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案例导入
“蚯蚓”的目标阶梯:“蚯蚓”是我从小到大的朋友。“蚯蚓”不是他的原名,由于他长得黑矮瘦弱,因而得名。18岁分开后,我在外为生活四处漂泊,“蚯蚓”却上了大学,什么事都挺顺当。在分开的十年里,我们几乎每隔两三年见一次面。每一次我都喜欢问他同一个问题:你将来的目标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总是不相同的。下面记录的是“蚯蚓”每次谈及目标时的原话。18岁,高中毕业典礼上:我发誓要当李嘉诚第二!我要当中国首富!20岁,春节老同学团聚会上:我想创立自己的公司,希望30岁时拥有资产2000万。23岁,在某工厂当技术员,第二职业是炒股:我正在为离开这家工厂而奋斗,因为在这里工作太没前途了。我将全力炒股,三年内用5万炒到300万元。25岁,炒股失意而情场得意,开始准备结婚:我希望一年后能有10万元,让我风风光光地结婚。26岁,不太风光的结婚典礼上:我想生一个胖小子,不久的将来当个车间主任就行,别的不想了。28岁,所在的工厂效益下滑,偏偏正是妻子怀胎十月的时候:我希望这次下岗名单里千万不要有我的名字。
点评:请思考一下,“蚯蚓”定的目标能否成为目标?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呢?成功的人生需要正确的规划。实践证明,每个人对职业生涯的认知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己对工作的选择、日常的工作情绪及工作效率。“你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却很重要。”这句充满哲理意义的话让许多人若有所思。是的,要成功就要有目标,还要有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而能力是需要学习与实践的,这就需要规划。针对当前就业环境实际,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与方法,有利于我们在以后的就业实践中根据自我特点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基础。为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可行性的原则
在职业设计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进行封闭式“自我设计”,除了要考虑自身的愿望和兴趣爱好之外,还必须考虑特定环境的需要,如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避免空中楼阁式的自我设计。
(二)胜任的原则
每种职业工作都有职业要求,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身体素质、个性特点、能力倾向等因素,确定自己所能胜任的职务等级。否则,面对力不从心的工作,不仅效率低下,甚至会无法完成任务,并将使组织和个人同时遭受损失。
(三)特长的原则
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体现在能否充分利用长处、避开短处,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四)发展的原则
从事某种职业不只是生存的手段,更是人们寻求发展的方式。因此,在职业设计时,要考虑职业的发展前途、组织所提供的发展空间及群体的和谐性等各方面因素,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灵活的原则
个人本身的外部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发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职业更新速度也加快了。面对动态的世界,个人应该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及时调整职业发展道路,以主动的姿态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要求。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职业选择的趋向性必须依赖于个人的年龄和发展,不同的年龄和发展阶段的特征与职业生涯的选择和发展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过程。总体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是: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专业知识的优势,扬长避短;又要考虑社会和市场的要求,随时掌握最新的信息。许多职业心理学工作者在进行职业咨询时都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5W分析法
5W分析法是五个“W”的归零思考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五个具体的问题。
(1)Who are you?是指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把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一一列出来,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清醒的认识。具体操作方法是:面对自己,真实地写出每一个想到的答案,并按重要性排序。
(2)What do you want?是指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心理趋势的检查,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职业和生活。具体操作方法是:详细回忆自己从小到现在所经历的事情,并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写出来。
(3)What can you do?是指要清楚自己能干什么或者可能有哪方面的发展潜力。具体操作方法是:把自己有能力做的,还有通过潜能开发能够做的事写下来。
(4)What can support you?是指周围可供你自己发展所需要的环境资源,通过对主客观因素的深入调查,作出可行性分析。具体操作方法是:列出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事,并将自己所处的家庭、单位、学校、社会关系等各种环境因素考虑进去。
(5)What you can be in the end?是指确立自己最终的职业目标,确定自己的职业与生活规划是什么。
(二)SWOT分析法
SWOT是“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英文词第一个字母的组合。也叫波士顿矩阵、企业战略分析方法。
优势:学了什么、做过什么、最成功的是什么、忍耐力如何。
劣势:性格弱点、经验或经历中欠缺什么、最失败的是什么。
机遇:现在的就业形势、各种职业发展空间、社会最急需的职业。
威胁(挑战):专业过时、同学竞争、薪酬过低。
根据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借助于性格测验,判断自己是一个较为外向开朗的人还是内向稳重的人;对哪些问题较为感兴趣,或者擅长哪些技能;也可以分析出自己的一些弱点。通过上述方法,仔细分析就业形势与自己能力的匹配情况,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内外因分析法
人生的整体规划离不开个人所从事行业的影响。时代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其行业发展的轨迹。在职海中择业,有如下四个问题值得考虑。
1.冷门还是热门:热门职业一般薪酬高,但我们绝不能以此定职业,必须分析自己的能力所长,对已经表露出来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特长要特别珍惜,尽量寻找符合自己特长的职业。即使一时无法就职于自己喜欢的职业也没有关系,可以在以后工作中逐步调整。
2.稳定还是不稳定:中国有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很红火的热门职业,现在可能一点都不吃香。但是职业稳定的概念却是相对的,计划经济时,所有职业都是稳定的,而现在,即使是公务员也有淘汰机制。所谓的不稳定,不是职业的不稳定,而是企业、单位的不稳定。作为社会分工的各种职业,在社会上永远都是需要的。
3.大公司还是小企业:大公司的优点很多,比如,有良好的福利、晋升、培训体系,就职经历为以后求职带来便利。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大企业人才济济和分工过细、过于明确,个人长处就不易被发现,其他能力可能很难得到锻炼。相对于大公司,在小公司工作可能身兼数职,更能展示才能,职业发展空间可能会更广阔。
4.大都市还是小城镇: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形,高端人才少。人才分布呈山地形,有的地方人才多,是高地,有的地方人才少,是平地。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这些地区的发展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都非常大。中西部地区,更是对人才求贤若渴,每年都会从发达地区甚至国外引进优秀人才。
(四)职业心理测验法
采用标准的职业心理测验量表可以比较客观地检测出自己在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方面的特点,从而实现人职匹配。比较成熟的职业心理测验量表有卡特尔16PF测验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根据多年实践与研究,提出职业性向的六角形理论。他认为有六种职业类型,而且个人和工作领域都是由这些类型综合而成的。
1.现实型:现实型领域对个人有实质上的要求。这类工作场合常有个人操控的工具,如机器或动物。人们需要有技术能力来从事类似机器修理、电器设备维护、驾驶车辆或卡车、饲养动物或其他实质技术等工作。在这些领域中,处理事务的能力比待人接物的能力更加重要。这种类型的人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技能的工作,但缺乏社交能力,适合从事的主要是熟练的手工工作和技术工作,如制图员、司机、电工、机械工、运输工、产业工人,以及木工、瓦工、铁匠、修理工等。
2.研究型:研究型领域的人比较喜欢猜谜或者是需要用到智慧思考的挑战游戏,他们善于学习,并对自己能解决科学上的问题感到自豪。他们也喜欢阅读有关科学的书刊,倾向于在工作中独立地解决科学上的问题。这类人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推理的和独立的定向任务,但缺乏领导能力,适合从事的主要是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如气象学者、天文学者、地质学者,以及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的科学工作者。
3.艺术型:艺术型的领域非常开放自由,很鼓励创意及个人表现能力。这种让人们发挥创意,并可颠覆传统、表达自我的职业类别,包括音乐家、精神艺术家及自由作家等。这类人喜欢通过艺术作品来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他们感情丰富、善于想象,对艺术创作充满兴趣,但缺乏办事能力,适合从事的主要是文学艺术工作,如室内装饰、图书管理、诗人、作家、演员、记者及音乐、书画、雕塑、舞蹈、摄影等工作。
4.社交型:社交型的领域鼓励人们要真诚待人,彼此了解。这些人对社会交往感兴趣,经常出入社交场所,关心社会问题,愿为社会服务,但缺乏机械能力,适合从事的主要是与人打交道和为人办事,即教育人、医治人、帮助人、服务于人的工作,如教师、医生、护士、律师、服务员、公关人员及社团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等。
5.商业型:在商业型的领域中,人们通常很有自信,善于社交手腕且极为独断。这个领域重视的是升迁和权利,说服力和业务能力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这类人往往缺乏科学研究能力,适合从事的主要是管理、决策方面的,如国家机关及机构负责人、党团干部、经理、厂长、推销员及宣传、推广等工作。
6.事务型:事务型的领域通常就是指办公室,在这一领域里,需要保存记录、档案、影印资料及整理报告等。事务型的人往往是有组织能力,且能听命行事的可靠人才。这类人对系统的、有条理的工作感兴趣,讲究实际,喜欢有秩序的生活,习惯按照固定的规程、计划办事。他们习惯选择与组织机构、文件档案和日程表之类的东西打交道,如办公室办事员、图书管理员、税务员、统计员、出纳员、秘书及打字、校对等工作。霍兰德的人业互择理论以个体差异为基础,通过个体评价和职业分析使二者相结合。其方法直观简单,反映了职业指导的基本方面,并且便于实施,特别是心理测验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为人业互择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使得这一理论曾一度占主导地位。
第三节、职业生涯规划的类型与内容
案例导入
在学校举办的小型招聘会上,毕业生小李的父母在招聘会尚未开始时,就早早到会场打听单位的情况。招聘会开始很久以后,小李才姗姗来迟,并由家长陪同前往用人单位摊位前面谈。面谈过程中,小李发言的时间还没有其父母多,结果谈了一家又一家,最终仍一无所获。
点评:小李的问题出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他人。现在的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波折,再加上父母的过分呵护,客观上也培养了他们的依赖心理。这些毕业生大多缺乏主见,自我意识模糊,在择业中常会茫然不知所措,自己独立进行择业决策的能力差,以至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难怪有的用人单位对有依赖性的毕业生说:“你本人都要靠别人来推销,企业能靠你来销售产品吗?”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类型
(一)按照采用的方法分类
1.依赖型:依赖父母、朋友、老师,或者遵从书本与社会舆论。很多学生从小只知道不断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在就业之前很少关注与职业有关的事情,加之学校、社会也缺乏相关的教育与资讯,导致很多人都不能正确处理可能影响到以后职业发展的问题。有许多学生填写大学志愿时,听从父母、老师的安排,爱挑当时最热门的专业,很少有人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自主选择的,考研、留学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只是因为身边的大部分人都这么做。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这类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往往是听命于他人。
2.直觉型:直觉型的人一般凭自己的直觉来选择职业。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往往在选择职业时并没有进行严密的职业规划,凭着自己的直觉或一时的兴致做出职业决定,因此,这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