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唐的四张面孔之一代女皇全文阅读 > 第4章 政坛奇葩,至尊红颜武媚娘(3)

第4章 政坛奇葩,至尊红颜武媚娘(3)


  从尼姑到皇后

  唐高宗的皇后是关陇大族的后人,出身高贵,且贤良淑德。李治还在当晋王时,在唐高祖的妹妹的牵线下,王氏就成了晋王妃。后来李治做了太子、皇帝,王氏的身份也就跟着升为太子妃和皇后。皇后貌美,是个好媳妇,传说唐太宗去世前对褚遂良说:“朕佳儿佳媳,今以付卿。”

  但是,史载王皇后“性简重,不曲事上下”,是一个极无趣的人,一天到晚总是低垂着眼睑,毫无表情,也不会讨好皇帝、笼络身边的宫女宦官们,这也是她有着如此显贵的出身和出众的美貌却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唐高宗宠爱的原因。试想,在朝堂上,唐高宗听老臣们无休止地劝谏已经是心力交瘁了,回到后宫,还得面对一个僵硬的面孔,没有任何温存之感的皇后。所以,皇上更喜欢萧淑妃,为了躲避王皇后,他宁愿躲在萧淑妃的住处。

  话说这个萧淑妃,出身也非常显贵,是梁昭明太子的一支后裔,大唐建国时,还出过一个宰相萧瑀。她长得好看,嘴巴又甜,活泼直爽,李治做太子时便嫁入了东宫。更重要的是萧淑妃还给李治生下了儿子,而王皇后却膝下无子。在这种情况下,唐高宗专宠侧室,让王皇后感到了极大的威胁。然而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们建议皇上立太子。因为皇后无子,无嫡立长,于是就立唐高宗的长子燕王李忠,这样以免立了萧淑妃的儿子为太子。但是,这并没有让皇上回心转意,因为燕王李忠的母亲出身很卑微,皇上还是专宠萧淑妃。

  后来,唐高宗和武才人的恋情渐渐地传遍了宫里,王皇后得知了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私情后,就更沉不住气了,一个萧淑妃就够碍眼的了,又出现一个尼姑。但是,王皇后心里非常清楚,此时萧淑妃才是自己最大的威胁,于是,她想把武则天引进宫去牵制萧淑妃,她认为一个尼姑是不足为患的,再加上武则天背后没有权势依靠,即使皇上宠幸了她,有朝一日要除掉她也不是大问题。

  于是,她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自己的母亲柳氏,柳氏也觉得是个办法,想着一个尼姑也不足为患,改日再除也不晚。两人又找舅父柳奭商量,柳奭明白自己的命运和皇后的命运息息相关,眼看着萧淑妃专宠,也觉得牵制萧淑妃的宠爱是最重要的,于是也同意了将武则天引回宫中的想法。

  在母亲和舅父的支持下,王皇后速战速决,立即派人到感业寺通知武则天蓄发待诏入宫。然后,又将此想法告诉唐高宗,唐高宗正惦念着这藕断丝连的情怎么处理,满心欢喜,觉得王皇后真懂得他心,对王皇后的态度也热情起来。武则天得知皇后让她蓄发准备入宫,心里非常高兴,虽然知道出去后一切都是未知数,但是,她还是决定再次和命运赌一次,先出去,日后再相机而动。

  不久,宫中果然来人接她了。回到后宫后,王皇后喜笑颜开地对她嘘寒问暖,还说自己并不知武才人在感业寺,是皇上想念武才人,她才得知的,但是,武则天很快就明白了皇后接她回宫的真正目的。在感业寺的那段时光,让武则天沉静了很多,少了些许往日的刚烈,也磨炼了坚韧的品格。后来,皇上去武则天住处时,武则天总劝他要多礼遇皇后,唐高宗也从心里感激皇后,自然就应了。这样,皇上就把萧淑妃给搁置在了一边,王皇后也对她放松了警惕,为她以后的伟大计划埋下了伏笔。

  武则天再度进宫后,人也成熟多了,也了解皇上的喜好,对于后宫的人情世故也了然于心。而宫内的人都知道皇上和皇后性格不合,皇上细心敏感,而王皇后却不苟言笑,经常对皇上板着脸。而武则天和李治则是互补的一对,武则天刚烈果断,善于谋略,博学多才,能和李治谈论的话题很多。而李治性格内向,优柔寡断,正需要一位比他年龄稍大又让他感到放松的女子。

  按照这种说法,就不难理解萧淑妃为什么会败给武则天了。唐高宗喜欢成熟的女人,而萧淑妃泼辣幼稚。相反,武则天温柔风致、坚强冷静、胆大心细,这一切都让唐高宗仰慕和依恋。而武则天在文学、音乐和书法等各个方面的才华,也让唐高宗为之叫绝,加之几年的地下恋情,终于见得天日了,二人自然如胶似漆。

  于是,武则天开始了她出人头地的计划。面对一国之君李治,她委曲求全,少了狮子骢事件时的锋芒毕露,变得温柔起来,再加上年岁的增加,不免多了几分风韵。在皇后面前,她常对皇后把她从感业寺救出来的事感恩戴德,使王皇后觉得武则天是个知道感恩的人,可以同舟共济,就在皇上面前说了她的好话,将她晋封为昭仪。

  而面对身边的宫女宦官们,武则天走了和皇后相反的道路。王皇后性格高傲,对上对下都不放在眼里,俨然一个孤立的冰美人。武则天却时常把皇上赐给她的东西赐给宫女宦官们分享,特别是那些对皇后不满的人,她施恩更重,不久,她在宫内的眼线就很多了。她派她们去监视皇上和萧淑妃的动静,没找出纰漏,便开始琢磨别的办法,决意要拉王皇后和萧淑妃下马。

  这时,皇上被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争风吃醋闹得心烦意乱,武昭仪却渔翁得利,得到了皇上的专宠。唐高宗共12个子女,最小的六个都是武则天所生,可见当时武昭仪是多么受宠了。但是,武则天有着更大的野心,她怎么会满足做一个昭仪呢?

  其实,武则天的野心在她的第一个儿子出生时就显出来了。她入宫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就给唐高宗生了一个儿子李弘,后来被册封为代王。按理说李弘在皇子里面并不特殊,但是这个名字却暗藏玄机。

  在魏晋南北朝时,天下动荡,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于是道教盛行起来,在各地都有太上老君下凡拯救黎民、开创太平盛世的传言,而传说中这位太上老君的化身就叫李弘,并且那些起义者为了增强自己的号召力往往都化名李弘,出现了“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反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的情况,可见“李弘”二字在民间的号召力及其背后蕴涵的政治意义。

  看到武则天不仅得到皇帝的专宠,还生下皇子,并被赐予意义深远的名字,王皇后才突然意识到武昭仪的威胁。于是她转而联合萧淑妃一起对付武则天,她们时常对皇上说武则天的坏话。而此时唐高宗对武则天十分宠爱,“不信后、淑妃之语,独信昭仪”,并且对皇后和萧淑妃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的行为心生厌恶。

  看到时机成熟,武则天便想抬高自己的出身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于是她请唐高宗追封其父武士彟,这样,武则天也算是名门之后了。为了表示对武昭仪的爱意,唐高宗又专门颁布法令让武昭仪的直系亲属都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入宫门,母亲和守寡的姐姐都来到了宫里,这让武则天很高兴,享受到了久违的天伦之乐。

  虽然如此,但武则天心里也清楚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家庭背景很强大,皇上也不会为了私情得罪她们两个的家族。于是,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废王立武就得自己寻求出路。大约在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底或者永徽五年初,武则天生下了一个小公主,长得水灵灵的,唐高宗非常喜欢。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初,王皇后又去武则天处探视小公主,逗小孩玩了一会便离开了。

  据说武则天发现机会来了,便利用王皇后探视新生婴儿的间隙,亲手捂死了自己的女儿。等到唐高宗来了,武昭仪故作不知地随着他一起去看小公主,欢喜地说笑着,谁知一掀开被子才发现小公主已经死了。惊恐之时唐高宗叫来宫中人询问都是谁来看了小公主,宫人都说:“皇后刚来过。”

  唐高宗见爱女横死,哪里还有心情去考虑其中的蹊跷,再联想起皇后以前就和萧淑妃勾结在一起为难武昭仪,现在见武昭仪生下女儿自己又疼爱非常,未尝做不出杀人之事,于是立即就认定:“后杀吾女!”这样王皇后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诬陷了,有口难辩,被打入了冷宫。其实,关于小公主之死的案件,自古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上面是一种,也有说法认为小公主是自然死亡,武则天就推给了王皇后。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武则天再次发难,她让宫里面的人报告皇上说王皇后和她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施行“厌胜”来诅咒自己。所谓“厌胜”是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也就是用一些特殊的物品以诅咒的方式来制服人或物。巫蛊之术是宫中的忌讳,汉武帝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曾发生过一起巫蛊案件,一下子牵涉到数万人丧命,血流成河。关于王皇后搞巫蛊这件事,还没有定论是真是假,但是这件事却更加巩固了唐高宗废黜王皇后的决心。

  离婚需要高深的政治手腕

  唐高宗下定了废王立武的决心,便找大臣们商量,第一个就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开国功臣,又是唐高宗的舅舅,唐高宗被立为太子,长孙无忌下了很大的工夫。第二个是褚遂良。褚遂良在唐太宗在位时参与过很多军政大事的决策,唐太宗很看好他,所以想废黜王皇后一定得征询这两个老臣的意见。但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坚持王皇后是先帝选定的儿媳妇,并无重大过错,不能随便罢黜。由于长孙无忌在朝堂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看到他如此坚决地反对,唐高宗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不过,在当时朝堂上还有一股与长孙无忌代表的士族地主关陇集团相抗衡的力量,这就是以李为代表的庶族地主山东集团。虽然李对于此事称病不出,但是此举无异于投了弃权票,表示他与长孙无忌并不属于同一阵营,因此长孙无忌并不能统一朝堂的声音,这就为武昭仪绝地反击高升后位留下了机会。

  正当武则天和李治因废王立武发愁时,有一个叫李义府的人毛遂自荐,愿意为武则天卖命。其实,他也只是想保住官位而已,他本是中书舍人,因为他得罪了长孙无忌,要被发配到壁州担任司马。李义府是个见风使舵、很识时务的人,他知道此时有能力、有胆量又有需要与长孙无忌正面作对的只有武昭仪,同时也知道武昭仪要做皇后,需要朝堂上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长孙无忌。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李义府便投靠了武昭仪,并且上表直言请求废王立武。收到李义府的表章,唐高宗十分高兴,于是便提拔李义府做了中书侍郎。

  见到李义府公然与长孙无忌作对竟然没有受到惩处,反而还被皇帝破格提拔,朝臣们顿时明白了李义府背后的靠山是谁,于是卫尉卿许敬宗、中书舍人王德俭、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等人看到皇上的意图明确了,也都站在了武昭仪这边,这样武昭仪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外廷力量。在支持武则天的臣子中,许敬宗的年龄最大,他和李义府一起,通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内外联络,很快建立起外廷的情报网,武昭仪距离皇后之位已经不远了。

  与此同时,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反对武则天的朝臣队伍也建立起来。裴行俭不赞同废后,就在外面说了些不该说的话,被武则天的人听到了,又通过杨氏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这样,裴行俭很快就被贬官为西州都督府长史,被赶出了京城。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十月,唐高宗在退朝时把长孙无忌、李、于志宁、褚遂良四位宰相单独留了下来,说有要事商量。他们四个很清楚皇上找他们是什么事,于是在见到皇上之前就商量好了对策。

  皇上召见之后,便开门见山地对长孙无忌说:“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谁知长孙无忌还没开口,褚遂良就慷慨激昂地陈述了一通大道理:遂良对曰:“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禇遂良不仅不同意皇帝废掉王皇后,甚至还给李治扣上了不尊先帝遗命的罪名,李治听罢大怒,立刻拂袖而去。

  但是,武则天绝不是知难而退之人,这次她败给了长孙无忌等人,便给唐高宗出主意谋求下一回合的胜利。第二次召见,李称病躲在家中没去,褚遂良似乎不敢再继续用“违先帝之命”的名义来反对废除王皇后了,便退而求其次地说:“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反正就是如果皇上要换皇后不一定是武昭仪的,可以选个出身好的,并且残忍地攻击武则天的清白问题,甚至以千秋万代的名声来威胁唐高宗。

  然后褚遂良又状若癫狂地在御阶之下凶猛地磕头,弄得头破血流,还将手里的笏板扔到殿阶之上,大叫:“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还你的破笏板,老子不伺候了!”唐高宗对褚遂良如此失礼的言行震怒不已,便要命人轰他出去。

  正在朝堂上推推搡搡乱成一团的时候,只听见朝堂的帘子后面忽然传来女子清脆冷冽的声音:“何不扑杀此獠!”幸好长孙无忌反应快,在唐高宗说出“好”字之前高声说:“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于是褚遂良总算没有被杀死。这场朝堂上的闹剧很快就在宫中传开了,这样一来,以前没有通知来议此事的大臣也上表反对立武昭仪,大部分宰相都举了反对票,这让唐高宗和武昭仪不免有点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