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唐的四张面孔之长安落日全文阅读 > 第16章 穆、敬二朝,皇宫禁苑风波起(1)

第16章 穆、敬二朝,皇宫禁苑风波起(1)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登基本应重组朝廷,建立一个适应自己统治的新官僚组织,但是,唐穆宗只喜爱享乐,对政事毫无兴趣,他甚至重用宦官,以压制朝臣。结果,不但藩镇势力死灰复燃,大臣和宦官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官宦专权的荒唐局面。这场闹剧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见天日的罪恶?

  太子与皇后不可兼得

  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还是广陵王的唐宪宗迎娶了郭子仪的孙女郭氏为妻。说到郭氏,人们可能不大熟悉,但她的祖父是对唐朝立有大功的尚父郭子仪,父母就是民间所传的《醉打金枝》中的郭暧和昇平公主。

  昇平公主是唐代宗的长女,所以和德宗平辈,那么她的女儿自然也就长了宪宗一辈。但对于这种政治联姻,辈分根本不是问题,历史上也不乏先例,所以宪宗和郭氏的结合也就见怪不怪了。因为郭氏出身高贵,所以她嫁到皇家之后,无论是公公唐顺宗,还是丈夫宪宗都对她比较宠爱。

  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七月六日,也就是宪宗和郭氏成婚后的两年时间里,他们的儿子李宥在长安的大明宫出生了,这就是后来的唐穆宗。虽然郭氏血统高贵,与宪宗又门当户对,但她并不是宪宗的第一个女人,而李宥也不是他的第一个儿子。

  据记载,唐宪宗一生共有二十个儿子,十八个女儿,子嗣数量在唐代皇帝中算是比较多的。而在郭氏生下李宥之前,唐宪宗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宁和次子李恽。李宁是当时的一位宫人纪氏所生,而李恽的生母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就在唐宪宗登基的那一年,李宥被册封为遂王。但唐宪宗之所以迟迟没有册封他为太子,是因为他内心的天平一直在李宥和长子李宁之间摇摆不定。

  到了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邓王李宁已经十七岁。他的母亲纪氏虽然身份不够高贵,但李宁自幼聪明好学,史称“学师训谟,词尚经雅,动皆中礼,虑不违仁”,深得唐宪宗的欢心。按照“嫡长制”的继承原则,李宁是很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的。

  果不其然,朝廷三月,翰林学士李薛等人联名上奏,希望皇帝以宗庙社稷为重,早立太子,为免奸人有窥伺觊觎之心。听了群臣的劝解,唐宪宗下旨册封长子李宁为皇太子。册立皇长子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奇怪的是,本应该在孟夏举行的册封礼竟然一直拖到了冬天。

  对于这个问题,史书中的解释是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夏秋的天气状况不好,阴雨连绵,不适宜举行盛大的典礼。但这个理由未免有些牵强,这其中应该和郭氏家族的阻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据说唐宪宗之所以不立李宥而立李宁除了自己对李宁的偏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和李宥的母亲郭氏感情不和。早在宪宗还是广陵王时,郭氏便是他的正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原配。按照规矩,宪宗即位之后,应该册立郭氏为正宫皇后,但宪宗一直没有这么做。正因为如此,郭氏在后宫的身份一直是贵妃,后来又不知为何被改为德妃,而宪宗正宫皇后的位置也就一直空着。

  无论如何,在唐宪宗的坚持下,李宁还是顺利地当上了太子。但好景不长,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十二月,仅做了两年太子的李宁居然身染重疾,不治而亡。李宁的死对唐宪宗的打击很大,悲痛欲绝的他宣布罢朝十三日,并赠其“惠昭”的谥号。不仅如此,唐宪宗还为李宁举办了规格隆重的丧礼,还在怀贞坊为他建了一座庙宇,派了官员负责四时的祭祀活动。

  李宁死后,唐宪宗不得不重新考虑继承人问题。不立长便立嫡,李宥虽然不是皇长子,但其母郭氏身份高贵,乃是皇帝的原配,所以举朝上下都倾向于立皇三子李宥为嗣。

  就在局势有利于李宥的时候,当时颇受皇帝宠信的宦官吐突承璀却突然提出立皇次子李恽为太子。吐突承璀的提议让原本逐渐明朗的局面瞬间变得复杂起来,那么,吐突承璀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呢?据《旧唐书·澧王恽传》的记载,吐突承璀之所以这么做是“欲以威权自树”。但仔细分析,仅仅凭借这个理由似乎也说不过去。

  当时吐突承璀已经很受皇帝的宠信,根本没有必要以立皇嗣之事来邀宠。更何况李宥的优势众所周知,所以说吐突承璀这么做是很危险的,一旦李恽没有被立,吐突承璀的下场可想而知。吐突承璀深处宫廷多年,这些利害得失还是看得十分清楚,如果不是有特殊的原因,他断然不会冒如此大的风险。

  其实,吐突承璀提议立李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最清楚皇帝的心思。作为一个颇受宠信的宦官,吐突承璀知道在唐宪宗的内心深处根本不想立李宥为太子,原因就是为了防止郭氏在朝廷的势力越来越大,最后无法控制。正是因为了解皇帝内心的想法,吐突承璀才站在皇帝的角度提出了另立他人的建议。这个建议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给吐突承璀自己埋下了祸端。

  虽然唐宪宗也有意立李恽,但无奈郭氏一族在朝廷的势力太大,而李恽的母亲身份卑贱,根本无法与之抗争。倘若这次再不立李宥为太子,恐怕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唐宪宗权衡利弊,最终还是决定立皇三子李宥为新的储君。出于对次子李恽的保护,也为了给吐突承璀一个面子,唐宪宗命翰林学士崔群拟写一封让表,表示是澧王李恽主动将储君之位让给弟弟李宥的。

  但崔群并不同意宪宗的做法,他认为“凡事己合当之而不为,则有退让焉。”言下之意就是澧王李恽既非嫡子也非长子,本来就没有资格被立为皇太子。既然没有资格,就无所谓退让不退让,所以说最后这封让表也没能写成。

  元和七年(公元812年)七月,唐宪宗正式下诏立三子李宥为皇太子,并于当年十月举行了册封大典。李宥被册封为太子之后,名字改为“李恒”。在这一点上,他和自己的父亲宪宗是很相似的。

  李恒虽然如愿以偿地被册立为太子,但这并不表示一切的争斗都落下了帷幕。因为皇帝对太子的不满意,吐突承璀等人其实并没有放弃对澧王李恽的扶持和经营。也正是因为在立储这件事情上的固执己见,使得澧王李恽和吐突承璀等人在穆宗登基之后都死于非命,就连他自己的死也成了一个谜团。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既然李恒已经被立为太子,那么,他的母亲自然应该被册封为正宫皇后。况且宪宗多年不立皇后于情于礼都不符,所以在太子册封礼结束一年后,立皇后之事又一次被提上了日程。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十月,朝臣们上表请求立德妃郭氏为皇后,但却遭到了宪宗皇帝的拒绝,原因是“岁时禁忌”。

  唐朝在唐玄宗之后,后宫的皇后一般都是死后追赠的,活着被立为皇后的只有肃宗朝的张皇后。张皇后之所以被册立,是因为她在平叛时期对朝廷有莫大的功勋,所以在宪宗看来,郭氏根本没有资格当皇后。

  对于这件事,《资治通鉴》的记载是这样的:“群臣累表请女德妃郭氏为皇后。上以妃恐正位之后,后宫莫得进,托以岁时禁忌,竟不许。”很显然,皇帝不立皇后的原因根本不是他所说的“岁时禁忌”,而是另有目的。其实宪宗还未登基之前就颇好声色,这一点令郭氏很不满意,于是夫妻二人的关系逐渐疏远。而且郭氏门宗强盛,唐宪宗怕立她为后之后,一定会阻碍他广纳嫔妃,所以干脆不立皇后。不仅如此,对于这次的立太子之事,唐宪宗对郭氏的不满与日俱增,拒绝立她为后多多少少也是他恼怒心情的一种发泄。

  立后一事被拒绝之后,郭氏产生了严重的报复心理。她不仅用尽一切手段在朝廷内外广结党羽,还拉拢了许多有权有势的宦官和吐突承璀抗衡。吐突承璀敢自始至终支持李恽是因为有皇帝在背后撑腰,所以在宪宗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他便开始加紧改立的计划。对于吐突承璀等人的举动,李恒十分担忧。但他的舅舅郭钊却告诉他尽管放心,只要尽好“孝谨”之心就可以了。从郭钊等人的态度来看,此时郭氏集团对于李恒继承皇位之事还是很有信心的。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唐宪宗暴死。宪宗一死,宦官王守澄等人便拥立太子李恒登基,是为唐穆宗。不出所料,吐突承璀和澧王李恽等人马上被下旨处死。

  关于唐宪宗的死因,历来说法都是因为服用了过多的丹药。但有一说是宦官陈弘志秘密将其杀死,更有学者认为是宦官王守澄等人为了争权夺势指使陈弘志将宪宗谋杀。譬如明末清初的着名学者王夫之就认为唐宪宗并非死于丹药,而是死于郭氏和宦官们策划的一场宫廷政变。在他看来,陈弘志只不过是“推刃之贼”,而真正的幕后凶手则是郭氏和唐穆宗。也正是因为郭氏等人谋杀了宪宗,所以唐穆宗登基之后便马上下旨处死了柳泌等一干术士,为的就是掩人耳目,将所有的罪责都归结到术士们的身上。

  穆宗:游乐比政务更重要

  即位之后的唐穆宗马上将朝臣们进行了一次大换血,他将宪宗以往的宠臣和亲信都以这种或那种的方式贬斥或杀死,例如宰相皇甫铸就被贬为崖州司户,而翰林学士段文昌和拜御史中丞萧侥为相。对于扶持过自己的人,唐穆宗也给予了不同的赏赐。更换朝臣之后,唐宪宗为了报答母亲多年来为他的苦心经营,下旨册立郭氏为皇太后。不仅如此,郭氏的母亲昇平公主和父亲郭暧也被分别册封为齐国大长公主和太傅,郭氏家族的地位在穆宗朝可谓是如日中天。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登基,重组朝廷,建立一个适宜自己统治的新官僚组织本是无可非议的。但唐穆宗和其父宪宗完全不同,他并非一个胸怀大志的皇帝。唐穆宗即位之时已经26岁,正是一展抱负的大好时机,但他对政事毫不关心。再加上当时的政权被宦官们所掌控,他也乐得清闲,终日将时间耗费在饮宴游乐之上。

  唐穆宗的游乐无论是在时间还是数量上都没有限制,早在宪宗的丧期,他就不掩饰自己对奢靡生活的向往之心。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五月,就在其父唐宪宗下葬景陵后不久,穆宗就兴致勃勃地带着自己的亲信去皇家园林狩猎了,丝毫没有表现出对父亲去世的悲伤之情。按照规矩,新帝登基后当大赦天下。然而,他刚在丹凤门城楼宣完此事,就在门楼之后搭起戏台,观看起歌舞表演来。在这之后,他还是不能尽兴而归,于是数天之后又来到神策军营观看将士们搏斗。

  一个月之后,皇太后郭氏移居到兴庆宫。太后移宫的当天,唐穆宗带着六宫的侍从在兴庆宫大摆酒宴。自此之后,唐穆宗每隔三日就要到宸晖门、九仙门等处观赏杂戏和角抵表演。不仅如此,他还在宫中大摆筵席,对钱财更是挥霍无度。转眼就到了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七月六日,这一天是唐穆宗登基后的第一个寿辰。为了给自己庆祝生日,他特别设计了一套庆祝仪式,只是因为大臣们反对,最后才作罢。

  唐穆宗不仅喜好游乐,生活还极度奢靡浪费。他在宫中大兴土木,修建了宝庆殿和永安殿等宫殿,不知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据说在修建这些园林宫殿时因为假山倒塌,使得七位工匠丧失了性命。永安殿修好之后,唐穆宗大喜过望,马上下旨在那里上演百戏,极尽欢愉之能事。不仅如此,他还花重金修葺了长安城内的许多寺院,为的就是吐蕃的使者前来观看时自己能有面子。

  长安宫中有个鱼藻池,但因为没有被定期修缮,到了宪宗时期水面早已淤积。穆宗登基之后便命神策军派两千人前去疏浚鱼藻池,开通之后便在鱼藻宫大摆筵席,并让宫人们撑船在池上竞渡,自己则在岸上观看。

  到了九月份,唐穆宗游乐的兴致丝毫没有减退。这一次,他又想借着重阳节之名大宴群臣,显示天子的富足与大度。对于皇帝的种种荒唐行为,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拾遗李珏等人纷纷上奏,劝阻穆宗道:“陛下您才初登大宝,年号还未更改。况且先帝园陵尚新,倘若此时就在宫中大肆庆祝,恐怕于情于理都不合适。”但可气的是,唐穆宗非但没有听从这些劝告,反而更加张扬。重阳节那天,他不仅大宴群臣,还将众多皇亲国戚全部召集到皇宫之中,在宣和殿饮酒作乐。

  在大臣们看来,皇帝虽然无道,但自己也要好言规劝,这才不失为人臣子之道。而唐穆宗虽然昏庸,但却有个特点,就是臣子们的劝告他不但不拒绝,而且也不生气,更不会给予他们惩罚,但就是不听,你又奈我何呢?穆宗对待劝告的这种态度不知是优点还是缺点,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穆宗时期劝阻皇帝停止大肆游乐的臣子很多,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有谏议大夫郑覃。郑覃联合一些大臣上了一道奏疏,苦口婆心地对唐穆宗说:“陛下您宴乐过多,败游太盛。如今外寇压境,边境战事吃紧,如果前线有紧急军情奏报皇上,却不知道皇上在何处,这要如何是好呢?而且皇上您整日和一些倡优戏子在一起,将百姓的血汗钱无节制地赏赐给他们,这又是何道理呢?所谓‘非有功者不可赏’,如今国库虽然充盈,但希望陛下能够爱惜。万一四方发生事件,万万不可再让地方官员为了此事前去扰民。”

  唐穆宗从未见过这样的奏章,所以觉得很新鲜,便问宰相这些上奏章的是什么人,宰相说这都是一些谏官的肺腑之言。唐穆宗听后若有所思,不仅对郑覃等人大加赏赐,还对他们说“当依卿言”。但令人无奈的是,穆宗很快就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依旧每日寻欢作乐。