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当政在男权的社会里被视为“大逆不道”“违天之举”,因此李唐宗室对王座上的武则天心有不服。为了让天下人接受武氏的皇族地位和女性帝王的合法性,武则天大开杀戒,清除异己,用狠厉的心术和刚烈的手段,演绎了一段历史大戏……
下岗再就业的唐中宗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以悲剧告终的皇帝,唐中宗李显就是其中的一位,更让他有所不同的是,在他曲折悲剧的人生中,他的亲人都先后当过皇帝:他的父亲唐高宗,他的弟弟唐睿宗,他的儿子唐少帝,他的侄子唐玄宗,当然,这其中又怎能少了他的母亲,一代女皇武则天。
李显,生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十一月,原名李哲,是唐高宗的第七子,武则天的第三子。也是这一年,他的母亲用狠毒的方法将已经被废的王皇后和萧淑妃杀害,还在其母腹中的李显,对于他将要面临的生活环境一无所知。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驾崩,在李显的两位哥哥相继被废后,李显理所当然地被推上了皇位。他很兴奋,然而每当回想起两位哥哥的惨死经历,他又对他的帝王生涯毛骨悚然,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怎样的生活,更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重蹈两位哥哥的悲剧。
李显害怕他的母亲,面对能够将亲生儿子残忍杀害的一个女人,又有谁能不颤抖?然而作为新上任的皇帝,李显却又不甘心成为傀儡,他还是想要真真切切地获得一个皇帝应有的权力,可是这一切都只是个梦而已,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控制在他母亲的手中,连同他的生命。与他的弟弟李旦相比,李显显然少了一些淡定,多了一些对权欲的渴望,他绝对比不上李旦的聪明,于是才有了如此悲剧的人生。
当上了皇帝的李显显得有些太过兴奋了,在武则天的眼皮底下,他居然还想要拥有自己的权力,这也是他被武则天废黜,且降为庐陵王的直接原因。既然话说到此,便顺便提提唐中宗第一次下台时的导火索,也同封官有所关联。
李显排行第三,两个哥哥先后被立为太子,结果都没有登上帝位就被废黜了,如今龙袍居然穿到了他的身上,着实让他有些兴奋过头。那时,武后余威仍在,为了尽快培植自己的朝廷亲信,他有些迫不及待了。唐中宗即位后,皇后韦氏的父亲韦玄贞立即从一名小官一跃而升为豫州刺史,充分应验了“一人成仙,鸡犬升天”的旧话。但韦氏仍不满足,在她的要求下,颇有些惧内的唐中宗又准备升韦玄贞为侍中(门下省长官、宰相中的第二位)。
然而这次的提升并没有那么顺利,中书令裴炎坚决反对,据理力争,韦玄贞并无大功,仅仅凭借皇后父亲的身份一下子晋升高位,未免太快了些。裴炎再三劝谏,惹得唐中宗火起,怒道:“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或许是为自己的仕途着想,或许也为了李唐的江山担忧,回天无力的裴炎无奈之下便将唐中宗所言如实转告了太后武则天,并且与武则天、中书侍郎刘祎之一起谋划废立之事。
第二日,武则天驾临洛阳宫乾元殿,召集百官,废唐中宗为庐陵王。李显问道:“我何罪?”武则天道:“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唐中宗这才明白过来,顿时无言以对。这样,唐中宗只做了四十多天的皇帝,就遭废贬。看来皇帝想要随心所欲,也需要有一定的资本。
钱穆先生解释,中国传统政治,本不全由皇帝专制,但中国政治史上所规定的一切法制,有时也时常有不严格遵守的特例,因为闹得不大,所以皇帝也可以偶尔任性一下。当然,前提是君主能够有足够的震慑力。唐中宗因无理封官时的一句戏言而被废,其实也是历史的偶然,武则天与唐中宗的力量权衡才是他下台的关键。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当了两个月皇帝的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贬出长安。在被贬长达14年的时日里,最初李显的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恐惧,他每天担惊受怕地度日,生怕哪天接到母亲送来的赐死令,如此,他就与两位哥哥一样,生生地死在生母的手里,他心有不甘,甚至害怕到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后来还是在妻子韦氏的规劝和开导下,李显的内心慢慢地平静下来,他不再那么害怕了,也才得以平静地生活。事实上,韦氏也是别有用心的,她是一个权欲旺盛的女人,她想要和李显等待回宫的时机,伺机恢复皇权,她更渴望武则天那样的人生,临朝称制,成为一代帝王。李显显然被韦氏的陪伴与诱导感动了,他曾经对韦氏发过誓,一旦他再次称帝,一定将韦氏封为皇后,并且让她为所欲为。
在房州的岁月,李显与韦氏在寂寞与宁静的生活中相濡以沫,感情甚好,他们最小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是在那个时候诞生的。李显很爱这个女儿,每每将其抱入怀中就不舍得放下。然而,当时的李显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日后置他于死地的却也是曾经互爱的妻子韦氏和这个他最疼爱的女儿安乐公主。
终于,李显与韦氏等到了回朝的那一天。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出于政治上的权衡,武则天将李显夫妇召回宫中,并重新立李显为太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宫中政变,张易之、张昌宗二人被杀,群臣逼迫82岁高龄的武则天退位。同年二月,国号恢复为唐,唐中宗李显称帝,并封韦氏为皇后,追封韦氏之父为王。李显置张柬之等朝臣的意见于不顾,也正是他一系列任性的追封加号,终导致了他人生悲惨的结局。
李显非但没有信任张柬之等人,反而任韦氏为所欲为,甚至让她参与朝政。后来李显又把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并封上官婉儿为昭仪,专门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韦后与武三思的关系本就说不清道不明,再加上上官婉儿与武三思也有暧昧不清的一面,在这三个人的背后,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悄然崛起,而这一切都是李显亲手造成的。
朝中大臣对于如此的政治形势十分担忧,张柬之等曾几度极力规劝李显将武三思除掉,然而糊涂的李显却不以为然。其后,武三思与韦氏居然反过来诬告张柬之等人有谋反之心,并让唐中宗表面上将张柬之册封为王,这样一来,张柬之就被迫离开了京城,实际上是被降了职位,就在他被调离京城的途中,又被武三思派人暗杀,韦氏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或许是继承了韦氏的基因,安乐公主也是一个不甘寂寞的女人,她的野心与韦氏不相上下,更决心要与武则天一样临朝称帝。在安乐公主、韦氏以及武三思的再度怂恿下,李显又有意将非韦氏所生的太子李重俊废黜。不料,李重俊却先发制人,公元707年,他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率领羽林军3000余人将武三思父子围困,并且杀死。李重俊本想连同韦氏与安乐公主一并杀之,却终因人数的差异而反被韦氏所杀。
韦氏与安乐公主大难不死,索性趁机将宰相魏元忠除掉,她们诬告魏元忠与李重俊有勾结,顺理成章地将魏元忠贬出京城。没有了政治阻力,韦氏和安乐公主独揽了朝中大权,再加上李显的昏庸,韦氏母女也大体实现了心中所想,差的只是最后一步棋子的走动。在韦后和安乐公主的摆布下,李显这个皇帝当得也越来越离谱,干过很多极为荒唐的事情,甚至连加印盖章的诏书都可以看都不看。
安乐公主一直觊觎着皇太女的位置,她十分希望母亲韦氏能够临朝称制,这样一来自己就能名正言顺地当上皇太女。然而李显不死,母女二人的心愿也只能是心愿而已。终于,有一件事情几乎要促成她们心愿的达成。那是公元710年的五月,一个叫燕钦融的小小地方官上述唐中宗,言辞之中都是对韦氏淫乱和干预朝政的指责。李显看过之后便传燕钦融进京,然而韦氏却派人当着李显的面摔死了燕钦融,韦氏发现,李显对此事极为不悦。
韦氏因为担心李显开始彻底纠察自己的行为,再加上安乐公主背后的怂恿,韦氏终于下定决心要害死李显。一日,她在李显平日爱吃的饼里面下了毒药,唐中宗李显食后腹痛难忍,经医治无效而死,终年55岁。
就这样,曾经与自己共患难,并且在绝望中给予李显安慰的妻子韦氏,曾经是自己最爱的女儿安乐公主,仅仅因为父亲没能给她皇太女的称谓而怀恨在心,李显的生命就葬送在这两个在他生命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的女人手中。然而这一切又都是李显一手造成的,他生性胆小懦弱,国事家事没有一样能够处理好,还曾为了与突厥求和把自己的养女金城公主远嫁吐蕃,以平息边境的事端,让大唐在少数民族面前毫无颜面。
唐中宗死后不久,韦氏和安乐公主就拿出了一封假遗诏,遗诏中要求立唐中宗之子李重茂为皇太子,由韦氏听政,相王李旦辅政。然而,韦后又心有不甘,她最终还是将遗诏再次改动,想尽一切办法要将李旦和太平公主隔离于她的政治权力之外。这样的举动,想必尸骨未寒的李显在九泉之下也会为韦氏和安乐公主而感到痛心吧。韦氏和安乐公主的密谋最终还是没有得逞,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政变让这两个内心阴暗的女人走上不归路,也算是为九泉之下的李显报了仇。
从出生到被最亲的人毒死,李显的一生经历了九曲十八弯,可谓苦难交加,然而李显不能怪谁,如果不怪自己的话,或许他也只能怨恨自己的生母武则天,怨恨她不该将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怨恨她不该将他放置在如此一场政治的旋涡当中。
没有存在感的唐睿宗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六月,在长安蓬莱宫的含凉殿中,唐高宗一生中的第八个儿子,也是最小的一个儿子降生了,他叫李旦,是武则天四子中最年幼的,也是最与世无争的一个。史称“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也许正因为他的无争无斗,才让他避开了和几位哥哥一样的血难人生,安心地在他的书生世界中徜徉,并且安然终老。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七日,唐中宗被武则天废黜为庐陵王,22岁的唐睿宗李旦代替他的兄长李显正式登基,成为唐朝第五任皇帝。然而这位年轻的皇帝却是只在其位不谋其职的傀儡天子,他没有上朝听政的权力,而是他的母亲临朝称制。每每上朝,贵为天子的李旦都只能在旁殿静静地待着,但也从无怨言。
也许武则天对这位小儿子心有所愧,为了安慰李旦,她封了他的王妃为皇后,并让他的长子当上了皇太子,此后改元文明。然而这一年,武则天仅年号就改过三次。面对在朝廷中已经可以为所欲为的母后,李旦毫无表示,只是小心翼翼地戴着皇帝的帽子,同时又过着一如既往的书生生活。不问朝政,不是不问,是不敢,更是不能。
唐睿宗李旦已经习惯了他的身份,安安稳稳地写他的书法,读他的文学,直到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正月,武则天突然要把帝位还给他,他才着了慌。当然,他从来都是皇帝,这一次武则天充其量也只能说是要把原本属于他的权力重新还给他。李旦十分明白嗜权的母亲并不是真的想放权,只是在徐敬业叛乱平息之后做出一种还政皇帝的高姿态来显示自己的“高风亮节”而已。于是李旦坚决地推辞武则天的建议,请她继续临朝称制。
李旦是一个平庸的皇帝,他治不了国,对于这一点,他的内心十分明了。然而这并不代表他是一个平庸的人,李旦在文学和书法上的造诣是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无法比拟的,他为人谦恭、孝顺、友善、好学,喜爱书法,特别是喜好文字训诂之书,就连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的墓碑以及有名的景云铜钟铭文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其造诣之深可见一斑。
实际上,李旦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看惯了几个哥哥因为对皇权的渴望而命丧母手,他不愿意重蹈覆辙,再过一遍那样悲惨的人生,那不是他的人生哲学。更何况,他从来都对政事毫无兴趣,而更愿意埋头于书海中,与古人对话,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于是,当母亲说要把皇帝的权力重新归附于他时,他果断地拒绝了。因为他不仅知道母亲所谓的权力归还只是出于对他的试探,他还明白,一旦他接受了,他的生命从此就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了。
为了自保平安以及保住他一家人的性命,李旦向母亲表明了他的意图。武则天很高兴,她终于有了一个听话的儿子,一个不会阻碍她帝王道路的好儿子。于是,武则天依旧把持着朝政。当然,对于这位不给她惹麻烦的小儿子,她也给予了他一家人以“关怀”,连续地将李旦的几个儿子封为亲王,以彰显李旦的帝王之尊。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武则天,干脆为自己取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响亮的名字,日月当空“曌”,那是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武则天改元为载初元年,改诏书为制书,一步步地临近皇帝的宝座,实现她天下第一位女皇帝的心愿。
此后武则天下令开始使用周历,改朝换代已成定局,众人看在眼里,明白这是大势所趋,纷纷知趣地上书请愿,要求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那个时候,凡是意图发表对这一想法和行为的人,武则天通通没有将其放过,株连九族,满门抄斩,不惜一切地为她步入政治的最高权力扫清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