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唐文宗的特殊身份,所以文宗朝三宫太后并存。但唐文宗为人恭顺,对三宫太后都十分孝顺,对太皇太后郭氏尤为尊敬。他不仅自己经常到兴庆宫给太皇太后问安,还要求大臣和后宫嫔妃们也要在宫门之前请安。唐文宗每五天就会亲自去给各宫每位太后问安,遇到节庆之日更是不敢怠慢。除此之外,每次臣下进献了什么珍稀之物,唐文宗肯定首先奉太庙,然后送到各位太后的宫中,从来不会先行享用。原来有司在将四时蔬果送到后宫时都称之为“赐”,唐文宗认为这是对太后的不敬,所以便将“赐”改为了“奉”。
唐文宗对长辈的尊敬之心着实令人感叹,但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孝谨恭顺,也和他自幼爱好学习有着莫大的关系。唐文宗自幼聪敏好学,尤其喜欢阅读《贞观政要》,心中最佩服的人就是先祖唐太宗。
唐文宗喜欢读书的习惯一直到登基之后也没有改变,每次退朝之后他便手不释卷,很少饮宴,也不近女色。他曾对身边的侍者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我不能在甲夜亲自处理政事,乙夜博览全书,又怎么能做好天下之主呢?”文宗还十分热爱文学,对那些有学识的臣子十分欣赏。他经常和翰林学士柳公权一起讲谈经义,还留下了“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的佳句。
历经三朝的唐文宗还江王的时候就深感时代的弊政,便萌发了“中兴唐室”的想法,只是碍于身份,才华不得施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突如其来的皇位对他来说是一个天赐良机。正是因为心中理想酝酿多年,所以文宗登基后不久就开始对唐朝的弊政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穆、敬二朝虽然只存在短短的七年时间,但因为两个皇帝的昏庸无道,整个朝廷已经混乱不堪,了无生机。为了改变穆、敬二朝奢靡成风的乱局,他即位之后便将后宫多余的宫女释放回乡,人数达到了三千之多。接着他下旨将五坊内各种珍稀的观赏动物都放归山林,大有仁君之风。唐敬宗在位之时喜欢大肆封赏,宫中的财物几乎被他挥霍殆尽。唐文宗废除了这一制度,宣布无功不受禄。他还免除了四方进贡,并将皇宫强占百姓的土地全部归还,并停止了唐敬宗时期一切无用的享乐设施的修建。
裁减后宫、停止营建之后,唐宪宗还拟定了裁撤朝廷冗员的计划。唐文宗即位之初,朝廷各个机构冗官的现象较为严重,不少官员尸位素餐,不仅浪费国家的财政收入,还大大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办事质量和效率。唐文宗在统计了各部门的官员人数后,下旨将一千二百多名官员遣放还乡。
除此之外,唐文宗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天下臣民做出了表率。作为一个皇帝,唐文宗的日常生活十分简朴,史称“恭俭儒雅,出于自然”。他经常身穿粗布素服,对臣下和皇亲国戚们也是如此要求。
以往的皇帝每逢生日都要大肆庆祝,而唐文宗却将自己的生辰定为“庆成节”,不许屠杀牲畜,只许食用蔬果,也不许臣下饮宴祝寿。而且每当各地发生了水旱灾荒,唐文宗都痛心疾首,主动要求削减自己的膳食。唐文宗的种种做法都在向天下人宣示他的决心,那就是他是一个勤俭的皇帝,而他的朝代将不再有不合时宜的靡靡之音。
和穆宗与敬宗的慵懒懈怠不同,唐文宗十分勤勉,对政事也非常关心。自从他即位之后便下令恢复原来皇帝单日听朝、双日放朝的制度,并付诸实践,风雨无阻。不仅如此,他还特意将节庆之日安排在双日,这样就不会影响单日上朝的时间。
为了了解民间的疾苦,以便寻找良好的治理办法,他将臣子们都召集起来,一起讨论治国之道。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二月,唐文宗还下旨铸造了“谏院之印”,赋予谏官们权力,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匡扶社稷的作用。在他的努力下,文宗朝俨然形成了一种久未出现的政治清平的氛围。当时的宰相裴度眼观唐文宗的种种表现,激动得热泪盈眶,大呼“太平可期”。在群臣和天下百姓看来,拥有这样一位好皇帝,那盼望多年的太平盛世还会远吗?
刘蒉妙笔出惊世之作
对于新帝的振作,王守澄等人并没有放在心上。在他看来,唐文宗所做的这一切只不过是每个皇帝刚即位之后都会使用的笼络民心的小伎俩。王守澄依旧我行我素,对裴度、韦处厚等朝中大臣不屑一顾,经常和他们对着干。不仅如此,他倚仗自己拥立有功,从不把唐文宗放在眼里。王守澄这么做虽然有损唐文宗的尊严,但未尝不给文宗积蓄力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机。
理想虽然美好,现实却极端残酷。唐文宗虽然锐意进取,为了朝政宵衣旰食,但他心里也很清楚以他的一己之力又怎能轻易地革除唐朝多年的积弊呢?以他多年的观察来看,要恢复大唐帝国原有的万千气象,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那就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朝廷内部的党争。
藩镇割据问题本来在宪宗朝已经基本得到解决,虽然有些藩镇是表面归顺,但总体还是保持了统一稳定的局面。但到了穆、敬二朝,因为皇帝的无能,藩镇问题又死灰复燃,已经不是那么容易解决了。对于这种态势,唐文宗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之道,于是他运用了软硬兼施的办法,尽量将全国的政局稳定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只要藩镇不爆发叛乱,那么基本上不会牵制他在朝廷内部的改革。
至于党争问题,此时历史上着名的“牛李党争”已经悄然拉开帷幕。唐文宗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陆续将这两派的官员调离中央,这样就减少了两党发生冲突的概率。这虽然不是万全之策,但一时间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稳住了藩镇和朋党之争,唐文宗将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便是多少年来未能解决的宦官专权问题。虽然说在唐文宗登基的过程中,宦官立下了不少功劳。甚至可以说没有王守澄,唐文宗根本不可能坐上皇帝的宝座。但唐文宗却不想成为宦官手中的木偶,所以他即位之初就下定决心要解决“天子受制于家奴”的问题。
根据赵剑敏先生的分析,唐文宗对宦官们如此深恶痛绝除了他作为一个皇室成员,亲身感受到了宦官专权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还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其一是王守澄虽然拥他为帝,但却是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他登基之后,王守澄将他视为和穆宗、敬宗一样的傀儡。王守澄不仅对他毫无尊敬之意,而且气焰越来越嚣张,简直到了不可一世的地步,这大大损害了唐文宗作为一个皇帝的尊严。
其二是自己的哥哥唐敬宗虽然是个荒唐的皇帝,但他的确死于宦官之手,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不仅敬宗如此,之前的宪宗和穆宗的死也都和宦官脱不了干系。然而,更为荒唐的是这些犯了大罪的宦官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依旧过着逍遥的日子。这怎能不让唐文宗气愤呢?
唐文宗想要铲除宦官专权的想法一经提出,马上得到了朝中上下的一致赞同。其实朝中上下对铲除宦官的呼声一直都很高,就在不久之后的一次制举考试中,一位考生的对策就充分显示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与宦官日益激化的矛盾。
太和二年(公元828年)三月,朝廷照例举行制举考试,以贤良方正与直言极谏问策取士。在这次考试中,幽州昌平人刘蒉的对策如平地惊雷,震撼了整个朝野。在这篇对策中,刘蒉详细论述了宦官专权乱政的弊端,言辞十分犀利。
刘蒉的对策条理十分清晰,他先是指出了本朝宦官擅权的现象,称宦官“亵近五六人总天下大政,外专陛下之命,内窃陛下之权,威慑朝廷,势倾海内,群臣莫敢指其状,天子不得制其心,祸稔萧堵,奸生帷幄”,使得“海内困穷,处处流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鳏寡孤独不得存,老幼疾病不得养”。随后他又指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朝廷的法度不能统一,而且任用官员的方法也有问题。最后,他甚至说宦官问题如果不彻底解决,势必会“宫胭将变,社翟将危,天下将倾,海内将乱”,可见,当时天下人对宦官是何等的恐惧和憎恨。
刘蒉的对策一举击中了时代的弊政,在当时的影响极大,大家都争相传阅他的这篇惊世之举。不仅如此,朝中很多官员也都对刘蒉的观点十分认可,连当时主持对策的主考官冯宿都认为这篇对策堪比汉代晁错与董仲舒的对策。
大宦官王守澄得知刘蒉写了这样一封制书后简直怒不可遏,当场大骂刘蒉:“何其狂妄乃尔!”另一个宦官仇士良甚至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质问当年进士科录取刘蒉的杨嗣复,为什么会录用刘蒉这个疯汉?杨嗣复本是个书生,见仇士良气势汹汹而来,一时不知所措,于是只能说:“当初刘蒉进士及第之时尚未疯癫!”听杨嗣复如此回答,仇士良又恶狠狠地望向裴度和韦处厚,他二人在这种局面下也只有保持沉默。宰相都如此惧怕宦官,其他的大臣更不敢多说一句话了。最后冯宿和庞严只得将刘蒉的对策暗中压下,并没有递交给唐文宗。
虽然刘蒉一语大快人心,才华和眼光也被世人所肯定,但考官们因为惧怕宦官的权势,都不敢录取刘蒉。三月初九,朝廷的诏制颁行天下。该年的“贤良方正科”共录取了二十二人,杜牧、裴休都在其列,唯独没有语惊天下的刘蒉。
刘蒉落榜之后,朝中的许多官员都上书为他鸣不平。就连此次考试被录用的河南府参军李合也认为“刘蒉下第,我辈登科,诸位能不羞愧?”于是上书唐文宗,称自己的对策远远不如刘蒉,没有资格上榜,愿意把自己的名额让给刘蒉。但奇怪的是,这封奏疏直递中书省后,便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宰相们也知道朝中上下对此事的议论很大,但为了稳定局面,不至于引发事端,只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当时的四位宰相中,裴度和韦处厚一直对此事没发表态度,窦易直资历不如裴、韦,更不敢站出来说话。至于王播,本来就是因为和宦官交好而获得的宰相之位,更不可能为刘蒉说话了。不仅如此,王播还对愤愤不平的御史们说:“刘蒉这个人就只会招黄门之怨而已,怎么能解救得了呢?国家开科取士,本来就是为了求辅弼之才。这些人一定要识大体,岂胜矫直之辈狂犬吠日?所以说刘蒉不取也罢。”
唐文宗虽然没有看到刘蒉的制书,也没能看到李合等人为其鸣不平的奏疏,但对这件事他也是有所察觉的。但无奈当时宦官权势熏天,而他又羽翼未丰,地位尚不稳定,根本没有办法公正地对待此事。但这件事情也让唐文宗看清了朝中大臣们的态度,也坚定了他一举铲除宦官的决心。
刘蒉虽然没有被录用,但他的名声却于不久后传遍天下,不少人都仰慕他的大名。其后刘蒉先后在山南节度使令狐楚、西道节度使牛僧孺的任下做过幕府,被授予秘书郎一职。但好景不长,不久之后,他就因宦官们诬告被贬为司户参军,最后死在了柳州任上。
刘蒉虽然惨遭毒害,但他的事迹还是被载入史册,为后世人所敬仰。唐朝的许多诗人,如李商隐等,都先后为他作过哀悼的诗文。昭宗时的大臣罗衮甚至向皇帝感叹,如果文宗当时采用了刘蒉的对策,那么后来国家也不至于落到如此地步。唐昭宗对此事也深有感触,其后追赠刘蒉为左谏议大夫,并在民间寻访到他的子孙,授予其官职,让他们继承祖上遗志,为国家效力。
文宗过早暴露了自己
辇路生春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无限意,无复侍臣知。
——唐文宗李昂
刘蒉对策让唐文宗感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和推动力。在此之后,他便开始在朝廷上下物色可靠的、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才,准备逐步将他的计划付诸实践。朝廷虽是历朝历代天下人才聚聚的地方,但很多时候也会“无人可用”,唐文宗此时就面临这样一种状况。唐文宗本来十分看好对他拥立有功的宰相韦处厚,但不幸的是,由于韦处厚为横海镇留后的问题太过操劳,在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就去世了。
韦处厚死后,窦易直也罢职了,由翰林学士路随接替宰相之职。不久,李德裕也从地方回到了长安,在兵部任侍郎之职。朝中元老裴度非常欣赏李德裕的才华,并向唐文宗举荐他为宰相。但当时的宰相李宗闵和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有过节,所以便想尽办法把他从长安的政治圈子中排挤出去。李德裕无奈之下只得前往义成去担任节度使,随后又被调到偏远的西川。
李德裕走后,李宗闵为了进一步掌控朝中大权便推荐牛僧孺为相。牛、李二人结成一派,派出异己,连裴度这样的重臣都被迫离开长安去往地方。裴度一走,整个朝廷就变成了牛、李二人的天下。与此同时,文宗朝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也愈演愈烈。这些大臣为了争权夺利往往和当权的大宦官们勾结在一起。唐文宗既不能依靠他们,还要为他们之间的斗争费心费力,真是烦不胜烦。就在唐文宗苦于无人可用的时候,一个人出现了,这就是时任翰林大学士宋申锡。
宋申锡,字庆臣,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宋申锡自幼就失去了父亲,凭借自己的努力才得以入朝为官。宋申锡考取进士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外地节度使的幕府中任职,后来才辗转回到长安。他又先后做过起居舍人、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职,最后才官职翰林大学士。
宋申锡为人忠厚且办事十分谨慎,这正是唐文宗看重他的地方。而唐文宗之所以最终选择了宋申锡,就因为此时大部分朝臣都陷入党派之争,但宋申锡却不在朋党之列,政治背景比较清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