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唐的四张面孔之长安落日全文阅读 > 第29章 宣宗登基,空盼贤君梦一场(2)

第29章 宣宗登基,空盼贤君梦一场(2)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就在唐宣宗即位的那一天,李德裕作为前朝宰相,理所应当地站在皇帝身边奉册。没想到册封仪式一结束,唐宣宗就问左右之人:“方才站在朕身边的可是李太尉?只要他看朕一眼,朕就觉得毛骨悚然。”几天之后,唐宣宗就下旨将李德裕罢相,贬到荆南做节度使。就算如此,唐宣宗还感觉不满意,于不久之后又将他贬到一个更低的职位,那就是在东都洛阳担任留守一职。

  或许是因为唐武宗的关系,宣宗对李德裕十分厌恶,这从他将其一贬再贬可见一斑。除了将李德裕贬官,对于其之前推举的为政之道,唐宣宗也十分不满意,纷纷给予废除,有时竟然执拗到反其道而行之。

  前面也曾说道,李德裕当年为了整顿吏治,改动过科举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官员腐化,他也向唐武宗请旨罢黜了新科进士们的杏园宴集,更不准他们在雁塔题名。但到了宣宗朝,这些规定全部被废除。在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唐宣宗就特意颁下敕书,恢复杏园宴集。不仅如此,他还鼓励公卿子弟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对科举之士十分看重,大反李德裕之道。

  失去了武宗朝的光环,李德裕在大中年间仕途极其不顺,他先后任过太子少保分司、潮州司马和崖州司户等职,最后死在了崖州任上。李德裕在武宗和宣宗朝仕途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或许正应了“物极必反”那句古语吧,自古以来做臣子的有几个能终其一生都位极人臣,一帆风顺呢?

  李德裕被罢相之后,唐宣宗启用白敏中为相。白敏中是晚唐着名文学家白居易的弟弟,他自幼父母早亡,是由哥哥抚养长大的。长庆初年,白敏中进士及第,先是在地方的藩镇任职了几年,其后唐武宗有启用其堂兄白居易的想法,故把他调到长安任殿中侍御史并分司东都。李德裕当宰相之时就将白敏中推荐入朝,可以说李德裕对其还是有知遇之恩的。

  但白敏中为此不仅没有感激李德裕,他被贬之后还在宣宗面前添油加醋,使得李德裕的后半生一直在苦难和坎坷之中度过,就连当年受李德裕恩,与其交好的人不论贤愚,全部不予取用。与此同时,白敏中还大量启用了李德裕当年打压的朝臣。在白敏中的努力下,被贬循州的牛僧孺,封州的李宗闵,潮州的杨嗣复,恩州的崔珙都纷纷升任。

  有人说唐宣宗在这场党争之中支持牛党,打压李党,也有人说唐宣宗并不是有意参与朝臣们的党派之争,而是刚好他讨厌的官员几乎都是李德裕一派,也就是唐武宗所用的那一批人。因为除了罢黜李德裕,擢升当时所谓“牛党”的一批人之外,唐宣宗还启用了令狐绚为相。

  令狐绚之所以被宣宗看重,完全是因为他的父亲令狐楚曾经在宪宗朝担任过宰相一职,而且对唐宪宗十分忠心。当年宪宗死后出葬之时,途中风雨交加。送葬的官员和宫人们为了避雨都逃散了,置宪宗的灵柩于不顾,当时只有宰相令狐楚一人紧紧地护住唐宪宗的灵驾。令狐楚当年年事已高,而那时在场的唐宣宗更是对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宣宗即位之后,令狐楚早已不在人世,唐宣宗于是问白敏中他是否有后代存世。白敏中回答说有个儿子叫令狐绪,如今正在随州担任刺史。唐宣宗得知此事之后便继续询问这个令狐绪才能如何,能不能委以宰相之职。白敏中摇摇头说,“令狐绪身患风痹病多年,但有个弟弟令狐绚前为湖州刺史,很有才气。”于是唐宣宗下令将令狐绚升为知制诰,其后更拜为宰相。

  从唐宣宗擢升令狐绚这件事来看,他是很重视宪宗时期的大臣的,不仅如此,对于他们的后代,唐宣宗也有着一种莫名的好感。《资治通鉴》记载其为:“上见宪宗朝公卿子孙,多擢用之。”除了令狐绚之外,元老重臣裴度的儿子裴谂也被宣宗提拔为翰林承旨学士。再比如当年首请唐宪宗监国的宰相杜黄裳之子杜胜在宣宗朝担任刑部员外郎一职,唐宣宗知道他的身世之后便马上下旨升为给事中。

  牛李党争虽然落下了帷幕,但是它却暴露中晚唐政治中阴暗的一角,“朋党”之所以成为中晚唐朝政的痼疾之一,是因为这些朋党往往由宦官做后盾或牵线。汉明的朋党之争主要是宦官与外戚或朝臣的权力之争;宋朝的朋党之争主要是朝臣的政见之争。唯有唐朝的朋党之争有些特别,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就像胡如雷在《唐代牛李党争研究》中所认为的:李党是公卿显官集团的政治代表,他们与中小地主结盟,反对藩镇割据,从而与代表豪强大地主政治利益的牛党发生冲突。换言之就是,日趋灭亡的士族阶级与科举进士之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政治游戏。

  这场党争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支持利用新兴的庶族打击士族门阀。而随着庶族势力的增强,士族不甘心失去已有的特权。双方为了各自利益,进行争斗。在国家强盛时,这种党争对皇权是有利的,皇帝得以用支持或反对来平衡王朝的稳定。而当混乱来临,则是皇朝灭亡的祸根。唐宗室出身的奸相李林甫,也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提拔寒门、任用藩将,为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种子。

  小太宗吹起新朝风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资治通鉴》

  虽然在宣宗即位之初,朝中的大臣都对这位有些“痴呆”的皇叔没有抱多大希望,但宣宗却凭着自己的努力,让天下人对他另眼相看。因为之前的人生经历,使他有重振帝国朝纲的强烈愿望。加之阅历颇深,他对于朝政和为君之道的成熟看法也是唐朝后期其他皇帝无法比拟的。

  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刚登基不久的唐宣宗就因为天气干旱,下旨减膳撤乐,并释放宫女五百人。除此之外,又释放五坊鹰犬,停止各处的营建,并且下诏大赦天下。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二月,唐宣宗召见了翰林学士令狐绹,与他探讨了唐太宗所撰《金镜》中的治国之道。在这个过程中,唐宣宗对这位翰林学士十分尊重,君臣二人相谈甚欢。而令狐绹也明显感受到这位皇帝的成熟稳重与其对于国家所寄托的希望。

  《金镜》中有言:“乱未尝不任不肖,理未尝不任忠贤。任忠贤,则享天下之福;任不肖,则受天下之祸”,唐宣宗极为赞赏。他曾说过:“《尚书》也说:‘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朕每至此,未尝不三复然后已。欲致升平,当以此言为首!”

  在吏治改革方面,唐宣宗也在武宗朝的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而“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正是他所信奉的标准。唐朝官员众多,宣宗年间已有近三千人。为了了解官员们的情况,以便将他们的才华用在可用之处,唐宣宗特意命宰相们编撰了一部《具员御览》,并放于案头,以便随时浏览。

  唐朝在地方施行州县制,各地的最高长官便是刺史。刺史作为地方的行政长官,直接关系到朝廷政令的推行和百姓生活的好坏,所以对于刺史的任命唐宣宗更是格外重视。

  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朕认为如果刺史选择不当肯定会危害当地的百姓,所以朕要一一面见,亲自询问他们到地方之后如何施政。这样才能了解其优劣,确定他是否可以担此重任。”正因为此,以至于在宣宗一朝,刺史凡被选定之后一律要经过皇帝的亲自审查方可上任。

  前朝的高官太过泛滥,而唐宣宗则十分珍视高官的授予,对朝廷没有大功劳的人是不可能从他手中获得这样的殊荣的。不仅对高官如此,就算一般官吏的任免,唐宣宗也要亲自审查,绝不听信他人的一面之词。

  一次他到径阳游猎,恰巧听到当地的一位砍柴之人说径阳县令李行言为人刚正,不惧怕权势,经常为民做主,是个难得的好官。唐宣宗听后便将此人牢牢记在心中,回宫之后就授予李行言紫服。

  唐宣宗任命官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奖惩分明。对于有政绩的官员他肯定给予鼓励,而对于那些贪官污吏,一经发现绝对严惩不贷,毫不留情。例如淮南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百姓流离失所,而节度使杜棕却只知每日游宴,完全不管任下百姓的死活。这个杜棕虽然身为淮南节度使但还带着宰相的头衔,威望颇高,唐宣宗为了不引起事端就马上把他调离淮南。

  宣宗为人十分公正,不任人唯亲。他在位期间有一个叫梁新的医官治好了他的厌食之症,梁新便想以此向宣宗求取一官半职。唐宣宗虽然对梁新心怀感激,但还是严厉地拒绝了他的请求,而是赏给他金银作为补偿。

  他即位之后曾任命自己的母舅郑光为平卢、河中节度使,但后来发现他无甚才华,而且语多鄙浅,就把他调回长安,留在身边任右羽林统军一职。地方节度使是个美差,右羽林统军当然不能与之相比,于是郑太后就多次对宣宗说,希望能将郑光依旧放回地方。宣宗虽然是孝谨之人,但却没有听从郑太后的建议,而是赐予了他田地金帛作为补偿。

  不料郑光的手下仗着自己的主人是皇亲国戚,居然不缴租税。时任京兆尹的韦澳为人十分刚正,将这些人全部抓捕入狱。之后唐宣宗为此事还颇为担忧,怕舅舅知道后闹事,于是还想替其求情,让韦澳看在自己的面子上不要追究此事。

  但韦澳却劝他道:“国舅爷倘若不缴赋税,那么朝廷的律法就只针对贫户,留之何用?陛下任臣为京兆尹,清理京师之弊是臣的职责,万万不敢奉诏。”最后,韦澳责令这些人补足了所欠税款,并重杖一顿才将他们放归,以儆效尤,而宣宗也再未有他言,甚至为之前替舅舅求情向韦澳道歉。

  唐宣宗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子女的管束也颇为严厉。他十分宠爱自己的女儿万寿公主,并把她嫁给了起居郎郑颢。郑颢有个弟弟叫郑颉,病危之时,唐宣宗还特意遣使前去探望。使者回到宫中照例要去皇帝面前复职,唐宣宗就问他万寿公主在做些什么。

  使者不敢隐瞒,就如实回禀道:“公主殿下正在慈恩寺戏场看戏。”唐宣宗闻得此事后大发雷霆,说道:“难怪士大夫之家不愿与皇室结为姻亲,原来是因为这个原因!”言下之意是自责没有教育好女儿。说完,他马上下旨召万寿公主入宫。

  万寿公主接到诏令之后很快知道所为何事,于是匆忙赶去。等到公主来到宣宗寝殿之时,唐宣宗对她不理不睬,只让她站在台阶之下反省。万寿公主十分惶恐,泣涕涟涟,马上向父皇谢罪。毕竟是自己的爱女,宣宗也于心不忍,于是教育她道:“岂有自己的小叔子病重自己还去看戏的道理呢?”这件事情过后,皇亲国戚们都谨守礼法,不敢有丝毫越矩的行为。

  至于唐朝的边境地区,到宣宗时期也出现了新情况。吐蕃自唐武宗时期发生内乱之后,势力削减了不少。唐宣宗初年,本来被吐蕃所有的秦、原、安乐三州和原州七关都陆续归顺了朝廷,这也大大提高了刚即位的唐宣宗的政治声望和资本。

  在此之后,唐朝在宣宗时期还收回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权,并在沙州设置了归义军,命领导这次战役的张议潮为沙州节度使。河西走廊和沙州地区收复之后,唐宣宗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说:“先父宪宗皇帝生前有志收复河、迫地区,但因忙于中原藩镇战争,一直没能完成这个心愿。如今朕竟然完成了他的意愿,足以告慰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了。

  唐宣宗的屏风之上书写的是一整部的《贞观政要》,而他自己也经常阅读此书。他自小就十分仰慕先祖太宗皇帝的为君之道,而他之所以被称为“小太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善于纳谏。

  他在位期间,不论是朝臣们的意见还是门下省的封驳他都能欣然接受,每逢大臣们提出良好的建议,他甚至洗手焚香,大有唐太宗当年的风范。有一次,他想去唐玄宗修建的华清宫游玩,但大臣阻止,他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唐宣宗还因为羡慕太宗和魏徵之间的“君臣佳话”,特意从民间寻访到了魏徵的后代——魏警。魏警是魏徵的第五世孙,入朝为官后便被唐宣宗拜为宰相。魏警颇具其祖魏徵的风采,对于劝谏之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连唐宣宗也称赞他有“祖风”,故十分看重他。

  宣宗此人公私十分分明。每当上朝之时必然正襟危坐,不论多久都不露一丝倦怠之意。他甚至经常提醒大臣们,“卿等好自为之,联常担心卿等负联,日后难以相见”,以至于当时的宰相令狐绚说每次上朝之时都紧张得汗流浃背,不敢出一丝差错。但公事一结束,他便和颜悦色起来,或谈天说地或一起游玩,和大臣们相处融洽。

  宣宗:朕不是软柿子

  对于之前的几位皇帝,唐宣宗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对穆、敬二宗和大哥文宗,宣宗称不上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厌恶之情,但对于前一任武宗,唐宣宗就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愤怒了。这也可以解释唐宣宗为什么一上台就对武宗朝的官员和政治进行大规模清洗了。

  但对于自己的父亲唐宪宗,宣宗则充满了无尽的怀念和敬仰。从他前半生坎坷的经历来看,只有宪宗在位的元和年间,他是相对平安幸福的。因为对父亲这种美好的印象,所以即位之后他便开始追究当年父皇为何那么早便离开了人世。

  唐宪宗虽然名义上死于道教丹药,但其实是死于宦官之手,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在手中权力日渐增大,政治地位初步稳定之后,唐宣宗便开始着手处理为害唐朝多年的宦官问题。唐宣宗之所以如此迫切地想解决宦官问题,根本目的是想恢复唐朝的清明政治,但直接目的却是为自己的父亲唐宪宗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