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唐高宗发现李没来,也没上表。那么李一直称病在家,到底是什么意见呢?于是,唐高宗单独召见了他,试探他说:“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李是个聪明人,他没有直接回答皇帝的问题,而是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唐高宗一听非常高兴,局势立马有了转机,支持武昭仪的人听说了他的意见也非常高兴,许敬宗在朝中扬言说:“种田的农民若是多收了十斛麦子还想着换老婆呢,何况天子想立皇后,哪有别人插嘴妄言的余地!”武则天运用她在宫中的人脉网很快便将许敬宗的话宣传开来,为皇帝改立皇后造势。
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十月十二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这样,王皇后就被废掉了。可是后宫不可一日无主,没过几天,许敬宗就上表,请求皇上设立新后,这正中唐高宗的下怀。
十一月一日,武则天正式成为皇后。册立当天,武则天在肃义门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以往的皇后是没有这个待遇的。以往的皇后只能接受内外命妇的朝拜,百官不需要朝拜皇后。可见,武则天一当上皇后就与众不同,她已经成长为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这些都昭示了她的野心在更大的地方。
武则天当上皇后以后,当然,那些反对武则天的人也就要遭殃了,紧接着长孙无忌、褚遂良先后被贬官流放。没过几年,褚遂良就死在了爱州(即今越南清华),长孙无忌在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被迫自杀。树倒猢狲散,长孙无忌一死,很多人都被牵连进来丧了命。通过这场斗争,唐高宗李治不仅按照自己的心意改立了皇后,更摆脱了顾命大臣的掣肘,成为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皇宫内部的权力争斗,让武则天看到了权力的力量,失去权力立刻就有性命的担忧,所以这次她要握紧手中的权力。
不管怎么说,武则天改变了中国女性在历史上的地位,她先后嫁了两位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生了两位皇帝——唐中宗和唐睿宗。这期间虽说历尽艰辛,但武则天终于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实现了相面先生的预言,她成为了唐高宗的皇后,继而又建立了武周政权。这位了不起的女人在男权社会中一步步开创了女性的新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君临天下的女皇,并且也是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都离不开她的功劳。这样一个女人,在中国历史上抹下了浓重的一笔。
李治“出轨”,引发帝后较量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大唐后宫风波又起,宦官王伏胜向唐高宗告发惊天大案,武皇后竟然和道士郭行真在宫中行“厌胜”之术。当年武则天为了扳倒王皇后,精心策划了一场阴谋,为其安了一个“厌胜”的罪名,成功登上后位。风水轮流转,武则天也在“厌胜”上栽了个大跟头。
事情还要从头讲起。武则天家中共有姐妹三人,三妹早逝,大姐守寡在家,为了能让姐姐及其儿女过上好点的生活,武则天便请唐高宗封大姐为韩国夫人,并把她一家都接进宫中。谁料自己的好心并没有换来姐姐的感激,反而给自己埋下了一条祸根。
武则天是个女强人,初登皇后宝座的她十分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地位,并没有过多地关注丈夫的生活琐事,她的心中有着更广阔的天地,她将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朝廷政事,希望能够辅佐丈夫治理国家,进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许是武则天对李治过于疏忽,使他不得不寻找其他的温暖,也许是武则天对朝政太过卖力,而使李治反而无所事事,进而无事生非,总之,有人在李治的感情空档期乘虚而入,获得了李治的宠爱。
得知此事的武则天十分气愤,然而更令人气愤的是李治这段婚外情的对象竟然正是自己尽心照顾的姐姐韩国夫人!韩国夫人比李治大六岁,生得风流妩媚,通身一派成熟风致,而且与自己的妹妹一心朝政的强势不同,她善解人意、温柔细致,每每对李治曲意逢迎,深得李治的喜爱。更有甚者,韩国夫人不仅自己与李治眉来眼去,打得火热,连带年纪轻轻的外甥女贺兰氏也不安分,与唐高宗情愫暗生,惹得唐高宗魂不守舍。
过了几年,韩国夫人突然去世,死前几天的事情十分可疑,不少人怀疑韩国夫人是被武则天毒死的,然而武则天充耳不闻,只是亲自主持了姐姐的葬礼,并且亲自送姐姐的灵柩出殡,并抚棺痛哭,极尽哀伤之状。本来因为流言而对韩国夫人之死心生怀疑的唐高宗也不好质问什么,甚至连希望纳外甥女贺兰氏为妃的念头也不敢对武则天提起。
本来这次“出轨”事件可以随着韩国夫人之死而烟消云散,然而王伏胜却在此时告发武则天行“厌胜”之术,武则天与李治之间微妙的和平顿时被打破了。被指为帮助武则天做法行“厌胜”之术的道士郭行真曾在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奉命到泰山为唐高宗和武则天祈求福祉,立下鸳鸯牌。因此,唐高宗和武则天和他都交往密切,彼此非常熟悉,他进出皇宫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即使被人看到与武后在一起聊天,也未必就是在“厌胜”什么人。然而听到皇后行“厌胜”之术的唐高宗却十分愤慨,甚至生出了废后之念。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表面上看来唐高宗宠爱的韩国夫人死得不明不白,而身为一国之君的他却在武后的积威之下不敢为心爱之人查清真相,心中自然悲痛不已,而且对武后深为不满,而“厌胜”之事则作为导火索引爆了帝后二人之间的炸药。事实上在更深的层面上来看,武则天参与政事,也已经揽得一些权力在手,皇后有权了,皇帝的权力就处处受到牵制,《资治通鉴》中称武则天“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所以二人之间的矛盾其实还是权力之争。
愤怒的唐高宗决定借此事给武则天一个教训,压压她的嚣张气焰,让她明白大唐的皇帝到底是谁。但是又应该怎么处理这个罪名呢,唐高宗一时拿不定主意。要是在以前,唐高宗遇到什么事情不知如何处理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找来皇后商量,为他出谋划策,然而此次情况不同,要对付的人就是皇后,如何找她商量。
唐高宗思来想去,最后只好找来比较信任的宰相上官仪来合计此事。要是唐高宗稍微回想一下,不难发现当初的废王立武事件在今日重新上演。当初为了废掉软弱的王皇后,唐高宗也是颇费一番工夫,征求了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的意见,但今天面对心思缜密、有勇有谋的武则天,他咨询的对象变成了这位上任不久的上官仪。
唐高宗虽然想废后,但这只是被那些怒气堆积起来的火气,纯属意气用事,并没有就此做什么缜密的安排。然而当唐高宗说出对皇后不满的想法时,上官仪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回答,他说:“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恐怕连唐高宗也没有料到上官仪竟然张口就建议皇帝废后,在寻常百姓人家离婚都是一件需要慎重考虑的大事,何况皇帝废后那是震动朝野的国家大事,而且唐高宗自己废后的想法其实也并不坚决。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新任宰相如此胆大呢?上官仪是进士出身,他是唐朝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科举出身的宰相,虽然风流倜傥、文采斐然,但却颇有点读书人的书呆子气,对一些复杂的政治问题、皇家关系都不怎么敏感。所以在面对帝后矛盾时不知应该如何应对,对于皇帝都还没有明确表明想法的事情随便发表个人意见,十分轻率。
本来唐高宗还是犹犹豫豫的,听了上官仪的话,直接就把废后之事搬到台面上来进行了,并立刻命令上官仪草拟废后诏书,列下了武后的十余条罪状。然而,想要废掉这位武皇后并不是当初废王皇后那般容易的,武则天是一个心思细密又非常具有行动力的人,她的情报网让她在第一时间就得到了皇帝想要废后的消息。大难临头之时,武则天能不能想出应对之策呢?
在这个危急关头,武则天没有一刻犹豫,立即赶去见唐高宗。而此时正在等着上官仪拟好废后诏书的唐高宗,突然面对来势汹汹的武皇后顿时怔住了。武则天与唐高宗夫妻十几年,对于他的脾气秉性拿捏得十分准确。对着多情又懦弱的丈夫,看着那边墨迹未干的诏书,武则天便开始软硬兼施,跪下开始哭诉:“不知臣妾有何大逆不道之罪,请皇上指教。”然后又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诉说他们之间的旧情,唐高宗见此状又是畏惧又是不忍,脱口而出:“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武则天最终有惊无险地顺利逃过此劫,事后唐高宗也觉得此事处理得有些草率,对皇后心有愧疚,后两人又亲密如初。
武则天的危机算是解除了,上官仪却因此事要大祸临头了。武则天从来都是恩怨分明、绝不心软,她想出了一个一箭三雕之计,让许敬宗上奏皇帝称上官仪、王伏胜以及废太子李忠三人暗中勾结阴谋造反,将他们全部诛杀。
这场废后风波,唐高宗与武后的较量最后以武后的险胜告终,而事情的结局竟然还出乎意料地为武则天除掉了废太子李忠这个心腹大患。在这场风波之后,武则天意识到,只有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受制于别人。也因为这件事情,原本对于皇后干预政事还颇有不满的朝堂之上,更少有人对此说三道四了。每逢上朝,武后垂帘听政已成定例了,大小政事,皆有帝后二人共同裁定。
双悬日月照乾坤
武则天虽为皇后,但其实际权力已如皇上了,二圣临朝已经成为惯例,朝堂之上大大小小的政事都是由唐高宗和武后二人共同决策的,但是,懦弱的唐高宗现在只是朝堂之上的一个摆设而已,实际权力已经掌握在武后的手中了。既然已经二圣临朝了,武则天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劳师动众地进行封禅泰山呢?
“封禅”是古代帝王的一种祭祀仪式,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做“封”,在泰山南面的梁父山上辟地为坛祭地叫做“禅”。《白虎通义·封禅篇》中解释道:“王者易姓而起,必封升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一直以来,泰山封禅都是中国古代帝王告祭天帝最为隆重的典礼。在唐代以前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也只有秦始皇和汉武帝举行过泰山封禅盛典。
一般来说,封禅泰山的大典大多举行于国泰民安的盛世,或是皇帝自认取得了丰功伟绩之时,以这种方法来祭告上天,相当于皇帝的工作总结。另外也通过这种途径向天下显示国威,威慑不安分的邻国。当然,在五岳之首的泰山进行封禅活动,也有彰显君权神授、神化皇权的作用。
古代帝王中大都认为自己功绩卓着,也不乏想要借助封禅向四方昭告者,然而他们大多受到朝廷大臣的阻挠,并未真正得以实施,就连齐桓公那样的霸主也因为管仲的极力劝阻未能成行。因为大臣们知道,泰山封禅并不仅仅是个宗教仪式,更是对一个国家人力、国力、财力的巨大消耗,国力强盛仍需再三考量,国力不强更是不可能完成的。
泰山封禅想要顺利完成既要天降祥瑞,表示天帝承认人间帝王受命于天,表扬其功勋卓越,否则即使同秦始皇那样,即使浩浩荡荡地去了泰山,却终因上山途中遭遇狂风暴雨最终未能完成封禅大典。虽说要天降祥瑞有点神话色彩,但是天气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遭遇到恶劣天气更是徒劳无功。还要国家有国力、财力的支持,百姓生活富足,否则如此劳民伤财之举必定遭到百姓埋怨。如此看来,想要泰山封禅绝非易事。
而且一般来说,封禅大典只有男性能够参加,即使是皇帝的母亲也只是名义上参加,而实际上由公卿代行。武则天当然知道泰山封禅的特殊意义,她更想通过泰山封禅向天下昭示点什么。当年的太宗皇帝在位时,文治武功功德卓着,“贞观之治”可见当时天下一片繁荣之象,百姓生活富足,文武百官也力谏唐太宗泰山封禅,但是魏征认为当时天下初定,国力尚不富强,四方边境依然没有安定,不具备去泰山封禅的条件,因此极力反对,若唐太宗非要强行,最终不过是“崇虚名而受实害”。试想唐太宗的宏伟气魄以及超凡能力尚且没有去泰山封禅,武则天正是想通过封禅之举表明自己的功绩更在唐太宗之上。
除了想向世人宣扬自己的功绩,向四方扬国威之外,武则天极力促成此行还有一个非常特殊而重要的原因。因为她要为自己的将来造势,她虽然是一个女人,但是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治理着一个泱泱大国,并且在她的统治之下,这个国家不但朝政清明、百姓安康,更是征战四方,平定边陲,不亚于“贞观盛世”的繁荣昌盛。
武则天取得了大多数男人都无法做到的成绩,也就想要昭告天下,男子能做的事她都能做到,包括一向只有男人才有资格出席的封禅泰山。只有让人们习惯了她享有与男子几乎平等的能力和权力,她将来要更进一步,登上那个只有男人才有资格坐的至高无上的位子时,反对的声浪才会弱一点,再弱一点。
现在的武则天实权在握,懦弱的唐高宗只是朝堂之上的一个摆设,再加上朝堂上诸如长孙无忌这些反对武后的人都已经被她打垮,剩下的官员们对于泰山封禅的提议齐声称颂。不久,二圣下诏开始准备泰山封禅大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