡,总希望自己也能找到相当的工作。其实,由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社会关系不一样,找到的工作自然会有高低优劣的差别。对毕业生而言,不能将眼光局限在当前的差别上,而要立足于现实,努力从自身角度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不要盲目攀比。况且任何工作都有其优缺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都会面临着不同的发展机会,再加上各人自身的适应性与努力程度的不同,其发展前景也会有很大差异。盲目的攀比并不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而且在发现自己无法找到与别人相当的工作时,往往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感到强烈的失落与不满,无法保持平和的心情面对身边的事情,有损身心健康。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消除虚荣心的影响,是克服攀比心理的有效途径。择业的基本原则是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选择别人认为好的工作。如果为了面子盲目与别人攀比,只会贻误个人的发展前途。
(三)缺乏自信的心理调适方法
【案例】某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招毕业生时,石某去面试,可没有几分钟就被淘汰下来了。据了解,石某是因为得知与其一起来应聘的有几所名牌大学的“高手”,他深信自己无用武之地,一时间信心全无,甚至想打退堂鼓,结果很快就被淘汰下来了。
【分析】自信心不足,自愧不如,是自卑的心理表现。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属于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做出过低的评价。有些大学生对与别人的关系、别人对自己的关系和评价非常敏感,因而,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尤其是对有竞争性的活动,怕受到挫折被嘲笑而往往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而求职并非一般性的竞争活动,如果在有限的机会面前畏缩退让、精神不振,只会让本该属于自己的工作白白丢掉。
【调适】面试通常是用人单位的第一个考试,而这恰恰就是自卑者的难关。如何克服这一难关呢?吉尔福德研究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在头脑中设置自己已经取得的胜利画面,而使自己的心智达到最佳状态。因而,自卑者可以在求职前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持着“你行我也行”的信念,努力克服自卑心态。在与用人单位交谈时,尽量表现出自己擅长的一面,扬长避短,从而体验“我能胜任”的愉悦感。
(四)孤傲自大的心理调适方法
【案例】胡某是一名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在求职期间,很多用人单位都抢着要她。但胡某偏偏就有自视过高的缺点,对那些令其他同学羡慕不已的单位不屑一顾,所以迟迟都不愿与之签约。等到她有危机感时,之前的那些用人单位都不再考虑她了。
【分析】过分的优越感和自负感都属于高自我价值感。这种高自我价值感与自卑对立,但二者都是对自我的非客观评价。高自我价值感是优秀生中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他们自信、有活力并非坏事,但是在求职期间,人才济济一堂,职位供不应求,用人单位的选择也绝不会是唯一的,而且他们对这种缺乏自知之明、自视清高的毕业生是最有戒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