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唐的四张面孔之长安落日全文阅读 > 第6章 永贞革新,人生与历史的双重拐点(1)

第6章 永贞革新,人生与历史的双重拐点(1)


  双重拐点

  唐德宗李适逝世后,其长子李诵继位。唐顺宗李诵胸怀大志,众多有识之士环绕左右。在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努力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永贞革新”登上了历史舞台。眼看东宫众人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效,唐顺宗的病情却越发严重,今后,唐朝的命运会何去何从?

  即使瘫痪也不能阻挡登基的脚步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薨逝,享年64岁。死后葬于崇陵,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唐德宗在位共26年,是唐朝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皇帝之一。

  综观唐德宗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位充满了悲剧色彩的皇帝,他的前半生为了改革而励精图治,唯一的理想便是在位期间能使唐朝恢复以往的盛世气象。这位果敢的皇帝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不幸的是都收效甚微。

  “安史之乱”后,唐朝在各方面的积重难返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历史发展的局限,也是人力不可能轻易变更的。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处在时代洪流中的唐德宗不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纵使他明白也无法改变现实。政治上的挫折使得这位雄心壮志的皇帝逐渐变得力不从心,于是他的锐意改革之心也在晚年消失殆尽。晚年的他宠幸宦官,好敛钱财,所以得到的评价不过是“失败”二字。可以说,德宗时期的改革失败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这个时代的悲剧。

  唐德宗死后,皇长子李诵即位。据史料记载,唐德宗共有十一个儿子,其中舒王李谊和文敬太子李并非唐德宗所生,所以实际上德宗共有九个儿子。

  舒王李谊本是郑王李邈的儿子,也是唐代宗的孙子。郑王去世得早,所以李谊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德宗看李谊孤苦,就将他收做自己的儿子,因为当时德宗还没有子嗣,所以李谊在名义上就是长子。

  至于文敬太子李则是李诵的儿子,从血缘关系上来说是德宗的孙子。但因德宗钟爱于他,所以也当作自己的儿子。除了李谊和李外,在剩下的九个儿子中,宣王李诵为其长子,生于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正月。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六月,李诵被册封为宣王,德宗登基后的一年内他又以长子的身份被册立为皇太子,成为大唐的储君。

  本来皇长子继承皇位时完全符合“嫡长制”的继承传统,但唐顺宗这个皇位却来之不易。因为父亲唐德宗在位时间较长,所以李诵前前后后共做了二十六年的太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他被册封时只有十九岁,到了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即位时,顺宗已经44岁了,这在历朝历代即位的新君中也算得上一个特例了。

  在史书的记载中,顺宗李诵是个“慈孝宽大,仁而善断”之人。他在当太子的时候爱好学习各种技能,对书法尤为钟爱,写得一手好字。每当唐德宗赐予臣下诗作时,几乎都是让太子执笔的。李诵不仅精通文墨,更为可贵的是,他武艺出众且勇气过人,当年的奉天保卫战就有他的一份功劳。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长安爆发了“泾师之变”,唐德宗仓皇地向奉天逃窜,负责断后的就是太子李诵。

  后来奉天告急,也是他身先士卒,率领将士们守城抗敌。就在奉天即将失陷之时,李诵亲自到城门上督战,还为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因为李诵的努力,军心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将士们无不奋勇抵抗,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李诵在其26年的太子生涯中最为可贵的就是为人不张扬,事事小心谨慎。但纵使他再小心,皇位这个巨大的诱惑还是使很多人想尽办法来陷害他,目的就是取而代之。在这些事件中,尤以发生在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八月的郜国大长公主之狱影响最大。

  郜国公主是唐肃宗的女儿,所嫁的驸马名叫裴徽,因为裴徽早死,后又嫁给萧升。郜国公主与萧升有一个女儿,因为和李诵年纪相当,就亲上加亲,许给李诵做了太子妃。因为是当朝公主,又是太子的岳母,郜国公主经常无所顾忌地出入东宫,并和当时的太子詹事李昪等人交往甚密。驸马萧升去世得早,郜国公主两度丧夫,心情十分沮丧。可能是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居然和彭州司马李万等人私通。这的确是皇室的一大丑闻,但就是有一些小人无端生事,将这件事情和皇太子牵扯上。

  晚年的德宗对宦官极其宠信,但太子却十分看不惯这些仗着权势嚣张跋扈的宦官,对他们从来没有好脸色。这些宦官在宫中多年,深知皇室的规矩,现在太子这般厌恶他们,等到他继承了皇位,他们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为了保证自己的未来,这些宦官秘密商议想让德宗另立储君。正当他们苦于没有借口的时候,却发生了郜国公主之事。这些人不但向皇帝告发了郜国公主的“淫乱”,还称她在宫中行“巫蛊之术”。“巫蛊”在皇室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历朝历代宫廷之人只要沾上了“巫蛊”的嫌疑,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德宗听闻这件事之后大为震惊,马上召太子前来问话。李诵自然知道父亲召他前来所为何事,为了洗刷自己的冤屈,他主动请求废除自己的太子妃萧氏。这件事虽然是子虚乌有,但却使得德宗父子之间产生了隔阂,自此之后,德宗便动了废除太子,改立舒王为嗣的念头。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德宗便召来宰相李泌前来商议。

  李泌是三朝元老,在德宗面前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听了德宗想改立子嗣的想法后,李泌坚持认为此事不妥。不仅如此,他还举了太子废立所引发祸端的例子来劝谏皇帝,最终使德宗打消了这个念头。经历了郜国公主一事之后,李诵变得更加小心谨慎。之前他还敢于表达自己的政见,但此后都不敢顶撞父亲。

  和其他皇子不一样,李诵到了德宗后期便患有严重的疾病,身体状况一直很不好,根本不能承担繁重的政务。据《旧唐书·顺宗本纪》记载,唐德宗在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就患上了中风,后来甚至到了不能说话,不能行走的地步。

  当德宗病危的时候,诸位皇子都在父亲身边侍奉汤药,唯独太子李诵因为身体有病不能前来。而德宗在临死之前因为想见太子而不得见,涕咽久之。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皇帝去世时太子不在身边,所以朝中就皇位的继承人究竟是谁这个问题引发了一场争执。关于此时的帝位之争,《资治通鉴》中有如下记载:

  “(正月)癸巳,德宗崩;苍猝召翰林学士郑纲、卫次公等至金銮殿草遗诏。宦官或曰:‘禁中议所立尚未定。’众莫敢对。次公遽言曰:‘太子虽有疾,地居冢嫡,中外属心。必不得已,犹应立广陵王;不然,必大乱。’纲等从而和之,议始定。次公,河东人也。太子知人情忧疑,紫衣麻鞋,力疾出九仙门,召见诸军使,人心粗安。”

  可见,当时反对李诵,拥立广陵王李纯的应该就是以刘贞亮为首的宦官集团。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保住自身的利益。

  李诵此时虽然卧病在床,但他也知道这是一个关键时刻。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他拖着病体召见了禁军的首领们。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二十四日,朝廷公布了立太子李诵为新君的遗诏。

  两天之后,李诵在太极殿即位,改元永贞,是为唐顺宗。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还有很多将士怀疑即位的人到底是不是太子,等到他们目睹唐顺宗登上皇位时,才喜极而泣地说道:“那真是太子!”从这些将士的表现也可以看出,李诵在当时还是颇得人心的,只是因为他身患疾病,在即位的关键时刻没能出现在公众面前,从而造成了恐慌,也给了宦官们一个可乘之机。好在顺宗终于继承了皇位,那么,朝廷上下的疑虑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

  李诵如何即位

  和父亲唐德宗一样,唐顺宗李诵也是一个饱受战争之苦的皇帝。正是因为此,年轻时的他就下定决心有朝一日做一个圣贤的君主,成就一番大事业,为天下苍生造福。因为太子宅心仁厚且胸怀大志,所以在他还是太子之时身边就集结很多有识之士。这些东宫官员时常和李诵探讨国家大事,是李诵在政治上不可或缺的支柱。而在众多的东宫官员中,尤以王叔文最得李诵信任,可以称得上东宫集团的核心人物。

  “弱冠游咸京,上书金马外;结交当时贤,驰声溢四塞”,出于对朝政和民间疾苦的关心,同时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德宗时期,大批南方的有识之士跋涉到长安,而王叔文就是其中之一。

  王叔文是越州山阴人,因为棋艺精湛而被德宗皇帝选中,担任东宫待诏一职。王叔文虽然因棋艺发迹,但最为擅长的还是为政之道。自进入东宫的那一天开始,王叔文就忠心不二地陪伴在李诵的身边,为李诵出谋划策。李诵的太子之位在德宗末年之所以能够保全,主要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前文所提到的宰相李泌,另一个就是王叔文。

  太子宫坐落在宫城以东,所以通常被称为“东宫”,是皇太子生活的起居之所。按照封建王朝的传统,皇帝一般都会给储君配备一些官员,这些人负责教导和帮扶太子,使之熟悉政治并加强其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为日后成为一国之君做充足的准备。

  众所周知,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他们虽为父子,但又是君臣。皇帝一方面希望自己的接班人能够在各个方面超越他,成为令世人敬仰的君主;另一方面又害怕储君功高盖主,借机篡夺皇位。正是因为这微妙的关系和地位,历朝历代的东宫都是个多事之地,在这里不知上演过多少父子、兄弟相残的惨剧。所以,不论是东宫的官员还是皇太子处事都需万分小心,避免招致杀身之祸。

  唐顺宗李诵26年的太子生涯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个部分,其断点就是“郜国公主之乱”。从他的表现和处事态度来看,之前的李诵在政治上还是较为主动的,遇事也敢于向君主进谏,因而得到了韩愈“居储位二十年,天下阴受其赐”的评价。例如,当年唐德宗十分宠信裴延龄和韦渠牟,想任用他们为相。但李诵早就听说这两个人没有什么才华且在外声誉不佳,所以便找准机会力劝唐德宗。正是因为李诵的极力劝阻,裴、韦二人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又有一次,唐德宗在鱼藻宫大摆筵席,命宫女们在彩船上戏水游玩,齐唱船歌,又名乐官大奏乐曲,好不热闹。唐德宗十分欢乐,兴致勃勃地问一旁的太子:“几天宴会如何啊?”李诵没有多言,只是说了一句“好乐无荒”。这句话语出《诗经》,意为劝谏人不要沉湎于享乐。

  李诵的所作所为虽然得到众人的称赞,但身为师傅的王叔文却颇为担心,如果太子锋芒过露,一定会引起小人的嫉恨。再加上唐德宗到了晚年猜忌心很重,对太子并没有之前那么信任,更有不少人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所以眼下最为要紧的是“韬光养晦”,用低调的态度来保住自己的地位。王叔文虽然想到了这一点,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来劝说太子。也是机缘巧合,因为当时宦官们引发的宫市弊政,李诵才明白了王叔文的一片良苦用心。

  唐德宗晚年好敛钱财,所以大量地任用宦官。这些宦官打着皇上的旗号贪污腐化,流毒甚广,造成了当时着名的“宫市之弊”。因为宦官们深得皇帝的信任,所以御史和谏官们大多敢怒不敢言。这天,李诵和东宫官员们谈到此事,可谓是群情激奋。

  李诵见众人虽然义愤填膺,但却惧怕威势不敢进谏,便有意担起责任,请求德宗革除这一弊端。众人见太子如此为国为民着想,纷纷称赞他贤德,只有王叔文一人坐在旁边默默不语。等到众人都散去之后,李诵特意将王叔文留下,询问他刚才为何一言不发。

  王叔文对李诵说道:“微臣蒙太子信任,自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请问太子,身为国之储君应当以什么为重呢?”李诵不解其意,王叔文又接着说:“太子侍奉皇上关心的应该是皇上的饮食起居,他事又何必过问呢?如今陛下在位已久,倘若有小人从中挑唆,怀疑太子以此来收买人心,您又如何向皇上解释呢?”

  听了王叔文的一番话,李诵恍然大悟。之前“郜国公主”一事就是因为他得罪了宦官,如果这次再出面建议罢黜宫市,就等于公开和宦官宣战了。想到这里,李诵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对王叔文说:“如果不是先生提醒,我怎会知道这件事,险些铸成大错啊!”

  自此之后,李诵就奉行王叔文所教导的“韬光养晦”之术,在东宫闭门修养,尽量不参与政事,以免给人留下把柄。也是因为这件事,李诵对王叔文越发地敬重,将他视为心腹,事无巨细都与他商议。为了报答太子对自己的信任,王叔文为其详细地分析了朝中的势力发展,并建议他即位之后对朝政进行一番新的改革。

  得到了太子的支持后,王叔文便开始了实际行动,确切地说,就是为太子网罗人才,为将来做准备。王叔文暗中结交了大批在当时大有前途的人士,并经常向李诵推荐何人可以为相,何人可以为将。不仅如此,他还有意结交了许多军事将领,希望这些人能在关键时刻力保太子。

  在王叔文的努力下,李诵身边很快集结了许多德才兼备之人,陆淳、吕温、李景俭、韩哗、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等人都在其中。这些人多是年轻的文人,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官职不高,所以并不引人注目。他们以“二王”(王叔文和王伾)为核心,经常在一起讨论时政,结成了生死之交,为了共同的政治理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