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唐的四张面孔之一代女皇全文阅读 > 第7章 政坛奇葩,至尊红颜武媚娘(6)

第7章 政坛奇葩,至尊红颜武媚娘(6)


  其实,早在武则天入宫以前,她就怀上了第一个儿子李弘。不过,那个时候的武则天还在全力为自己夺取皇后的位置,所以无暇顾及自己儿子的地位。当武则天顺利地成为皇后以后,她看着儿子李弘,越来越觉得不对劲。皇后为皇帝生的嫡子理应成为太子,可是李弘却没有得到太子的位子。于是,武则天下一个目标确立了,那就是帮李弘坐上太子的位子。

  武则天是极度聪明的,她希望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但是她也明白,这一点不应该由自己提出。其实武则天也不用着急,因为深宫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绞尽脑汁,而贵为皇后的她,还怕没有人来为她出谋划策吗?果然,就在武则天需要一个人提出改立李弘当太子的时候,礼部尚书许敬宗出现了。

  永徽六年十一月(公元655年),这是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第二个月。这月三日,许敬宗上奏唐高宗,提出只有皇后所亲生之子才应该成为太子,否则就会本末倒置,给国家带来危机。而且现在太子的母亲身份低微,而皇帝又有了嫡子,这样危险的情况必然使不安分的邻国窥伺大唐,等待太子之争而导致的内乱来趁火打劫。

  其实,唐高宗也有意改易太子之事,再加上许敬宗如此一说,便有了名正言顺的说辞,李忠被废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而身处东宫的李忠也明白事态的发展,他知道自己太子的地位肯定是保不住的,于是就主动提出了要让位。显庆元年正月(公元656年),武则天的长子李弘正式被立为太子,年仅4岁。被废黜太子地位的李忠被降为梁王最终被赶到了遥远的房州,后来又被人诬陷被废为庶人,最后被赐死。

  太子李弘是个宽厚之人,又因为饱读诗书,所以内心十分慈善。他读《春秋》时老师教授他“楚世子商臣弑其君”,他却不忍心听这样父子相残的历史惨案,请求更换书目。于是师傅们改教《礼》。

  平定高丽后,“二圣”下令让逃亡的士卒限期自首,否则施以斩刑、妻子儿女没为奴。李弘知道后大为不忍,上表劝说取消罪涉妻子儿女这一条,表里有语:“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资治通鉴》,卷201,总章元年九月)。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唐高宗出幸东都,留太子弘在京师监国。当时正遇灾荒,太子发现兵士的食物中有树皮和草籽,心中悯然,便命人把东宫里的粮米送给他们吃。

  可是也正因为李弘的慈善,使他最终遭到了自己母亲的排挤。李弘惹怒武则天的原因源于萧淑妃的两个女儿。萧淑妃死后,她的两个女儿就成了奴婢,三四十岁了都没能出嫁。李弘听说后心生怜悯,于是就请求唐高宗给她们找个人家嫁了。当然,这件事只是李弘母子失和的导火索,而真正的根源还是权力之争。

  本来唐高宗由于疾病缠身、无力理政的缘故,根据惯例常常命令太子李弘监国,而李弘的监国工作也一向做得很好,这就使武则天插手朝政失去了借口。但是武则天对于权力的欲望太大了,而她得到权力的路走得又太难,于是便绝对不许任何人从她的手中抢走权力,更不可能甘心在唐高宗死后做一个幽居深宫、不问政事的皇太后,于是太子李弘便成了她的眼中钉。武则天似乎选择性地遗忘了李弘是自己亲生儿子的事实,只记住了他是自己的政敌,一个需要从肉体上消灭的政敌。

  虽然对于李弘的死因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从史料中的相关记载来看,李弘之死非常可疑,被武则天害死的可能性很大,但是真相究竟如何,史籍并没有肯定的记录。《新唐书·孝敬皇帝弘传》中记载:“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从幸合璧宫,遇鸩薨,年二十四,天下莫不痛之。”《资治通鉴》则载:“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没有人能说清楚李弘到底是不是被毒死的,又是不是被武则天毒死的,这在千百年前就已经是一桩无可查证的皇室秘密了。

  李弘死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六月,武则天的二子李贤被立为太子,并监国。相比于李弘,李贤除了在文化水平上不输于他的哥哥外,政治能力也很强。李贤在为唐高宗监国时期“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在出色地完成监国任务的同时李贤还召集了一班名流学者为《后汉书》作注,这就是历史价值很高的“章怀注”,可谓不凡。然而,李贤的才能也成了他被拉下台的原因,因为在武则天的眼里,凡是对她争夺权力的路途有阻挠的人,都是必须被废的,何况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太子。

  其实,李贤与武则天一直以来都是有隔阂的,而这个隔阂还是李贤的身世问题。李贤当上太子以后,宫中就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散布小道消息,说他不是武后的亲生儿子,而是韩国夫人所生,于是他对于武则天就十分不信任,担心遭到她的谋害。而武则天宠信的一个术士明崇俨又在她面前说:“太子不堪承继,英王貌类太宗”“相王相最贵”等话,怂恿武则天改立太子。这样母子间的距离就更远了。

  而且按照官方的说法,李贤是在永徽五年十二月(公元654年)出生的,而且还是个早产儿。可能也是因为李贤的早产,让武则天觉得这个孩子的降生不是什么好兆头,所以武则天本人也不是十分喜欢李贤。

  此时武则天又得知李贤沉湎于声色玩乐,还豢养男宠,尤其宠爱一个名叫赵道生的户奴。而且唐高宗敕令武则天以“天后”的身份摄政的事情也遭到朝臣的激烈反对,他们强势诘问唐高宗:“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这样一来,作为儿子李贤行为不检令母亲失望,而作为太子李贤又成了武则天掌权的绊脚石,于是武则天专门命人写了两本书送给李贤,一本是《少阳正范》,这是教太子如何做好太子的,另一本是《孝子传》,这是教太子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儿子的。看到母亲送来的这两本书,李贤立刻明白了其背后的含义,他在不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武则天的强大压力。

  李贤与武则天的母子关系越来越紧张和僵化,而武则天也在伺机寻找着废黜李贤太子位子的最终突破口。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正谏大夫明崇俨死了,而且还是被人杀害的,没有抓到凶手,于是之前与明崇俨有隙的李贤就被武则天指为杀人的元凶。

  事实上,关于李贤杀害明崇俨的事,武则天并没有确凿的证据,甚至根本毫无证据。武则天之所以要陷害李贤,是因为她认为李贤对于她的威胁实在是很大,必须很快清除,而这个时候刚好明崇俨被杀,李贤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替罪羊。

  永隆元年八月(公元680年),太子李贤被废,同时被幽禁,东宫的政治势力也顺应地被铲除。“文明元年公元(公元684年),则天临朝,令左金吾将军丘神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年三十二。则天举哀于显福门,贬神为叠州刺史,追封贤为雍王。”表面上看是丘神自主将李贤杀害,实则是武则天背后指使,而丘神也成了杀害李贤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