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制的封禅礼仪中女性没有参加的权力,主要是因为这些都是男人定下的规矩,如今,她要将这些不公平的规矩都改过来。她对唐高宗说:“封禅旧仪,祭皇地祗,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礼有未安,至日,妾请帅内外命妇奠献。”她的意思是太后作为封禅仪式中祭祀地神的部分配享,也就是附带享受祭祀,根据礼制是不应该由公卿大臣来献祭的,所以她请求以皇后的身份率领宫中所有有地位的女眷及有封号的官员女眷一起进行献祭,打破旧制中皇帝初献、公卿亚献的规矩。对武则天言听计从的唐高宗很快便同意了她的请求。
武则天的封禅大典仿照古制进行,麟德三年(公元666年)正月三十日,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封禅大典正式开始。第一天唐高宗在泰山南的祭坛上祭告天帝,第二天到山顶的“登封坛”再度祭天,到了第三天在社首山“降禅方坛”祭祀地神,唐高宗初献,随后由宦官执着帷幕,武则天带领各内外命妇登坛亚献,最后以越国太妃燕氏(越王李贞的母亲、太宗的德妃)终献结束。第四天,唐高宗和武后共同登上朝觐坛,接受文武百官朝贺。自此,封禅礼毕,唐高宗武后一行浩浩荡荡地返回京师。
封禅泰山已经昭告天下,武则天即使是一介女流,也是样样堪比古之明君。辅佐了唐高宗近二十年朝政的经历,再加上总结了前人治国的种种经验教训,尤其是苦心钻研唐太宗的《帝范》十二章,武则天根据本朝的具体特点,终于制定出了一套自己的施政纲领。当时虽是二圣临朝,但唐高宗毕竟还是名义上的皇帝,因此,武则天将自己的这十二条施政大纲以“建言”的形式提出,请唐高宗最终定夺并予以实施,这便是赫赫有名的《建言十二事》。
所谓《建言十二事》的具体内容是:
一、劝农桑,薄赋徭。
二、给复三辅地。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四、南北中尚禁淫巧。
五、省功费力役。
六、广言路。
七、杜谗口。
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
九、父在,为母服齐哀三年。
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
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武则天认为,农业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根本,只有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重视农业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国泰民安。历朝历代看来,大兴土木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减一些不必要的宫廷建设,有利于减少开支,节约劳动力,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将更多的力量放在国家的基本建设之上。同时禁止各部门的奢侈之风,尤其是南衙、北衙、中书省、尚书省等中央直属机构。
她还要求百官敢于谏言,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但绝不允许造谣生事、搬弄是非,这体现了决策者广纳谏言的度量。要求大小臣民都读《老子》,以示自己虽为武家的女儿,更是李家的媳妇,并非谣言所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以此让拥护李氏王朝的宗亲和臣子相信他们是同心同德,绝无外心的。她让官员们得到更多的福利和赏赐,以笼络人心。并借用丧葬礼仪来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她深知战争会将一个国家拖垮,因此,对于四方邻国,尽量友好结交,和平相处。
如此十二条建言集中体现了广开言路、善用人才、缓和阶级矛盾、外交友好等政策,确实是一个富国富民的好纲领,有利于皇权的巩固。唐高宗对此治国纲要十分赞赏,并立即下令执行。
换太子,如摘瓜
泌因奏曰:“臣幼稚时念《黄台瓜辞》,陛下尝闻其说乎?高宗大帝有八子,睿宗最幼。天后所生四子,自为行第,故睿宗第四。长曰孝敬皇帝,为太子监国,而仁明孝悌。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立雍王贤为太子。贤每日忧惕,知必不保全,与二弟同侍于父母之侧,无由敢言。乃作《黄台瓜辞》,令乐工歌之,冀天后闻之省悟,即生哀愍。辞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而太子贤终为天后所逐,死于黔中。”
——《旧唐书·承天皇帝倓传》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这是武则天的次子李贤所写下的一首《黄台瓜辞》,其意是在感慨皇太子之位的变幻莫测,太子之位的一次又一次被更换,就好比这瓜藤上的瓜一样,随意被人采摘,最终落得整个瓜藤凄寂寥寥。
身为武则天的儿子,李贤也曾经被立为太子,也正因为曾经到达过这个高位,所以在失去太子之位后才会倍加失落和感叹。那么,在武则天权欲的膨胀下,究竟又是哪些皇子成为了李贤笔下所描述的“黄台之瓜”呢?
唐太宗李治一生共有8个儿子,与武则天所生的儿子则有4个,按照出生前后分别是李弘、李贤、李显以及李旦。在与武则天生下这4个儿子之前,李治与其他女人还生有4子,他们分别是长子李忠、次子李孝、三子李上金以及四子李素节。
身为李治的长子,李忠十分受父亲的喜爱,李忠的降临带给李治的不仅是初为人父的喜悦,他的出生还正值李治刚被立为太子不久,对于刚刚当上太子的李治来说,长子李忠的降临可谓双喜临门,他当然大喜特喜了。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刚坐上皇位不久的李治就封年幼的李忠为雍州牧,可见对于自己的长子,李治抱有很大的期望。
然而,李忠虽为长子,但是他的母亲却是个身份卑微的女人,不能给他以强有力的后盾支持,这是李忠日后博取太子高位的一大障碍。同时王皇后因为无子也深感后位不稳,于是她的舅父柳奭筹谋很久,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认为如果李忠能够与王皇后走得近一些,那么他们二人彼此就都有了后台和依靠。
柳奭之所以想出这么一个计策来,是因为当时王皇后与李忠有着同样的敌人,这就是萧淑妃和她的儿子李素节。武则天自感业寺回宫之前,萧淑妃不仅出身高贵,而且极得唐高宗的宠爱,而李素节也活泼可爱、冰雪聪明,除了长子身份而别无依靠的李忠很有可能败在得宠的萧淑妃母子手上。而如果李素节被立为太子,那么王皇后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
果然,经过柳奭这么一说,王皇后也认识到了与李忠结盟的意义。于是不久王皇后就向唐高宗提议立李忠为太子,再加上一群拥护李忠当太子的大臣的支持,李忠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顺利地当上了太子。而王皇后也因为助了李忠一臂之力而受到了李忠的感激。如此,二人的结盟关系就形成了。
不过,王皇后和太子李忠如此的关系堡垒却丝毫经不住武则天的强势争夺。武则天进宫后由于受到李治特别的宠爱而地位与日俱增,再加上她极高的宫斗能力,她很快就解决了王皇后。永徽六年十月(公元655年),武则天正式被立为皇后,成为大唐帝国的国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