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文阅读 > 第15章 认识职业生涯(3)

第15章 认识职业生涯(3)


  三、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

  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又称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特质因素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在其《选择一个职业》的著作中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的观点,他认为,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所谓“特质”,就是指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加以评量。所谓“因素”,则是指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或资格,这可以通过对工作的分析而了解。任何一种职业岗位都对从业人员有一定的素质要求。只有人的素质特点符合特定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时,才能胜任这一职位,取得最佳绩效。通常,人们把研究劳动者个性特质与职业资格要求匹配关系的理论称为“人职匹配理论”。人职匹配理论是用来选择职业的理论。它包括人格特性与职业因素匹配、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匹配、兴趣类型与职业类型匹配、气质类型与职业类型匹配、性格类型与职业类型匹配、能力类型与职业类型匹配和价值观类型与职业类型匹配等。

  四、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理论

  约翰·霍兰德(John·Holland)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霍兰德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一)基本观点

  霍兰德的理论体系认为:某一类型的职业通常会吸引具有相同人格特质的人,而具有相同人格特质的人对许多生活事件的反应模式也是相似的。他们创造了具有某一特色的生活环境,也包括工作环境。霍兰德认为,在同等条件下,人和环境的适配性或一致性将增加个体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

  1.霍兰德生涯理论的主要组成

  (1)大多数人的人格特质可以归纳为6种类型。现实型(Realistic):具有运动或机械活动倾向,喜欢需要动手使用工具或机器来完成任务的工作;要求明确的、具体的体力任务和操作技能;需要立即行动和获得强化;较低的人际关系要求;喜欢户外的活动。研究型(Investigative):具有技术倾向,逻辑、系统,并喜欢科学地解决抽象问题;具备思考和创造能力;社交要求不高;思考任务定向;要求实验室设备但不需要强体力劳动。艺术型(Artistic):具有敏感、情感化、直觉和想象倾向,注重美感,喜欢通过各种媒体表达自己,具有持续的创造动机;倾向于通过语言、动作、色彩和形体表达审美原则;喜好单独工作;对友谊有特殊标准;长时间埋头苦干。社会型(Social):具有理想化、乐于助人、善解人意和乐于支持的倾向,喜欢教课、培训、发展他人,致力于提高他人的生活质量;解释和修正人类行为;要求高水平的沟通技能;热情助人;延迟强化;强调威望。企业型(Enterprising):具有雄心、鼓动性、有活力的倾向,喜欢竞争性和有影响的活动,有实现组织目标或经济目的的强烈动机;有说服他人的能力;需要管理行为;完成督察性角色;需要作言语反应。常规型(Conventional):具有有规则、有效率、尽职的、坚持的、有系统的倾向,喜欢已经界定好的口头和数字任务,坚持按照程序和步骤进行活动;要求系统的、常规的行为;人际技能要求低;规章制度明确。

  (2)工作环境也有6种类型,其名称及性质与人格类型的分类一致。

  (3)人们都尽量寻找那些能运用自己的技术、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在其中扮演令自己愉快角色的职业,例如:一个实际型的人会尽力去寻找实际型的职业,其他几种人格类型和职业类型的匹配亦然。

  (4)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是职业环境类型和人格类型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知道自己的人格类型和职业类型,我们就可以预测自己的职业选择、工作变换、职业成就、个人竞争和教育及社会行为。

  2.霍兰德提出了六角型模型用来解释六种类型之间的关系

  在霍兰德六边形模型中,每种职业人格类型与其邻近的两种类型属于相近关系。与其处于次对角线上的两种类型属于中性关系。与其处于主对角线上的职业人格类型属于相斥关系。因此,霍兰德提出了职业选择时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适宜原则:即每种职业人格类型的人适宜从事同种类型的职业。如:S型人格类型的人从事S型职业。

  (2)相近原则:即每种职业人格类型的人选择从事与人格类型相近类型的职业,比较容易适应。如:S型人格类型的人从事与其相邻E型或A型职业。

  (3)中性原则:即人们选择从事与人格类型成中性关系类型的职业,经过艰苦努力,也较容易适应。如:S型人格类型的人从事与其相隔一个类型的C型或I型职业。

  (4)相斥原则:即人们如果选择与人格类型相斥关系类型的职业,则很难适应。如:S型人格类型的人从事与其相对立的R型职业。霍兰德认为个人的职业兴趣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通常用得分最高的前3个字母的代码来标示一个人的职业兴趣。这个代码就称为“霍兰德代码”(Holland Code)。三个字母之间的顺序表示了不同类型兴趣强弱程度。如:SEC代码表示S型得分最高,依次是E型、C型。

  (二)霍兰德理论的应用

  霍兰德的理论自提出以后,就对生涯规划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具体的生涯规划过程中了解并归纳自己的兴趣、探索及理解工作世界,它与特质因素论有着相似之处都是提倡人与职业的匹配,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增加了职业选择的范围,并且简单易行。所以有许多被广泛使用的测量工具都以霍兰德的类型理论为依据,如霍兰德本人编制的自我探索量表、斯特朗兴趣量表、库德兴趣量表、电脑生涯辅助系统“发现者”和国内的北森职业兴趣测评等。这些测评都可以作为个人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选择上的有用工具。

  五、拓展阅读

  案例导入

  冯先生,东北财经大学工商财务管理专业毕业,本科学历。毕业后曾在一家中日合资企业从事了两年多的财务工作。但冯先生一直觉得自己不喜欢财务工作,于是转做销售。不久,他发现销售也不好做,自己很难把握。在朋友介绍下,冯先生去了一家网站做编辑,但编辑没当多久,冯先生又发现这份工作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职业。寻寻觅觅中,迷惘的冯先生不知自己的职业生涯该如何规划。

  点评:冯先生的案例很典型。工作时间在5年以内的职场人士,常有这样的择业困惑。他们无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工作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只能频频跳槽。但要解决冯先生的困惑,从操作方法来看却也不困难,只需对三个基本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就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第一,你的专业是什么?冯先生的专业是工商财务管理,做财务类的工作无疑是他的第一选择。应该说,冯先生的第一步没有迈错。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在没有其他任何工作经验的前提下,选择本专业的工作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因为你所学的专业,是你第一次踏入职场时唯一会做的职业。第二,你的职业方向是什么?即自己的“职业锚”是什么?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多数人正在做、可以做的工作,往往并不是自己喜欢做的工作。从职业顾问角度分析,你可以做好这份工作,并不意味着这份工作就适合你。以冯先生为例,当冯先生对自己能做的工作感到厌倦,想要改变自己的职业选择时,他首先要理智考虑的是;只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还不够,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冯先生应当把职业方向放在既需要财务专业知识,又需要经常外出与客户沟通的会计事务所审计师的工作——人职匹配的理论。在你对职业目标产生迷惘时,先别仓促地重新选择职业,首先,应该对自己的心态进行必要的调整。多数情况下,对职业方向的不确定是由心态造成的,也就是俗话说的“这山望着那山高”;其次,如果确实想对自己的职业方向做一个大的调整,也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思考题

  1.职业生涯的含义是什么?

  2.职业生涯的特点是什么?

  3.职业生涯著名理论有哪些?

  4.什么是“职业锚”?你的“职业锚”将抛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