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唐的四张面孔之长安落日全文阅读 > 第35章 末路狂徒,金戈铁马英雄胆(4)

第35章 末路狂徒,金戈铁马英雄胆(4)


  当时因为起义军已经掌控了江淮运输线,所以朝廷只能通过寿州将南方的贡赋送入朝廷,于是庞勋立即出兵围攻寿州,致使唐朝廷的运输线彻底被切断了。这次的胜利使庞勋更加自傲、自满起来。他每日醉心于歌舞享乐,对于军事拓展再也不给予关注,他静静等待着朝廷委命的佳音,憧憬着自己成为节度使之后的美好生活。对于庞勋的行为他的谋士周重曾劝谏道:“满招损,谦受益,成功之后因骄傲自满而复归于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何况今日尚未成功!”但是庞勋并没有将这些话放在心上。

  在庞勋等待的时候,唐王朝表面上向他示好,同时暗中集结各地的部队。当官军已经集结到了宋州时,庞勋才知道自己中了缓兵之计,朝廷最初就想要消灭他,这时他所占领的各地也纷纷要求他派兵增援。面对这种情况,庞勋已经处于无兵可用的境地,便开始四处抓壮丁,搜刮大户和商旅,导致民怨沸腾。同时起义军内部也发生了危机,起义军的组织纪律日益衰败,那些和庞勋曾在桂州一起起事的士兵,仗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胡作非为,“夺人资财,掠人妇女”,这些导致民不聊生,使得百姓在起义军最危险的时候和他离心离德。

  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十月,朝廷任命戴可师率领官军三万人去征讨起义军,朝廷大军和起义军在都梁城展开了大战。面对人数众多的敌人,起义军首先佯装失败,放弃了都梁城,面对一座空城,官军轻敌冒进地进入了城中,恰在这时,城中下起了大雾,雾气浓重到伸手不见五指。就这样,在官兵放松警惕,又立足未稳之时,起义军借助重雾反攻入城,导致官军手足无措,最后官军大败,戴可师被杀,并且他的首级被送到了徐州。

  多次失败使朝廷终于意识到庞勋率领的起义军的厉害,于是推出了一个非常强大的阵容,命右金吾大将军康承训作为义成节度使、徐州行营都招讨使,任命王晏权作为徐州行营招讨使,他们统领着各地的军队,全线向前推进。同时还将沙陀、吐谷浑等少数民族征调成骑兵,对起义军形成了合围之势。

  在咸通十年(869)的正月,康承训带领七万多官军进攻起义军,驻扎在徐州城西南方向的柳子城的西面,官军在这里排兵布阵,阵营一直从新兴延续到鹿塘,他们虎视眈眈地观望着徐州,面对这样的威胁,起义军派出了王弘立,由他带领仅三万大军夜袭鹿塘寨,取得了成功。

  但是以少胜多的成功毕竟不多见,起义军在之后和康承训的数十战中,都没能取得胜利,非但如此,在这些战役中起义军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这场战争中起义军受到了重击,他们所占领的很多地方都失陷了,起义军的大将姚周也战死了。

  为了重振士气,庞勋采用了周重的倡议,杀死了多名被俘的朝廷官员,其中就包括崔彦慎,然后起义军正式打出了反旗。庞勋在誓师大会上高声疾呼:“勋始望国恩,庶全臣节;今日之事,前志已乖。自此,勋与诸君真反者也,当扫境内之兵,戮力同心,转败为功耳!”表示自己原本是感念国恩的,想要为国效力,但是现在朝廷却将他当成了反贼,所以倒不如真的反了。

  许估等人推举庞勋作为天册将军和大会明王。庞勋推辞了“大会明王”的称号,自封为天册将军。起义军的这种策略一时间又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又有三万人加入到起义军中。在庞勋正式打出反唐的旗号之后,战事一度发生了改变,之后又多次打败了王晏权,朝廷被逼无奈只好再次更换将领。

  面对这种情况,康承训利用重沙陀骑兵的优势,重新调整了作战计划,然后朝廷军队以更强劲的势头,向起义军的各城展开了进攻。面对各地的连续失守,一直负责镇守宿州的张实向庞勋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认为现在全国的兵力都聚集在了徐州,西方一定处在兵力空虚的状态,所以如果此时起义军能够带兵出击,一定能够出其不意,在攻击宋州、亳州之后,唐军一定会调兵救援,这时起义军在徐州城外设好埋伏,就一定可以大败唐军。被逼无奈的庞勋接受了这个建议,他亲自带兵出彭城,向西经宋州、亳州等地,希望可以通过两线带面来打破官军对他的包围。

  然而,出兵在外的庞勋还没有到达宋、亳二州的时候,负责镇守宿州的张玄稔就投降唐军了,对于他的投降当时的起义军并不知情,在这种情况之下,张玄稔带领大军来到徐州下,表明要进入徐州,当时的徐州镇守以为他是来帮忙对抗唐军的,所以很轻易地就放他进了城。之后张玄稔就和康承训里应外合,攻陷了徐州城。一番激战之后,彭城陷落,守将许估等战死。

  徐州城的失守使得康承训可以回军追杀庞勋,而出征的庞勋在攻打宋州失利之后准备转攻亳州之时,被沙陀骑兵追击,无奈之下,他想要返回彭城,这个计划却没有实现,因为在沙陀骑兵的围攻之下他们全军覆没了。在庞勋战死之后,驻守濠州城的吴迥部在和唐军僵持了半年之后,因为弹尽粮绝,在突围时也全军覆没了。

  庞勋起义仅仅维持了一年零两个月,是继裘甫起义之后又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正所谓“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可见,庞勋起义在唐末农民起义中是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

  游戏人间,又一个败家皇帝

  唐僖宗李儇出生于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五月八日,他是懿宗的第五子,他的母亲是王氏,最初被册封为普王。关于这位皇帝,《资治通鉴》有这样的记载:“上年少,政在臣下,南牙、北司互相矛盾。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州县兵少,加以承平日久,人不习战,每与盗遇,官军多败。是岁,濮州人王仙芝始聚众数千,起于长垣。”

  按理说,作为皇五子,李儇原本是没有资格继承王位的,然而他的即位是由当时特定的环境所决定的。那时的李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朝政腐败,民不聊生。

  唐懿宗一生有八个儿子,但是由于这些儿子的母亲并不都受宠爱,而且唐懿宗的皇后也没有为他生出嫡子,所以唐懿宗在太子的人选上一直拿不定主意,迟迟没有册立太子,这就给了宦官们以可乘之机。

  整日沉迷于佛事的懿宗将朝廷政事都交给了韦保衡,这使得韦保衡独掌大权排斥其他宰相,他打击异己,专横跋扈。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六月,懿宗得了重病,医治无效,七月时病情加重,这时懿宗自知时日不多,他想要安排后事,但他和外界的联系早已被宦官们彻底切断了,皇帝见不到宰相和群臣,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权力又一次落到了宦官手中。

  懿宗病危的当天,皇宫中权力最大的两个宦官左右神策军中尉刘行深和韩文约就开始考察哪一位皇子适合方便他们掌控。从唐宪宗时代开始,掌握京城主要武装力量、负责守卫宫城的神策军就成了宫廷政变中最主要的力量,所以左右神策军统帅的态度对于择立新君十分重要。

  刘行深和韩文逐一考察了唐懿宗的几个儿子,他们发现现普王李俨既年幼又贪玩,而且威望不高,既没有足够的能力,也没有坚实的后台,非常易于掌控。于是他们选择立李俨为太子,然后杀掉了懿宗其他的儿子。就这样年仅12岁的李俨顺利登基称帝,并改名李儇,史称唐僖宗。

  唐僖宗因为幼年登基,对于什么是国家政事完全不了解,他将国家大事全都交给臣下们去做,每天只知不停地游玩,这也是他庙号僖宗的由来。僖宗即位的第二年,改国号为乾符,唐僖宗时期,唐朝的政治变得更加的混乱了。

  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唐朝的西南方的南诏,已经发展壮大到足以威胁大唐的地步,南诏王将云南设为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将大量的军队派往巴蜀和黔南等地。此时的唐朝军队已经十分腐败,几乎毫无战力,完全无法阻挡南诏军的攻势,南诏军长驱直入,一直攻到成都,然后将这座繁荣兴盛的城市抢掠一空,临走时还不忘放了一把大火。

  面对唐军的节节败退,朝廷只有不停地更换将领,但是都没能够成功阻挡南诏军的攻势,最后还是派出了功勋卓着的大将高骄,才反败为胜,将南诏军打回了云南,收回了失地。唐军还没来得及庆祝击退南诏军的胜利,黄巢起义就爆发了。在黄巢军的逼迫下,唐僖宗被迫逃亡到成都,直到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才得以返回长安。

  面对混乱的政局,僖宗一生都没有停止过游乐。他的日常生活要么吃喝玩乐,要么走马斗鹅,就是没有国家大事。僖宗年幼时,虽然不喜欢读书和处理政务,但是他本身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可以说僖宗在玩的方面十分博学多能,才华横溢,他玩什么精什么,像骑术、射箭、舞槊、击剑、音律、法算、蒲博、蹴鞠、斗鸡、斗鹅、弈棋等僖宗无一不是个中高手。

  僖宗十分擅长蹴鞠,他身边有一位优人名叫石野猪,很得僖宗的欢心,常常陪皇帝玩乐。有一天,僖宗得意地说:“如果设了击球进士,朕去应试,一定会获得状元。”石野猪应声答道:“陛下前去应试,要是碰到尧、舜当主考官,恐怕陛下就要落第了。”可见,虽然身为优人,石野猪也看出僖宗不理朝政、整日玩乐不是明君所为,因此大胆、巧妙地劝谏。

  然而此时国势倾颓已经不是僖宗一人之力所能扭转的了,面对凶狠霸道而又大权在握的宦官集团,僖宗只能耽于逸乐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皇位,又何谈效仿尧、舜成为明君圣主呢?然而这些心思并不能对任何人谈起,面对石野猪的讽谏,他只是笑笑,没有解释,也没有怪罪。

  就这样在宦官们的引导之下僖宗整日醉心于声色犬马、游戏人间,为了使他耽于逸乐而不生出忧心国事、整顿朝纲的念头,宦官们大肆地搜刮财货来供僖宗挥霍。僖宗年幼登基,长于妇人、宦官之手,本身就不解世事,再加上宦官们的刻意引导,作为天子的僖宗完全不了解国家政治黑暗、百姓民不聊生的境况。

  因为喜爱游乐,僖宗经常在宫中和一众随从亲昵狎戏,玩到高兴之时他经常挥金如土地将大量的黄金珍宝赏赐给那些陪他玩耍的乐工和伎儿们,可见他花钱大手大脚,不会同情民生多艰,在唐僖宗的观念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他将毫不犹豫地大肆挥霍民脂民膏。

  据记载,僖宗曾经在十六宅和诸王比赛斗鹅,其中参与比赛的一只鹅的赌注竟高达五十万钱。对于给予那些伶人、艺伎的赏赐,更是动辄上千万。面对挥霍无度的唐僖宗,本就空虚的国库完全无法承受,同时各地起义揭竿而起,镇压起义也需要军费。于是僖宗便命令地方官员加大搜刮的力度,当时的兵部侍郎、判度支杨严尽全力地东挪西凑,甚至以政府的名义向商贾富豪借贷钱粮以筹集镇压农民起义的军费。

  尽管如此,筹集到的钱财仍然是杯水车薪,于是朝廷又开始卖官鬻爵,但仍然无法满足唐僖宗和宦官们的需求,以致黔驴技穷的杨严不得不上书请求辞职,然而他已经是朝中最好的财政官员,所以僖宗并没有批准他的请求。

  面对这种窘境,大宦官田令孜对皇帝说,可以将京城两市商人的货物都征调过来,当时的两市指的是京城中的两大贸易区,西市大多是胡商,东市大多是华商。唐朝时期,中国的商业贸易十分发达繁荣,集市上宝货堆积如山。因此田令孜认为只要掌握这两市就能缓解国库的空虚。

  这种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白日抢夺,影响十分恶劣。然而为了充实国库,唐僖宗竟然不顾后果地下令实施,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和不满。对于这种情况,唐僖宗命令宦官作为执行时的监视人,要他们在现场监视那些商人,如果发现有商人对调整令稍有不满就将他捆起来,送到京兆府中乱棍打死。虽然朝臣们明知皇帝的行为十分不明智,但是迫于淫威没有人敢出面劝阻。

  黄巢义军就快打到长安的时候,急需军费和逃亡路费的僖宗再一次想出了筹钱的办法。这一次唐僖宗的目标不仅是商贾,他还想将富户大室一半的财产充入国库,表面上唐僖宗说要借,但是百姓都知道这种形同抢劫的借贷是有借无还的。当时被派去镇压农民起义的大将高骈上奏劝谏说:“天下盗寇蜂起,就是因为百姓饥寒交迫走投无路,只有富户、商贾未反。”高骈的意思就是,现在天下百姓都要反叛,只有这些富商尚未造反,现在皇帝要抢占他们的财产,这不就是在逼迫他们也造反吗?这样的一席话,使得僖宗不得不放缓了搜刮的速度,他的强取豪夺稍稍有所收敛了。

  光启四年(公元888年)年初,僖宗将国号改为“文德”,之后僖宗就旧病发作,没多久就不治身亡了。作为唐王朝史上最为年轻的皇帝,僖宗在位的这十四年朝政黑暗、战乱纷起、生灵涂炭,而僖宗也在享尽富贵的同时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他死时只有二十七岁。

  僖宗统治时期国势开始急转直下,作为一名皇帝,僖宗没什么才干,但也不是一个凶狠残暴的人,只是他生不逢时。在那样的环境中,僖宗甚至没明白什么是明君,更没有机会去尝试做一位明君。因为大唐覆灭的命运,已经无法逆转。

  一手遮天的田令孜

  田令孜是唐朝末年最具权势的宦官之一,他原本姓陈,字仲则,祖籍西川,但是因为幼时被一位姓田的宦官收养,所以改姓田。田令孜之所以能够掌权一方面是依靠义父的提拔,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本人十分机警,他才智多谋,博览群书,颇有文采,所以很受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