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唐的四张面孔之一代女皇全文阅读 > 第2章 政坛奇葩,至尊红颜武媚娘(1)

第2章 政坛奇葩,至尊红颜武媚娘(1)


  在波谲云诡的宫廷里,她用异于常人的镇定和智慧,为自己创造接近君王的机会。出家感业寺,她凭着坚忍的意志和高深的手腕筹谋着一个弥天大计。就在众人都以为武媚娘将在寺庙了此残生时,却不曾想,三年后,她就被唐高宗接入宫中奉为昭仪,后又立为皇后。

  她是如何在男权社会里委曲求全,利用时势来改写自己的命运?又是如何巧妙地向命运妥协,最终走向权力的巅峰,让权力成为她生命中的永恒主题?

  “妻管严”也可以是明君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8年),扫平天下,开创了贞观盛世的一代明君,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病逝,庙号为太宗。他的第九个儿子,也是他与长孙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嫡子李治,继位登基称帝,史称唐高宗。

  谈及唐朝历史上几位伟大的皇帝,首先映入人们脑海中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女皇武则天以及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的确,这三位帝王将唐朝带入了盛世,犹如三股强大的推力,让历史中的唐朝展露了最辉煌的篇章。然而,对于李治这个处于尴尬位置的皇帝,历史却时常给予他一些或偏颇或吝啬的批评与赞誉。

  先不论李治本身的才华与政治头脑如何,单是在父亲李世民丰功伟绩的映衬下,他的政绩就注定了难以超越前人。更何况,在李治身边辅佐的,还有一个不世出的政治天才武则天。也许正是夹杂在李世民与武则天这两位盛世君主的中间,才让才能相对不及的李治显得更加平凡。更有甚者,在男尊女卑观念的驱使下,后人对女皇帝武则天给予了“大逆不道”的评价,也就连带着对武则天的丈夫李治进行了不公的评论。

  其实,对于女皇武则天,唐人还是给予了公允的赞许和评价。然而,随着国家的政权在历史的推动下再次回到男人的手中,五代十国后的史料多记录了对武则天执政的诋毁,李治当然也难逃嘲贬。唐高宗李治也因为封武则天为皇后而被后人戴上了“昏懦”的帽子。

  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真实的李治又是怎样一个君主呢?果真如后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昏君吗?其实,如何看待李治,关键在于如何给皇帝的功绩做一个正确的评判和归纳。固然,一个开辟江山的君王往往能够受到后人更多的推崇,因为江山的打拼需要极大的智慧与才干。不过也有“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说法,可见,如何将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很好地守护和巩固,也是一名君王显示其才能的主要渠道。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唐高祖为大唐王朝开辟了一片天地,在他死后,稳固江山的重任就落到了唐高宗李治的身上。在后人眼里,李治所要完成的事情看似简单,然而,所谓的“守成”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完成的。这除了要求君王自身的人品素质修养极高之外,还要求君王对于治理国家有着一定的才能和手段。而这两点重要的因素,李治都具备了。

  李治没有其父李世民的野心勃勃,也没有其妻武则天的雄心壮志,他有的只是一颗忠善淡泊的宁和之心,如此安于现状的心态也让李治拥有了与他的父亲和妻子不同的胸怀。换句话说,正是李治宽广的胸怀让他成为了“安守”大业最为适合的人选。其实李治宽阔的胸襟从他刚继位不久就已经初见端倪。

  在他刚当上皇帝的第八个月,也正值安葬驾崩的父亲之时,河东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5000余人死于此次灾难。当年也正值全国各地自然灾害频繁的时期,旱地久旱而不雨,水涝灾害也久不停息。面对国家和百姓遭受如此深重的灾难,李治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承担起了一个帝王应有的责任。李治言:“朕初登大位,因政教不明,遂使晋州之地屡屡发生地震,这都是由朕赏罚失中、政道乖方所致。卿等宜各进封事,极言得失,以匡不逮。”可见,唐太宗李治本是一个心系百姓的仁君。

  开阔的心胸给了李治一个优秀君王面对困难应有的姿态和作为,而父亲李世民带给他的正面影响也为李治在治国方面积累了经验。直言进谏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所营造的治国风气,对于此,李治深感在心,他继承皇位后,仍然将父亲留下的传统进行了下去,朝廷上下面折直谏蔚然成风。不光是纳谏,在举贤方面,李治的重视程度也不亚于其父李世民。李治登基不久后就发布了第一道求贤诏令,对于久隐的有才之士给予厚重的礼遇,甚至下了很大工夫要请绝意仕途的百岁名医孙思邈出山。

  举贤纳谏是唐高宗李治即位后获得声望的途径之一,而对平民百姓真正切实的关怀则是他深得民心的最重要作为。更重要的是,李治不仅对自身严加要求,奉守克己为民的思想,而且他如此的言行对群臣的影响和要求也更为深远。相比于历史上君王施善于民众的“作秀”之举,李治对百姓的关心来得更为实际,也因此更得百姓的拥护。

  例如,总章二年七月(公元669年),四川遭遇了罕见的大旱,百姓流离失所,得知此事后,李治迅速派遣官员前去安抚救助。面对灾害给予百姓的压力,李治切实的施善之举多不胜数,可谓一心为民。而李治的聪明之处在于,用自身的行为给满朝文武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最终使人民得到了实惠。

  李治自身的德行当然离不开他深厚的学识,他在学习上的勤奋是显而易见的,他的书法作品炉火纯青,其碑文拓本早已是后人临摹学习的对象。炼制长生不老丹药一直是历史上诸多帝王心中强烈的愿望,李治也不例外。不过相较于那些痴迷于灵丹妙药而一味迷信的帝王,李治则更加理智,而他的理智也正源于他深厚的学识。相传唐太宗就曾让一位自称懂得长生不老术的人炼制丹药,而最终却不得成功。唐高宗李治即位后,这位炼丹人再次声称自己能炼丹。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李治却对其进行了严加驳斥,并且认为长生不老本是假说。

  李治还是一位勤勉的皇帝,他曾经这样表达过自己对待朝政之事的态度:“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犹恐拥滞众务。”李世民自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十月起就开始实行三日一临朝的制度。而李治继位后则要求实行一日一朝,直到显庆二年(公元657年)五月,才有大臣称国泰民安无须每日临朝,李治这才将一日一朝的制度改为隔日临朝。由此可见,在勤于政事这方面,就连留名千古的李世民也难以与李治相比。

  李治勤勉的治国之心给唐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单从有记载的人口上来看,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全国上下共有人口360万余户,而到了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则增至380万户。事实上,官方记录的人口数量远远低于实际的人口数量。经济的稳定发展离不开一套全面系统的法律行政体系,而这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也是在李治的带领下逐渐完成的。其中,《永徽律令》经过全面的制定与修改,已经成为当时唐代影响最大的法典之一,而稍后的《唐律疏义》也是唐代刑法的典范。

  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文化教育的质量。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对科举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际上,李治对科举制度的变革目的并不在于颠覆和更换朝内的政治力量,而在于对科举制度本身的一大变革和完善。科举制在唐太宗时期的考试科目仅有法律和书法,而唐高宗李治则又新增了一门数学。李治还将科举考试的“明经”和“进士”做了明确的划分,并且首次举行了殿试,是国家选拔高端人才的重大改革。

  李治在位时期的作为还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对边陲的安定上。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东突厥余部头领车鼻可汗被唐将军高侃所擒,唐高宗因采取羁縻政策,故将其释放,并封为左武卫将军。第二年,西突厥再次叛乱,且势头猛进,李治为平定此次叛乱,派出了强大的兵力,8万大军前往阿史那贺鲁征战。由于西突厥兵力的强大,唐军起先并无优胜,甚至一度大败。直至永徽七年(公元656年),唐军才大获全胜,一举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乱。东西突厥平定后,李治分别在其领地范围内设立了都督府,将原本统一的部落分而治之,分散了突厥势力,以此防治突厥势力的集结和再度叛乱。

  除了对突厥的进犯进行干预和整治之外,李治面临的外患还有来自朝鲜半岛三个小国家的侵扰,它们分别是高丽、新罗和百济。除了新罗与大唐交好之外,高丽视大唐为敌人,而百济也在敌对与和平之间徘徊。由于高丽的支持,百济还时常对新罗进行侵犯,为了抵御外侵,新罗不得不求救于大唐。李治遂命唐军将百济拿下,其后又一举将高丽吞并为大唐的领土,完成了其父亲李世民在位时未完成的政事和心愿。

  唐高宗李治在位时间共有34年,前六年年号为永徽,故将他在位的一段国泰民安时期称为“永徽之治”,全国上下颇有贞观遗风之象。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如果说李世民的开天辟地之功和武则天的推陈出新之才都是历史的必然,那么唐高宗李治对于国家的维护和稳定也是历史所趋。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李治的种种安定之举,那么就没有后来的武则天,也就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唐盛世。可见,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李治的统治都继承和发展了贞观之治,巩固了其父李世民的功绩,为唐朝走向巅峰与辉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武家有女初长成

  武则天,自名曌,取其日月当空普照天下之意,原籍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则天”二字并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她死后的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和“则天大圣皇后”,玄宗时又被改为“则天顺圣皇后”,而在古代史籍中,她大多被称为“武后”。

  一般来说,传奇人物往往都有着奇迹般的出生故事。例如,传说中的“天生玄鸟,降而生商”和姜嫄履大人迹而生下周人祖先后稷的故事。而那位引得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则是周厉王的宫女踩了天降神龙的“龙漦”而莫名其妙地感孕而生。也许是古人将武则天视为与褒姒类似的“红颜祸水”,所以武则天也有了一个与褒姒十分相似的出生传说。

  据说在武则天的祖籍利州有一个龙潭,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曾经在那里游览,谁知突然有一条龙跃出水面,于是杨氏因龙感孕,生下了武则天。这个看似荒诞的说法,在古代却有很多人相信,不仅李商隐在自己的诗作中提到利州是“感孕金轮所”,金轮指的就是武则天,南宋的冯倓也在诗中写道:“黑龙之精钟女武,祸胎于周易唐王。”

  当然,无论如今的传说多么耸人听闻,在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武则天刚刚来到人世的时候,她也不过是父亲武士彟与母亲杨氏诞下的武家二女儿而已。

  《新唐书·后妃传》记载:武则天的五世祖武克己曾任北魏散骑常侍,高祖武居常任北齐殷州司马,曾祖武俭任北齐永昌王咨议参军,祖父武华任隋朝东郡丞。总的来说,武则天也算是出身于官宦之家,但是到了她的父亲武士彟这里,情况却有了些变化。

  武士彟是一位很有钱的木材商人,当时的商人虽然大多家财万贯、财大气粗,然而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被列为士农工商这百姓中的四个阶层中的最底层,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因此与大多数发家以后的商人相似,武士彟也十分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为了改变命运,武士彟不惜花费大量家财来结交达官贵人、有识之士,因此结识了当时还是隋炀帝手下的唐公李渊,并且建立了比较友好的关系。后来李渊打算起兵反隋,于是派心腹刘弘基、长孙顺德外出招募士兵,建立自己的军队。谁知此时被隋朝将领王威知道了,便下令逮捕刘弘基等人,多亏武士彟在王威面前周旋此事,刘弘基等人才幸免于难。

  唐朝建立以后,李渊为了报答武士彟的这份情义,同时看在自己也曾受过武士彟的礼遇,于是便对武士彟大加封赏,逐步升迁为工部尚书、利州、荆州都督,并且获得了应国公的爵位。李渊曾经大方地说:“以能罢系刘弘基等,其意可录;且尝礼我,故酬汝以官。”从一介商人一跃成为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可见武士彟这笔买卖做得还是很不错的。

  尽管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只是一个靠敏锐眼光上位的新贵族,但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豪门贵女。她出身关陇望族,是隋朝宰相杨达的女儿,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位贵族小姐年近四十仍然没有结婚。后来武士彟的原配夫人相里氏去世,在李渊的撮合下,武士彟将杨氏娶进门,通过婚姻再一次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武则天就是杨氏生下的三个女儿中的第二个,她从小生活非常幸福,人也聪明睿智,经常随父亲游历各地,并且喜欢看父亲的奏疏,不懂的就问个明白,很早就有了朴素的忧民意识。贞观初年关中连续大旱三年,一家人扶武士彟的灵柩回老家,路途上饥民很多,武则天就问她的母亲:“诏书上不是说仓廪足实,国泰民安的吗?”母亲只好宽慰她:“府衙里都是当官的,当然见不到饥饿的人群了,这郊外自然如此。现在还是好的了,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饿死的人堆积着无人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