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唐的四张面孔之长安落日全文阅读 > 第42章 日暮长安,落日余晖夜雨凉(3)

第42章 日暮长安,落日余晖夜雨凉(3)


  被囚禁起来的唐昭宗一行人,受到了刘季述极其严苛的对待。刘季述对唐昭宗积怨已久,好不容易抓到这个机会,便像训斥小孩儿一样把唐昭宗骂个狗血喷头。据《资治通鉴》记载,刘季述用一根银手杖指着唐昭宗,声色俱厉讲道,某年某月某日,你某件事不听我的意见,这是一件……前前后后居然讲了几十条。刘季述离开之时,命令左军副使李师虔率兵把守,又亲自将少阳院关门落锁,并将锁眼以锡水封死。只是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用来递送饮食。其余物品一概不得递送。

  由于事起仓促,唐昭宗随身的物品携带极其有限,甚至连换洗衣服都没有。至于衣衫单薄的女眷,更是冻得发抖,每日号啕不止。唐昭宗先后想要点儿银钱布匹和笔墨纸砚,都被刘季述一口回绝,至于剪刀针线更是不许递进去。唯恐这位昔日的大唐天子一时想不开自杀。刘季述的意思很明白——让唐昭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解决了唐昭宗的问题,刘季述接着又带兵直奔太子所在的东宫,对此事毫不知情的太子李裕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就被刘季述裹挟着来到了宫中,随即被立为皇帝,改名李缜,同时唐昭宗被“尊”为太上皇,少阳院也被改为问安宫。

  政变就这样发生了。它发生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全天下都毫无反应,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不知所措。整整一个月,各个藩镇都毫无动作,一片沉寂。政局似乎重新回到了宦官当政的时代,新皇帝的宝座,似乎在刘季述的扶植下也坐稳了。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在一片沉默背后,各方势力正在暗暗较劲,这场动乱的高潮悄然逼近。

  二虎相争,朱温得利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太子李裕在懵懵懂懂之间被扶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这位在历史上甚至没有留下帝号的皇帝自然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掌权者,刘季述才是那个幕后策划者。

  大权在握的刘季述自然知道自己的政变并不得人心,为了巩固政权,刘季述不得不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他大肆为百官加官晋爵,又大赦天下,妄图收买人心;另一方面,对平素和自己不睦的朝臣以及唐昭宗以前的亲信,则举起屠刀,大开杀戒。大量的方士、僧人、道士、宫人、随从被杀害,就连唐昭宗的弟弟,贵为睦王的李倚也未能幸免。

  刘季述每夜杀人,白天就用车子将尸体拉到宫外,为了立威,每车只装一两句尸体,营造一种血雨腥风的气氛。刘季述杀得性起,甚至一度想将崔胤处死,只是惧怕崔胤与朱温平素交好,一时没敢动手。正在犹豫之时,司天监胡秀林看不过眼,痛斥刘季述滥杀无辜。刘季述也自知理亏,又实在担心朱温的势力,最终还是放了崔胤一条生路,只是免去了他的度支盐铁转运使等职务,崔胤照旧当他的宰相,只不过无权无势。

  刘季述深知,光在朝廷大动干戈还是不能保证自己的地位坚如磐石,要想永保荣华富贵,当今之计唯有联合藩镇,以武力作为后盾。刘季述想来想去,只有势力最为强大的朱温值得投靠。于是,刘季述派自己的义子刘希度赶赴汴州,向朱温详细说明了此次政变的原因,并许诺将政权交付给朱温;为了让朱温心甘情愿地支持自己,刘季述干脆伪造了一份唐昭宗的退位诏书,派供奉官李奉本将其送给朱温。

  前文已经提到,自从政变以来,各个藩镇并没有贸然行动。但是一些仁人志士却坐不住了。当时住在华州的进士李愚恰好得知政变的消息,立刻给节度使韩建尚书,请他敢为天下先,出兵勤王护驾,拨乱反正。不过由于韩建平素同宦官过从甚密,并未采纳李愚的建议。其实,就算韩建与朝臣交好,他也不会率先举兵。

  韩建如此,其他军阀也不例外。这并不是这些军阀毫无政治头脑,而是在瞬息万变的政治局势中,往往枪打出头鸟。所有人都在盘算着如何从这个混乱至极的局势中获得最大的政治资本,浑水摸鱼,后发制人,坐收渔翁之利。

  朱温自然也是这么想的。政变发生之时,他正在河北定州指挥作战。听说长安的情况后,朱温便立刻返回汴州。他很清楚,以自己的实力,一定会有人找上门百般拉拢的。而事实也果然如他所料,不仅刘季述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就连崔胤也暗暗地给他写来一封信,请他立刻出兵,清君侧平定乱局。

  朱温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导演了一出两虎相争的把戏。他故意把崔胤的信交给刘希度,并且说崔胤此人反复无常,是个阴险小人,应该杀之以绝后患。刘季述很快得知了这一消息,立刻找来崔胤对质。崔胤不愧是乱世宰相,颇有急智,对此事矢口否认,一口咬定信件是别有用心的人伪造的。

  为了让刘季述放心,崔胤又和刘季述假意结成了共同抵抗朱温的同盟,这才得以全身而退。结果,崔胤一回家,立刻又写了一封信给朱温,再次恳求他发兵平乱,并且点出挥兵西进长安正当其时,合理合法。

  朱温这一下犯了难,朝臣和宦官的条件都很优厚,说的似乎也都有道理。置身事外固然可惜,但若作出错误的选择,后果不堪设想。犹豫不决之时,朱温召集一干谋士将领讨论此事。不少人都表示朝廷人事变动,藩镇不宜轻举妄动,不如静观其变。可是朱温的重要谋士,时任天平节度副使的李振却力劝朱温出兵勤王。

  他指出,刘季述不过是一介宦官,竟敢发动政变,囚禁天子,妄行废立。将其击败,能够获得足够的政治资本,号令天下诸侯也更有底气;而且,太子年幼,朱温又带兵在外,如果同宦官合作,中央号令必然发自宦官,长此以往,仍然是个威胁。倒不如趁此机会,将天子控制在自己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果说一开始朱温还茫然如在梦中,那么李振的一句“王室有难,霸者之资”则无疑使他恍然大悟。朱温当即作出了出兵的决定。他先扣押了刘希度和李奉本二人,接着派李振赴长安打探消息,发现长安正笼罩在一片恐慌中。

  原来,天下藩镇对政变暧昧的态度已经足以令宦官们心惊肉跳;而右军中尉王仲先为了追查军中被贪墨的钱粮,天天动刑拷打相关人员,使军队中士气浮动,人人自危,毫无战斗力。朱温得知这些情况后,更加坚定了出兵的决心。于是他又派出亲信蒋玄晖到长安秘密会见崔胤,商讨恢复唐昭宗帝位之事,并且先派大将张存敬兵发河中,夺取了晋州和绛州,为西进建立了桥头堡。

  得到了朱温的支援,崔胤踏实了许多,便放心大胆地开始谋划如何推翻刘季述等宦官的势力。朱温虽然表示了支持,但毕竟远在汴州,而要推翻刘季述等人,非得有相当实力的武装力量不可。可是长安的军权都控制在宦官手里,这可如何是好呢?正在一筹莫展之时,老谋深算的崔胤发现了一个人:左神策指挥使孙德昭。

  孙德昭虽然是赳赳武夫,但是却颇有忠君爱国的想法。他对于刘季述等人废立侮辱唐昭宗,大逞淫威的做法十分不满,但是迫于时局又不敢声张,只是时时露出愤愤不平之色。这并没有逃出崔胤的眼睛,于是他便指使亲信石戬故意接近孙德昭,进一步观察他的情况。

  不久,石戬就发现孙德昭喝醉后经常痛哭流涕。石戬见有机可乘,便游说孙德昭,他痛陈刘季述的种种恶行,指出其倒行逆施已经激起了民愤,只是迫于淫威不敢有所作为。如果孙德昭能够为天下先,诛杀阉竖,迎接唐昭宗复位,一定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此事不宜犹豫不决,否则被别人抢先就不好了。

  这一番话句句都说到了孙德昭心坎里。原来,他虽然对刘季述等宦官颇为不满,但其地位相对较低,并不敢贸然干预国家大事。如今见有人支持,顿时生出百般勇气。石戬又将崔胤的计划告诉孙德昭,孙德昭当即表示全力与崔胤合作。他不仅与崔胤斩带盟誓,还找来了右军将领董彦弼、周承诲一起行动。

  经过周密的安排,崔胤等人决定擒贼先擒王,乘刘季述等人不备突袭之。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正月初一清晨,右军中尉王仲先在进宫途中,于安福门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孙德昭带兵擒杀,接着孙德昭带着王仲先的人头赶往已改名为问安宫的少阳院迎请唐昭宗。此时的唐昭宗等人已受了一个多月的苦,惶惶然如惊弓之鸟。

  孙德昭在宫殿外大声呼喊唐昭宗出来,竟然被何皇后认为是刘季述布下的陷阱。无奈之下,孙德昭只得把王仲先的人头扔进院中。这下子唐昭宗才相信宦官已经完蛋了。又惊又喜的唐昭宗连忙命宫人捣毁宫门,出外与孙德昭相见。此时,崔胤率领文武百官也赶到了。在群臣的簇拥下,唐昭宗来到长乐门楼,正式宣告复位。

  很快,刘季述、王彦范也被周承诲擒来。支持唐昭宗的士兵们对这二人自然是切齿痛恨。还没等唐昭宗来问罪,二人就被士兵一顿乱棍打死。薛齐偓听说宫内有变,吓得干脆投井自杀。至于其他党从刘季述的二十余名宦官也纷纷伏法。至于太子,既然是被宦官胁迫,也就没必要过多追究,只是降为德王,令其仍回东宫居住。不久,囚禁在汴州的刘希度、李奉本等人也被收到消息的朱温押送回长安,随即被处死。

  死里逃生重登大宝的唐昭宗自然要论功行赏。幕后主使崔胤自然是首功之臣,唐昭宗坚持要封他为司徒,崔胤却坚辞不受,这让唐昭宗对他更为看重,命其辅领朝政,兼领三司诸使,相比政变之前的权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唐昭宗召见崔胤时,甚至称呼他的字“昌遐”,以示尊重。至于参与此事的神策军三将也均受赐李姓,分别改名为李继昭、李继诲和李彦弼,又都提拔为同平章事,分别领静海、岭南西道和宁远三镇节度使。三人以节度使加宰相衔,被时人称为“三使相”。

  光化四年(公元901年)四月,为了庆祝复位的唐昭宗改元“天复”。然而对于李唐皇室来讲,这不啻一个笑话,天子虽然复位,但是残唐的政局却因这次政变变得更加混乱,朝臣与宦官的关系更加水火不容。而缓过神来的藩镇也开始把手伸进朝廷。一次新的劫难即将降临。

  宦官的末日

  又一次政变结束了,然而残唐的混乱政局却没有因此得以好转。一代权宦刘季述虽然倒了,但南衙北司之间的争斗并未停止,反而比以前更趋激烈,并且直接将唐帝国推进了灭亡的深渊。

  重登皇位的唐昭宗本来就对宦官专权甚为不满,经过刘季述一事,他对宦官的仇恨更是与日俱增。而在政变中胜出的宰相崔胤,作为朝臣之首,自然对宦官更加深恶痛绝。在这一点上,崔胤和唐昭宗想到一起去了。

  为了彻底根除宦官专权的根源,崔胤向唐昭宗上书,请求天子将左右禁军的指挥权从宦官手里转移到两位宰相的手里。然而,当对此深表赞同的唐昭宗决定批准崔胤的建议时,闻讯赶来的禁军将领却表示了强烈的抗议。最为奇怪的是,连在迎请唐昭宗还宫中立下大功的“三使相”也参与其中。他们对天子表示,军队绝不可以让书生掌握!

  其实,这并不是禁军将领和宦官关系多么密切,否则他们之前就不会推翻刘季述等人了。朝臣无论多么忠心,始终都是外廷之人;而宦官虽然可恶,却身处内宫,理论上来讲算是皇帝的家人。拱卫皇室的禁军,怎么可以掌握在外人的手里?

  闻听此言的唐昭宗也无可奈何,毕竟他的皇位还要倚重禁军来扞卫。于是他重新任命宦官韩全诲、张彦弘来担任神策军左、右中尉。一切又重新得以恢复。

  尽管如此,崔胤仍然不死心,想要将宦官一网打尽。虽然在政变之后,崔胤已经权倾朝野,而受到打击的宦官则对崔胤俯首帖耳,极为尊敬,事事都要禀明崔胤。但老谋深算的崔胤明白,自己攻杀刘季述等人的行为,无疑和宦官集团结下了深仇大恨,别看宦官们此时毕恭毕敬,那只不过是在权力压迫下的韬光养晦,忍气吞声;一旦放松警惕,这帮家伙必将卷土重来,到时朝中不免再度掀起一场血雨腥风,而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断然不保。因此当今之计,唯有斩草除根。

  虽然崔胤一直拉拢朱温作为自己的靠山,但忙于在中原扩展势力的朱温却无暇西顾,颇有鞭长莫及之感,而崔胤本来颇为倚重的“三使相”又不愿参与其中。这种情况下,崔胤不得不重新寻找可以依赖的武装力量。恰在此时,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进京,崔胤便秘密与李茂贞商议此事,要求李茂贞在长安驻军。李茂贞虽然平素与宦官交好,但有此等扩张势力的美事他岂能轻易错过?于是二人一拍即合。李茂贞随即命其养子李继筠率兵三千进驻长安。崔胤有了李茂贞的支持,底气足了很多,便开始着手彻底铲除宦官。

  为了进一步打击宦官的势力,在崔胤的建议下,唐昭宗为太和九年(公元835年)“甘露之变”中被宦官屠杀的朝臣们平反;紧接着,崔胤又收回了原本为宦官控制的酒曲专卖权,允许天下人等自行造酒曲。

  崔胤原本打算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全面限制宦官,没想到,这一来反而弄巧成拙。原来,酒曲专卖权不仅掌握在宦官手中,各个藩镇也有此种权利。酒曲专卖权的废止固然断了宦官的财路,但各个藩镇也损失颇大,不巧的是,凤翔镇也是其中之一。大为不满的李茂贞对此极力反对,不仅一再上书,甚至入朝当面驳斥崔胤。

  原本,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宦官已经惶惶不可终日,韩全诲甚至痛哭流涕,苦苦哀求唐昭宗网开一面。宦官可算找到了反扑的机会。韩全诲、张彦弘曾经担任过凤翔镇监军,原本就同李茂贞关系不错,于是趁机拉拢李茂贞,商议发动兵变,除去崔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